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所当然”和“司空见惯”的背后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zhaox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笔者常有机会参加一些市县级体育教学观摩,学到不少东西,但也产生一些疑惑。一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和已经“司空见惯”的做法,仔细想想却又总觉得不甚合理;有些“堂而皇之”的道理乍一听挺在理,仔细一琢磨发觉并非能说得通。其中一些是由教学思想的不同引起的,也有一些是与操作过程中的偏差有关的,笔者在此仅举几例供大家一起分享探讨。
  一、神圣的心率曲线
  在一些观摩课上,测心率并计算平均值、画心率曲线是评价课的重要内容,上课者和观课者都非常重视,有时还动用遥测心率的手段,几个学生身缠电线,一群老师盯着荧光屏聚精会神,乍一看还真有“科学”的气氛。还有的地方要求教师要有预测的心率曲线,严格时还要检查实际曲线与预测曲线有多大的吻合度。各地都有大致的规定,如平均心率在多少和多少之间,课上应有什么样的曲线,高峰出现在哪里最好等。心率和心率曲线俨然一个神圣的指标,评判着一节课的成功与否。
  体育课里引入心率无非有以下三个目的:一是要对体育课有一个运动负荷的基本要求,不能光讲不练;二是要逐渐上负荷,逐渐下负荷,不要暴起暴落;三是要注意安全,起到一定医务监督的作用。这些原来本是明眼就能看得差不多的,测一测,画一画能更确切些,为搞研究也需要有些数据,但是如果非要说达到平均多少才算好,非得在35分钟的时候上高峰,非得事前的曲线和实际的曲线相吻合,就过于勉强和教条了。试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条件,怎么可能有一个绝对合理的平均值呢?试问:如果在教师预测要上高峰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与学生的教育密切相关的突发事件,是应该撇下良好的教育环节去追求心率曲线的吻合呢,还是停下来实施教育呢?在体育课引入心率和心率曲线的目的是督促教师更有效地进行教学,但是如果心率的准确性成了教学评价的追求对象,曲线成为束缚教学任务完成的绳索和障碍,那么不是与教学的初衷大相径庭了吗?
  二、神秘的心理曲线
  随着人们对体育教学的心理效应的日益重视,在体育课中测心理曲线的也多了起来,注意、情感和意志是常见的数据,从1至5分出5个档次,由专人评价并画出曲线。对这种努力和从单纯注重生理曲线到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的思想,我们不得不表示由衷的敬佩和赞赏,但是不解的是注意力和情绪又是怎样分为5个档次的呢?这3分的注意和4分的注意又有什么区别呢?注意的指向如何判断呢?那种貌合神离和看起来漫不经心,但实际上在思考问题的注意又怎么去判别呢?情绪高低倒是容易判别,但有时情绪的波动正是教学和教育的必须,是不是情绪都保持在5分值就好呢(先不说有无这种可能)?意志是内心的动力和自我暗示,我们仅从外表可以判断出来吗?敢做不一定就代表勇敢,不做也不一定就懦弱,如果說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保持在高水平上意味着什么呢?心理曲线不管是否准确总还能画出来,但又如何去评价呢?
  一堂课上得好坏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学到了东西,明白了道理,交流得是否和睦。一堂充满思考的教学课,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但情绪未必活跃热烈,意志也未必表现出得来。那怎么办呢?加进个热烈的游戏,出个能让学生表现意志的难题,如看谁能做俯卧撑最多,但是教学任务和心理曲线谁为谁服务呢?这样的曲线是促进教学,还是干扰教学呢?我们不得而知。
  三、不是中间练习的中间练习
  几乎在任何教学用书和课本中,都将支撑跳跃中的“跳上成蹲撑”当作蹲腾越的基础和中间练习,把“跳上成分腿立撑”当作分腿腾越的基础和中间练习,我们在经过许多观察后对此产生了疑义。的确,“跳上成蹲撑再跳下”从动作外型是有点像蹲腾越,同样“跳上成分腿立撑”也有点像分腿腾越,但实际上却大不一样。因为,蹲腾越和分腿腾越是一个在高速运动中完成的腾跃动作,它由第一腾空、顶肩、推手而完成动作,而“跳上成蹲撑”和“跳上成分腿立撑”则不是要完成一个腾越,而是要完成一个上箱并稳定住身体姿势。因此它不需要太快的助跑,也不需要手臂前伸和顶肩,更不需要推手,它是要慢步助跑跳起、提臀、扶箱保持稳定。这样一来几乎与腾越动作要领相反了,因此它能不能成为腾越的辅助练习,对腾越动作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理所当然”和“司空见惯”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体育学科教学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我们没有理由去“理所当然”“心安理得”,更不能去“墨守成规”“形而上学”。要本着实事求是和科学的态度去审视我们周围“已经习惯了的”事物,不断去钻研教材和教法,才能使体育教学多一些科学和实效,而少一些“形式”和疑惑。
  (作者单位:江苏沭阳县桑墟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每次上习作课前,学生拿到作文本时,迫不及待地翻开作文,最先查看老师批阅的得分。看后有的学生喜笑颜开;有的学生默默无语;有的学生则垂头丧气。小学生对老师的评语非常在意,教师的评语可以影响孩子的写作的兴趣,甚至影响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教师只有具有伯乐一样的“慧眼”,才能寻到“千里马”。  一、赏识——源于真  小学生的习作要求写真人、真事、真情,虽然有时候他们的“真话”可能表达得不是那么如我所愿,但要从
[摘 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本文以心理辅导教育案例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心理辅导引导小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和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耐挫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二年级;心理辅导;案例  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并不完善,所以心理辅导课程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关注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与否,还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从而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以全面发展。  案例
文化德育模式,就是基于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利用文化中的德育资源,用文化来引领德育,用文化来浸润德育,发挥文化引领、认同、固化、传承的作用,使德育走进人的心灵,走进人的精神,走进人的生命,从而达成“文化润德”“文化化人”的根本目的。文化德育模式较之其他德育模式有其关注生命、尊重人本的共同之处,更有其“文化载德”“文化育德”的独特性。能使德育从空洞说教走向文化浸润,从转变式走向建构式,使受教育者从
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因子时,教师要注意深挖音乐教材内涵,整合音乐教学课程资源,重视民族音乐鉴赏,为学生创设音乐文化教育环境,接轨学生生活认知,塑造音乐课堂文化品格。文化渗透音乐教学符合学科特征,教师要对教情和学情展开多重调查,以丰富多样文化教育因素,为学生打开认知音乐世界的窗口,从不同文化背景渗透中获取成长力量。  一、深挖文化因子,创建音乐文化教学环境  挖掘音乐作品内涵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
[摘 要] 当前,离婚率的增高,使单亲儿童剧增。与正常家庭儿童相比,他们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尤其是心理方面。作为中队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教育这些孩子,让他们心里充满阳光。  [关键词] 孤僻;胆小;自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但是离婚率也逐年增高,单亲儿童随之急剧增多。父母离婚,孩子的精神世界突遭变故,往往会造成他们难以磨灭的心灵创伤。  这些孩子往往性格孤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当学生有了微课、翻转课堂、在线课堂后,获取知识再不必完全依赖书本、教师或课堂时,教师和学校还是知识的权威和殿堂吗?面对全媒体时代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我们该怎么办?  1.教师要走进网络  一根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教育时代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已彻底地成为“过去式”,而取而代之的是“新媒体”、“新技术”教育的“全面开花”。面对这种压力,此种挑战,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需
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功,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以教学目标为起点,并围绕教学重、难点,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提问,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拓展师生问答活动的深度与广度,促进师生双边互动的有效性,让体育课堂更精彩。    情境类比提问——营造氛围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
“老师,周小龙中午不在宿舍,可能去上网了”,一进班级,宿舍长就迫不及待地向我汇报。周小龙是住宿生,偷偷溜出校门去上网是非常危险的,我立即找回周小龙同学并了解情况,他见了我并没有犯错后的畏惧感,而是一直黑着脸,任我口水说干,他就是一声不吭。“我可以回去了吗?”突然,他那凶狠的眼光像两把利剑直向我逼来,我深知再盘问下去,会引爆“炸药桶”,便让他先回教室了。  一、家访深入了解  开学两个星期,刚跨入初
随着新课程“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这一理念的深入人心,阅读教学不再是一套封闭的系统,它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以教材为凭借,通过课堂拓展教学,在学生面前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拓展教学的方式很多,其中一种重要的拓展方式就是进行课堂拓展阅读。课堂拓展阅读,就是在课堂上以课文为中心,拓展到阅读有关作品。  近年来,许多教师都很注重课堂拓展阅读的实施,然而,由于理论认识的偏差和实践操作的
[摘 要]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健康行為、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构成。“运动参与”又是考查学生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可以从课前准备、着装要求、路队纪律,课始、课中、课尾表现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指标来对“运动参与”进行考查,使这一评价更加严谨。  [关键词] 运动参与;定性评价;评价方法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