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税收筹划作为税收体系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受到了诸多关注,高校的财务核算也要顺应税收筹划发展趋势,强化研究力度的基础上,确保能注意其中存在的风险问题,从而落实相应的处理机制,为实现最优税负奠定基础。文章分析了高校财务核算中税收筹划落实的要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财务核算;税收筹划;发票规范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7.174
1 高校财务核算中税收筹划落实的要点
第一,高校财务核算中税收筹划工作要秉持合法性原则,因为税收筹划本身就是满足合法性要求的处理手段,因此,要在满足税收法律的范围内结合立法意图完善企业纳税优化方案。要十分明确税收筹划处理和偷税避税的区别,从而保证账证表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第二,高校财务核算过程中,要确保税收筹划处理的成本收益最优化。税收筹划的目标是为高校财务管理体系的全面升级转型提供保障,因此,在具体税收方案确定时要尽量对税收成本予以多元分析,要结合成本效益处理要求确保税收筹划目标的一致性。
第三,高校财务核算中税收筹划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基础,高校的任何筹划方案都需要组织机构有序运行,才能充分践行税收法规以及税收政策的要点,从而建立集体研究管控的模式,避免不良问题对其运行效果形成负面作用,从而支持税收筹划工作持续性运作和处理。
第四,对于高校发展而言,也要关注税收筹划可能产生的风险问题,要从管理和控制的角度降低风险问题造成的影响,利用转移风险概率、分散风险影响力的方式最大化地降低损失。
综上所述,在高校财务核算中税收筹划工作落实的过程中,要具备“大局观”,切实把握政府宏观政策的要求,依据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果断落实相应的筹划方案,从而借助组织机构保障具体工作完整而有效,最终取得税收筹划的成功。
2 高校财务核算中税收筹划的问题和策略
2.1 高校财务核算中税收筹划的问题
(1)校内津贴问题。多数高校都在落实校内津贴机制,不仅体现出国家政策体系对于教育行业的关注,也彰显了社会尊师重教的风尚,但是,部门院校津贴体系水平较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讨论。例如,在2004年,复旦大学出现的“百万年薪”招聘生命学院院长的新闻就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尽管人力资本本身就是劳动力发展的关键要素,然而较高的校内津贴标准往往会造成工资体系的恶性循环,甚至有部分学校贷款完成建设、收费发放奖金,导致一些投机分子将高校收费和教师个人收入联系在一起,必然会引发不良的社会舆论,对于高校的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也会造成制约。
(2)税收隐藏问题。2004年,我国财政部联合国家税务总局,针对教育税收政策发表了相应的通知,要求适当取消校办企业的所得税免税优惠政策,这就无形中增加了税负,若是依旧沿用传统的税务管理机制,必然会对税务管理的效果和整体水平造成负面效应。
(3)二级学院涉税问题。随着高校扩招工作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民办二级学院脱颖而出,尽管其标榜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不以盈利为办学目标,但是细数民办二级学院的收费情况,动辄就是万元以上,而整体教学体系、教学人才、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等方面并没有跟上。这就使其纳税问题受到了关注,税务部门会对其进行所得税的调查,要求其严格按照相关教育税收政策开展工作。
(4)税收筹划管理问题。高校税收筹划管理方面依旧存在重视度不足以及具体管理框架结构较弱等问题,使得相关管理工作无法落实,从而对税收工作产生影响。最重要的是,高校税收筹划的研究工作还存在滞后性,无法建构更加贴合实际发展的企业化管理体系,从而对整体筹划管理水平产生制约。
2.2 高校财务核算中税收筹划建议
(1)严控政策风险。尽管税收筹划工作具有合法性,是规范化、合理化的节税措施,但是其运行过程中依旧存在风险性,最关键的就是政策风险。因为政策的变化具有不定期性以及相对短的时效性,因此,长期的税收筹划往往会增加遭遇风险的概率,这就需要高校在财务核算管理工作中结合政策变化风险分析开展相应的防范工作,从而确保减少政策变化风险产生的严重损失。
(2)优化财务人员素质。因为税收筹划工作本身是较为专业且科学的综合类经济活动,因此,要想保证税收筹划工作顺利开展,就要从根本上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一方面,高校财务核算工作人员要明确掌握税收政策法的相关内容,并且对纳税人的涉税经济行为有较为全面的认知,从而在应用税收政策的过程中才能完成税后收益评估工作,并且确保纳税模式下运行效率和当局认可程度都能满足要求。
另一方面,筹划人要掌握财务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秉持准确、严谨的会计处理态度落实相应工作,从而结合高校税收实际情况预测纳税方案,优选后完善决策。
除此之外,因为税种较为多样,加之政策变动、高校教学科研特殊性,财务人员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并且要借助专业知识和专业判断落实系统的筹划方案。
(3)时刻关注环境变化。对于高校税收筹划工作而言,要想提升其综合管理的水平,就要更加关注税收环境的实际情况,确保能有效整合税收筹划成本。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時代背景下,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尤其是“营改增”项目落实后,纳税筹划作为系统化工程内容贯穿整个财务全过程,此时,要依据纳税人的应税行为予以预见性管理,建立长效性规划模式,为纳税人纳税筹划工作的有序开展和落实奠定坚实基础。
3 “营改增”落实后高校税收筹划的方案
为了更好地顺应“营改增”的管理需求,要积极提升纳税人管理模式,从税率角度、计税机制角度以及税收征收方式角度践行完整的管控规划,从而真正提高高校事业发展体系内经济资源的利用率,为高校财务核算方案中税收筹划模块的全面落实奠定基础。 3.1 确定身份
在“营改增”工作转型前,高校教育服务收入的基本范围是营业税征税,选取的标准是营业税3%的文化体育类税率分析体系,在“营改增”方案落实后,高校要依据国家政策要求和法律法规确保能有效判定纳税人身份,从而践行完整的管理机制和管控方案。也就是说,高校要将原有的营业税征收体系转为增值税征收体系,为了保证纳税金额计算分析的完整程度,就要依据法律法规评估自身的纳税人身份,从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中进行优选。
一方面,若是认定自身为小规模纳税人,在“营改增”运行后,计税的基本依据和征收率相较于“营改增”前变化并不大,依旧为3%,对应的税负变动幅度也较小。然而,这种计算方式中,高校是小规模纳税人、不同主体是一般纳税人,两者在进行商务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增值税专用发票无法及时开具等问题形成竞争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购买教育服务或者是科研服务的一方不能从小规模纳税人取得增值税可抵扣进项税额,这就会增加其实际的税负压力。
另一方面,若是高校认定自身为一般纳税人,在“营改增”体系运行后,纳税额度就要从改革前的3%增加为增值税增值额为6%、11%或者是17%,其中,6%和11%是不动产租赁中的增值额,17%是有形动产租赁的增值额。此时,进项税额抵扣项目若是非常充分,则会大大降低高校自身的税负压力,相反,进项税额抵扣项目若是不足,则高校自身承受的税负压力则会增多。基于此,高校的税负压力完全取决于未来能够获得多少可抵扣的进项税额。
需要注意的是,税法规定纳税人一旦登记为一般纳税人是不能随意进行更改的。综上所述,在高校落实“营改增”方案中税收筹划工作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定,从高校发展、业务规模、会计核算水平、综合规划等多方面落实统筹分析,确保财务核算工作能更加精细和精准,选择与发展规划相一致的纳税人身份。
3.2 规范发票管理
“营改增”落实后,高校要结合实际发展需求和发展动态,对业务安排工作予以重视,确保能进一步规范传统发票的管理机制,打造更加合理的业务监督机制,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上游一些能获取专用发票的一般纳税人供应商,从而确保能在税法规范范围内增加进项税额,减少增值税应缴纳税额。例如,高校在办公用品购买、水电费支出、固定资产购置等方面都要慎重选择,规范发票处理机制。
另外,在“营改增”试点实施办法中对服务类抵扣进项税额的内容也有所涉及,因此,高校教职员工因公出差或者是培训等支出费用可以进行抵扣,但对应产生的交通费并不能抵扣。基于此,高校在“营改增”后要对会计核算的具体细节予以梳理,确保相应工作和系统运行管理规划都能满足要求,最大化地整合业务性质,对进项税额的抵扣项目予以权衡分析。
除此之外,要严格按照税法规定的具体要求确保能对业务类型予以区分,一定程度上避免纳税违规操作等,真正意义上建构贴合高校实际发展要求的方案。
3.3 提升业务划分水平
为了保证高校能更好地顺应“营改增”体系内对税收筹划内容的要求,要顺应核算体系提出的新要求。若是高校设定自身为一般纳税人,此时具备多项应税服务,且对应涉税服务的项目和类型有明显差异,就要对具体数额予以针对性管理,假设选取6%和11%的税率进行计算,针对没有进行集中计算分析的,则要依从较高的11%进行纳税额的计算分析。
一方面,高校要结合管理要求健全计算系统,确保能规范自身明细账目,有效建立完整的控制体系,尤其是对不同税率的涉税事项要践行分别处理、分别核算的机制,真正提高税金和收入管控的效果。
另一方面,要保证分析工作和税率计算工作的及时性,避免从高计算,减少高校在实际工作开展中的税务压力。与此同时,要积极应用政策合并纳税,实现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的双赢。
4 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要在相关税费缴纳的过程中对具体细则予以分析,全面核算税负内容的基础上,确保财务核算工作中纳税筹划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在平衡税负的基础上为企业效益最大化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伊秀明.税务会计核算效益的强化策略分析[J].当代會计,2019(5).
[2]李佃秀.会计核算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J].大众投资指南,2017(11).
[3]黄黎明.税收筹划及其法律问题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4).
[4]李大明.论税收筹划的原理及其运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6).
[作者简介]赵文娣(1984—),女,汉族,河北冀州人,本科,会计师。
[关键词]财务核算;税收筹划;发票规范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7.174
1 高校财务核算中税收筹划落实的要点
第一,高校财务核算中税收筹划工作要秉持合法性原则,因为税收筹划本身就是满足合法性要求的处理手段,因此,要在满足税收法律的范围内结合立法意图完善企业纳税优化方案。要十分明确税收筹划处理和偷税避税的区别,从而保证账证表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第二,高校财务核算过程中,要确保税收筹划处理的成本收益最优化。税收筹划的目标是为高校财务管理体系的全面升级转型提供保障,因此,在具体税收方案确定时要尽量对税收成本予以多元分析,要结合成本效益处理要求确保税收筹划目标的一致性。
第三,高校财务核算中税收筹划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基础,高校的任何筹划方案都需要组织机构有序运行,才能充分践行税收法规以及税收政策的要点,从而建立集体研究管控的模式,避免不良问题对其运行效果形成负面作用,从而支持税收筹划工作持续性运作和处理。
第四,对于高校发展而言,也要关注税收筹划可能产生的风险问题,要从管理和控制的角度降低风险问题造成的影响,利用转移风险概率、分散风险影响力的方式最大化地降低损失。
综上所述,在高校财务核算中税收筹划工作落实的过程中,要具备“大局观”,切实把握政府宏观政策的要求,依据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果断落实相应的筹划方案,从而借助组织机构保障具体工作完整而有效,最终取得税收筹划的成功。
2 高校财务核算中税收筹划的问题和策略
2.1 高校财务核算中税收筹划的问题
(1)校内津贴问题。多数高校都在落实校内津贴机制,不仅体现出国家政策体系对于教育行业的关注,也彰显了社会尊师重教的风尚,但是,部门院校津贴体系水平较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讨论。例如,在2004年,复旦大学出现的“百万年薪”招聘生命学院院长的新闻就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尽管人力资本本身就是劳动力发展的关键要素,然而较高的校内津贴标准往往会造成工资体系的恶性循环,甚至有部分学校贷款完成建设、收费发放奖金,导致一些投机分子将高校收费和教师个人收入联系在一起,必然会引发不良的社会舆论,对于高校的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也会造成制约。
(2)税收隐藏问题。2004年,我国财政部联合国家税务总局,针对教育税收政策发表了相应的通知,要求适当取消校办企业的所得税免税优惠政策,这就无形中增加了税负,若是依旧沿用传统的税务管理机制,必然会对税务管理的效果和整体水平造成负面效应。
(3)二级学院涉税问题。随着高校扩招工作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民办二级学院脱颖而出,尽管其标榜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不以盈利为办学目标,但是细数民办二级学院的收费情况,动辄就是万元以上,而整体教学体系、教学人才、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等方面并没有跟上。这就使其纳税问题受到了关注,税务部门会对其进行所得税的调查,要求其严格按照相关教育税收政策开展工作。
(4)税收筹划管理问题。高校税收筹划管理方面依旧存在重视度不足以及具体管理框架结构较弱等问题,使得相关管理工作无法落实,从而对税收工作产生影响。最重要的是,高校税收筹划的研究工作还存在滞后性,无法建构更加贴合实际发展的企业化管理体系,从而对整体筹划管理水平产生制约。
2.2 高校财务核算中税收筹划建议
(1)严控政策风险。尽管税收筹划工作具有合法性,是规范化、合理化的节税措施,但是其运行过程中依旧存在风险性,最关键的就是政策风险。因为政策的变化具有不定期性以及相对短的时效性,因此,长期的税收筹划往往会增加遭遇风险的概率,这就需要高校在财务核算管理工作中结合政策变化风险分析开展相应的防范工作,从而确保减少政策变化风险产生的严重损失。
(2)优化财务人员素质。因为税收筹划工作本身是较为专业且科学的综合类经济活动,因此,要想保证税收筹划工作顺利开展,就要从根本上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一方面,高校财务核算工作人员要明确掌握税收政策法的相关内容,并且对纳税人的涉税经济行为有较为全面的认知,从而在应用税收政策的过程中才能完成税后收益评估工作,并且确保纳税模式下运行效率和当局认可程度都能满足要求。
另一方面,筹划人要掌握财务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秉持准确、严谨的会计处理态度落实相应工作,从而结合高校税收实际情况预测纳税方案,优选后完善决策。
除此之外,因为税种较为多样,加之政策变动、高校教学科研特殊性,财务人员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并且要借助专业知识和专业判断落实系统的筹划方案。
(3)时刻关注环境变化。对于高校税收筹划工作而言,要想提升其综合管理的水平,就要更加关注税收环境的实际情况,确保能有效整合税收筹划成本。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時代背景下,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尤其是“营改增”项目落实后,纳税筹划作为系统化工程内容贯穿整个财务全过程,此时,要依据纳税人的应税行为予以预见性管理,建立长效性规划模式,为纳税人纳税筹划工作的有序开展和落实奠定坚实基础。
3 “营改增”落实后高校税收筹划的方案
为了更好地顺应“营改增”的管理需求,要积极提升纳税人管理模式,从税率角度、计税机制角度以及税收征收方式角度践行完整的管控规划,从而真正提高高校事业发展体系内经济资源的利用率,为高校财务核算方案中税收筹划模块的全面落实奠定基础。 3.1 确定身份
在“营改增”工作转型前,高校教育服务收入的基本范围是营业税征税,选取的标准是营业税3%的文化体育类税率分析体系,在“营改增”方案落实后,高校要依据国家政策要求和法律法规确保能有效判定纳税人身份,从而践行完整的管理机制和管控方案。也就是说,高校要将原有的营业税征收体系转为增值税征收体系,为了保证纳税金额计算分析的完整程度,就要依据法律法规评估自身的纳税人身份,从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中进行优选。
一方面,若是认定自身为小规模纳税人,在“营改增”运行后,计税的基本依据和征收率相较于“营改增”前变化并不大,依旧为3%,对应的税负变动幅度也较小。然而,这种计算方式中,高校是小规模纳税人、不同主体是一般纳税人,两者在进行商务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增值税专用发票无法及时开具等问题形成竞争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购买教育服务或者是科研服务的一方不能从小规模纳税人取得增值税可抵扣进项税额,这就会增加其实际的税负压力。
另一方面,若是高校认定自身为一般纳税人,在“营改增”体系运行后,纳税额度就要从改革前的3%增加为增值税增值额为6%、11%或者是17%,其中,6%和11%是不动产租赁中的增值额,17%是有形动产租赁的增值额。此时,进项税额抵扣项目若是非常充分,则会大大降低高校自身的税负压力,相反,进项税额抵扣项目若是不足,则高校自身承受的税负压力则会增多。基于此,高校的税负压力完全取决于未来能够获得多少可抵扣的进项税额。
需要注意的是,税法规定纳税人一旦登记为一般纳税人是不能随意进行更改的。综上所述,在高校落实“营改增”方案中税收筹划工作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定,从高校发展、业务规模、会计核算水平、综合规划等多方面落实统筹分析,确保财务核算工作能更加精细和精准,选择与发展规划相一致的纳税人身份。
3.2 规范发票管理
“营改增”落实后,高校要结合实际发展需求和发展动态,对业务安排工作予以重视,确保能进一步规范传统发票的管理机制,打造更加合理的业务监督机制,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上游一些能获取专用发票的一般纳税人供应商,从而确保能在税法规范范围内增加进项税额,减少增值税应缴纳税额。例如,高校在办公用品购买、水电费支出、固定资产购置等方面都要慎重选择,规范发票处理机制。
另外,在“营改增”试点实施办法中对服务类抵扣进项税额的内容也有所涉及,因此,高校教职员工因公出差或者是培训等支出费用可以进行抵扣,但对应产生的交通费并不能抵扣。基于此,高校在“营改增”后要对会计核算的具体细节予以梳理,确保相应工作和系统运行管理规划都能满足要求,最大化地整合业务性质,对进项税额的抵扣项目予以权衡分析。
除此之外,要严格按照税法规定的具体要求确保能对业务类型予以区分,一定程度上避免纳税违规操作等,真正意义上建构贴合高校实际发展要求的方案。
3.3 提升业务划分水平
为了保证高校能更好地顺应“营改增”体系内对税收筹划内容的要求,要顺应核算体系提出的新要求。若是高校设定自身为一般纳税人,此时具备多项应税服务,且对应涉税服务的项目和类型有明显差异,就要对具体数额予以针对性管理,假设选取6%和11%的税率进行计算,针对没有进行集中计算分析的,则要依从较高的11%进行纳税额的计算分析。
一方面,高校要结合管理要求健全计算系统,确保能规范自身明细账目,有效建立完整的控制体系,尤其是对不同税率的涉税事项要践行分别处理、分别核算的机制,真正提高税金和收入管控的效果。
另一方面,要保证分析工作和税率计算工作的及时性,避免从高计算,减少高校在实际工作开展中的税务压力。与此同时,要积极应用政策合并纳税,实现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的双赢。
4 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要在相关税费缴纳的过程中对具体细则予以分析,全面核算税负内容的基础上,确保财务核算工作中纳税筹划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在平衡税负的基础上为企业效益最大化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伊秀明.税务会计核算效益的强化策略分析[J].当代會计,2019(5).
[2]李佃秀.会计核算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J].大众投资指南,2017(11).
[3]黄黎明.税收筹划及其法律问题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4).
[4]李大明.论税收筹划的原理及其运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6).
[作者简介]赵文娣(1984—),女,汉族,河北冀州人,本科,会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