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转眼又到了惊蛰节气。俗话说:惊蛰到,春雷响,万物生。古人将每个节气分为三候,惊蛰的物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即黄鹂)鸣,三候鹰(即鸷鸟)化为鸠(俗称布谷鸟)。惊蛰之日,桃花绽放,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春天的娇艳由此开始。
翻看微信朋友圈,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扑面而来:在明媚的春光里,戴着口罩,解足出门,踏青垂钓,遛狗逗猫,修枝剪叶,挑摘野菜,一派祥和。特别是高中同学在乡村田野里挑荠菜的照片,让出生在农村、曾经工作在农场的我若有所思、若有所悟。
荠菜,实乃最常见的野菜,又名地菜、地米菜、菱闸菜,二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菜畦、田野、路边、庭院,叶子呈暗红色,粗锯齿状。荠菜嫩叶可食,全株可入药,营养价值、药用价值都很高,李時珍在《本草纲目》将之称为“护生草”,可见荠菜是野菜中的上品。我国古代就有食荠的传统,《诗经》里也有记载。“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荼”即“茶”,唐代陆羽著《茶经》后,始创“茶“字。谁说茶苦,难喝,细加品尝,味美如荠!可不是吗?荠菜甘美如清茗,须气定神闲去品悟。古时食荠,既有寓济济热闹之趣,亦有求欢言志之意。
荠菜,以其翠绿、鲜嫩、味美、醇香,即色、香、味俱佳之特色,使历代文人墨客揄扬之诗咏吟不绝。宋代的苏东坡是诗词大家,也是美食家,不但发明了东坡肉,也创立了东坡羹。谪居黄州时,东坡写诗《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虀倒旧罂。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这道羹汤的主料很简单,米和野荠菜,拍块生姜,釜中一同炖煮。羹成后“则陆海八珍,皆可鄙厌也”。南宋诗人陆游从苏东坡那儿学了荠菜羹的做法,连写三首《食荠诗》,其中一首:采采珍蔬不待畦,中原正味压莼丝。挑根择叶无虚日,直到开花如雪时。提醒人们早春食荠须趁时。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道出了荠菜先春而萌,是返青最早的报春菜。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三冬荠菜偏饶味,九熬樱桃最有名”,颂扬了荠菜不畏严霜寒风的品性。
荠菜属野菜,过去是富人尝鲜、穷人度荒之菜。明代的家乡高邮出过一个散曲家、画家王磐,有“南曲之冠”的美称,他的散曲《朝天子·咏喇叭》入选中学课本。王磐还编写了一本《野菜谱》,全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了60多种可食用的野生植物,都经过目验亲尝。他在《野菜谱》序中写到: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饥馑之年,尧汤所不能免,惟在有以济之耳。正德间,江淮迭经水旱,饥民枕藉道路,有司虽有赈发,不能遍济,率皆采摘野菜以充食,赖之活者甚众。但其间形类相似,美恶不同,误食之,或至伤生,此野菜谱所不可无也。予虽不为世用,济物之心未尝忘。田居朝夕,历览详询,前后仅得六十余种,取其象而图之,俾人人易识,不至误食而伤生。他这种经世济民、兼济天下的情怀值得景仰。《野菜谱》不仅详细描绘了野菜的形状,对其生长环境、采摘时节、食用方法也都有记录。如荠菜:荠菜儿,年年有,采之一二遗八九。今年才出土眼中,挑菜人来不停手。而今狼籍已不堪,安得花开三月三。救饥:春月采之。生、熟皆可食。
如果说明代王磐的《野菜谱》是指导大荒年间灾民如何寻找野菜充饥的救荒书,那么现代作家汪曾祺创作的《故乡的野菜》,则是一篇充满了人间烟火味的美文,让你品咂一番舌尖上的春天。
且看汪老笔下的荠菜:荠菜是野菜,但在我家乡却是可以上席的。我们那里,一般的酒席,开头都有八个凉碟,在客人入席前即已摆好。通常是火腿、变蛋(松花蛋)、风鸡、酱鸭、油爆虾(或炝虾)、蚶子、咸鸭蛋之类。若是春天,就会有两样应时凉拌小菜: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切细丝拌海蛰,和拌荠菜。荠菜焯过,碎切,和香干细丁同拌加姜米,浇以麻酱油醋,或用虾米,或不用,均可。这道菜常抟成宝塔形,临吃推倒,拌均。拌荠菜总是受欢迎的,吃个新鲜。凡野菜,都有一种园种的蔬菜所缺少的清香。荠菜大都是凉拌,炒荠菜很少人吃。荠菜可包春卷,包圆子(汤团)。江南人用荠菜包馄饨,亦称“大馄饨”。我们那里没有用荠菜包馄饨的。我们那里的面店中所卖的馄饨都是纯肉馅的馄饨,即江南所说的“小馄饨”。没有“大馄饨”。我在北京的一家有名的家庭餐馆吃过这一家的一道名菜:翡翠蛋羹。一个汤碗里一边是蛋羹,一边是荠菜,一边嫩黄,一边碧绿,绝不混淆,吃时搅在一起。这种讲究的吃法,我们家乡没有。凉拌荠菜、荠菜春卷、荠菜圆子,家乡人至今还在食用,而且食之不厌,概荠菜的清香、甘甜是也。
荠菜因深受乡民喜爱,而被古人在传统节日中赋予了新的内涵。农历三月三,为上巳节,黄河流域古有修禊祭祀、春游踏青、临水宴饮的习俗,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则把三月初三作为荠菜花的生日,民间有插荠菜花、食荠花煮鸡蛋的风俗。“三月三,荠菜花儿赛牡丹”。这时,田头地边的野生荠菜都开出了细碎的白色小花,虽没有牡丹的艳丽,却以独特的风韵妆点着田野,惹人喜爱。外出踏青游春的妇女们看到了荠菜花,人人都要先摘一束插于发间鬓角,可以解除春困;再摘几束带回家中,系于床边、桌头或梳妆台上,可以去邪纳吉;还有把荠菜花束挂在家中门框上的,取荠菜谐音“齐财”,寓意为“聚财”祈福。谚语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女人不插无钱用,女人一插米满仓”。
农历“三月三”,老南京人还要吃“荠菜花煮鸡蛋”。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一大锅,全家人都吃一碗,食之既可交发财运,还可去湿、清火,冶腰腿疼痛。荠菜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野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被誉为“菜中甘草”,中医认为有止血、明目等效用。
荠菜带着清凉的苦,一时甘苦自知。植物皆有花,不论大小;花皆有花语,各有千秋。我想荠菜的花语可概括为:坚忍、随和、热情、致用、慈悲,不带小家子气,为你献上我所有的全部,象极了苏北里下河家乡人的秉性。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翻看微信朋友圈,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扑面而来:在明媚的春光里,戴着口罩,解足出门,踏青垂钓,遛狗逗猫,修枝剪叶,挑摘野菜,一派祥和。特别是高中同学在乡村田野里挑荠菜的照片,让出生在农村、曾经工作在农场的我若有所思、若有所悟。
荠菜,实乃最常见的野菜,又名地菜、地米菜、菱闸菜,二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菜畦、田野、路边、庭院,叶子呈暗红色,粗锯齿状。荠菜嫩叶可食,全株可入药,营养价值、药用价值都很高,李時珍在《本草纲目》将之称为“护生草”,可见荠菜是野菜中的上品。我国古代就有食荠的传统,《诗经》里也有记载。“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荼”即“茶”,唐代陆羽著《茶经》后,始创“茶“字。谁说茶苦,难喝,细加品尝,味美如荠!可不是吗?荠菜甘美如清茗,须气定神闲去品悟。古时食荠,既有寓济济热闹之趣,亦有求欢言志之意。
荠菜,以其翠绿、鲜嫩、味美、醇香,即色、香、味俱佳之特色,使历代文人墨客揄扬之诗咏吟不绝。宋代的苏东坡是诗词大家,也是美食家,不但发明了东坡肉,也创立了东坡羹。谪居黄州时,东坡写诗《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虀倒旧罂。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这道羹汤的主料很简单,米和野荠菜,拍块生姜,釜中一同炖煮。羹成后“则陆海八珍,皆可鄙厌也”。南宋诗人陆游从苏东坡那儿学了荠菜羹的做法,连写三首《食荠诗》,其中一首:采采珍蔬不待畦,中原正味压莼丝。挑根择叶无虚日,直到开花如雪时。提醒人们早春食荠须趁时。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道出了荠菜先春而萌,是返青最早的报春菜。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三冬荠菜偏饶味,九熬樱桃最有名”,颂扬了荠菜不畏严霜寒风的品性。
荠菜属野菜,过去是富人尝鲜、穷人度荒之菜。明代的家乡高邮出过一个散曲家、画家王磐,有“南曲之冠”的美称,他的散曲《朝天子·咏喇叭》入选中学课本。王磐还编写了一本《野菜谱》,全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了60多种可食用的野生植物,都经过目验亲尝。他在《野菜谱》序中写到: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饥馑之年,尧汤所不能免,惟在有以济之耳。正德间,江淮迭经水旱,饥民枕藉道路,有司虽有赈发,不能遍济,率皆采摘野菜以充食,赖之活者甚众。但其间形类相似,美恶不同,误食之,或至伤生,此野菜谱所不可无也。予虽不为世用,济物之心未尝忘。田居朝夕,历览详询,前后仅得六十余种,取其象而图之,俾人人易识,不至误食而伤生。他这种经世济民、兼济天下的情怀值得景仰。《野菜谱》不仅详细描绘了野菜的形状,对其生长环境、采摘时节、食用方法也都有记录。如荠菜:荠菜儿,年年有,采之一二遗八九。今年才出土眼中,挑菜人来不停手。而今狼籍已不堪,安得花开三月三。救饥:春月采之。生、熟皆可食。
如果说明代王磐的《野菜谱》是指导大荒年间灾民如何寻找野菜充饥的救荒书,那么现代作家汪曾祺创作的《故乡的野菜》,则是一篇充满了人间烟火味的美文,让你品咂一番舌尖上的春天。
且看汪老笔下的荠菜:荠菜是野菜,但在我家乡却是可以上席的。我们那里,一般的酒席,开头都有八个凉碟,在客人入席前即已摆好。通常是火腿、变蛋(松花蛋)、风鸡、酱鸭、油爆虾(或炝虾)、蚶子、咸鸭蛋之类。若是春天,就会有两样应时凉拌小菜: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切细丝拌海蛰,和拌荠菜。荠菜焯过,碎切,和香干细丁同拌加姜米,浇以麻酱油醋,或用虾米,或不用,均可。这道菜常抟成宝塔形,临吃推倒,拌均。拌荠菜总是受欢迎的,吃个新鲜。凡野菜,都有一种园种的蔬菜所缺少的清香。荠菜大都是凉拌,炒荠菜很少人吃。荠菜可包春卷,包圆子(汤团)。江南人用荠菜包馄饨,亦称“大馄饨”。我们那里没有用荠菜包馄饨的。我们那里的面店中所卖的馄饨都是纯肉馅的馄饨,即江南所说的“小馄饨”。没有“大馄饨”。我在北京的一家有名的家庭餐馆吃过这一家的一道名菜:翡翠蛋羹。一个汤碗里一边是蛋羹,一边是荠菜,一边嫩黄,一边碧绿,绝不混淆,吃时搅在一起。这种讲究的吃法,我们家乡没有。凉拌荠菜、荠菜春卷、荠菜圆子,家乡人至今还在食用,而且食之不厌,概荠菜的清香、甘甜是也。
荠菜因深受乡民喜爱,而被古人在传统节日中赋予了新的内涵。农历三月三,为上巳节,黄河流域古有修禊祭祀、春游踏青、临水宴饮的习俗,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则把三月初三作为荠菜花的生日,民间有插荠菜花、食荠花煮鸡蛋的风俗。“三月三,荠菜花儿赛牡丹”。这时,田头地边的野生荠菜都开出了细碎的白色小花,虽没有牡丹的艳丽,却以独特的风韵妆点着田野,惹人喜爱。外出踏青游春的妇女们看到了荠菜花,人人都要先摘一束插于发间鬓角,可以解除春困;再摘几束带回家中,系于床边、桌头或梳妆台上,可以去邪纳吉;还有把荠菜花束挂在家中门框上的,取荠菜谐音“齐财”,寓意为“聚财”祈福。谚语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女人不插无钱用,女人一插米满仓”。
农历“三月三”,老南京人还要吃“荠菜花煮鸡蛋”。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一大锅,全家人都吃一碗,食之既可交发财运,还可去湿、清火,冶腰腿疼痛。荠菜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野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被誉为“菜中甘草”,中医认为有止血、明目等效用。
荠菜带着清凉的苦,一时甘苦自知。植物皆有花,不论大小;花皆有花语,各有千秋。我想荠菜的花语可概括为:坚忍、随和、热情、致用、慈悲,不带小家子气,为你献上我所有的全部,象极了苏北里下河家乡人的秉性。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