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摄影术发明之后,人们就一直在找寻“彩色的照片”,因为人眼看到的是彩色的景物。英国学者帕梅拉·罗伯茨在《百年彩色摄影》一书的前言中写道:“每一个特殊时代都产生、制造和采用了独特的彩色印像法,它所提供的染料和色素对色彩的品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色彩的品质定义了一种风格,同时也定义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彩色摄影术究竟是谁在什么时候发明的?欧美各国争夺着摄影史上彩色摄影术发明的年代和代表人物。据美国学者内奥米·罗森布拉姆(NaomiRosenblum)编著的《世界摄影史》(AWorldHistoryofPhotography)介绍:早在1850前后,就有“好事之人”通过后期手工给达盖尔照片和蛋白照片上彩,1860年代之后开始出现采用碳素工艺和重铬酸盐工艺为照片添加色彩的方式,之后是采用彩色滤镜或通过在胶片感光乳剂中添加染料来制作彩色照片。英国的摄影史则认为,电影和电影放映机发明人、法国的卢米埃兄弟在1907年发明了第一种商业彩色印相法。
同时,欧洲与美国还在争夺谁是“彩色摄影艺术先行者”的话语权。美国柯达公司、德国阿克法公司在1930年代相继研究出方便使用的彩色胶片,让彩色摄影步入了快速发展期。目前,世界上最昂贵的影像艺术品都是彩色照片。美国的摄影史认为:“1970年代,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的第一次彩色摄影展,象征着彩色摄影已经得到了艺术机构的承认,确立了彩色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态的存在,是摄影史上的分水岭。”欧洲学者则认为,1970年代,欧洲摄影家与美国同行一样,在彩色艺术摄影的实践中,也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在中国主要的摄影史著中,少有彩色摄影发展脉络的阐述,彩色摄影作为“摄影技术的进展”和作为“摄影艺术的语言”该怎样来书写?谁是中国彩色摄影的先驱?最近,英国学者帕梅拉·罗伯茨(PamelaRoberts)通过收集彩色摄影作品,编著了《百年彩色摄影》(ACenturyofColourPhotography)来呈现彩色摄影的发展历程,其中包括了反映彩色摄影技术发展的作品、反映报道社会现实和传媒业彩色化进程的代表作品、流行的彩色影像、实验性的彩色摄影艺术和最近彩色摄影的新发展。
据英国东方摄影史学者泰勒·贝内特介绍,“桑德斯可能是中国第一位采用手工上色的摄影家。”威廉·桑德斯(WilliamsSauders)据称“主宰了上海摄影界27年之久”,其照片代表着19世纪中国摄影的最高水平,尤以手工上色的作品最为珍贵,不仅是欧美各大博物馆和摄影博物馆的藏品,还被看作是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19世纪10英寸中国题材蛋白照片的品质标准。“中国法庭”是威廉·桑德斯最著名和流传最广的影像之一。1870年前后,桑德斯开始依据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习俗设计场景、雇用模特,摆布拍摄了一批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的照片,如法堂、囚犯、吸食鸦片、小食摊、轿夫、马车等等,成为中国最早的“插图摄影师”。此外,这张手工上色的原版蛋白照片,反映了当时摄影彩色化的趋势,也代表着19世纪中国摄影的水平。
英国摄影师弗洛伊德的两幅手工上色的人物肖像CDV(编注:CDV来自法语cartedevisite,英语就是CardofVisit,中文叫做名片格式肖像,通俗地说,就是像名片大小的肖像照片。),同样制作于1870年前后。威廉·普瑞尔·弗洛伊德(WilliamPryorFloyd)在中国开设照相馆的时间很长,其在香港开设的辉来照相馆(FloydPhotographer)是当时远东最成功的商业照相馆之一。他还曾在上海(1864年)和澳门(1865年至1867年)的照相馆担任摄影师,是中国早期摄影史上一位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摄影家。
《处决“南武”号海盗》是手工上色的晚清历史新闻的原版蛋白照片,反映了19世纪对摄影术彩色化的追求。1890年12月10日,海盗劫持了来往汕头、香港之间的“南武”号,打死了船长、二副及一名外国旅客,劫掠了价值5万多港元的财物。1891年九龙城中国官府捕获10名海盗,请求港方派员监斩,同时还邀请了雅真照相馆拍摄照片。开设于香港的雅真照相馆,19世纪末就在广州开设分店,是早期重要的中国照相馆。这些照片因符合西方人对于中国的猎奇心理,被大量洗印、复制,直至20世纪40年代仍广为流传,成为许多西方人收集中国照片的必备之选。
北京的阿东照相馆(Hartungs)在民国期间拍摄制作了不少手工上色的原版照片。摄于1930年前后的《驼队与北京城》,拍摄了穿行在北京城外的驼队,记录下北京城清末民初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更珍贵的是,该照片承载了不少重要的摄影术史料:手工上色、拍摄技术技法、银盐纸基、大尺寸、阿东照相馆的印章等,代表着彩色胶卷出现之前中国照片彩色化的方式和品质。阿东照相馆由德国人哈同(Hartungs)开设于东交民巷,是清末民初少数在京的由外国人经营的照相馆。阿东照相馆还是外国摄影师在华的重要据点,拍摄或处理过许多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影像,如斯诺1936年延安之行的30多个胶卷,其中包括了毛泽东头戴八角帽那张举世闻名的照片。
彩色摄影术究竟是谁在什么时候发明的?欧美各国争夺着摄影史上彩色摄影术发明的年代和代表人物。据美国学者内奥米·罗森布拉姆(NaomiRosenblum)编著的《世界摄影史》(AWorldHistoryofPhotography)介绍:早在1850前后,就有“好事之人”通过后期手工给达盖尔照片和蛋白照片上彩,1860年代之后开始出现采用碳素工艺和重铬酸盐工艺为照片添加色彩的方式,之后是采用彩色滤镜或通过在胶片感光乳剂中添加染料来制作彩色照片。英国的摄影史则认为,电影和电影放映机发明人、法国的卢米埃兄弟在1907年发明了第一种商业彩色印相法。
同时,欧洲与美国还在争夺谁是“彩色摄影艺术先行者”的话语权。美国柯达公司、德国阿克法公司在1930年代相继研究出方便使用的彩色胶片,让彩色摄影步入了快速发展期。目前,世界上最昂贵的影像艺术品都是彩色照片。美国的摄影史认为:“1970年代,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的第一次彩色摄影展,象征着彩色摄影已经得到了艺术机构的承认,确立了彩色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态的存在,是摄影史上的分水岭。”欧洲学者则认为,1970年代,欧洲摄影家与美国同行一样,在彩色艺术摄影的实践中,也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在中国主要的摄影史著中,少有彩色摄影发展脉络的阐述,彩色摄影作为“摄影技术的进展”和作为“摄影艺术的语言”该怎样来书写?谁是中国彩色摄影的先驱?最近,英国学者帕梅拉·罗伯茨(PamelaRoberts)通过收集彩色摄影作品,编著了《百年彩色摄影》(ACenturyofColourPhotography)来呈现彩色摄影的发展历程,其中包括了反映彩色摄影技术发展的作品、反映报道社会现实和传媒业彩色化进程的代表作品、流行的彩色影像、实验性的彩色摄影艺术和最近彩色摄影的新发展。
据英国东方摄影史学者泰勒·贝内特介绍,“桑德斯可能是中国第一位采用手工上色的摄影家。”威廉·桑德斯(WilliamsSauders)据称“主宰了上海摄影界27年之久”,其照片代表着19世纪中国摄影的最高水平,尤以手工上色的作品最为珍贵,不仅是欧美各大博物馆和摄影博物馆的藏品,还被看作是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19世纪10英寸中国题材蛋白照片的品质标准。“中国法庭”是威廉·桑德斯最著名和流传最广的影像之一。1870年前后,桑德斯开始依据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习俗设计场景、雇用模特,摆布拍摄了一批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的照片,如法堂、囚犯、吸食鸦片、小食摊、轿夫、马车等等,成为中国最早的“插图摄影师”。此外,这张手工上色的原版蛋白照片,反映了当时摄影彩色化的趋势,也代表着19世纪中国摄影的水平。
英国摄影师弗洛伊德的两幅手工上色的人物肖像CDV(编注:CDV来自法语cartedevisite,英语就是CardofVisit,中文叫做名片格式肖像,通俗地说,就是像名片大小的肖像照片。),同样制作于1870年前后。威廉·普瑞尔·弗洛伊德(WilliamPryorFloyd)在中国开设照相馆的时间很长,其在香港开设的辉来照相馆(FloydPhotographer)是当时远东最成功的商业照相馆之一。他还曾在上海(1864年)和澳门(1865年至1867年)的照相馆担任摄影师,是中国早期摄影史上一位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摄影家。
《处决“南武”号海盗》是手工上色的晚清历史新闻的原版蛋白照片,反映了19世纪对摄影术彩色化的追求。1890年12月10日,海盗劫持了来往汕头、香港之间的“南武”号,打死了船长、二副及一名外国旅客,劫掠了价值5万多港元的财物。1891年九龙城中国官府捕获10名海盗,请求港方派员监斩,同时还邀请了雅真照相馆拍摄照片。开设于香港的雅真照相馆,19世纪末就在广州开设分店,是早期重要的中国照相馆。这些照片因符合西方人对于中国的猎奇心理,被大量洗印、复制,直至20世纪40年代仍广为流传,成为许多西方人收集中国照片的必备之选。
北京的阿东照相馆(Hartungs)在民国期间拍摄制作了不少手工上色的原版照片。摄于1930年前后的《驼队与北京城》,拍摄了穿行在北京城外的驼队,记录下北京城清末民初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更珍贵的是,该照片承载了不少重要的摄影术史料:手工上色、拍摄技术技法、银盐纸基、大尺寸、阿东照相馆的印章等,代表着彩色胶卷出现之前中国照片彩色化的方式和品质。阿东照相馆由德国人哈同(Hartungs)开设于东交民巷,是清末民初少数在京的由外国人经营的照相馆。阿东照相馆还是外国摄影师在华的重要据点,拍摄或处理过许多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影像,如斯诺1936年延安之行的30多个胶卷,其中包括了毛泽东头戴八角帽那张举世闻名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