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的世界形势变化极大。如果将思想的焦距拉得远些,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对2011年加以定位,那么,这一年或许真的堪称“分水岭时代”(保罗·肯尼迪语)甚或“400年未有之大变局”(基辛格语)的开端。在这一进程中,亚太地区的时局发展,虽不及西亚北非之乱那么惊心动魄、血雨腥风,但因其在全球权势版图中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地位,其影响可能更为深远。全球主要力量在亚太积极谋篇布局,尤其是美国动作频频,牵动地区秩序和国家关系的复杂变化。
从“重返”走向“重塑”
自2009年奥巴马政府上台至今,美国的亚太战略可谓演奏了一出“重返三部曲”。
第一乐章是“宣示2009”。奥巴马政府一上台,便自称美国首任“太平洋总统”,并高调宣扬亚太对美国21世纪全球领导地位的极端重要性。国务卿希拉里首次出访就选择东亚,迅速对中美关系做出“积极合作全面”新定位,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开启与缅甸对话进程,为美国调整亚太战略做足了舆论准备和政治姿态。如果用希拉里的话来概括2009年美国的亚太战略,那就是宣告“美国回来了”。
第二乐章是“介入2010”。在重振美欧关系、重启美俄关系、重温美国与伊斯兰关系的基础上,2010年的奥巴马政府开始有步骤地推进重返亚太的具体动作。比如说,利用“天安”号事件强化美韩军事同盟,利用钓鱼岛之争重申对日安全承诺,公开介入南海划界争端,拉拢越南、印尼等东盟大国,主办美国与东盟领导人峰会,宣布加入东亚峰会,积极参与和塑造区域合作。通过适时抓住偶发事件、利用地区深层矛盾、迎合各国制衡心理,美国成功介入亚太地区事务中。
第三乐章则是“夯实2011”。2011年美国的亚太战略重点是查遗补漏,全面推进。派出高规格、大规模代表团参加“南太岛国论坛”,加强对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公关力度,弥补美国在该地区“边缘地带”的政治短板,实现对地区影响力的全覆盖;利用主持APEC峰会之机,大力推动区域合作的机制化改革,补足长期存在的经济短板。同时,在军事上继续推出一系列组合拳,把优势做大。
可以说,到2011年底,以APEC峰会结束为标志,美国“重返亚太”的目标已经基本完成。如无意外,2012年美国的亚太战略的目标与重点,将从“重返”走向“重塑”。按照美国政府及战略界公开透露的战略构想以及种种已经付诸实施的实际动作,美国下一步对亚太秩序的重塑可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军事方面:2012年及未来的阶段性重点很可能是推进驻亚太各军种的整合以及不同双边同盟的整合。未来几年,军费吃紧将是美国面临的最直接问题。怎样才能少花钱多办事?思路有两个:一是尽快落实“空海一体战”等新式作战理念,通过深度整合海陆空各军种,节约军事资源,提高作战效率,放大军事能力,确保地区优势;二是积极调整双边军事同盟,让盟国承担更多责任,逐步把相互平行的双边同盟打造为以美为轴的轮毂状安全体系。这些工作不容易,但从各种迹象看,美国很希望实现这一目标。
政治方面:进一步推进三边和多边对话与合作,或许会成为2012年美国对亚洲各国工作的重要目标。其特点可能会延续美国在利比亚问题上的套路:顺势而为、幕后指挥。一是顺应各国希望全面交往、多点平衡的心理,拉拢更多地区国家向美靠拢,引导这些国家的思想认识、战略思维和政策规划;二是幕后指挥调度,推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这些传统盟友冲锋在前,倡导建立“美日 X”的模式、“美澳 X”等模式的三边或多边对话与协调机制,分层次、分批次地把印度、越南、印尼等国家拉入美国主导的政治框架之中,牵引地区秩序向对美有利方向发展。
经济方面:伴随2012年总统大选进入白热化阶段,能不能把经济搞上去、把失业搞下来,是决定奥巴马能否连任的关键。按此思路,在循序改造亚太地区经济秩序的同时,加大对亚洲各国出口,深挖亚太地区经济机遇,恐怕也会成为2012年奥巴马政府亚太战略的另一紧迫任务。
中美邻三角构成 “消极稳定”
美国的亚太逐步从“重返”升级到“重塑”,是不是意味着美国将最终成为亚太的绝对主导性力量、亚洲将出现对美一边倒的态势呢?倒也未必。
由于美国的战略利益并非仅在亚太一处,其他地区难免牵扯精力,加之手头吃紧,所以美国在亚太布局不可能排山倒海、一切遂愿。中国经过多年经营,不仅已在亚太周边站稳脚跟,而且独具崛起效应、主场优势和经济优势,虽然全球地位不及美国,但对亚太绝对举足轻重。而作为独特的第三方,亚洲各国的共同特质就在于希望中美共存而不共治,安全上可以向美国靠拢,经济上可以同中国合作,同时得利于两家。照此逻辑,2012年,尽管美国国会进一步加大亚太战略投入,但中国的地区作用并不会被显著削弱,亚太各国不会仓促选边站队,而是会巧妙地在中美之间搞好平衡,中美邻三角关系基本面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这一三角关系当然有明显的消极效应。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谁都感觉不安全,并容易放大矛盾。比如,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依赖和区域一体化不断深化,美国一直担心被“边缘化”;而美国对亚太重返和重塑的诸多动作,又让中国感到不适。再如,美国与亚太盟友强化安全纽带,令中国对周边安全更加敏感;而中国某种程度的应激性反应,又可能成为美国与亚洲国家进一步“抱团”的理由。在这种互动中,防守行为可能被视作进攻性的,每一方都有较强的“受害者”心态,都对别国心里没底,并倾向于从最坏前景出发制定对策,在处理热点难点问题时“宁左勿右”,亚太安全陷入恶性循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这种态势不招人喜欢,但这种三角态势的存在既是必然的,也将是长期的。
一方面,各国之所以普遍在安全上倚重美国,是由美国的军事保障力和全球地位决定的。美国在军事上长期的、明显的优势地位,将确保其亚太安全提供者的地位;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地区大国,短期内均无力为整个地区提供安全保证。对亚洲国家而言,在相当时间内,无论是在安全上试图脱美自立还是与美对抗,都将面临困难。
另一方面,各国之所以在经济上倚重中国,则是由中国的经济带动力和主场地位决定的。中国已成为很多亚洲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并且还在继续释放对周边经济的强大带动潜力。在这种情况下,谁也不甘错过近在咫尺的经济快车。只要中国经济不出问题,中国自己不犯错误,周边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将长期持续。
总而言之,中美邻三角关系的这种基本态势具有客观性和长期性。中美两国在亚太将各具优势、各有短板,一时间谁也没法替代对方。这意味着,短中期内,亚太格局将有几个“不变”:一是中美实力构成迥异、但影响旗鼓相当的局面不会变;二是亚太格局靠美国军事保障力和中国经济带动力“双引擎”牵引前行的局面不会变;三是亚洲国家普遍经济上倚中、安全上靠美的两面下注型战略取向不会变,原来靠近中国多一些的可能会向美靠拢一些,原来贴美国更近的国家也会琢磨如何同步提升对华关系。由是观之,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亚太格局至少已构成一种“消极稳定”。
之所以是“消极稳定”而非“积极稳定”,主要差在两块:一是中美之间的敏感关系如何发展仍存变数,两个“引擎”能不能协同工作还不好说;二是各方之间明显缺乏互信,并越发成为制约地区稳定与发展的障碍。由是观之,中国当前和今后的任务,似乎并非立刻扭转这种态势,而是应尊重并顺应这一客观现实,立足“消极稳定”,积极争取“积极稳定”。
构建“命运共同体”
就立足“消极稳定”争取“积极稳定”而言,2011年中国在亚太博弈中对美国和周边国家采取的克制和怀柔策略是对路的,是“韬光养晦”落到实处的表现。不仅避免了火上浇油、授人以柄,利益上并未遭受实质性的损失,而且也有力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
着眼2012年及未来,为进一步维护中国周边利益,推动亚太格局向共存、共赢、共治的方向发展,中国还应更主动地做些事情。首先是把自己做大做强,使中国成为维护地区和平和塑造地区秩序的更有力因素,在兑现“和平发展”自身承诺的基础上,成为带动整个地区“和平发展”的积极力量;其次是利用亚洲各国文化上的天然亲近性,通过官民并举的沟通对话增进彼此互信,消除因相互疑惧而引发的不必要的精神紧张和关系失调,真正建成“和谐亚洲”。当然,同美国的战略对话和战略合作也非常必要。中国应利用不断上升的影响力和说服力,联手美国和亚洲邻国共同完善地区治理的机制框架,使各方都成为地区繁荣的攸关方和受益者,最终构建中美邻三方共同演进的“命运共同体”。
从“重返”走向“重塑”
自2009年奥巴马政府上台至今,美国的亚太战略可谓演奏了一出“重返三部曲”。
第一乐章是“宣示2009”。奥巴马政府一上台,便自称美国首任“太平洋总统”,并高调宣扬亚太对美国21世纪全球领导地位的极端重要性。国务卿希拉里首次出访就选择东亚,迅速对中美关系做出“积极合作全面”新定位,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开启与缅甸对话进程,为美国调整亚太战略做足了舆论准备和政治姿态。如果用希拉里的话来概括2009年美国的亚太战略,那就是宣告“美国回来了”。
第二乐章是“介入2010”。在重振美欧关系、重启美俄关系、重温美国与伊斯兰关系的基础上,2010年的奥巴马政府开始有步骤地推进重返亚太的具体动作。比如说,利用“天安”号事件强化美韩军事同盟,利用钓鱼岛之争重申对日安全承诺,公开介入南海划界争端,拉拢越南、印尼等东盟大国,主办美国与东盟领导人峰会,宣布加入东亚峰会,积极参与和塑造区域合作。通过适时抓住偶发事件、利用地区深层矛盾、迎合各国制衡心理,美国成功介入亚太地区事务中。
第三乐章则是“夯实2011”。2011年美国的亚太战略重点是查遗补漏,全面推进。派出高规格、大规模代表团参加“南太岛国论坛”,加强对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公关力度,弥补美国在该地区“边缘地带”的政治短板,实现对地区影响力的全覆盖;利用主持APEC峰会之机,大力推动区域合作的机制化改革,补足长期存在的经济短板。同时,在军事上继续推出一系列组合拳,把优势做大。
可以说,到2011年底,以APEC峰会结束为标志,美国“重返亚太”的目标已经基本完成。如无意外,2012年美国的亚太战略的目标与重点,将从“重返”走向“重塑”。按照美国政府及战略界公开透露的战略构想以及种种已经付诸实施的实际动作,美国下一步对亚太秩序的重塑可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军事方面:2012年及未来的阶段性重点很可能是推进驻亚太各军种的整合以及不同双边同盟的整合。未来几年,军费吃紧将是美国面临的最直接问题。怎样才能少花钱多办事?思路有两个:一是尽快落实“空海一体战”等新式作战理念,通过深度整合海陆空各军种,节约军事资源,提高作战效率,放大军事能力,确保地区优势;二是积极调整双边军事同盟,让盟国承担更多责任,逐步把相互平行的双边同盟打造为以美为轴的轮毂状安全体系。这些工作不容易,但从各种迹象看,美国很希望实现这一目标。
政治方面:进一步推进三边和多边对话与合作,或许会成为2012年美国对亚洲各国工作的重要目标。其特点可能会延续美国在利比亚问题上的套路:顺势而为、幕后指挥。一是顺应各国希望全面交往、多点平衡的心理,拉拢更多地区国家向美靠拢,引导这些国家的思想认识、战略思维和政策规划;二是幕后指挥调度,推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这些传统盟友冲锋在前,倡导建立“美日 X”的模式、“美澳 X”等模式的三边或多边对话与协调机制,分层次、分批次地把印度、越南、印尼等国家拉入美国主导的政治框架之中,牵引地区秩序向对美有利方向发展。
经济方面:伴随2012年总统大选进入白热化阶段,能不能把经济搞上去、把失业搞下来,是决定奥巴马能否连任的关键。按此思路,在循序改造亚太地区经济秩序的同时,加大对亚洲各国出口,深挖亚太地区经济机遇,恐怕也会成为2012年奥巴马政府亚太战略的另一紧迫任务。
中美邻三角构成 “消极稳定”
美国的亚太逐步从“重返”升级到“重塑”,是不是意味着美国将最终成为亚太的绝对主导性力量、亚洲将出现对美一边倒的态势呢?倒也未必。
由于美国的战略利益并非仅在亚太一处,其他地区难免牵扯精力,加之手头吃紧,所以美国在亚太布局不可能排山倒海、一切遂愿。中国经过多年经营,不仅已在亚太周边站稳脚跟,而且独具崛起效应、主场优势和经济优势,虽然全球地位不及美国,但对亚太绝对举足轻重。而作为独特的第三方,亚洲各国的共同特质就在于希望中美共存而不共治,安全上可以向美国靠拢,经济上可以同中国合作,同时得利于两家。照此逻辑,2012年,尽管美国国会进一步加大亚太战略投入,但中国的地区作用并不会被显著削弱,亚太各国不会仓促选边站队,而是会巧妙地在中美之间搞好平衡,中美邻三角关系基本面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这一三角关系当然有明显的消极效应。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谁都感觉不安全,并容易放大矛盾。比如,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依赖和区域一体化不断深化,美国一直担心被“边缘化”;而美国对亚太重返和重塑的诸多动作,又让中国感到不适。再如,美国与亚太盟友强化安全纽带,令中国对周边安全更加敏感;而中国某种程度的应激性反应,又可能成为美国与亚洲国家进一步“抱团”的理由。在这种互动中,防守行为可能被视作进攻性的,每一方都有较强的“受害者”心态,都对别国心里没底,并倾向于从最坏前景出发制定对策,在处理热点难点问题时“宁左勿右”,亚太安全陷入恶性循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这种态势不招人喜欢,但这种三角态势的存在既是必然的,也将是长期的。
一方面,各国之所以普遍在安全上倚重美国,是由美国的军事保障力和全球地位决定的。美国在军事上长期的、明显的优势地位,将确保其亚太安全提供者的地位;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地区大国,短期内均无力为整个地区提供安全保证。对亚洲国家而言,在相当时间内,无论是在安全上试图脱美自立还是与美对抗,都将面临困难。
另一方面,各国之所以在经济上倚重中国,则是由中国的经济带动力和主场地位决定的。中国已成为很多亚洲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并且还在继续释放对周边经济的强大带动潜力。在这种情况下,谁也不甘错过近在咫尺的经济快车。只要中国经济不出问题,中国自己不犯错误,周边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将长期持续。
总而言之,中美邻三角关系的这种基本态势具有客观性和长期性。中美两国在亚太将各具优势、各有短板,一时间谁也没法替代对方。这意味着,短中期内,亚太格局将有几个“不变”:一是中美实力构成迥异、但影响旗鼓相当的局面不会变;二是亚太格局靠美国军事保障力和中国经济带动力“双引擎”牵引前行的局面不会变;三是亚洲国家普遍经济上倚中、安全上靠美的两面下注型战略取向不会变,原来靠近中国多一些的可能会向美靠拢一些,原来贴美国更近的国家也会琢磨如何同步提升对华关系。由是观之,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亚太格局至少已构成一种“消极稳定”。
之所以是“消极稳定”而非“积极稳定”,主要差在两块:一是中美之间的敏感关系如何发展仍存变数,两个“引擎”能不能协同工作还不好说;二是各方之间明显缺乏互信,并越发成为制约地区稳定与发展的障碍。由是观之,中国当前和今后的任务,似乎并非立刻扭转这种态势,而是应尊重并顺应这一客观现实,立足“消极稳定”,积极争取“积极稳定”。
构建“命运共同体”
就立足“消极稳定”争取“积极稳定”而言,2011年中国在亚太博弈中对美国和周边国家采取的克制和怀柔策略是对路的,是“韬光养晦”落到实处的表现。不仅避免了火上浇油、授人以柄,利益上并未遭受实质性的损失,而且也有力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
着眼2012年及未来,为进一步维护中国周边利益,推动亚太格局向共存、共赢、共治的方向发展,中国还应更主动地做些事情。首先是把自己做大做强,使中国成为维护地区和平和塑造地区秩序的更有力因素,在兑现“和平发展”自身承诺的基础上,成为带动整个地区“和平发展”的积极力量;其次是利用亚洲各国文化上的天然亲近性,通过官民并举的沟通对话增进彼此互信,消除因相互疑惧而引发的不必要的精神紧张和关系失调,真正建成“和谐亚洲”。当然,同美国的战略对话和战略合作也非常必要。中国应利用不断上升的影响力和说服力,联手美国和亚洲邻国共同完善地区治理的机制框架,使各方都成为地区繁荣的攸关方和受益者,最终构建中美邻三方共同演进的“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