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而创新人才,正需要通过教育去培养。教育工作者要针对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很好地去发掘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能,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新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 创新能力 教育教学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人才,正需要通过教育去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有创新的意识和观念,只有更新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站在新世纪的高度,用现代化的标尺来衡量今天的教育,我们才能从全新的视角出发,适应时代的要求,自觉培养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那如何确立以“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教育迫切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下面,谈谈个人对中学思想品德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认识和尝试。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良好的兴趣、爱好能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人们积极去感知、想象、创造,从而取得创造性的科学成果。所以教学时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中学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理论性强、趣味性少。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把幽默、寓言故事、名言警句、漫画、时政热点等融于教学中,把理论知识讲解与学生参与活动相结合,每节课设计1—2个思维高潮,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发现、新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例如课前五分钟演讲就是我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活动,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同学们利用这一时机,谈古论今、畅所欲言,小到个人思想问题,大到国内外重大时政,启迪了同学们的思想。每当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有时掌声经久不息,这萌发长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巧设疑问,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起于疑,无疑则无思。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答疑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畅所欲言。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和引导。如:我们在学习科教兴国战略时,针对我们学校的素质教育开展问题,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你认为我们学校哪些地方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哪些地方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规定?为了学校的未来发展,作为学校的小主人,请你针对学校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这一问题非常敏感,许多话是学校和老师不愿听到的,但学生非常想说出自己的心声,而且对学校的问题有独到的见解。有的提到了老师的体罚,有的提到了一些课程应该有但是没有开设,以及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合理等,这些话乍听起来非常刺耳,却是学生关心学校发展,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的肺腑之言。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有利于把我们的学校建设得更好。
三、转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记忆及接受,忽视发现和探究,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了纯粹的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这种学习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新课程积极倡导的自主学习,就是要抓住传统教学组织的“灌输”特点,实现”主导”与“主体”关系的平衡,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足够的活动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他们幽闭的心智,放飞他们囚禁的情绪,使学习活动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心智的拓展,心灵的放飞,使学生得到自由、健康、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被普遍接纳,并尝试着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这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以要求人人都能进步为教学宗旨,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学习理念。新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这一要求不仅消除接受式学习的学习弊端,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自然、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特别关注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问题。探究性学习不以掌握系统知识为主要目的,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行多向思维,从多角度、多层面更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对新情况做出价值判断,其结果不是现有知识的积累,而是在深刻的求知体验中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我们在教学“意志”这一内容时,我讲“愚公移山”这个典故,一位学生突然提出:“愚公这种移山的方法可取吗?”这是个发散思维的火花,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从对这个求异思维的进一步讨论中,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接着我又将这个传说放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新背景下,让学生重新思考,学生的思维空间一下子开阔了。于是,又得出了新的答案:不怕困苦,绝不放弃自己的家园,齐心协力把自己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我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丰富课外活动是深化学生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时事、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特别是要思考所学知识与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是否相关。例如,在讲“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可拿出一些商品让学生当场鉴别真伪,如仿冒的名牌运动鞋;轰动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等。这样,学生会非常感兴趣,他们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还增长了生活常识。教师再进一步引申到其他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让同学们谈买到假冒伪劣商品的感受,最后引导回答提出解决办法。这样学以致用,就很容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五、注重非智力因素开发,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
创新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有了创造性的思维或智力,并不一定成为创造型人才。创造性人才不仅需要创造性智力,还需要创造性人格。大量研究表明:在智力因素相近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可能成为影响创造性的关键因素。
一直以来,在“升学率”压力下,我们片面强调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忽视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少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缺乏探索和挑战意识,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因而要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我们可以不失时机地发挥教材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在对学生进行战胜挫折的教育时,通过观看杰出人物如张海迪、朱彦夫等战胜挫折的优秀事迹,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还进行了“新时代呼唤强者”的演讲比赛,通过与优秀人物相比找差距,克服自己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就这样通过演讲、辩论、社会实践、写政治小论文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过程,更是一门综合艺术。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只要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积极主动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由注重学生应试能力培养转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这样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就能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九年级).
[2]肖师跃.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下),2011,11.
[3]李韶娟.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学文科,2008,8.
[4]赵立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吉林教育,2012,13.
[5]杨曼英.创新教育导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1.
[6]钱贵晴.创新教育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4.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 创新能力 教育教学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人才,正需要通过教育去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有创新的意识和观念,只有更新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站在新世纪的高度,用现代化的标尺来衡量今天的教育,我们才能从全新的视角出发,适应时代的要求,自觉培养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那如何确立以“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教育迫切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下面,谈谈个人对中学思想品德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认识和尝试。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良好的兴趣、爱好能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人们积极去感知、想象、创造,从而取得创造性的科学成果。所以教学时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中学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理论性强、趣味性少。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把幽默、寓言故事、名言警句、漫画、时政热点等融于教学中,把理论知识讲解与学生参与活动相结合,每节课设计1—2个思维高潮,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发现、新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例如课前五分钟演讲就是我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活动,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同学们利用这一时机,谈古论今、畅所欲言,小到个人思想问题,大到国内外重大时政,启迪了同学们的思想。每当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有时掌声经久不息,这萌发长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巧设疑问,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起于疑,无疑则无思。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答疑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畅所欲言。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和引导。如:我们在学习科教兴国战略时,针对我们学校的素质教育开展问题,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你认为我们学校哪些地方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哪些地方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规定?为了学校的未来发展,作为学校的小主人,请你针对学校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这一问题非常敏感,许多话是学校和老师不愿听到的,但学生非常想说出自己的心声,而且对学校的问题有独到的见解。有的提到了老师的体罚,有的提到了一些课程应该有但是没有开设,以及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合理等,这些话乍听起来非常刺耳,却是学生关心学校发展,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的肺腑之言。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有利于把我们的学校建设得更好。
三、转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记忆及接受,忽视发现和探究,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了纯粹的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这种学习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新课程积极倡导的自主学习,就是要抓住传统教学组织的“灌输”特点,实现”主导”与“主体”关系的平衡,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足够的活动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他们幽闭的心智,放飞他们囚禁的情绪,使学习活动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心智的拓展,心灵的放飞,使学生得到自由、健康、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被普遍接纳,并尝试着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这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以要求人人都能进步为教学宗旨,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学习理念。新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这一要求不仅消除接受式学习的学习弊端,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自然、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特别关注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问题。探究性学习不以掌握系统知识为主要目的,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行多向思维,从多角度、多层面更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对新情况做出价值判断,其结果不是现有知识的积累,而是在深刻的求知体验中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我们在教学“意志”这一内容时,我讲“愚公移山”这个典故,一位学生突然提出:“愚公这种移山的方法可取吗?”这是个发散思维的火花,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从对这个求异思维的进一步讨论中,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接着我又将这个传说放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新背景下,让学生重新思考,学生的思维空间一下子开阔了。于是,又得出了新的答案:不怕困苦,绝不放弃自己的家园,齐心协力把自己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我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丰富课外活动是深化学生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时事、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特别是要思考所学知识与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是否相关。例如,在讲“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可拿出一些商品让学生当场鉴别真伪,如仿冒的名牌运动鞋;轰动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等。这样,学生会非常感兴趣,他们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还增长了生活常识。教师再进一步引申到其他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让同学们谈买到假冒伪劣商品的感受,最后引导回答提出解决办法。这样学以致用,就很容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五、注重非智力因素开发,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
创新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有了创造性的思维或智力,并不一定成为创造型人才。创造性人才不仅需要创造性智力,还需要创造性人格。大量研究表明:在智力因素相近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可能成为影响创造性的关键因素。
一直以来,在“升学率”压力下,我们片面强调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忽视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少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缺乏探索和挑战意识,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因而要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我们可以不失时机地发挥教材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在对学生进行战胜挫折的教育时,通过观看杰出人物如张海迪、朱彦夫等战胜挫折的优秀事迹,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还进行了“新时代呼唤强者”的演讲比赛,通过与优秀人物相比找差距,克服自己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就这样通过演讲、辩论、社会实践、写政治小论文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过程,更是一门综合艺术。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只要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积极主动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由注重学生应试能力培养转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这样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就能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九年级).
[2]肖师跃.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下),2011,11.
[3]李韶娟.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学文科,2008,8.
[4]赵立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吉林教育,2012,13.
[5]杨曼英.创新教育导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1.
[6]钱贵晴.创新教育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