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眼当下,学校的“阅读教学”仍然以识记为主,缺少理解、质疑和发现。课堂教学是在为老师自己的阅读而教,为教参而教,为考试而教。在传统课堂阅读中,阅读者的阅读行为又过多地受到教师的干预与评价,缺乏独立地位。去年,北京市门头沟京师实验小学引进了“主题阅读教学策略”,对于这种陌生的教学模式,笔者既好奇又担忧,但在将近一年的探究中,笔者对“主题阅读”渐渐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并在不断地探索和学习,下全面笔者就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与实践与大家交流。
“主题阅读”就是四篇文章为一主题,在课堂教学的单位时间内,分别呈现两篇文章,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的探究式阅读教学。它的显著特征是:同一个主题、两个文本、探究式教学。
教材重组、补充
“主题阅读”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怎样把文章放在一起,这无疑考验着教师的阅读视野、品味与阅读教育理念。
围绕儿童阅读兴趣进行组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尊重儿童的阅读视角,选择儿童有阅读兴趣的文章应该成为主题组合最为重要的线索。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的阅读水平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必须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文章。只有这样,在教学中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才会被激发出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主题的多元探究进行组合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倡导多元化的主题探究,才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感悟,迸发多彩的灵性,唤醒潜在的生命意识,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假期,笔者就以“编者”的身份,拥有了“选择”的自由和责任。从文章内容、人文内涵、表达方式等多角度确定主题,围绕主题精选文章。从人文内涵角度定主题。
总之,进行文章组合必须有可比性,具有可讨论性。在主题阅读中,文章组合的线索更加多角度、多面向。把老舍文章放在一起,以“作者”为线索;把神话放在一起,是以“体裁”为线索……笔者发现“线索”的丰富性远远超出了想象。
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一组文章确立以后,如何使教学更加有效和高效,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也是教育者为之不辍探究的疑难问题。如果说全部摒弃传统教学,教育还没有能力做到。因此,当下的教学还要基于文本,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阅读教学的规律,最终确定初读知意、精读赏析、读写结合三个教学步骤进行。
初读知意 课前预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笔者所在班级的预习分几步: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自己解决;自学课后生字;想象文章的主要内容,列出提纲;提出不懂的问题。有了以上的预习,初读的课堂就是小组交流、汇报展示了,完全是孩子的课堂,完全是孩子的讨论,完全是孩子在互相启发,解难。孩子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
精读赏析 精读赏析就是抓住文章的精彩部分细读,通过思考、討论、探究达到主题单元学习的目的。
一是主题阅读中引发学生的自由探究。追求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经历较高水平的探究性阅读,体验发现的乐趣。
二是从结构入手,让文章有机组合起来。在主题阅读教学中,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现文章,也不能把文章无序地全部呈现,最好有一定的结构,才能取得主题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是整体设计问题,让文章横向联合起来。把两篇文章看成一个阅读整体,设计比较性、迁移性、冲突性等问题,将两篇文章横向联合起来,培养学生重整、伸展、评鉴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四是渗透阅读策略,让群文功效综合起来。群文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从多篇文章阅读中获取丰富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快速阅读、整合信息、质疑讨论等主题阅读的策略。所谓阅读策略,即在主题阅读中学会快速阅读的策略、在主题阅读中运用学科整合的策略、在主题阅读中学会质疑讨论的策略。
读写结合 众所周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继续和深化,读写结合是学用一致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笔者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把握写作规律就是从读写结合入手的。一是读写自然结合。文章读多了,自然就能写了。二是以单元训练主题带动读写结合。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读写有要求,但是不能机械,要形式多样。
加强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作文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有机地进行读写结合,从读到写,教给方法,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逐步提高。
拓展阅读
主题阅读是阅读教学的补充,不是阅读教学的颠覆。所以,课堂主题教学之后,师生还要完成一系列的拓展阅读。这一拓展阅读不但要包括相应的文章,还要从教室的小书柜中搜集相关的书籍,进行大量阅读,阅读后制作读书卡,做读书小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此,就需要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阅读积累,做一个爱阅读的人!转变阅读观念,改变阅读方法,明确阅读目的!
主题阅读教学,让学生更加自主、更加愉悦、更加生活化地去阅读,去理解,去质疑,去发现,能够真正达到提升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京师实验小学)
“主题阅读”就是四篇文章为一主题,在课堂教学的单位时间内,分别呈现两篇文章,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的探究式阅读教学。它的显著特征是:同一个主题、两个文本、探究式教学。
教材重组、补充
“主题阅读”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怎样把文章放在一起,这无疑考验着教师的阅读视野、品味与阅读教育理念。
围绕儿童阅读兴趣进行组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尊重儿童的阅读视角,选择儿童有阅读兴趣的文章应该成为主题组合最为重要的线索。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的阅读水平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必须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文章。只有这样,在教学中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才会被激发出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主题的多元探究进行组合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倡导多元化的主题探究,才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感悟,迸发多彩的灵性,唤醒潜在的生命意识,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假期,笔者就以“编者”的身份,拥有了“选择”的自由和责任。从文章内容、人文内涵、表达方式等多角度确定主题,围绕主题精选文章。从人文内涵角度定主题。
总之,进行文章组合必须有可比性,具有可讨论性。在主题阅读中,文章组合的线索更加多角度、多面向。把老舍文章放在一起,以“作者”为线索;把神话放在一起,是以“体裁”为线索……笔者发现“线索”的丰富性远远超出了想象。
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一组文章确立以后,如何使教学更加有效和高效,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也是教育者为之不辍探究的疑难问题。如果说全部摒弃传统教学,教育还没有能力做到。因此,当下的教学还要基于文本,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阅读教学的规律,最终确定初读知意、精读赏析、读写结合三个教学步骤进行。
初读知意 课前预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笔者所在班级的预习分几步: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自己解决;自学课后生字;想象文章的主要内容,列出提纲;提出不懂的问题。有了以上的预习,初读的课堂就是小组交流、汇报展示了,完全是孩子的课堂,完全是孩子的讨论,完全是孩子在互相启发,解难。孩子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
精读赏析 精读赏析就是抓住文章的精彩部分细读,通过思考、討论、探究达到主题单元学习的目的。
一是主题阅读中引发学生的自由探究。追求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经历较高水平的探究性阅读,体验发现的乐趣。
二是从结构入手,让文章有机组合起来。在主题阅读教学中,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现文章,也不能把文章无序地全部呈现,最好有一定的结构,才能取得主题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是整体设计问题,让文章横向联合起来。把两篇文章看成一个阅读整体,设计比较性、迁移性、冲突性等问题,将两篇文章横向联合起来,培养学生重整、伸展、评鉴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四是渗透阅读策略,让群文功效综合起来。群文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从多篇文章阅读中获取丰富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快速阅读、整合信息、质疑讨论等主题阅读的策略。所谓阅读策略,即在主题阅读中学会快速阅读的策略、在主题阅读中运用学科整合的策略、在主题阅读中学会质疑讨论的策略。
读写结合 众所周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继续和深化,读写结合是学用一致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笔者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把握写作规律就是从读写结合入手的。一是读写自然结合。文章读多了,自然就能写了。二是以单元训练主题带动读写结合。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读写有要求,但是不能机械,要形式多样。
加强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作文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有机地进行读写结合,从读到写,教给方法,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逐步提高。
拓展阅读
主题阅读是阅读教学的补充,不是阅读教学的颠覆。所以,课堂主题教学之后,师生还要完成一系列的拓展阅读。这一拓展阅读不但要包括相应的文章,还要从教室的小书柜中搜集相关的书籍,进行大量阅读,阅读后制作读书卡,做读书小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此,就需要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阅读积累,做一个爱阅读的人!转变阅读观念,改变阅读方法,明确阅读目的!
主题阅读教学,让学生更加自主、更加愉悦、更加生活化地去阅读,去理解,去质疑,去发现,能够真正达到提升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京师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