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经济与金融信息化、网络化的直接产物,网络银行是20世纪银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仅是为现有银行产品和服务开辟了一个新型的销售媒介或销售通道,也不只是将现有银行业务移植上网,或在互联网上设个网站那样简单,它改变了传统的银行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形成了新的银行产业组织形式,是信息化革命导致的社会制度变迁在金融领域中的深刻体现。
一、网络银行的发展状况
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的定义,网络银行是指:那些通过电子通道,提供产品和服务1的银行。这些产品和服务包括:存贷款、帐户管理、金融顾问、电子账务支付,以及其他一些诸如电子货币等电子支付的产品和服务(BCBS,1998,2000)。
如同其他金融创新一样,网络银行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纵观这一过程,从传统银行到网络银行,银行经历了办公自动化、电话银行(Phone-based home bank)、PC银行、和网络银行等4个发展阶段。网络银行也从最初的内部网络化,发展到了如今的传输无线化(WAP银行),呈现出了加速成长、不断完善的特点。
(一)美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状况
作为互联网和网络银行的发源地,美国的网络银行发展可谓“一波三折”。
自80年代网络银行出现至90年代初,网络银行在美国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缘故,银行跨洲设立分支机构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网络银行的特性使其能自然突破这种局限性,而被多数银行家当作一种突破管制的手段。银行设立网站的初衷,是力图通过广告宣传,树立品牌形象,提高整体竞争力。
1995年第一家纯网络银行的成立,1995年到1998年,银行网站从130多个,猛增到了2000多个,已经有 6.3%的联邦银行提供网络银行服务,这些银行的资产占到了全部银行资产的40%,占全部联邦银行资产的60%。正是这种速度使比尔·盖茨断言:传统银行犹如庞大的恐龙,将会在下一世纪灭绝。
但90年代末期,网络银行的发展速度开始下降,尤其是美国。电子货币也未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在小额结算中占有相当比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美国现有的银行设施先进、通讯网络发达,支票结算已成为人们的习惯,且费用低廉,至今仍占据着日常小额结算的主导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银行的吸引力;二是网络银行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经营规模、客户数量必须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才可能发挥其成本优势,产生盈利。由于美国传统银行的服务质量较高,相当多的客户仍然喜欢“面对面”富有人情味的服务,加之网络银行之间的竞争激烈,使得大部分网络银行客户量都还未达到盈利所需的临界值。
尽管如此,相对于其他国家,网络银行在美国的发展速度仍然很快。在互联网上设立网站的银行数量如今已达到3800多家,占所有联邦保险的储蓄机构和商业银行总数的37%。其中,网络银行(可以开展各类实质性银行业务)从1995年的1家发展到如今的1275家,占所有银行和储蓄机构的 12%。这些网络银行还不包括银行持股公司下属的独立执照的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如果将这些银行和储蓄机构包括在内,网络银行的数量还要多。在这些网络银行中,有7家是纯网络银行(虚拟银行,Virtual bank),近期提出申请的还有近10家(FRS,2000)。目前每日至少有450万居民使用网络银行,预计到2005年,1/3的美国家庭将会使用网络银行服务。
在网络银行的发展模式上,美国网络银行的发展以大、中银行为主,纯网络银行数量较多。在资产超过50亿美元的银行中,78%的银行拥有网络银行。一些中小银行也很积极,资产在5-50亿美元之间的银行有43%拥有网络银行,5亿美元以下的银行中, 10%拥有网络银行,或者其本身就是一家网络银行。
(二)欧洲网络银行的发展状况
在欧洲,网络银行的市场份额也在急剧扩大,欧洲中央银行估计,现在每个月新增的网络银行用户数量达百万之巨(ECBS,1999)。根据所罗门兄弟公司的统计,1999年底,欧美15家网络银行的客户数已达2551万人,网络银行用户占这些银行总用户的比重,从1999年上半年的平均11.93%,增加到了17.4%,增长45.8%。到2000年2月,欧洲已有网络银行122家,其中英国18家、瑞士17家、德国16家,分列前3名。网络银行的渗透力也正在不断增强,已有1/3的储蓄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其总金额约为1580亿欧元。据摩根土丹利公布的报告预测,至2003年,欧洲的纯网上银行也将从2000年的20家增加到55家,网上金融服务的金额将达到4400亿欧元,占金融市场的15%。3年后,网上银行业务在瑞典的市场份额将占50%,位居全欧第一;其次是瑞士,占36%;第三是德国,占25%(Stephen Timewell,2000)。
(三)亚洲网络银行发展状况
在亚洲,网络银行的发展正方兴未艾。但相对于欧美,规模还较小。国际性网业审计公司Lafferty的统计表明,亚太区网络银行共拥有400万户头,而欧洲和北美的网络银行户头则分别是1000万和1100万户。但到2003年,亚太区网络银行户头将增长650%,达3000万户头。到时,欧洲和北美网络银行则将分别拥有5000万与4000万户头。目前,亚洲网络银行站点有50多个,网络银行主要集中在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和日本。
台湾“财政部”公布的资料显示,截止到2000年8月,已有20家银行获准开办网络银行,其中65%的网络银行可以提供跨行转账服务。一些网络银行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如世华银行,其网络银行人数已达300人。总的来看,台湾网络银行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但也有个别银行发展较快,如中国信托商业银行不仅能提供跨行、跨地区的转账服务,而且已具有多元化的投资理财服务功能。2000年10月,经台湾“中央银行”批准,华信银行、富邦银行、第一银行、玉山银行和美国花旗银行,开始提供新台币与外币、外币与外币之间的网上转账结算服务,至此,台湾网络银行开始溶入国际市场。在发展模式上,台湾网络银行多将自身定为在网络资讯与服务提供者的角色上,以入口网站的形式来经营网络银行,提供的服务除传统的银行业务及相关资讯以外,还包括网络商城等多元化项目。目前,网络银行的成本优势已经显现,据富邦银行的初步估算,假使一笔交易在分行柜台完成的费用是150台币,那么利用电话银行,可以降至90台币,而网络银行现在已将其降至50台币以下。
新加坡网络银行起步略晚,但在政府的鼓动和大力支持下,现在几乎所有的银行都提供网络银行服务。2000年7月,国际性网业审计公司Lafferty对亚太70家网络银行,按照网页设计、内容 、互动性、便利性与速度5方面,进行了评估,新加坡发展银行的网上银行(dbs.com),被评选为亚太区(澳洲除外)特佳网站。
日本面对汹涌而来的网络银行浪潮,也一改观念保守、反应迟钝的旧习,下决心尽快将酝酿已久的网络银行推上前台,继樱花银行等大银行集团表明组建专业网络银行以后,索尼等一些电脑制造商也宣布加入这一行列。2000年10月,樱花银行(50%股份)、住友银行等联合成立了第一家纯网络银行(Japan Net Bank),其注册资本为1.85亿美元。
二、网络银行产生的内在原因
一种企业组织形式的出现或变革,其背后一般都存在着相应的历史背景和经济理论依据。网络银行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以下几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商业银行内部动因
90年代,全球银行业出现了非常有趣的变化,一方面许多银行正在大量撤并营业网点,缩短战线,将其业务逐步“搬上”网络,另一方面银行兼并风潮也风起云涌,形成了超大型,乃至巨型银行集团。
不过,银行兼并之举并未在金融领域获得普遍喝彩。部分原因是,巨型银行在理论上的确能更好地利用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优势,但在实践中却仍有待于检验,同时,银行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市场集中度的增加,这既可能削弱消费者的市场选择权利和地位,对其他银行而言,又可能形成不公平的竞争环境;银行规模太大还使监管当局无法有效地实施市场退出规则,由于大型银行的倒闭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制的安全造成危害,当其出现危机时,监管当局不得不以更高的代价对其实施救助,这在某种程度上又会进一步引发道德风险,同时也降低了社会资金的配置效率。雷曼兄弟公司的一份报告中就明确断言,由于网络金融的影响,下一个10年,今天最大的那些银行将都不复存在(Lehman,1999)。客观上来看,也并非所有的银行都能加入到这一进程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多数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选择了网络银行形式。这些考虑包括:
1.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迅速开发金融产品。
网络银行所提供的便利服务和多元化的产品,不仅增加了对客户的吸引力,而且在稳定市场份额方面有着直接的作用。以美国为例,美国每年有八分之一的家庭在国内迁移,迁出的住户会关闭原住地的银行账户,这对银行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损失。据估计,要开发一个新客户,其费用相当于3-5个老用户的维持费用。而网络银行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客户不再受到居住地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使用银行的服务,银行也自然而然地扩大了服务的范围和区域。
2.吸引高价值客户,提高盈利水平。
对于银行来说,一般的规律是 20%的客户带来80%的利润,其他占多数的客户往往只给银行带来很少利润,同时消耗大量的银行服务开支。网络银行吸引的正是这些能熟练使用互联网、处于科技进步前列的黄金客户。这些客户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创造社会财富的的主力,其收入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是一个正在成长的社会群体,能为银行带来丰厚的利润。抓住这些客户群体,将是银行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3.降低成本。
首先,开办网络银行的成本低。由于开办网络银行的必要软件都是现成的,因此开办一个网络银行的成本一般只有100万美元。相比之下,建立一个传统的银行分支机构的成本是150万美元到200万美元。其次,网络银行的运营成本比已有的其他银行服务手段完成每笔交易所花的费用都低,根据FDIC的统计,利用传统手段完成一笔业务的费用高达1.07美元,使用电话为0.54美元,使用ATM机为0.27美元,使用银行内部网络(通过拨号方式)为0.015美元,而利用互联网的费用则只有1美分。再次,从维护费用来看,网络银行的优势更为明显:一是网络银行可节省工资支出;二是可节省房屋租金、装修、照明、水电、保安等维护分支机构所必须的大量杂费。第四,升级维护方便。使用Internet技术能够使银行在升级应用系统或安装新产品时,只需简单地更新或升级服务器应用程序即可,而不需对客户端作任何变动。这样银行就可以集中精力于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要求。据统计,传统银行每年要把收益的4.1%用于无息支出项目,而网络银行的这一比例一般在3%以下,NetBank在1998年已将这一费用降至2%。
(二)非银行业竞争压力
在传统经济中,有很长一段时间,银行业和非银行业存在明显的界限,银行业务具有较高的垄断性。在取消了分业限制的国家里,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始相互融合,但是,银行业与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依然是泾渭分明。但在网络经济中,情况发生了变化。原先只有银行才能提供的信息密集型、支付类产品和服务,如理财顾问、支票结算等,现在其相对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已使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非金融机构开始涉足于银行的业务领域。
一方面在金融行业内部,由于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处理和传递能力大大提高,导致了金融机构内部原分工格局的发生了变化。以业务为主的“块块”式分工,在互联网上很自然地被以客户为主的“条条”式业务综合所取代。原先,客户的不同金融需求,由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券商、经纪人)和保险公司分别满足,构成了原有的金融业务分工的平行阵列(如图1所示)。现在,无论是银行、券商,或是保险公司,都在按照新的线型的业务开展方式,为其客户提供“一站到底”的全面服务。银行业原有的专业化优势已不再突出,必须加入到新的市场竞争之中。
另一方面,非金融性的电子科技公司,也已从为银行提供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的阶段,演进到了自身开始承担部分银行业务的阶段。一些大的零售商和像微软、AT&T这样的电子公司,对客户采取的分期、延期付款正在逐步吞噬银行的短期放贷市场。同时,他们利用其技术优势所发行的信用卡、电子货币等支付手段,也使银行苦心经营起来的票据清算所和支付网络不再具有明显优势。
网络银行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抵御这些挑战的结果。银行通过互联网与其客户直接接触,不仅可以提供与其他网上公司同质的服务,避免客户信息的损失,而且也有利于树立起其品牌标识和形象。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扩展
IBM的研究表明,银行像其他“产品”一样,也存在着其特定的生命周期。某种“产品”在进入市场后,同样会经历成长、成熟和衰退的过程。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社会的进步,金融需求的变化和金融产业的不断演进。
科技信息技术的革命,使得不同的银行组织形式处于不同的周期阶段(如图2所示),公众与市场的接受程度与收益,决定了网络银行的出现与发展。
(四)网络经济发展的产物
在网络经济下,信息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和市场与贸易自由化的结合,构成了所谓的“非摩擦经济”。“非摩擦经济”既不同于古典经济学,又非凯恩斯主义。它假定无生产和销售成本、无竞争对手和可以获得无限资源2,推翻了长期以来占主流地位的边际收益递减理论、成本效率理论。对于银行业而言,自1694年英格兰银行创建以来,银行的本质从未离开过资金业务,但在网络经济下,“非摩擦经济”使银行业的“本质”第一次发生了变化,信息成为银行业的新生血液,而不再是资金。银行只有通过收集客户金融需求的准确和直接的信息——他们的金融目标和观念、对风险的承受度、偏好与兴趣,才有可能获得客户和为他们提供服务。网络银行正是银行业在“非摩擦经济”中,组织演进的结果。
三、网络银行发展的未来趋势与前景
网络银行正在随着互联网的进步而进步,公用电信有线网、 移动通信、卫星广播通信、地面电视广播和有线电视网等,几乎所有的传输媒体都正在成为网络接入设施,这必然会使网络银行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第一,可视化、移动性和一体化将是未来网络银行的主流。到目前为止,银行系统已经完成了分行系统到电子系统,再到远程系统的演变,目前基于PC机的网络银行是这种远程系统的典型代表。但现在的远程系统仍然有缺陷:视频化的互动性不足,网络受固定连线的限制,接入设备不便于移动、客户密码不易记忆且易泄漏、丢失,网络银行、电子货币和信用卡之间的分离使消费者不得不掌握多套系统知识等。
要克服这些缺陷,未来的网络银行必然是一个多视频、可移动,并且整合了身份识别与认证、电子钱包、信用卡、网络银行支付交易平台的一体化系统。在芬兰,这种趋势已初见端倪。芬兰银行和诺基亚公司正在研究尝试将卡式电子钱包(IC卡)、信用卡、个人信息和身份认证等功能植入移动电话之中,并将传统的POS、ATM改造成具有无线接收的功能。一旦这一项目获得成功,消费者只要“一机在手”,不仅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网络银行处理各类账务,而且不需再为众多密码的记忆和安全担心,只需按一特定的设置健,即可完成消费支付、取款服务等业务,甚至可以将其作为房门钥匙使用。
据估计,到2003年,全球将有10亿人利用移动电话、PDA等无线方式连接上网,其中4000万人将利用无线上网,从事金融业务3。
第二,综合化经营将是未来网络银行的主要经营模式。综合化模式表现在两个方面:金融业务的整合和网络银行业务的多元化。
未来的网络银行将成为典型的“一站购足”的金融超市,客户不仅可以得到各种银行服务,而且可以在网络银行的平台上进行各类证券投资,购买不同的保险产品。随着1999年11月《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在美国的废除,网络银行已开始了与经纪业务、保险业务的融合,以提高竞争优势。E-Trade公司,通过收购Tele banc,已经开始了这一进程。
网络银行也不再像传统银行一样,业务范围局限于金融领域。中间业务,非金融业务将成为网络银行的另一类主要经营项目。据1999年所罗门公司的研究,世界30大银行的业务收入,有近四成来自于这些业务。传统的业务服务内容已难以使银行成为继续增长的行业,非传统银行业务收益将在银行的盈利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与门户类网站、综合性网站的业务联合,已成为银行继续成长的必然选择。这将导致银行为网上商贸提供便利的功能日益增强,而中介作用相应下降。
第三,个性化服务将是网络银行的主要服务方式。
相对于传统银行,网络银行的客户散布于不同的终端之前,传统的大众营销(mass marketing)方式,已不适合这种客户结构。同时,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如何根据客户实际的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和服务,将是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
目前,信息仓库和信息挖掘技术发展很快,已使网络银行有可能针对客户的行为偏好和模式,细分服务市场,制定投其所好的营销策略和服务内容。
总的说来,网络银行适应网络经济和人类发展的需要,其前途广阔。然而,由于目前的网络银行在网络安全与普及、资金运用与现金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实中能够盈利的纯网络银行非常有限,导致了人们对网络银行的发展前景仍心存疑虑,有关争论也不绝于耳。
但更多的迹象表明,人们对网络银行发展的信心正在提升。1999年前5个月,美国最早的网络银行之一, Net.Bank股票猛涨了365%,Tele banc金融公司的股票也上涨了96%,而标准普尔500家指数只上涨了0.2%,SNL银行指数也只上涨了5.9%。Net.bank从1996年开业以来,顾客已达300000人,月吸收新户逾千,这在近20年来的银行业中是罕见的。
2000年9月,KPMG咨询公司公布了其对7个主要产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的调查研究报告,有64%的金融业高级经理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已使金融业的产业定位必须调整。同时,有近半数的管理人员认为,虽然从短期来看,因发展网络业务需要初始大量投资,金融业的业绩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网络金融将是金融业别无选择的未来主流(KPMG,2000)。
注释:
1.在1998年的定义中,网络银行的范围局限于小额产品与服务,在2000年10月新的定义中,将网络银行的服务扩大到了批发和大额业务。
2.勒维斯,T.G.,1999: 《非摩擦经济:网络时代的经济模式》,卞正东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3. Devine, 2000: “Dont Miss the Coming Wireless Gold Rush,” American Banker, June 26,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