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平时的单元检测到期末的考试,在阅卷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做得不错,但是阅读这一块就差了,空白现象多,因此失分也严重。掩卷沉思,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是:一个是懒,看到文章就不愿意读下去。另一个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够强,缺乏对一篇文章整体意思的把握能力,对部分含义深刻句子不能准确领会,特别是语言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欠缺,缺乏从文字中提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如何扭转这种局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感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它对于语文素养的形成,阅读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清晰地理解和把握“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什么是语感?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直觉。要培养学生理想的语感,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语感,而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熟读成诵。因为熟读有很多好处:1、多读可以识记生字,阅读是识字的基本途径,多读可以促使学生记住字音,区别字形,了解字义。2、多读可以释词析句,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够结合上下文准确地领悟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从而达到“自能通解,”“自求得之”。(叶圣陶语)3、多读可以深化理解,只有多读并读出情感来,才能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产生共鸣,才能明白字里行间的深刻蕴含,才能达到理解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4、多读可以训练思维,只有多读,学生的想象才能丰富,思维能力才能迅速提高。5、多读可以背记佳词妙语,可以感悟写作技巧。学生读得多了,就能深入地体会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感知领悟写作技巧。
如何让学生喜欢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本人在教学中一直探讨的。针对小学生好动、好奇,喜欢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激发阅读兴趣。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德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如电教手段,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景,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2、有效提问,感悟文本。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对话文本。(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习的兴趣。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2)、抓关键词句提问。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要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引导学生自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3、巧用评价,激活阅读。课堂上使用适当评价,让被评价的学生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提高学习的兴趣,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4、读练结合,提高能力。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5、加强感情朗读。感情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根本途径,这是专家们的共识和呼吁,也是阅读教学最原始却最有效的办法。朗读的方式有很多,但要求却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反复读、读出情、读出味、读到书中去,使读者与作者、与文本中的人、事、物产生共鸣、产生对话,便产生了语感。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鸟的天堂》一课时,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对文句优美的文段进行了“对比朗读”的设计(把精彩的修饰词语去掉或改掉,再与原文进行对比朗读,括号中内容为改动内容,节选如下):
例1:
原文: 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对比: 河面很宽, 水上没有 波浪。船 在水面(行)动。三支桨 在水里划,那声音(很动听)。
例2:
原文: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对比: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 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很)可爱。那是许多株 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例3:
原文: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对比:榕树正在(生长)时期,好像把它的 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 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 颜色, 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这样的比较朗读最容易引起学生对重点词语的注意,感受到文章的优美之处,教师无需多讲,训练多了,学生自然而然从中领悟到原文的韵味,语感自然产生,这样的感悟同样可以发生能力迁移,当学生接触到新的文本时,潜在的语感就会发生作用,对新文本的语言敏感度就会加强,很快可以捕捉到新的重要的信息。另外,教师应适时作有效的范读,才能加强学生的感受,帮助学生找到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的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感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它对于语文素养的形成,阅读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清晰地理解和把握“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什么是语感?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直觉。要培养学生理想的语感,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语感,而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熟读成诵。因为熟读有很多好处:1、多读可以识记生字,阅读是识字的基本途径,多读可以促使学生记住字音,区别字形,了解字义。2、多读可以释词析句,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够结合上下文准确地领悟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从而达到“自能通解,”“自求得之”。(叶圣陶语)3、多读可以深化理解,只有多读并读出情感来,才能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产生共鸣,才能明白字里行间的深刻蕴含,才能达到理解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4、多读可以训练思维,只有多读,学生的想象才能丰富,思维能力才能迅速提高。5、多读可以背记佳词妙语,可以感悟写作技巧。学生读得多了,就能深入地体会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感知领悟写作技巧。
如何让学生喜欢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本人在教学中一直探讨的。针对小学生好动、好奇,喜欢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激发阅读兴趣。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德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如电教手段,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景,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2、有效提问,感悟文本。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对话文本。(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习的兴趣。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2)、抓关键词句提问。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要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引导学生自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3、巧用评价,激活阅读。课堂上使用适当评价,让被评价的学生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提高学习的兴趣,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4、读练结合,提高能力。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5、加强感情朗读。感情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根本途径,这是专家们的共识和呼吁,也是阅读教学最原始却最有效的办法。朗读的方式有很多,但要求却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反复读、读出情、读出味、读到书中去,使读者与作者、与文本中的人、事、物产生共鸣、产生对话,便产生了语感。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鸟的天堂》一课时,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对文句优美的文段进行了“对比朗读”的设计(把精彩的修饰词语去掉或改掉,再与原文进行对比朗读,括号中内容为改动内容,节选如下):
例1:
原文: 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对比: 河面很宽, 水上没有 波浪。船 在水面(行)动。三支桨 在水里划,那声音(很动听)。
例2:
原文: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对比: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 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很)可爱。那是许多株 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例3:
原文: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对比:榕树正在(生长)时期,好像把它的 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 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 颜色, 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这样的比较朗读最容易引起学生对重点词语的注意,感受到文章的优美之处,教师无需多讲,训练多了,学生自然而然从中领悟到原文的韵味,语感自然产生,这样的感悟同样可以发生能力迁移,当学生接触到新的文本时,潜在的语感就会发生作用,对新文本的语言敏感度就会加强,很快可以捕捉到新的重要的信息。另外,教师应适时作有效的范读,才能加强学生的感受,帮助学生找到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的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