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史实,也能让我们对古汉语有更好的认知。然而,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却是学生的一大障碍,学生读不懂文章,不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不仅如此,它也是老师比较头疼的一类文本,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串讲,把文章讲得支离破碎,丢了文本的意蕴;而有的教师却过分追求文章内涵的解读,脱离了文言文的大背景,使学生对基础的文言文知识一知半解。凡此种种,都不能将文言文剖析得入情、入理、入趣。
那么,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老师应该如何提升教学效率呢?笔者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牢记经典
语文的学习不同于数学,需要题海战术。语文的学习需要的是广泛阅读所带来的语文素养,而这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而言,尤其重要的一点,就是传统语文学习中所提倡的“死记硬背”方法。正如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所提到的那样“要想打好人文底子,是绕不过死记硬背的。死记硬背是可以内化为人文素养”。而这种通过读书所获得的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沉淀,内化为我们自身的涵养,从方方面面体现出我们的教养,所以牢记经典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牢记经典正如英语的背诵课文一样,是增强语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读的文章多了,语感自然就强了,特别是文言文的翻译上,即使不知道这个词的具体意思,也可以联系上下文语境,搜寻相关知识积累,把文章很好地翻译出来。
对于经典的背诵,我们不仅要提早开始,还要遵循科学规律,有序记忆。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的记忆力,与年龄呈负相关,年龄越大,记忆力就越差,这就启示我们,对于经典的诵读识记越早越好,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沉淀内化为我们的气质、涵养。
对于文言文的背诵,还需要遵循记忆规律,有序进行。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人类的记忆进行了研究,画出了有名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认为遗忘伴随着人类信息的输入就已经开始,而且是先快后慢,一个小时候内回想就可以记住,一天后再回想、三天后再回想,这样遗忘速度就很慢,数量就很少了。所以,对于文言文的背诵,教师要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要遵循记忆规律,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互联共生
“生成課堂”是李仁甫老师所提倡和积极践行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生成课堂中的一项重要策略——互联,它是指“教师寄语语文学习、任意切入文本并展开交流的情状作巧妙联系的一种发散性、引导性、拓展性的动态助学策略”。
1.互联字词,夯实基础
文言文之所以难懂,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字音、字形以及字义在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发生了改变。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特殊用法,对于学生而言,太难,太复杂。对此,我们可以在讲解时运用互联的方法,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如在讲解《逍遥游》时,笔者就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有特殊用法的词、句式,并且将我们以前学过的这个词的意思或者特殊句式,列举出来,并画出树形结构图。这样,学生在学习这一篇课文时,可以归纳、比较、拓展,把文言知识碎片串联起来,创设文言文学习的大环境,更好地打牢文言文基础。
2.互联文本,拓展共赏
苏教版教材注重板块学习,将有相似性的文章归在一起,力求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品味文章的人文性。那么在讲解文言文时,笔者认为,触类旁通、旁征博引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如在讲授《赤壁赋》时,通过设置“走进贬谪文人”这样一个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将所学过的贬谪文人及其作品,用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出来,按照不同朝代进行排序,剖析作品背景、作者生平、文章内涵,对贬谪文化进行深度解读,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广度、宽度,还往纵深方向有了更好的发展。高中的文言文学习不应止于形,而应深于情,讲究文章思想和文化的传承。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更应该把握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价值诉求,求同存异,实现教学目标的价值最大化。而通过上述运作,使学生不仅能更好地领悟到文本的深刻意蕴,更能在精神层次上与作者交流、沟通、共融。
3.互联生活,审美体验
近几年的高考中,文言文的考察已经不局限于对于实词、虚词、句式等层面的考察,而且更加注重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这就要求我们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找到文本和现实的接合点,让文章融入生活。正如在《渔父》的讲解中,笔者依据互联生活、读写共生的原则,将渔父和屈原两种不同的处事哲学运用到写作中,设计了题为“我为某某某代言”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根据学生的书面反馈,我发现,文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灵活的材料,可以随时为我们所用,例证不同的作文题目。在写作中,学生不仅对于文本所体现的两种不同人生态度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且还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选择、比较、反省。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文章的内涵、主流价值取向就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地影响到我们的学生,教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还理趣课堂给学生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语文课应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给课堂以一定的热度,用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来为语文的学习添彩。作为一直被认为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学,理趣就更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能让课堂更有吸引力呢?笔者认为我们完全你可以借鉴“共生教学”理念,不同类型的文体,互相打通,唯我所用。例如,在讲解《渔父》时,笔者提前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预习,并要求6人一组,讨论设计一场舞台剧,把文中的内容用现代汉语呈现出来,认真打磨每一个演员的台词,并用富有张力的语言和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这样的一堂课,带来的是满堂的掌声和互相的批判指导。一节文言文课,上得生动有趣,而且学生对于人物情感的把握非常到位,甚至有的学生还把对自己的启示用独白的方式,在舞台上呈现出来,赢得了阵阵掌声。这节文言文课不再局限于字词句的梳理,也不仅仅是支离破碎地肢解文本,而是真正地与作者灵魂的沟通,与文章内涵的交流,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教师还语文课以理趣,学生自会还兴趣于语文。
那么,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老师应该如何提升教学效率呢?笔者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牢记经典
语文的学习不同于数学,需要题海战术。语文的学习需要的是广泛阅读所带来的语文素养,而这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而言,尤其重要的一点,就是传统语文学习中所提倡的“死记硬背”方法。正如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所提到的那样“要想打好人文底子,是绕不过死记硬背的。死记硬背是可以内化为人文素养”。而这种通过读书所获得的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沉淀,内化为我们自身的涵养,从方方面面体现出我们的教养,所以牢记经典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牢记经典正如英语的背诵课文一样,是增强语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读的文章多了,语感自然就强了,特别是文言文的翻译上,即使不知道这个词的具体意思,也可以联系上下文语境,搜寻相关知识积累,把文章很好地翻译出来。
对于经典的背诵,我们不仅要提早开始,还要遵循科学规律,有序记忆。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的记忆力,与年龄呈负相关,年龄越大,记忆力就越差,这就启示我们,对于经典的诵读识记越早越好,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沉淀内化为我们的气质、涵养。
对于文言文的背诵,还需要遵循记忆规律,有序进行。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人类的记忆进行了研究,画出了有名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认为遗忘伴随着人类信息的输入就已经开始,而且是先快后慢,一个小时候内回想就可以记住,一天后再回想、三天后再回想,这样遗忘速度就很慢,数量就很少了。所以,对于文言文的背诵,教师要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要遵循记忆规律,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互联共生
“生成課堂”是李仁甫老师所提倡和积极践行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生成课堂中的一项重要策略——互联,它是指“教师寄语语文学习、任意切入文本并展开交流的情状作巧妙联系的一种发散性、引导性、拓展性的动态助学策略”。
1.互联字词,夯实基础
文言文之所以难懂,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字音、字形以及字义在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发生了改变。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特殊用法,对于学生而言,太难,太复杂。对此,我们可以在讲解时运用互联的方法,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如在讲解《逍遥游》时,笔者就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有特殊用法的词、句式,并且将我们以前学过的这个词的意思或者特殊句式,列举出来,并画出树形结构图。这样,学生在学习这一篇课文时,可以归纳、比较、拓展,把文言知识碎片串联起来,创设文言文学习的大环境,更好地打牢文言文基础。
2.互联文本,拓展共赏
苏教版教材注重板块学习,将有相似性的文章归在一起,力求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品味文章的人文性。那么在讲解文言文时,笔者认为,触类旁通、旁征博引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如在讲授《赤壁赋》时,通过设置“走进贬谪文人”这样一个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将所学过的贬谪文人及其作品,用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出来,按照不同朝代进行排序,剖析作品背景、作者生平、文章内涵,对贬谪文化进行深度解读,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广度、宽度,还往纵深方向有了更好的发展。高中的文言文学习不应止于形,而应深于情,讲究文章思想和文化的传承。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更应该把握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价值诉求,求同存异,实现教学目标的价值最大化。而通过上述运作,使学生不仅能更好地领悟到文本的深刻意蕴,更能在精神层次上与作者交流、沟通、共融。
3.互联生活,审美体验
近几年的高考中,文言文的考察已经不局限于对于实词、虚词、句式等层面的考察,而且更加注重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这就要求我们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找到文本和现实的接合点,让文章融入生活。正如在《渔父》的讲解中,笔者依据互联生活、读写共生的原则,将渔父和屈原两种不同的处事哲学运用到写作中,设计了题为“我为某某某代言”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根据学生的书面反馈,我发现,文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灵活的材料,可以随时为我们所用,例证不同的作文题目。在写作中,学生不仅对于文本所体现的两种不同人生态度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且还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选择、比较、反省。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文章的内涵、主流价值取向就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地影响到我们的学生,教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还理趣课堂给学生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语文课应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给课堂以一定的热度,用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来为语文的学习添彩。作为一直被认为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学,理趣就更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能让课堂更有吸引力呢?笔者认为我们完全你可以借鉴“共生教学”理念,不同类型的文体,互相打通,唯我所用。例如,在讲解《渔父》时,笔者提前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预习,并要求6人一组,讨论设计一场舞台剧,把文中的内容用现代汉语呈现出来,认真打磨每一个演员的台词,并用富有张力的语言和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这样的一堂课,带来的是满堂的掌声和互相的批判指导。一节文言文课,上得生动有趣,而且学生对于人物情感的把握非常到位,甚至有的学生还把对自己的启示用独白的方式,在舞台上呈现出来,赢得了阵阵掌声。这节文言文课不再局限于字词句的梳理,也不仅仅是支离破碎地肢解文本,而是真正地与作者灵魂的沟通,与文章内涵的交流,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教师还语文课以理趣,学生自会还兴趣于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