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曾经评价道,AI(人工智能)有种“酷”与“暖”的张力。
“酷”在于科技赋予它的神秘魅力, “暖”在于“聪慧”它知晓你的心意。
伴随着人工智能芯片及物联网的普及,这个现代感十足,又自带流量的“当红小生”,如同20年前的互联网一般,开始了其铺天盖地的全球化渗透和“C位出场”的华丽亮相。2019年,智能音箱、AI小秘、生活服务类机器人早已成为非人类工作伙伴和生活伙伴。5G技术的加持,也将加快迈入这片美丽新世界的时尚步伐。
谈到人工智能,有憧憬和希望,有兴奋和向往;也有不安和质疑,有恐惧和彷徨。如何评价人工智能,将直接决定未来我们与技术的相处模式。假使我们称之为“进击的巨人”,则意味着我们将其视为敌方。如果,我们称之为“进化的伙伴”,则表示出一种合作的态势。2018年,斯蒂芬·威廉·霍金已经飞回到属于他的小宇宙,人类的未来将会怎样?这不由地使我们想起“计算机科学之父”艾兰·麦席森·图灵的一句话: “对于未来我们只能看到前方非常近的一段距离,但是即使如此,我们已经看到那里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完成。”
放眼全国,尽管人工智能的商业化刚刚起步,其巨大的发展前景赢得了世界各国极大的关注,我国逐步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那么, “AI+”产业,又会引领产业发生怎样的蝶变?
青岛港的“AI+”样板
“从外部看,这里是一座码头。走进来,才发现这里是一个披着码头外衣的高科技公司!”许多来到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参观考察的专家学者由衷地感叹道。
进入5月以来,青岛港自动化码头集港的徐师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原本在码头上工作的大型机器人似乎更“聪明”了:轨道吊在抓取集装箱时的动作敏捷又流畅,全程一气呵成。原来,这是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全球自动化码头中首次实现了陆侧集卡防吊起全自动作业。这项新突破,让码头收箱作业彻底告别了人工介入的时代,进一步提升了安全性,解决了行业难题。
在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源于这座自动化码头被注入了智慧的“基因”——人工智能。在投入使用的两年时间里,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团队不断对生产系统和信息系统进行优化升级,完善设备技术性能和提升码头生产效率。目前,自动化码头的平均单机效率已达到36 1自然箱/小时,2018年12月31日,更是创出了单机平均效率43.23自然箱/小时的最新世界纪录。 “如果说之前行业的竞争是在同一个跑道竞技,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则升级为换着跑道PK。”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副总经理杨杰敏告诉记者。
“AI+”码头带来的最直观的体现便是生产效率的倍速提升。“以船舶装卸作业计划为例,在传统码头的依靠人工操作至少需要8-10小时。在全自动化码头,大量的重复性冗杂的工作内容全部由智能计算系统来完成,工人只需要根据智能系统的计算结果进行校验确认。而这个全部过程,只需要30分钟。”
“AI+”接棒“互联网+”,逐渐成为传统行业改造升级的新动能。青岛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奉利表示:“港口作为服务业,最重要的是用户体验。青岛港正在加快构建智慧港口建设顶层设计,打造数字时代智能生产新样板,共建共享共用港航物流生态圈,打造一个更加智能、更加注重用户体验的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对于正在发力“智慧港口”建设的青岛港而言,自动化码头为港口行业提供了“AI+”的参考样板。
为制造业插上“AI+”翅膀
如今,大行其道的“AI+”就像是一池活水,浇灌着传统产业之树萌发新芽。有专家认为,如果说人工智能是供给侧,传统行业则是需求侧,关键是要处理好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匹配问题。此外还要打通两者之间的壁垒,让双方加深理解,明白传统行业在哪些方面需要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对产业发展起什么作用。目前,视觉识别、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深度学习等技术已应用于生产制造。那么“AI+”为制造业带来哪些改变?
在一汽大众华北基地的智慧工厂车间内,几千台机器人正在车间里有条不紊地“忙碌”,很少见到工人的身影。工作人员介绍,人工智能技术为智慧工厂插上了一双兼有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功能的“翅膀”,通过人、机、物的互联互通,带动企业向高端、个性化、定制化、全面服务化转型发展。这条生产线平均每分钟就有一辆新车下线,基地年产能高达30万辆。 在天津,像这样的“AI+”的智慧工厂还有很多,涵盖了汽车零部件、机械、环保等多个行业,企业的生产、人力、信息化等管理全面转向“智造”行列。据了解,在2019年一季度,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6%,比去年全年加快2.2个百分点,比同期加快4.5个百分点,比全年目标高0.1个百分点。技术含量较高的装备制造业增长6.4%,尤其是智能制造业迎来黄金发展期,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智能制造业企业的占比接近20%,其增加值占比接近30%,拉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了2个百分点。人工智能技术使来自于生产流程、内部管理和消费市场上的数据流动起来成为现实,并为智能决策、指挥,实现管理运营智能化和业务流程自动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数据基础保障。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认为,中国制造业全球规模第一,是全世界唯一一个联合国所有制造业目录中全部都有的国家,但中国制造大多处于工业1.0(机械化)和工业2.0(电气化)阶段。目前制造企业达到工业3.0(自动化)的不足1.0%。因此,人工智能在中国制造向工业4.0(智慧化)迈进的过程中大有可為。
“AI+”产业落地是关键
“AI+”产业,关键在落地。
大到智能钢琴,小到会说话的鼠标,这所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中国声谷”,集中了当下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的最新成果,涉及大数据算法、语音识别与翻译、人脸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并且很多产品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创建于2014年的“中国声谷”,用5年的时间打造出一条从研发到应用的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链,书写了一部从0到1的传奇史诗。2018年,中国声谷智能语音产业规模达650亿元,同比增长30%,入园企业达到433家,同比增长102%,初步形成“基础应用技术+底层硬件+数据计算+智能终端+行业应用”的产业布局,成为擦亮“AI+”产业的国家级品牌。 “AI+”产业落地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抵达量变到质变飞跃的节点,在于搭建起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链。
加快“AI+”产业的落地,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创新驱动。青岛理工大学科发集团总经理杨卫东告诉记者,“AI+”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技术型和复合型人才。目前,国内有许多高校已经陆续开设人工智能学院,也有部分高校在原有传统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开设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以此来培养学生跨学科的项目主持和沟通协调能力,使之成为未来各行各业的项目工程师。
此外,, “Al+”产业落地还需要充分整合行业力量,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搭建产业链平台。杨卫东认为,科研院所存在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企业有可能源头技术创新不足,因此,加快设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体系非常重要。在产学研、产业之间和企业之间构建互利共赢的创新联合体,为建立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打下坚实的基础。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表示: “机器只有芯,而人类有心。人工智能并不是某项技术,而是我们为自己的未来确定的一种生活方式。”今日聚焦于镁光灯下的是“AI+”,也许明日会有更先进、更智能的技术登上时代的舞台。但是,不论舞台中央站立的何种技术,人类拥有的智慧却是机器永远无法取代的。
“酷”在于科技赋予它的神秘魅力, “暖”在于“聪慧”它知晓你的心意。
伴随着人工智能芯片及物联网的普及,这个现代感十足,又自带流量的“当红小生”,如同20年前的互联网一般,开始了其铺天盖地的全球化渗透和“C位出场”的华丽亮相。2019年,智能音箱、AI小秘、生活服务类机器人早已成为非人类工作伙伴和生活伙伴。5G技术的加持,也将加快迈入这片美丽新世界的时尚步伐。
谈到人工智能,有憧憬和希望,有兴奋和向往;也有不安和质疑,有恐惧和彷徨。如何评价人工智能,将直接决定未来我们与技术的相处模式。假使我们称之为“进击的巨人”,则意味着我们将其视为敌方。如果,我们称之为“进化的伙伴”,则表示出一种合作的态势。2018年,斯蒂芬·威廉·霍金已经飞回到属于他的小宇宙,人类的未来将会怎样?这不由地使我们想起“计算机科学之父”艾兰·麦席森·图灵的一句话: “对于未来我们只能看到前方非常近的一段距离,但是即使如此,我们已经看到那里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完成。”
放眼全国,尽管人工智能的商业化刚刚起步,其巨大的发展前景赢得了世界各国极大的关注,我国逐步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那么, “AI+”产业,又会引领产业发生怎样的蝶变?
青岛港的“AI+”样板
“从外部看,这里是一座码头。走进来,才发现这里是一个披着码头外衣的高科技公司!”许多来到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参观考察的专家学者由衷地感叹道。
进入5月以来,青岛港自动化码头集港的徐师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原本在码头上工作的大型机器人似乎更“聪明”了:轨道吊在抓取集装箱时的动作敏捷又流畅,全程一气呵成。原来,这是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全球自动化码头中首次实现了陆侧集卡防吊起全自动作业。这项新突破,让码头收箱作业彻底告别了人工介入的时代,进一步提升了安全性,解决了行业难题。
在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源于这座自动化码头被注入了智慧的“基因”——人工智能。在投入使用的两年时间里,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团队不断对生产系统和信息系统进行优化升级,完善设备技术性能和提升码头生产效率。目前,自动化码头的平均单机效率已达到36 1自然箱/小时,2018年12月31日,更是创出了单机平均效率43.23自然箱/小时的最新世界纪录。 “如果说之前行业的竞争是在同一个跑道竞技,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则升级为换着跑道PK。”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副总经理杨杰敏告诉记者。
“AI+”码头带来的最直观的体现便是生产效率的倍速提升。“以船舶装卸作业计划为例,在传统码头的依靠人工操作至少需要8-10小时。在全自动化码头,大量的重复性冗杂的工作内容全部由智能计算系统来完成,工人只需要根据智能系统的计算结果进行校验确认。而这个全部过程,只需要30分钟。”
“AI+”接棒“互联网+”,逐渐成为传统行业改造升级的新动能。青岛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奉利表示:“港口作为服务业,最重要的是用户体验。青岛港正在加快构建智慧港口建设顶层设计,打造数字时代智能生产新样板,共建共享共用港航物流生态圈,打造一个更加智能、更加注重用户体验的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对于正在发力“智慧港口”建设的青岛港而言,自动化码头为港口行业提供了“AI+”的参考样板。
为制造业插上“AI+”翅膀
如今,大行其道的“AI+”就像是一池活水,浇灌着传统产业之树萌发新芽。有专家认为,如果说人工智能是供给侧,传统行业则是需求侧,关键是要处理好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匹配问题。此外还要打通两者之间的壁垒,让双方加深理解,明白传统行业在哪些方面需要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对产业发展起什么作用。目前,视觉识别、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深度学习等技术已应用于生产制造。那么“AI+”为制造业带来哪些改变?
在一汽大众华北基地的智慧工厂车间内,几千台机器人正在车间里有条不紊地“忙碌”,很少见到工人的身影。工作人员介绍,人工智能技术为智慧工厂插上了一双兼有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功能的“翅膀”,通过人、机、物的互联互通,带动企业向高端、个性化、定制化、全面服务化转型发展。这条生产线平均每分钟就有一辆新车下线,基地年产能高达30万辆。 在天津,像这样的“AI+”的智慧工厂还有很多,涵盖了汽车零部件、机械、环保等多个行业,企业的生产、人力、信息化等管理全面转向“智造”行列。据了解,在2019年一季度,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6%,比去年全年加快2.2个百分点,比同期加快4.5个百分点,比全年目标高0.1个百分点。技术含量较高的装备制造业增长6.4%,尤其是智能制造业迎来黄金发展期,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智能制造业企业的占比接近20%,其增加值占比接近30%,拉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了2个百分点。人工智能技术使来自于生产流程、内部管理和消费市场上的数据流动起来成为现实,并为智能决策、指挥,实现管理运营智能化和业务流程自动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数据基础保障。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认为,中国制造业全球规模第一,是全世界唯一一个联合国所有制造业目录中全部都有的国家,但中国制造大多处于工业1.0(机械化)和工业2.0(电气化)阶段。目前制造企业达到工业3.0(自动化)的不足1.0%。因此,人工智能在中国制造向工业4.0(智慧化)迈进的过程中大有可為。
“AI+”产业落地是关键
“AI+”产业,关键在落地。
大到智能钢琴,小到会说话的鼠标,这所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中国声谷”,集中了当下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的最新成果,涉及大数据算法、语音识别与翻译、人脸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并且很多产品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创建于2014年的“中国声谷”,用5年的时间打造出一条从研发到应用的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链,书写了一部从0到1的传奇史诗。2018年,中国声谷智能语音产业规模达650亿元,同比增长30%,入园企业达到433家,同比增长102%,初步形成“基础应用技术+底层硬件+数据计算+智能终端+行业应用”的产业布局,成为擦亮“AI+”产业的国家级品牌。 “AI+”产业落地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抵达量变到质变飞跃的节点,在于搭建起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链。
加快“AI+”产业的落地,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创新驱动。青岛理工大学科发集团总经理杨卫东告诉记者,“AI+”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技术型和复合型人才。目前,国内有许多高校已经陆续开设人工智能学院,也有部分高校在原有传统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开设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以此来培养学生跨学科的项目主持和沟通协调能力,使之成为未来各行各业的项目工程师。
此外,, “Al+”产业落地还需要充分整合行业力量,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搭建产业链平台。杨卫东认为,科研院所存在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企业有可能源头技术创新不足,因此,加快设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体系非常重要。在产学研、产业之间和企业之间构建互利共赢的创新联合体,为建立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打下坚实的基础。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表示: “机器只有芯,而人类有心。人工智能并不是某项技术,而是我们为自己的未来确定的一种生活方式。”今日聚焦于镁光灯下的是“AI+”,也许明日会有更先进、更智能的技术登上时代的舞台。但是,不论舞台中央站立的何种技术,人类拥有的智慧却是机器永远无法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