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风险管理在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78例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管未给予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休克程度,纠正时间、临床疗效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休克纠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救中给予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缩短休克纠正时间,提高临床疗效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出血性休克急诊护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295-02
出血性休克是一种低血容量性休克,主要是由于严重创伤或其他疾病的并发症引起失血,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使组织灌注不足、细胞缺氧、代谢障碍及损害功能脏器[1],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危综合征,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了分析风险管理在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我院对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78例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78例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其中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18~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51±5.53)岁,其中创伤性出血14例、消化道出血10例、產后出血6例、宫外孕破裂出血5例、内脏器官破裂出血2例、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在21~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5±5.5)岁;其中创伤性出血13例、消化道出血11例、产后出血7例、宫外孕破裂出血6例、内脏器官破裂出血1例、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未给予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操作如下。在快速反应护理期间,首先应该对患者存在的各项疾病风险作出合理分析。应该及时测量患者的的血压、脉搏、生命体征等。如果患者的出血量低于全身的20%,患者收缩压比较低,舒张压升高的情况,并且其脉搏出现异常,伴随冷汗无力、口渴苍白等症状,毛细血管充盈度恢复减慢,则判断为轻度休克;患者出血量在30%左右,收缩压为80mmHg,脉搏每分钟超过100次时,并且反应迟钝,口唇发紫,酸中毒、体温过低则判断为中度休克;患者失血量大于40%,收缩压低于70mmHg,气息微弱、代谢性酸中毒则判断为重度休克。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伤情,观察其出血情况与生命体征,果断选择科学有效的抗休克、急症手术处理方法。休克患者病情转化相当快,比如一些静脉输液患者对药物过敏,非常容易出现过敏性休克现象,不良反应发生率非常高。针对失血性休克情况,应该观察病人脉搏规律是否紊乱,并询问病史,关注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瞳孔、肢体活动等情况变化,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主治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转化,再给予纠酸、吸氧、抗感染、镇静等护理措施[2]。出血性休克患者护理风险管理中,首先需要将患者呼吸道彻底清除干净,帮助患者摆好休克体位,采取及时的止血措施,同时开通静脉通路,对输液及输血护理作出全面的监控,密切留意留置导尿管以及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等,护理人员可以用神情与患者交流,给予其心理护理措施,一切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最后指导患者进行各项辅助检查,并叮嘱患者注意病情变化及预后情况等。
1.3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抢救开始到休克纠正时间、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从抢救开始到休克纠正时间为(25.67±2.34)min,对照组为(36.02±2.22)min,两组患者抢救开始到休克纠正时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痊愈17例(43.59%)、好转18例(46.15%)、死亡4例(10.26%);对照组中痊愈13例(33.33%)、好转17例(43.59%)、死亡9例(23.08%);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及其家属、护理人员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休克涉及各种复杂疾病,各种严重出血休克患者在被送至医院前都已经停止了心跳,对休克患者进行有效的急诊救治及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病情评估及实施休克快速反应流程,充分发挥了急救团队的合作精神。抢救一定要快速及时,尽早诊断,果断采取措施,并且做好各科室的协作工作。同时,各科室还要不断优化抢救流程,使各级护士做到有章可循,明确工作职责,开展有条不紊的护理工作,确保急救时间的最短化,提高护士工作的效率。作为急诊护士必须要具备熟练的业务技能,这样才能节省更多的转运、诊断、治疗、护理时间,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出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机会,改善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1]陈夏冰,杨丽娴,张秀凤,卢晓丽,胡辉,蔡柔妹,李怀瑜.护理风险管理在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09(08):9-11
[2]陈莉,吴萌,关丽娜.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1,34(12):7375-7376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78例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管未给予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休克程度,纠正时间、临床疗效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休克纠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救中给予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缩短休克纠正时间,提高临床疗效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出血性休克急诊护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295-02
出血性休克是一种低血容量性休克,主要是由于严重创伤或其他疾病的并发症引起失血,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使组织灌注不足、细胞缺氧、代谢障碍及损害功能脏器[1],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危综合征,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了分析风险管理在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我院对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78例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78例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其中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18~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51±5.53)岁,其中创伤性出血14例、消化道出血10例、產后出血6例、宫外孕破裂出血5例、内脏器官破裂出血2例、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在21~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5±5.5)岁;其中创伤性出血13例、消化道出血11例、产后出血7例、宫外孕破裂出血6例、内脏器官破裂出血1例、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未给予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操作如下。在快速反应护理期间,首先应该对患者存在的各项疾病风险作出合理分析。应该及时测量患者的的血压、脉搏、生命体征等。如果患者的出血量低于全身的20%,患者收缩压比较低,舒张压升高的情况,并且其脉搏出现异常,伴随冷汗无力、口渴苍白等症状,毛细血管充盈度恢复减慢,则判断为轻度休克;患者出血量在30%左右,收缩压为80mmHg,脉搏每分钟超过100次时,并且反应迟钝,口唇发紫,酸中毒、体温过低则判断为中度休克;患者失血量大于40%,收缩压低于70mmHg,气息微弱、代谢性酸中毒则判断为重度休克。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伤情,观察其出血情况与生命体征,果断选择科学有效的抗休克、急症手术处理方法。休克患者病情转化相当快,比如一些静脉输液患者对药物过敏,非常容易出现过敏性休克现象,不良反应发生率非常高。针对失血性休克情况,应该观察病人脉搏规律是否紊乱,并询问病史,关注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瞳孔、肢体活动等情况变化,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主治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转化,再给予纠酸、吸氧、抗感染、镇静等护理措施[2]。出血性休克患者护理风险管理中,首先需要将患者呼吸道彻底清除干净,帮助患者摆好休克体位,采取及时的止血措施,同时开通静脉通路,对输液及输血护理作出全面的监控,密切留意留置导尿管以及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等,护理人员可以用神情与患者交流,给予其心理护理措施,一切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最后指导患者进行各项辅助检查,并叮嘱患者注意病情变化及预后情况等。
1.3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抢救开始到休克纠正时间、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从抢救开始到休克纠正时间为(25.67±2.34)min,对照组为(36.02±2.22)min,两组患者抢救开始到休克纠正时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痊愈17例(43.59%)、好转18例(46.15%)、死亡4例(10.26%);对照组中痊愈13例(33.33%)、好转17例(43.59%)、死亡9例(23.08%);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及其家属、护理人员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休克涉及各种复杂疾病,各种严重出血休克患者在被送至医院前都已经停止了心跳,对休克患者进行有效的急诊救治及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病情评估及实施休克快速反应流程,充分发挥了急救团队的合作精神。抢救一定要快速及时,尽早诊断,果断采取措施,并且做好各科室的协作工作。同时,各科室还要不断优化抢救流程,使各级护士做到有章可循,明确工作职责,开展有条不紊的护理工作,确保急救时间的最短化,提高护士工作的效率。作为急诊护士必须要具备熟练的业务技能,这样才能节省更多的转运、诊断、治疗、护理时间,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出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机会,改善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1]陈夏冰,杨丽娴,张秀凤,卢晓丽,胡辉,蔡柔妹,李怀瑜.护理风险管理在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09(08):9-11
[2]陈莉,吴萌,关丽娜.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1,34(12):7375-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