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气东输拉开西部大开发的序幕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_7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气东输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东至上海,是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气管道。全线采用自动化控制,供气范围覆盖中原、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全长4200千米,堪称拉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标志性建设工程。
  2015年6月,上海实现城市管道燃气的全天然气化。自此,上海居民的换煤气罐成为历史。让上海居民生活发生改变的就是西气东输工程。本世纪初投产的西气东输管道(一线)工程以及此后相继建成的西气东输二线、三线及四线工程,这些超级工程打通了天然气产地与目标市场之间的鸿沟,并将全国不同地区的天然气管道联结成一张互联互通的巨大网络,构成了“气化中国”的能源大动脉。
  20年前,天然气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事物。如今,天然气已进入寻常百姓家——160多个城市用上了天然气,西气东输为此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上世纪末,中国石油在塔里木盆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2万亿立方米。2000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决策,启动西气东输工程。2002年7月4日,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开工。2004年12月30日,西气东输全线商业运营。西气东输工程以塔里木盆地为主供气源,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主要目标市场,形成横贯我国西东的天然气供气网络,打通了能源大动脉,将天然气送到全国各地。
  随着下游市场对天然气清洁能源需求迅速增加,西气东输于2005年3月启动了西气东输增输工程建设;又于2007年启动了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成多个国家互联互通重点工程。按照“一带一路”部署和总体规划,我国构筑了“西气东送、北气南下、海气登陆、南气北上”的四大天然气战略通道,铸就了一条横贯海内外的能源巨龙。
  打通能源大动脉除了要解决能源分布不均和长途运输的问题,更关键的是要解决我国能源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截至2019年8月1日,西气东输管道公司运营的12294公里管道,累计实现管输量4920亿立方米,折合替代标煤6.39亿吨,使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提高近2个百分点,对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年6月底,西二线广州压气站、醴陵压气站和西三线中段中卫联络压气站3座智能站场建设圆满完成验收,实现了管道数据由零散分布向统一共享转变、风险管控模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运行管理由人为主导向系统智能转变、资源调配由局部优化向整体优化转变、站场信息化系统由孤立分散向融合互联转变。
  西气东输在建设运营过程中一直注重创新,以推动我国能源行业跨越式发展,加快能源强国建设的步伐。“西气东输一线工程是国内自行设计、建设的首条世界级天然气管道工程,从工艺系统优化到施工工艺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创下许多国内天然气管道‘第一’。”西气东输管道公司党委书记张文新说。这些创新也推动了我国管道关键设备国产化。西气东输一线带动了X70管线钢及钢管、热煨弯管等项目国产化,特别是X70管线钢填补了国内管线钢生产、制管、焊接空白。目前,西气东输高压、大口径输气管道及配套设备国产化率达50%左右。
  工程投产运营后,西气东输管道公司没有停止国产化脚步,他们利用自身平台,发挥政产学研用优势,组织对压缩机组及其部件等长输管道关键设备开展国产化技术攻关;搭建试验平台,并大范围推广应用,大幅缩短了工期,降低了设备造价,提升了国内油气管道关键设备的保障能力。
  时至今日,西气东输多个压气站都跳动着“中国芯”;高压大口径全焊接球阀在西二线、三线已累计应用210余台,国产化关键设备实现了中国装备制造在机电领域的历史性突破……
  西气东输工程为我国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被中国工程院推选为“中国十大科技进步”之一。“西气东输工程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西气东输通到广东后,佛山市三水区的广东兴发铝业有限公司很多生产环节用能改成了天然气,挤压车间主任凌家强算了一笔账,“用天然气比原来烧柴油的成本高10%左右,产能比原来提升了20%”。加上废气排放减少,治污支出减少,整体效益明显提升。

  而对于天然气输出地来说,西气东输带来的效益更是显而易见。以新疆为例,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让大量来自新疆的天然气源源不断地供应给下游城市,拉动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据测算,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工程建设总投资累计超过4150亿元。随着四线和五线工程的陆续建设,将会对我国能源、经济等方面带来更大的推动作用。
  “西气东输不但是一项对管道事业建设发展有利的巨大工程,更是一项直接带动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工程。”张文新表示,工程建设带动了国内钢材制造、机械设备制造等多个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引擎。
  西氣东输管网规模大、覆盖广、系统复杂、用户庞大,对安全运行提出了严峻挑战。经过多年创新实践,西气东输管道公司建立了集中调度、集中监视等运营系统和信息化销售控制系统,正推进以人工智能应用为代表的智能管道、智慧管网建设,将掀起管道建设运营新的时代。
  西气东输真正做到了“促进经济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上游资源开发与下游市场开拓相结合、投资与收益相结合”,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工程”“造福工程”。
  ◎ 来源|新浪财经
其他文献
吴刚  引领船舶设计前沿技术的科考船,一直都是业界的风向标。在吴刚心头,有两位船舶界老院士临终衣钵相托的殷殷期盼——他们将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积累的破冰型科考船资料交给了吴刚。“这是历史给予我们这一代的机会。”吴刚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出未来的极地科考破冰船。  其实,在吴刚职业生涯刚起步的那几年,曾对自己的未来产生过迷茫。直到2007年,他走进舰船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炳炎的办公室。
期刊
崔道植  从警60余载,崔道植检验鉴定的痕迹物证超过7000件,经手案件无一差错。如今,87岁的崔道植依然奋战在痕迹鉴定前线。崔道植的长子崔成滨告诉记者,老爷子身体健康,这些年一直在工作。崔道植说:“只要组织有需要,随时听从召唤。”  1934年6月17日,崔道植出生在吉林省梅河口一个贫困的朝鲜族家庭。他4岁丧父、6岁丧母,小学、初中都是靠村政府的助学金念完的。初中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崔道植原本被保
期刊
嫦娥奔月、天宫遨游、蛟龙入海……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一项项重大科技成就背后,与党和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这份凝聚了众多科技工作者智慧心血、激发了无数一线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潜力的文件,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科技创新发表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重要讲话
期刊
吴天一在办公室。图片|青海健康网  记得初见吴天一院士还是在青海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东侧的一处旧楼房里。  拾级而上,二楼一间极普通的房间,就是吴院士的办公室。不到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无论是书柜、办公桌还是茶几上,都堆满了各种报刊和科技资料。  为什么不去和在美国的父母亲人团聚,而守护在青藏高原?  在数十年的高原科研生涯中,数次历险,14处骨折,两眼白内障,鼓膜被击穿,为什么还深深恋着青藏高原?
期刊
从曾经的"放牛娃"到如今的国之栋梁,龙乐豪院士的一生堪称传奇,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在短短数十年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6月24日上午,航天科学家团队在香港大学开讲。中国工程院院士、运载火箭与航天工程技术专家龙乐豪带来了题为《长征火箭与中国航天》的报告分享。83岁的龙乐豪院士分享成长经历时感慨:"1949年解放以前,我是个放牛娃,解放后才有机会上了小学。我是一个从牛背上走下来的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院士
期刊
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智能化产业推动了上下料机器人的快速发展,但是其运动的平稳性限制着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设计了一种4R上下料机器人。首先建立梯形、7段S曲线加减速控制算法,通过分析这两种算法对机器人运动平稳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型的S形加减速控制算法。利用ADAMS对三种算法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新型的S形加减速控制算法在提高4R上下料机器人的运动平稳性方面更具优势并为4R上下料机器人后续的运动控制分析和优化奠定了基础。
“天眼”探空、“蛟龙”探海、高铁疾驰、北斗组网, “嫦娥”“天问”向宇宙深处进发,量子信息、干细胞研究勇闯“无人区”,5G、高铁点亮美好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科技三会”之后的5年来,我国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冲上蓝天和更远的深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驱动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引领下,我国航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