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话荠菜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orbre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转眼又到了惊蛰节气。俗话说:惊蛰到,春雷响,万物生。古人将每个节气分为三候,惊蛰的物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即黄鹂)鸣,三候鹰(即鸷鸟)化为鸠(俗称布谷鸟)。惊蛰之日,桃花绽放,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春天的娇艳由此开始。
  翻看微信朋友圈,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扑面而来:在明媚的春光里,戴着口罩,解足出门,踏青垂钓,遛狗逗猫,修枝剪叶,挑摘野菜,一派祥和。特别是高中同学在乡村田野里挑荠菜的照片,让出生在农村、曾经工作在农场的我若有所思、若有所悟。
  荠菜,实乃最常见的野菜,又名地菜、地米菜、菱闸菜,二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菜畦、田野、路边、庭院,叶子呈暗红色,粗锯齿状。荠菜嫩叶可食,全株可入药,营养价值、药用价值都很高,李時珍在《本草纲目》将之称为“护生草”,可见荠菜是野菜中的上品。我国古代就有食荠的传统,《诗经》里也有记载。“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荼”即“茶”,唐代陆羽著《茶经》后,始创“茶“字。谁说茶苦,难喝,细加品尝,味美如荠!可不是吗?荠菜甘美如清茗,须气定神闲去品悟。古时食荠,既有寓济济热闹之趣,亦有求欢言志之意。
  荠菜,以其翠绿、鲜嫩、味美、醇香,即色、香、味俱佳之特色,使历代文人墨客揄扬之诗咏吟不绝。宋代的苏东坡是诗词大家,也是美食家,不但发明了东坡肉,也创立了东坡羹。谪居黄州时,东坡写诗《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虀倒旧罂。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这道羹汤的主料很简单,米和野荠菜,拍块生姜,釜中一同炖煮。羹成后“则陆海八珍,皆可鄙厌也”。南宋诗人陆游从苏东坡那儿学了荠菜羹的做法,连写三首《食荠诗》,其中一首:采采珍蔬不待畦,中原正味压莼丝。挑根择叶无虚日,直到开花如雪时。提醒人们早春食荠须趁时。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道出了荠菜先春而萌,是返青最早的报春菜。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三冬荠菜偏饶味,九熬樱桃最有名”,颂扬了荠菜不畏严霜寒风的品性。
  荠菜属野菜,过去是富人尝鲜、穷人度荒之菜。明代的家乡高邮出过一个散曲家、画家王磐,有“南曲之冠”的美称,他的散曲《朝天子·咏喇叭》入选中学课本。王磐还编写了一本《野菜谱》,全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了60多种可食用的野生植物,都经过目验亲尝。他在《野菜谱》序中写到: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饥馑之年,尧汤所不能免,惟在有以济之耳。正德间,江淮迭经水旱,饥民枕藉道路,有司虽有赈发,不能遍济,率皆采摘野菜以充食,赖之活者甚众。但其间形类相似,美恶不同,误食之,或至伤生,此野菜谱所不可无也。予虽不为世用,济物之心未尝忘。田居朝夕,历览详询,前后仅得六十余种,取其象而图之,俾人人易识,不至误食而伤生。他这种经世济民、兼济天下的情怀值得景仰。《野菜谱》不仅详细描绘了野菜的形状,对其生长环境、采摘时节、食用方法也都有记录。如荠菜:荠菜儿,年年有,采之一二遗八九。今年才出土眼中,挑菜人来不停手。而今狼籍已不堪,安得花开三月三。救饥:春月采之。生、熟皆可食。
  如果说明代王磐的《野菜谱》是指导大荒年间灾民如何寻找野菜充饥的救荒书,那么现代作家汪曾祺创作的《故乡的野菜》,则是一篇充满了人间烟火味的美文,让你品咂一番舌尖上的春天。
  且看汪老笔下的荠菜:荠菜是野菜,但在我家乡却是可以上席的。我们那里,一般的酒席,开头都有八个凉碟,在客人入席前即已摆好。通常是火腿、变蛋(松花蛋)、风鸡、酱鸭、油爆虾(或炝虾)、蚶子、咸鸭蛋之类。若是春天,就会有两样应时凉拌小菜: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切细丝拌海蛰,和拌荠菜。荠菜焯过,碎切,和香干细丁同拌加姜米,浇以麻酱油醋,或用虾米,或不用,均可。这道菜常抟成宝塔形,临吃推倒,拌均。拌荠菜总是受欢迎的,吃个新鲜。凡野菜,都有一种园种的蔬菜所缺少的清香。荠菜大都是凉拌,炒荠菜很少人吃。荠菜可包春卷,包圆子(汤团)。江南人用荠菜包馄饨,亦称“大馄饨”。我们那里没有用荠菜包馄饨的。我们那里的面店中所卖的馄饨都是纯肉馅的馄饨,即江南所说的“小馄饨”。没有“大馄饨”。我在北京的一家有名的家庭餐馆吃过这一家的一道名菜:翡翠蛋羹。一个汤碗里一边是蛋羹,一边是荠菜,一边嫩黄,一边碧绿,绝不混淆,吃时搅在一起。这种讲究的吃法,我们家乡没有。凉拌荠菜、荠菜春卷、荠菜圆子,家乡人至今还在食用,而且食之不厌,概荠菜的清香、甘甜是也。
  荠菜因深受乡民喜爱,而被古人在传统节日中赋予了新的内涵。农历三月三,为上巳节,黄河流域古有修禊祭祀、春游踏青、临水宴饮的习俗,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则把三月初三作为荠菜花的生日,民间有插荠菜花、食荠花煮鸡蛋的风俗。“三月三,荠菜花儿赛牡丹”。这时,田头地边的野生荠菜都开出了细碎的白色小花,虽没有牡丹的艳丽,却以独特的风韵妆点着田野,惹人喜爱。外出踏青游春的妇女们看到了荠菜花,人人都要先摘一束插于发间鬓角,可以解除春困;再摘几束带回家中,系于床边、桌头或梳妆台上,可以去邪纳吉;还有把荠菜花束挂在家中门框上的,取荠菜谐音“齐财”,寓意为“聚财”祈福。谚语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女人不插无钱用,女人一插米满仓”。
  农历“三月三”,老南京人还要吃“荠菜花煮鸡蛋”。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一大锅,全家人都吃一碗,食之既可交发财运,还可去湿、清火,冶腰腿疼痛。荠菜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野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被誉为“菜中甘草”,中医认为有止血、明目等效用。
  荠菜带着清凉的苦,一时甘苦自知。植物皆有花,不论大小;花皆有花语,各有千秋。我想荠菜的花语可概括为:坚忍、随和、热情、致用、慈悲,不带小家子气,为你献上我所有的全部,象极了苏北里下河家乡人的秉性。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立秋十八日,寸草都结籽”,就在这个时候,我走进了你们的天地。  这是一个极其宁静的午后,这里是曾经的万亩油菜花海。天,蓝得爽,站得远。地,绿得满,铺得阔。天和地、蓝和绿中间,蝉声溪水似的流,不急不缓。  坐在你们中间,我首先疑惑,这田野咋这么静?不用回答,我忽而就明白了,机械时代了,不花不果的季节,不种不收的日子,农人们极少到地里来的。此刻,我这个曾经的农娃兀坐在田里,真的农人应该吹着穿堂风,在
期刊
红旗渠是一条人间天河,是新中国建设史上的一大壮举。  我对红旗渠的了解,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那时的小学课本里好像有一篇关于红旗渠的故事,说是在悬崖上修建了一条“天河”。但是何谓“天河”,在我的脑海里没有留下过多的印象。后来读到大寨的梯田,并亲眼目睹家乡父老乡亲在废弃的河床里开垦粮田的情景,仿佛感到了其中的不易与辛酸。再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再没有想起过红旗渠,仿若一个久远的故事,被历史的尘埃深
期刊
行走在湘西山水之间,随便拾起一块石头砸过去,就会滚出一个发烫的历史故事,让人沉重,也使人从沉重之中感受到一份来之不易的轻松与希望。在湘西这方土地上,演绎的人间悲欢离合同这山的结构、形状与走势,一定会有某种联系与机缘吧?不然就不会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了。  历史上,苗族兄弟为了躲避追杀,总是选择在最偏僻、没有人迹的地方停下来,顽强地过着自己的岁月。他们勤劳、善良、好客,坚韧,但到了忍无可忍之时,总能
期刊
暑假那天中午,父亲异常高兴,说是花土沟机场正式通航了。嘿,咱们得喝点红酒,庆贺庆贺,父亲说。  父亲平时滴酒不沾,今天主动提出喝酒,确实难得。我赶紧拿出家中珍藏的大金羊红酒,这是父亲一个学生从澳洲发过来的,乘飞机飞越千山万水,巧了!  酒过三巡,父亲脸红了,眼睛红了,话语也多了。他说,按照花土沟飞到西宁一个半小时计算,再从西宁转机到长沙黄花机场,乘高铁到咱们衡阳,那么花土沟早餐,衡阳晚餐,可说是朝
期刊
初夏的暮色,肥美起来,有一种蛊惑人心的味道。  当老太太走进院子,第一眼,马上被这棵石榴树吸引了。  久不住人,院子有些颓败气息,但绿叶红朵,石榴花开得正好。一树繁枝,枝再生枝,光盈的宝瓶,绽放柔薄的花瓣,藏一簇嫩黄的花蕊。或三五成群,或两朵并蒂,宛如新婚的少妇,一脸娇羞,一脸幸福。枝间还结有小石榴,已经圆润可爱。有这棵石榴树在,院子就有了欢腾的气氛,心田就有了丰盈的情谊。  就它了,老太太当即拍
期刊
天气突然变冷。身居五楼,抬眼便是齐楼高的一棵法桐,这两日少见了麻雀的身影,想必它们提早知晓了气温的骤变。在之前,它们可是每天早早聒噪淘气于窗前的。  麻雀醒得早,随着天光和季节调整作息。每天看着它们,熟悉得如同家人,常常恍惚觉得它们就是我乡下家中的那一群,或者是它们的子孙吧。日出前和日出后麻雀的叫声是不同的,日出前它们发出“鸟、鸟、鸟”的声音,日出后便改成“喳、喳、喳”的声音。在大开本的中国鸟类图
期刊
黄果树瀑布,名气大,大到亚洲以外都能听到它震彻山谷的轰鸣。这种轰鸣气势恰好能在周围山峦和树木略显呆滞中,迸发出它们深藏的激情,壮阔如虹。离黄果树瀑布越近,这种气势越铺天盖地。使我纠结在一个问题里:究竟黄果树为瀑布代言,还是瀑布为黄果树代言?翻来覆去推论,谁为谁代言都有道理。不知有几万年了,它们这是这样和平相处,人类又何必要去弄个谁是谁非呢?  与徐霞客相遇的瞬间,激动了我很久。虽然他并未与我对视,
期刊
娘独自一人去了北京,在这之前,她从未坐过火车,也从未步行长达几十里的路。当俺听娘说起她当年的壮举时,目光中流露出佩服,因为娘当时还是眼神中尚未褪去稚气的小女孩。后来,俺仔细问过娘,她说她根本不知道去北京的路,只知道从辛集坐火车。一天早晨,她背起小布包步行奔向辛集市,路上饿了就啃几口窝窝头,渴了就喝几口凉水,半天功夫就到达火车站。她不知该乘哪辆车,恰巧听两个穿军装的人说要去北京,喜上心来。转念一想,
期刊
一  我没想到,这个秋天会有十八天是在塘朗山南面的榕园度过。  踏进大门的那一刻,首先引我注目的是左、右两个方向单植的大榕树。这种小叶榕月色的主干如一只虬爪伸向大地,叶片深绿、细碎,伞形树冠像刚烫过发的妙龄女子。这个园子除了小叶榕,还列植了不少叶片硕大的高山榕,它们树冠广阔,不管种在何处,姿态始终稳健壮观。连大楼前的巨型盆景也是由榕树制成的,挂满气生根,如男子的冉冉胡须,随风而舞,很是英武的模样。
期刊
承诺,不是张口就来的一句话,守住承诺而去兑现承诺的人,才是最值得我敬重的人。  小时候,街上都没有服装店,我一年四季的衣服都是妈妈忙中偷闲用手工缝制的。记得我上初一时,妈妈工作特别忙,为了贴补家用,还到爆竹厂去领烟花在家里兼职赚点小钱。父亲常年下部队,三个孩子全扔给了母亲,印象中的母亲没有时间去散步和陪院子里的家属东家长西家短的聊天。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了,三十晚临睡前因没看到期盼了一年的新衣服我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