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红色文化景观感知研究

来源 :中国园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yong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化强国背景下,红色文化景观的价值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过程中需进一步突显.从文化景观理论视角,以陕西省3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研究对象,构建红色文化景观游客感知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感知价值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正相关性,并通过满意度间接影响忠诚度;感知质量与整体形象是感知价值的重要因素,且相互影响;感知质量包括景观、教育、服务3个维度,除旧址本体外,游客对景观雕塑、景观装置、符号景观、文创产品与教育体验的感知较高,是提升感知价值的重要因素;整体形象包含认知、情感2个维度,通过感知价值间接影响忠诚度.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尝试提出案例地提高游客感知的对策与建议.
其他文献
在1951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组设立之前,已经有一些学校进行了长期的课程建设,国立中央大学在农科和工科中都开设了造园相关课程.通过梳理国立中央大学园艺、森林和建筑工程科(系)中庭园相关课程的开设情况、设置原因及授课教师,分析造园相关的科研、实践及其对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国立中央大学造园相关课程主要由园艺系发展而来,建筑系可选修,课程均有相应实习,由吴耕民、陆费执、范赉、李驹、陈植、曾勉、毛宗良、刘敦桢、刘福泰、章守玉等留学归国的骨干教师开设.师生们不仅将其教学体系推广至全国,也进行了一些造园实践
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变化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威胁,但城市同样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因此,分析和预测城市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于维护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人类福祉至关重要.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对城市建成环境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分别量化了各个城市特征对生物多样性水平的影响.然而,对影响城市内生物多样性水平的因素仍缺乏多尺度、全球性的分析.借助Web of Science和CNKI,对来自全球37个城市的111篇文献进行了建成环境下鸟类多样性研究方法和结果的系统性分析,并在归纳关键性城市建成环境要素的基础
基于城市河流从传统交通运输功能到生态与休闲功能的转变,分析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在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公共空间2个层面的价值与面临的挑战.针对遂宁城市更新背景下滨水公共空间的新需求,对遂宁南滨江公园提出“一个慢行系统、两个景观界面、多通廊多入口”的规划设计策略.在城市段进行大坝改造,丰富慢行系统,塑造台地花园;在湿地段进行低成本的修复,构建植物修复系统和湿地空间体验,以此重新联结被混凝土坝堤与城市道路割裂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充满活力的滨水公共空间.
由政府主导的近代南京城市绿地建设始于清末,在民国时期发展迅速,具有一定特色,值得深入剖析.结合社会史、城市史研究方法,在由封建帝国晚期向近代都市化转变背景下,分析当时城市绿地空间形态变化特征及其演变内生动力.自清末至民国,规划和政策引导改变了城市绿地属性及形态.规划上受到定量空间标准与公园系统模式等西方规划思想的引导,城市绿地建设除了利用原有自然山水资源外,还有计划地开展了改建与新建城市绿地.由于受到城市人口增长、交通发展、私有土地收归国有等因素影响,城市绿地空间形态出现新类型,且绿地空间之间联结加强,同
从植物景观空间尺度变化的角度研究了瞻园中的南假山和北假山的植物景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尺度变化,运用对比、图解、量化的方法,讨论分析植物在这一特定景观环境中的植物景观尺度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并提出未来适宜的植物尺度建议,为江南古典园林遗产原真性保护和当前园林植物景观尺度设计提供借鉴和指导.结果 表明瞻园北假山处植物景观尺度仍在适宜范围内,背景植物观赏视角为16°~25°;南假山植物尺度呈现不适宜趋势,背景植物观赏视角为38.4°;综合考虑空间尺度和视线适宜性的条件下,北假山处植物高度的适宜参考值H=16~
以上海市70条代表性道路的行道树为研究对象,开展行道树健康评价,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行道树健康的相关性.结果 表明:大多数行道树处于基本健康状态,20%存在较严重的健康问题;土壤物理性质与行道树健康密切相关,其中行道树健康与土壤容重、砂粒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总孔隙度、黏粒、粉粒含量等极显著正相关;多数化学性质与行道树健康状况无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行道树土壤的改良和精心化管理提供参考.
西宁属于西北高海拔半干旱地区,具有年均降雨量少、蒸发量高的气候特征.城市道路是城市径流雨水产流的主要组成部分.西宁现状城市道路均采用传统快排方式,存在雨水利用不佳、污染城市末端水系生态环境等问题.根据城市道路等级、下垫面及现状植被生长情况,分析西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道路改造项目的 特点,定制城市道路海绵化改造的技术路线,分类探讨解决西北半干旱地区城市道路初期雨水的径流污染控制及雨水利用问题.根据已完成海绵化改造的8条道路的经验,提炼西宁城市道路海绵化改造模式,以期为西北半干旱地区城市道路海绵化改造提供解决
国家公园作为中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人和地2个突出的约束.为了推动国家公园社区和谐人地关系的实现,以可持续生计为视角,运用系统分析法剖析国家公园社区人地关系的构成和主要人地矛盾的类型,根据协同学中的探索图法求解影响国家公园社区人地关系的序参量,发现人地关系的优化机会,将相关结论运用于武夷山国家公园社区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以社区生计为切入点,尝试通过化解生计困境、提升生计水平来优化人地关系,促进参与协作式“公园-社区”关系的实现,从而推动中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聚落是人类长期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乡村聚落的分布及命名承载了极其重要且生动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区域人地关系变迁及传统人居环境特点的重要依据.以京西门头沟传统山地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解析与空间分布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门头沟传统山地聚落的发展演变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从水文系统、山地地貌、建材能源、军事驻防、商贸交通、宗教信仰6个方面深入分析聚落命名及分布中所蕴含的自然与文化地理特征,从而形成对研究地域整体人居环境的全面、客观认知,为新时期传统山地人居环境的研究与
乡村景观是人类活动作用在自然基底上形成的综合性区域景观体系,在区域尺度上对景观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做区划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地域文化下的人地关系.以粤东福佬民系这一族群所在区域为研究对象,选择主导土地覆被这一敏感性指针,对区域景观类型特征进行描述与度量,最终依据区划原则划定沃土之乡、荒埔之乡、山野之乡、丘谷之乡、海滨之乡五大景观分区.进而在区域和聚落2类空间尺度下,借助景观指数及图式语言,探明了粤东福佬区域内5类典型乡村景观特征.在风景园林学科背景下,探索了一套新的乡村景观区划研究路径,为区域尺度的传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