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画像石是汉代图像最为重要的物质载体,它丰富的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汉代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眷恋和对美好未来世界的憧憬。反映了汉代人们的思想、情感、意趣和观念。本文以汉画像石中的车马出行图为研究对象,旨在以车马出行图的构图形式和图像表达的寓意为研究视角,并通过马克思文艺理论中的典型理论为研究方法,力图阐释车马出行图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它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汉代人们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它的现实主义表现风格。从而更有益于我们研究汉代的历史、社会思想和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为我们今后的艺术创作提供可以借鉴的思想方法,研究认为车马出行图反映了汉代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眷恋,描述了属于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层次方面的真实。
【关键词】:徐州汉画像石;车马出行图;典型性;现实主义
一、引言
汉画像石作为一种丧葬艺术,是汉代墓室、地面祠堂、墓地石阙等建筑上带有雕刻内容的建筑构件。从西汉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它随着汉代社会的兴盛而产生,随着汉代的灭亡而绝迹,在中国的历史上流行了近三个世纪之久,成为汉代美术艺术的精华,一个时代的文化代表,在中国美术史乃至世界美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徐州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是汉画像石集中分布地之一,在出土的汉画像中石车马出行图有它自有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车马出行图作为记录汉代社会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展现了汉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本文通过马恩文艺理论典型理论来探究徐州汉画像石车马出行图的现实主义表现风格。
二、汉代时期的典型环境
每一个典型人物的出现都与它存在的社会环境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尊重历史与现实,严格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表现,汉画像石反映了汉代生活的各个方面。汉画像石作为典型时期下的历史产物,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物质基础的支撑,汉代繁荣的经济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画像石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相比秦朝末年时繁重的徭役和残酷的刑罚,汉代统治者总结了秦灭亡的教训,采用相对宽松的法律来治理民众,在这种相对宽松的法律下,百姓有了比较稳定的发展环境。另外采用无为而治的方法来稳定社会秩序,化解社会矛盾。西汉初年,为了使农业更好的发展采用了“重农抑商”、减轻了百姓的徭役,同时减少了征税的政策,在这种条件下,使得当时农业的发展得到了非常有利的因素并获得国家政策的支持。当时的手工业、冶铁技术也得以发展,农业的发展使得铁器广泛使用,而冶铁技术的发展是使铁的质地更加坚硬。为车马出行画像石的出现成为一种可能。另一方面汉代人们的生死观,情感,意趣和观念也为车马出行图的出现带来思想内涵上的支撑。
三、汉代车马出行图的典型性
(一)构图
车马出行图作为汉画像石众多题材里面的一种,是具有它本身独特的典型性的,从他的构图中就非常有特点。车马出行图所表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使用了平面的艺术构图,因此在画面内容的取舍和情节的把握和安排是非常重要的,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人物中选取最重要的部分,用最精彩的部分来概括情节并寻找最能产生艺术效果的典型场景,始终把握画面最具感染的艺术氛围。观察视点是影响车马出行图构图的重要的因素。中国古代著作《林泉高致》己提出平远、高远和深远的三种视点,说明透视法的视点与人类对于空间的认识有着密切关系。从汉代的车马出行图中图像视点的变化,己经可以清楚地体现出创作者认识的发展軌迹。概括的讲,车马出行图的表现方式基本都是散点透视,也就是说创作者从相同方向用等距离的视点去观察所有要描绘的事物。通过对汉墓壁画、画像石以及画像砖资料的分析,这样的空间透视在画面上基本可以概括为三种表现形式:平视法、斜视法和鸟敵散视法。
(二)寓意
车马出行图的构图形式有它的典型性,而它所传达出的内涵是与当时的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息息相关的。对于车马出行图的功能寓意一直是一个研究的热点。很多研究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倾向。一种是对后代子孙的祈望,场面宏大的车马出行图表现了墓主人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都能过上富有的生活。第二种认为是升仙之途,是灵魂出行和墓主升仙的队伍,第三种是祭拜之途,对死去人的尊敬希望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充满创造性是汉代非常典型的特点,汉代人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装饰墓葬,表现了一种深厚的感情和对未来的一种精神寄托。汉画像石不仅仅是一种刻在石头上的艺术作品。车马出行图描绘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它不仅仅表现了对墓主人死后生活的描绘,另外也是墓主人对自己的子孙的祝福和祈望,就算自己死后,子子孙孙还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继续享受荣华。
汉代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形成的重要时期。汉代统治者推崇的是儒家思想。虽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但此时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巫术截纬但浪漫的楚地思想等并行不悖,这一点在画像石的内容上也有着鲜明的体现。道家成为儒家学说之外,汉代社会中比较强大的一种信仰。道教的思想是一个比较开放的体系。他的核心思想是如何长生不老,如何去寻求人生的幸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这种思想恰恰迎合了人们的心灵需求,对可以永生不死,躯体死后灵魂升仙的渴望。因此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汉代人对升仙都有着一种渴望,这种追求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贯穿到他们死后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凤鸟衔币车马出行图便成为了他们对升仙之途追求的一种具象表现。这种寓意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也与人们的生死观念密不可分。
汉代盛行厚葬的风气,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生死观念。古人认为,人死后躯体会腐烂与土地,灵魂会升天,躯体归于土地后被认为会在另一个世界重新开始生活。而汉代独尊的儒家更是有“事死如事生,礼也”的礼制规定。他们认为死去的人在感情上还是对现实世界的人不舍的,通过回到祠庙中重温和延续人间的天伦之乐,所以每到特定的节日后人还是会延续祭拜这个风俗习惯。归根揭底在于他们“把死人当活人对待,生着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在死后也是同样需要的。”这不仅是表达了对死者的敬畏之情,也是对活着的人的一种心灵安慰以及以“孝”称誉于世,通过孝进入仕途的期望。这种希望在车马出行画像石中得到体现。
四、结语
车马出行画像石折射出了汉代人们的思想、情趣、意志和观念。是当时时代环境的缩影和具象的表达形式之一。我们从汉画像石去看汉代社会,去了解汉代社会的审美情趣与思想观念。汉画像石的美及其寓意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信立祥:《汉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2] 命伟超、信立样、魏学祭《中国画像石全集》,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3] (英)贡布里希:《象征的图像.贡布里希图像学文集》,范景中、杨思梁主编,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
[4] 武利华:《徐州汉画像石解读》,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213。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李皓,男,汉族1993年12.28出生,籍贯:山东临沂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装饰艺术设计。
【关键词】:徐州汉画像石;车马出行图;典型性;现实主义
一、引言
汉画像石作为一种丧葬艺术,是汉代墓室、地面祠堂、墓地石阙等建筑上带有雕刻内容的建筑构件。从西汉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它随着汉代社会的兴盛而产生,随着汉代的灭亡而绝迹,在中国的历史上流行了近三个世纪之久,成为汉代美术艺术的精华,一个时代的文化代表,在中国美术史乃至世界美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徐州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是汉画像石集中分布地之一,在出土的汉画像中石车马出行图有它自有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车马出行图作为记录汉代社会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展现了汉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本文通过马恩文艺理论典型理论来探究徐州汉画像石车马出行图的现实主义表现风格。
二、汉代时期的典型环境
每一个典型人物的出现都与它存在的社会环境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尊重历史与现实,严格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表现,汉画像石反映了汉代生活的各个方面。汉画像石作为典型时期下的历史产物,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物质基础的支撑,汉代繁荣的经济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画像石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相比秦朝末年时繁重的徭役和残酷的刑罚,汉代统治者总结了秦灭亡的教训,采用相对宽松的法律来治理民众,在这种相对宽松的法律下,百姓有了比较稳定的发展环境。另外采用无为而治的方法来稳定社会秩序,化解社会矛盾。西汉初年,为了使农业更好的发展采用了“重农抑商”、减轻了百姓的徭役,同时减少了征税的政策,在这种条件下,使得当时农业的发展得到了非常有利的因素并获得国家政策的支持。当时的手工业、冶铁技术也得以发展,农业的发展使得铁器广泛使用,而冶铁技术的发展是使铁的质地更加坚硬。为车马出行画像石的出现成为一种可能。另一方面汉代人们的生死观,情感,意趣和观念也为车马出行图的出现带来思想内涵上的支撑。
三、汉代车马出行图的典型性
(一)构图
车马出行图作为汉画像石众多题材里面的一种,是具有它本身独特的典型性的,从他的构图中就非常有特点。车马出行图所表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使用了平面的艺术构图,因此在画面内容的取舍和情节的把握和安排是非常重要的,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人物中选取最重要的部分,用最精彩的部分来概括情节并寻找最能产生艺术效果的典型场景,始终把握画面最具感染的艺术氛围。观察视点是影响车马出行图构图的重要的因素。中国古代著作《林泉高致》己提出平远、高远和深远的三种视点,说明透视法的视点与人类对于空间的认识有着密切关系。从汉代的车马出行图中图像视点的变化,己经可以清楚地体现出创作者认识的发展軌迹。概括的讲,车马出行图的表现方式基本都是散点透视,也就是说创作者从相同方向用等距离的视点去观察所有要描绘的事物。通过对汉墓壁画、画像石以及画像砖资料的分析,这样的空间透视在画面上基本可以概括为三种表现形式:平视法、斜视法和鸟敵散视法。
(二)寓意
车马出行图的构图形式有它的典型性,而它所传达出的内涵是与当时的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息息相关的。对于车马出行图的功能寓意一直是一个研究的热点。很多研究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倾向。一种是对后代子孙的祈望,场面宏大的车马出行图表现了墓主人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都能过上富有的生活。第二种认为是升仙之途,是灵魂出行和墓主升仙的队伍,第三种是祭拜之途,对死去人的尊敬希望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充满创造性是汉代非常典型的特点,汉代人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装饰墓葬,表现了一种深厚的感情和对未来的一种精神寄托。汉画像石不仅仅是一种刻在石头上的艺术作品。车马出行图描绘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它不仅仅表现了对墓主人死后生活的描绘,另外也是墓主人对自己的子孙的祝福和祈望,就算自己死后,子子孙孙还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继续享受荣华。
汉代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形成的重要时期。汉代统治者推崇的是儒家思想。虽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但此时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巫术截纬但浪漫的楚地思想等并行不悖,这一点在画像石的内容上也有着鲜明的体现。道家成为儒家学说之外,汉代社会中比较强大的一种信仰。道教的思想是一个比较开放的体系。他的核心思想是如何长生不老,如何去寻求人生的幸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这种思想恰恰迎合了人们的心灵需求,对可以永生不死,躯体死后灵魂升仙的渴望。因此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汉代人对升仙都有着一种渴望,这种追求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贯穿到他们死后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凤鸟衔币车马出行图便成为了他们对升仙之途追求的一种具象表现。这种寓意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也与人们的生死观念密不可分。
汉代盛行厚葬的风气,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生死观念。古人认为,人死后躯体会腐烂与土地,灵魂会升天,躯体归于土地后被认为会在另一个世界重新开始生活。而汉代独尊的儒家更是有“事死如事生,礼也”的礼制规定。他们认为死去的人在感情上还是对现实世界的人不舍的,通过回到祠庙中重温和延续人间的天伦之乐,所以每到特定的节日后人还是会延续祭拜这个风俗习惯。归根揭底在于他们“把死人当活人对待,生着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在死后也是同样需要的。”这不仅是表达了对死者的敬畏之情,也是对活着的人的一种心灵安慰以及以“孝”称誉于世,通过孝进入仕途的期望。这种希望在车马出行画像石中得到体现。
四、结语
车马出行画像石折射出了汉代人们的思想、情趣、意志和观念。是当时时代环境的缩影和具象的表达形式之一。我们从汉画像石去看汉代社会,去了解汉代社会的审美情趣与思想观念。汉画像石的美及其寓意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信立祥:《汉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2] 命伟超、信立样、魏学祭《中国画像石全集》,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3] (英)贡布里希:《象征的图像.贡布里希图像学文集》,范景中、杨思梁主编,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
[4] 武利华:《徐州汉画像石解读》,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213。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李皓,男,汉族1993年12.28出生,籍贯:山东临沂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装饰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