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应是生态的,让孩子全面、可持续发展,快乐自然地成长。《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令人向往,它充分体现了生态式教育的内涵与四个特征。这是孩子真正渴望并需要的让孩子幸福的教育,我们应还孩子一个生态,自然的巴学园。
【关键词】生态式教育 窗边的小豆豆 巴学园
《窗边的小豆豆》的巴学园令人神往,那是孩子们快乐的学园,自由的家园。是什么造就了巴学园的不凡?是“生态”二字。无论是独特自由的课堂形式,各种有趣的环节,活动——午饭前的歌唱、演讲,韵律操,温泉旅行,礼堂露营等等,还是孩子与小林校长之间的相处模式,都体现了“生态”。巴学园因其生态式教育,造就了一批有所爱,幸福的人。生态式教育符合孩子的自然本性,能让孩子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伸展,教育本应生态,我们应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生态的巴学园。
一、教育应是生态的
“生态式教育”早些年在我国由腾守尧先生首先提出。它借用了生态学的术语,强调一种生态的眼光、原理和方法来观察、思考、理解、解释复杂的教育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教育实践。1
“‘生态’,指一定地域内生存的所有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强调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功能上的统一,含有系统、整体、联系、和谐、共生和动态平衡之意。”2反映在教育上,则应体现为一种系统,均衡,整体的教育,注重每个个体各方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它不仅重视此时个体系统内部各方面知识的学习,能力、个性等等的发展,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受教育者与知识,环境的和谐,还看重个体彼时长远的幸福。教育应当“生态”如此。生态式教育对人的培养,开发不是像灌输式教育那般对个体大量刨掘式的消耗和榨取——那像中国高考制度下部分教育现状,不停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学到许多知识,成为短时间内“上知天体运行原理,下知有机无机反应,前有椭圆双曲线,后有杂交生物圈,外可说英语,内可修古文,求得了数列,说得了马哲,溯源中华上下五千年,延推赤州陆海百千万”的“全才”,得了高分,但其心理生态结构却遭到破坏,创造力受破坏,学习模式化,个性弹力降低。轰轰烈烈的高考结束后,学生许多东西还给了书本,但前期身心经受的摧残却长时间难以扭转修复甚至是不可逆的。生态的教育注重个体的自然和谐,快乐生长,创造与幸福的能力,其性质是长远的。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土壤的自然生育能力,让这片土壤自然、自由生长花朵,结出果实,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某些看似影响孩子学习的“杂草”——课外活动和兴趣,实质上是组成孩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的必要因素,然而许多人只局限于孩子眼前的“学业”,并不理解这一点,正像《窗边的小豆豆》中一些父母对小林校长的教育方针半信半疑,甚至让孩子转学。
还有许多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自小便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为孩子设计好他们所认为的美丽的蓝图,殊不知小小的肩膀难以负荷这么多的期待与重担。重压之下,苦不堪言,个性受到压制,孩子容易走向任务化的人生。这是不利于其可持续性发展的,不利于其幸福的。孩子本该有其在阳光下追逐嬉闹的样子,父母应让孩子自然自由生长。这并不是放任,而是不应打着“为了孩子”的口号,强迫孩子成为自己预想的那样,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言:“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3,“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分配每个人的地位,并且使他固定于那个地位,按照人的天性处理人的欲念,为了认得幸福,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这些”。4这也是生态式教育的体现。
总之,教育应是生态的,让孩子自然生长,个性舒展,各方面和谐发展,人生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孩子真正需要,让孩子幸福的教育。
二、《窗边的小豆豆》中的生态式教育
小豆豆和她的同学在巴学园的时光无疑是幸福的。他们的幸福得益于小林校长的无私付出与深沉的爱,得益于巴学园的生态式教育。有人把生态式教育的特征归为以下几点:目标生态——教育目标的整合性,活动生态——教育活动的综合性,评价生态——教育评价的开放性,人际生态——师生关系的平等性4。虽然在小豆豆所处的时代并没有“生态式教育”一说,但巴学园的教育却充分体现其特点,我们可从以上几点来窥探。
(一)目标生态——教育目标的整合性
目标生态也是一种儿童发展生态5。若把社会比作一个大的生态系统,而置身其中的每个个体就是各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子系统。教育的目标绝不仅仅是为了让个体获得知识,应该指向个体内部系统各要素——身心素质,情感道德,能力,个性,知识等的协调共同发展,动态平衡。并且,在此基础上鼓励个体的差异性,发掘个体的潜力——参差百态乃幸福之本源,个体多样性造就大系统的丰富性与生命活力。
小林宗作校长的目标是:“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他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在散步期间,在吃“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时,在带孩子们看电车搬运时都不忘知识的传递。同时他更重视孩子生活习惯,身心健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塑造,利用《划船歌》曲换上歌词的“好好嚼啊!”,让孩子们在巴学园每天都唱着开饭,养成“慢慢嚼,还学会了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吃饭”的习惯;他在学校里实行旋律教育,让孩子们听着音乐自由地舞动身体,理解旋律,达到心灵与肉体的和谐的同时也大大激发他们的想象创造;他让孩子们脱光衣服游泳,以消除身体有缺陷的孩子的自卑,羞耻感;他告诉欺负小豆豆的大荣君“要爱护女孩,对女孩友好”让孩子树立一种男女平等,互相友爱的意识;他让每个孩子从喜欢的科目学起,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发展自身潜力……这些日常细节,活动中,无不体现了小林校长的良苦用心,这些活动,教学目标所关注的是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完整性,开放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二)活动生态——教育活动的综合性
生态式的教育并不把学生和教师局限于狭窄的教室和枯燥的教材上,不是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记。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重视课外活动,艺术陶冶,社会实践,将教育寓于多种活动中,让个体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技能。当然,其活动的多样与综合也要求其内容的生态——并非学习孤立的课本知识,而是“融合社会、科学、艺术、语言、健康等各个领域的因素,使各科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进行联系,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态关系”。6
在巴学园,课程没有固定安排。每天第一节课开始时,老师就把当天的课程及每节课所学习的所有问题点都写在黑板上,继而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学习。这样,孩子们的主体性,主动性能得到充分发挥:遵循自己的兴趣学习,充满动力并且有目标性,;对于不太感兴趣的学科,也能按需学习,获得基本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实际上也淡化了学科之间的孤立性,利于融会贯通。而老师也能以此逐渐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学习方式,思考方法,从而因材施教。
在许多人看来,午饭时间就是吃午饭,普普通通,最多聊聊天,没什么特别。但巴学园的午饭时间是特别的。小林校长让每个孩子的饭盒里都有“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这既让孩子慢慢养成不偏食的习惯,又让孩子明白食物来源的常识,也避免了孩子之间的虚荣攀比。在饭前,孩子们都要唱“好好嚼啊……”,校长告诉孩子们“吃饭的时候,应当尽量让心情愉快。不要急匆匆吃完,而要花点儿时间,一边说着各种话题一边吃比较好”,这是极具智慧的教育,蕴含了人生哲学。孩子们在当时当然是不能明白这个的,但当他们学会愉快地,慢慢地吃饭,享受吃饭并一直维持这个习惯,他们也就慢慢懂得生活的快乐和意义所在,懂得从容享受,体悟生活。
后来,午饭时间还增设了“说话”节目。每个孩子都有在大家面前说话的机会,这目的并指向说得好坏本身,在于小林校长所言:“孩子们能够在别人面前,清楚、自由、毫不羞涩地表达出的想法,是绝对有必要的。”于是孩子们在一起愉快享用“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过程中,还得以锻炼表达能力。
午后的散步也充分体现了“活动生态”。孩子们接触自然,尽情玩耍的过程,也是学习理科、历史、生物等知识的宝贵时间。这种“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学习的形式符合儿童接受知识的方式,顺应孩子的本性。
以上是从不同活动形式和内容的角度截取书中的一部分例子来呈现巴学园教育活动的生态性——寓教育于日常细节及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教育的内容又是多方面而互相联系着的,让孩子或主动,或在快乐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习知识技能,这是有利于个体系统的和谐持续发展的。巴学园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是有赖于其生态性活动的。
(三)评价生态——教育评价的开放性
生态式教育下的评价不以成绩好坏,是否乖巧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它并不把学生分为好学生和问题学生(或坏学生)。它所关注的是个体系统各方面的长处和不足。
就像书中校运会上,个子最矮小并且无法长高的高桥君包揽的各种项目的第一,克服自卑心理,那么他就是很棒的。小豆豆固然好动,也经常惹麻烦,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常不顾后果地做出让老师吃惊,担心的事,比如看到路上有张报纸,就飞快跑上去跳到报纸上,结果那报纸是遮盖厕所掏空用的,小豆豆便一下掉进厕所里。于是,她在原来那所学校的老师看来,是“问题学生”。但在巴学园,小林校长却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他所看到的是小豆豆的闪光点——仗义,有爱心,这都是值得称赞的。同时,小林校长当然也明白小豆豆的不足了,但他并不直接评判小豆豆或告诉她要改正什么,而是以鼓励,表扬的方式让小豆豆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有一份“好孩子”的自信并依此做事,学会自律。
这样的教育评价是活的,它以发展的眼光评价个体,不会给个体扣上帽子,把个体圈定住,而是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更多地以鼓励的方式肯定个体,同时让其扬长避短。这样评价下的个体,是可持续发展的。
(四)人际生态——师生关系的平等性
如自然生态系统包括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的关系,“教育的生态系统包括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生态关系,而师生关系无疑使其中的核心”7。生态式教育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的,而非单纯教育与被教育,支配与服从的关系。
巴学园里孩子们与校长的关系充分诠释了这点。小豆豆初次进入巴学园时,校长“把椅子拉到小豆豆跟前,面对小豆豆坐了下来”,耐心地听小豆豆讲了四个小时的话,并且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他也像小豆豆那样,向前探着身体,专注地听着”。小豆豆所感受到的不是校长的威严气场,高高在上,而是对她的友好,尊重。
当大家都有新想法,想要有一首属于巴学园的校歌时,便主动向校长提出,校长听到大家一致的声音,认为是不错的主意,第二天便谱下了《巴学园》。这未尝不是民主,平等的体现。两者的交流是和平,商量式的,并非学生低声恳求或是校长命令式。
还有许多例子便不在此一一细举。在小林校长与巴学园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他不曾有任何架子。作为老师一方,小林先生与童心看齐,真诚与孩子沟通,把孩子当作真正的人对待。而这种受到尊重信任的感觉,孩子是能感受到的,于是也托付同样的信赖,师生关系由此维持于良性的互动。
纵观整本《窗边的小豆豆》,巴学园中无处不体现着生态式教育,而教育亦本该如此,让个体自然生长,关注每个个体的各方面的发展,长远的幸福,使其处于与其他个体,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处于可持续发展之中。而要做到生态性教育,应遵循其四个特征:教育目标的整合性,教育活动的综合性,教育评价的开放性,师生关系的平等性。其实从其内涵与特征,要求来看,生态式教育未尝不与我们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大同小异。
这是孩子真正需要并乐于其中的教育,我们应还孩子一个生态的巴学园,让孩子在其中自由伸展自我,快乐自然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日)黑柳彻子. 窗边的小豆豆[M]. 南海出版公司, 2003.
[2](法)卢梭. 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 商务印书馆,1981.
[3]闫春梅,唐立宁. 从生态式教育的角度读《窗边的小豆豆》[N].兵团教育学院报,2010,(5).
[4]葛 俭. 生态市教育与高等教育生态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6).
[5]解希静. 生态式教学——一种全新的后现代教学模式[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5).
[6]葛俭《生态市教育与高等教育生态化》,《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第6期
[7]边霞《试论“生态式教育”的基本思想》,《早期教育》,2002年第17期
[8](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 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84页
[9](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 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85页
[10]闫春梅,唐立宁《从生态式教育的角度读<窗边的小豆豆>》,《兵团教育学院报》,2010年第5期
[11]葛俭《生态市教育与高等教育生态化》,《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第6期
[12]闫春梅,唐立宁《从生态式教育的角度读<窗边的小豆豆>》,《兵团教育学院报》,2010年第5期
[13]闫春梅,唐立宁《从生态式教育的角度读<窗边的小豆豆>》,《兵团教育学院报》,2010年第5期
【关键词】生态式教育 窗边的小豆豆 巴学园
《窗边的小豆豆》的巴学园令人神往,那是孩子们快乐的学园,自由的家园。是什么造就了巴学园的不凡?是“生态”二字。无论是独特自由的课堂形式,各种有趣的环节,活动——午饭前的歌唱、演讲,韵律操,温泉旅行,礼堂露营等等,还是孩子与小林校长之间的相处模式,都体现了“生态”。巴学园因其生态式教育,造就了一批有所爱,幸福的人。生态式教育符合孩子的自然本性,能让孩子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伸展,教育本应生态,我们应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生态的巴学园。
一、教育应是生态的
“生态式教育”早些年在我国由腾守尧先生首先提出。它借用了生态学的术语,强调一种生态的眼光、原理和方法来观察、思考、理解、解释复杂的教育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教育实践。1
“‘生态’,指一定地域内生存的所有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强调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功能上的统一,含有系统、整体、联系、和谐、共生和动态平衡之意。”2反映在教育上,则应体现为一种系统,均衡,整体的教育,注重每个个体各方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它不仅重视此时个体系统内部各方面知识的学习,能力、个性等等的发展,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受教育者与知识,环境的和谐,还看重个体彼时长远的幸福。教育应当“生态”如此。生态式教育对人的培养,开发不是像灌输式教育那般对个体大量刨掘式的消耗和榨取——那像中国高考制度下部分教育现状,不停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学到许多知识,成为短时间内“上知天体运行原理,下知有机无机反应,前有椭圆双曲线,后有杂交生物圈,外可说英语,内可修古文,求得了数列,说得了马哲,溯源中华上下五千年,延推赤州陆海百千万”的“全才”,得了高分,但其心理生态结构却遭到破坏,创造力受破坏,学习模式化,个性弹力降低。轰轰烈烈的高考结束后,学生许多东西还给了书本,但前期身心经受的摧残却长时间难以扭转修复甚至是不可逆的。生态的教育注重个体的自然和谐,快乐生长,创造与幸福的能力,其性质是长远的。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土壤的自然生育能力,让这片土壤自然、自由生长花朵,结出果实,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某些看似影响孩子学习的“杂草”——课外活动和兴趣,实质上是组成孩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的必要因素,然而许多人只局限于孩子眼前的“学业”,并不理解这一点,正像《窗边的小豆豆》中一些父母对小林校长的教育方针半信半疑,甚至让孩子转学。
还有许多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自小便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为孩子设计好他们所认为的美丽的蓝图,殊不知小小的肩膀难以负荷这么多的期待与重担。重压之下,苦不堪言,个性受到压制,孩子容易走向任务化的人生。这是不利于其可持续性发展的,不利于其幸福的。孩子本该有其在阳光下追逐嬉闹的样子,父母应让孩子自然自由生长。这并不是放任,而是不应打着“为了孩子”的口号,强迫孩子成为自己预想的那样,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言:“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3,“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分配每个人的地位,并且使他固定于那个地位,按照人的天性处理人的欲念,为了认得幸福,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这些”。4这也是生态式教育的体现。
总之,教育应是生态的,让孩子自然生长,个性舒展,各方面和谐发展,人生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孩子真正需要,让孩子幸福的教育。
二、《窗边的小豆豆》中的生态式教育
小豆豆和她的同学在巴学园的时光无疑是幸福的。他们的幸福得益于小林校长的无私付出与深沉的爱,得益于巴学园的生态式教育。有人把生态式教育的特征归为以下几点:目标生态——教育目标的整合性,活动生态——教育活动的综合性,评价生态——教育评价的开放性,人际生态——师生关系的平等性4。虽然在小豆豆所处的时代并没有“生态式教育”一说,但巴学园的教育却充分体现其特点,我们可从以上几点来窥探。
(一)目标生态——教育目标的整合性
目标生态也是一种儿童发展生态5。若把社会比作一个大的生态系统,而置身其中的每个个体就是各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子系统。教育的目标绝不仅仅是为了让个体获得知识,应该指向个体内部系统各要素——身心素质,情感道德,能力,个性,知识等的协调共同发展,动态平衡。并且,在此基础上鼓励个体的差异性,发掘个体的潜力——参差百态乃幸福之本源,个体多样性造就大系统的丰富性与生命活力。
小林宗作校长的目标是:“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他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在散步期间,在吃“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时,在带孩子们看电车搬运时都不忘知识的传递。同时他更重视孩子生活习惯,身心健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塑造,利用《划船歌》曲换上歌词的“好好嚼啊!”,让孩子们在巴学园每天都唱着开饭,养成“慢慢嚼,还学会了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吃饭”的习惯;他在学校里实行旋律教育,让孩子们听着音乐自由地舞动身体,理解旋律,达到心灵与肉体的和谐的同时也大大激发他们的想象创造;他让孩子们脱光衣服游泳,以消除身体有缺陷的孩子的自卑,羞耻感;他告诉欺负小豆豆的大荣君“要爱护女孩,对女孩友好”让孩子树立一种男女平等,互相友爱的意识;他让每个孩子从喜欢的科目学起,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发展自身潜力……这些日常细节,活动中,无不体现了小林校长的良苦用心,这些活动,教学目标所关注的是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完整性,开放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二)活动生态——教育活动的综合性
生态式的教育并不把学生和教师局限于狭窄的教室和枯燥的教材上,不是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记。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重视课外活动,艺术陶冶,社会实践,将教育寓于多种活动中,让个体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技能。当然,其活动的多样与综合也要求其内容的生态——并非学习孤立的课本知识,而是“融合社会、科学、艺术、语言、健康等各个领域的因素,使各科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进行联系,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态关系”。6
在巴学园,课程没有固定安排。每天第一节课开始时,老师就把当天的课程及每节课所学习的所有问题点都写在黑板上,继而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学习。这样,孩子们的主体性,主动性能得到充分发挥:遵循自己的兴趣学习,充满动力并且有目标性,;对于不太感兴趣的学科,也能按需学习,获得基本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实际上也淡化了学科之间的孤立性,利于融会贯通。而老师也能以此逐渐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学习方式,思考方法,从而因材施教。
在许多人看来,午饭时间就是吃午饭,普普通通,最多聊聊天,没什么特别。但巴学园的午饭时间是特别的。小林校长让每个孩子的饭盒里都有“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这既让孩子慢慢养成不偏食的习惯,又让孩子明白食物来源的常识,也避免了孩子之间的虚荣攀比。在饭前,孩子们都要唱“好好嚼啊……”,校长告诉孩子们“吃饭的时候,应当尽量让心情愉快。不要急匆匆吃完,而要花点儿时间,一边说着各种话题一边吃比较好”,这是极具智慧的教育,蕴含了人生哲学。孩子们在当时当然是不能明白这个的,但当他们学会愉快地,慢慢地吃饭,享受吃饭并一直维持这个习惯,他们也就慢慢懂得生活的快乐和意义所在,懂得从容享受,体悟生活。
后来,午饭时间还增设了“说话”节目。每个孩子都有在大家面前说话的机会,这目的并指向说得好坏本身,在于小林校长所言:“孩子们能够在别人面前,清楚、自由、毫不羞涩地表达出的想法,是绝对有必要的。”于是孩子们在一起愉快享用“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过程中,还得以锻炼表达能力。
午后的散步也充分体现了“活动生态”。孩子们接触自然,尽情玩耍的过程,也是学习理科、历史、生物等知识的宝贵时间。这种“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学习的形式符合儿童接受知识的方式,顺应孩子的本性。
以上是从不同活动形式和内容的角度截取书中的一部分例子来呈现巴学园教育活动的生态性——寓教育于日常细节及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教育的内容又是多方面而互相联系着的,让孩子或主动,或在快乐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习知识技能,这是有利于个体系统的和谐持续发展的。巴学园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是有赖于其生态性活动的。
(三)评价生态——教育评价的开放性
生态式教育下的评价不以成绩好坏,是否乖巧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它并不把学生分为好学生和问题学生(或坏学生)。它所关注的是个体系统各方面的长处和不足。
就像书中校运会上,个子最矮小并且无法长高的高桥君包揽的各种项目的第一,克服自卑心理,那么他就是很棒的。小豆豆固然好动,也经常惹麻烦,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常不顾后果地做出让老师吃惊,担心的事,比如看到路上有张报纸,就飞快跑上去跳到报纸上,结果那报纸是遮盖厕所掏空用的,小豆豆便一下掉进厕所里。于是,她在原来那所学校的老师看来,是“问题学生”。但在巴学园,小林校长却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他所看到的是小豆豆的闪光点——仗义,有爱心,这都是值得称赞的。同时,小林校长当然也明白小豆豆的不足了,但他并不直接评判小豆豆或告诉她要改正什么,而是以鼓励,表扬的方式让小豆豆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有一份“好孩子”的自信并依此做事,学会自律。
这样的教育评价是活的,它以发展的眼光评价个体,不会给个体扣上帽子,把个体圈定住,而是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更多地以鼓励的方式肯定个体,同时让其扬长避短。这样评价下的个体,是可持续发展的。
(四)人际生态——师生关系的平等性
如自然生态系统包括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的关系,“教育的生态系统包括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生态关系,而师生关系无疑使其中的核心”7。生态式教育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的,而非单纯教育与被教育,支配与服从的关系。
巴学园里孩子们与校长的关系充分诠释了这点。小豆豆初次进入巴学园时,校长“把椅子拉到小豆豆跟前,面对小豆豆坐了下来”,耐心地听小豆豆讲了四个小时的话,并且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他也像小豆豆那样,向前探着身体,专注地听着”。小豆豆所感受到的不是校长的威严气场,高高在上,而是对她的友好,尊重。
当大家都有新想法,想要有一首属于巴学园的校歌时,便主动向校长提出,校长听到大家一致的声音,认为是不错的主意,第二天便谱下了《巴学园》。这未尝不是民主,平等的体现。两者的交流是和平,商量式的,并非学生低声恳求或是校长命令式。
还有许多例子便不在此一一细举。在小林校长与巴学园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他不曾有任何架子。作为老师一方,小林先生与童心看齐,真诚与孩子沟通,把孩子当作真正的人对待。而这种受到尊重信任的感觉,孩子是能感受到的,于是也托付同样的信赖,师生关系由此维持于良性的互动。
纵观整本《窗边的小豆豆》,巴学园中无处不体现着生态式教育,而教育亦本该如此,让个体自然生长,关注每个个体的各方面的发展,长远的幸福,使其处于与其他个体,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处于可持续发展之中。而要做到生态性教育,应遵循其四个特征:教育目标的整合性,教育活动的综合性,教育评价的开放性,师生关系的平等性。其实从其内涵与特征,要求来看,生态式教育未尝不与我们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大同小异。
这是孩子真正需要并乐于其中的教育,我们应还孩子一个生态的巴学园,让孩子在其中自由伸展自我,快乐自然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日)黑柳彻子. 窗边的小豆豆[M]. 南海出版公司, 2003.
[2](法)卢梭. 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 商务印书馆,1981.
[3]闫春梅,唐立宁. 从生态式教育的角度读《窗边的小豆豆》[N].兵团教育学院报,2010,(5).
[4]葛 俭. 生态市教育与高等教育生态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6).
[5]解希静. 生态式教学——一种全新的后现代教学模式[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5).
[6]葛俭《生态市教育与高等教育生态化》,《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第6期
[7]边霞《试论“生态式教育”的基本思想》,《早期教育》,2002年第17期
[8](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 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84页
[9](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 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85页
[10]闫春梅,唐立宁《从生态式教育的角度读<窗边的小豆豆>》,《兵团教育学院报》,2010年第5期
[11]葛俭《生态市教育与高等教育生态化》,《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第6期
[12]闫春梅,唐立宁《从生态式教育的角度读<窗边的小豆豆>》,《兵团教育学院报》,2010年第5期
[13]闫春梅,唐立宁《从生态式教育的角度读<窗边的小豆豆>》,《兵团教育学院报》,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