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20 年5月28 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民法典,我国民法制度迎来了“民法典时代”。民法典是一部规范市场经济的基础性法律,对各类市场主体的类型、设立、权利义务及市场交易规则等做了明确规定。同时,各级政府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陆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有助于构建公开透明、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
关键词:民法典;营商环境;法治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法典,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民法典中一系列关于市场主体财产、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的规定,为市场主体坚定信心、稳定预期、激发创新活力提供了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化营商环境通常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社会经济交往中,通过有效的制度,严格规范的执法,公正严明的司法,对市场主体人身、财产权益实行全面、平等的保护,对市场管理行为实施有序的制约,并将社会经济交往的主要环节纳入法治化轨道,进而形成的公平公正的社会经济交往的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法治氛围及社会意识。
一、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性
营商环境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所接触的各种外在制度和环境的总和。营商环境是相对于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事主体而言的,而商事主体主要是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尤其是民营企业。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企业家精神的一系列文件来看,主要是针对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而言的。所谓法治化营商环境,就是针对企业从设立到退出市场的整个过程中所必需的一系列具体制度环境。它包括国家政策、法律、制度、规则等制度安排,这些制度性安排在制定、执行、落实过程中必须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可预期。因而,优化营商环境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法治化的过程。
二、《民法典》对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促进作用
1、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一方面,民法典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全文共计七编1260条,都是围绕着规定民事权利的类型、内容、救济而展开,规定了广泛而全面的人身权益与财产权益,为维护和实现公民权利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民法典也为政府公权力的规范行使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可以说,民法典就是一部公民权利宝典。而行政机关具有“双重角色”,既是民事权利的主体,又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主体,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离不开行政机关积极主动、依法全面履行职责。
2、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维护《民法典》权威
近年来,部分地方已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即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如广州首创的“行政执法数据年报公示制度”获国务院和司法部的肯定,自2019年起向全国推广。落实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审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882项。
3、弘扬契约精神,以政府诚信带动社会信用建设
《民法典》中合同编属条文数量最多、变动幅度最大、复杂程度最高、裁判运用最多、对经济生活影响面最广的一编。共计526个条文,约占《民法典》条文总数的41.7%。《民法典》合同编是合同领域的基本法,既强调合同自由原则又注重合同正义价值,尤其是契约精神和诚实信用,为处理好市场主体权利与政府权力的关系提供了全新视角。
三、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面临的问题
(一)政务工作有待完善
部分地区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成,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与新时代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与要求尚不契合,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政策扶持、资源配置矛盾尚未从根本上化解。政府对企业经营的过度干预依然存在,政商关系扭曲与异化的问题仍很突出。政府仍需严格规范依法决策、依法行政,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着力解决“办事难”问题,维护公平竞争。
(二)社会治理有待激活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在传统“大政府、小社会”向政府社会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转变的大背景下,社会治理的力量不断彰显。但部分地区社会主体活力尚未完全释放出来,政府对社会自治组织的管理尚需优化,社会组织专业性、技术性、功能性不足且缺少自律规范,这些因素制约了社会治理对营商环境的支撑。
(三)法治环境有待养成
部分地区法治意识和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法治思维方式有待加强,良法善治文化尚未形成。营商环境政策与法规制度应进一步契合,立法过程中缺少专业群体参与,制度稳定性有待提高。有法不依、執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仍然存在,法律工具化倾向也需进一步克服。
四、如何以《民法典》为契机促进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加强民法典普法宣传
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党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执法人员,是民法典普法宣传的主要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集中开展民法典专题普法宣传。将民法典的普法宣传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通过专家讲座、现场宣传、旁听庭审、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大力普及民法典。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创新普法宣传方式,比如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平台及方式进行普法,更好地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二)健全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
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必须统一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适用标准,民法典就是处理平等主体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依据。法官在适用法律解决民事纠纷时,首先应当从民法典中寻找裁判依据。只有民法典没有明确规定时,才能从其他规范中寻找法律依据。
(三)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一方面,政府在依法行政过程中必须清楚自身行为和活动界限,保障民法典中规定的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得以实现。通过对公权力的规范和约束,将政府行为纳入法治轨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强“放管服”改革力度,增强服务意识,找准为企业服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进一步优化服务企业水平。另一方面,严格规范执法行为。要提高执法队伍的专业素质,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
关键词:民法典;营商环境;法治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法典,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民法典中一系列关于市场主体财产、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的规定,为市场主体坚定信心、稳定预期、激发创新活力提供了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化营商环境通常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社会经济交往中,通过有效的制度,严格规范的执法,公正严明的司法,对市场主体人身、财产权益实行全面、平等的保护,对市场管理行为实施有序的制约,并将社会经济交往的主要环节纳入法治化轨道,进而形成的公平公正的社会经济交往的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法治氛围及社会意识。
一、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性
营商环境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所接触的各种外在制度和环境的总和。营商环境是相对于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事主体而言的,而商事主体主要是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尤其是民营企业。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企业家精神的一系列文件来看,主要是针对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而言的。所谓法治化营商环境,就是针对企业从设立到退出市场的整个过程中所必需的一系列具体制度环境。它包括国家政策、法律、制度、规则等制度安排,这些制度性安排在制定、执行、落实过程中必须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可预期。因而,优化营商环境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法治化的过程。
二、《民法典》对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促进作用
1、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一方面,民法典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全文共计七编1260条,都是围绕着规定民事权利的类型、内容、救济而展开,规定了广泛而全面的人身权益与财产权益,为维护和实现公民权利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民法典也为政府公权力的规范行使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可以说,民法典就是一部公民权利宝典。而行政机关具有“双重角色”,既是民事权利的主体,又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主体,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离不开行政机关积极主动、依法全面履行职责。
2、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维护《民法典》权威
近年来,部分地方已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即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如广州首创的“行政执法数据年报公示制度”获国务院和司法部的肯定,自2019年起向全国推广。落实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审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882项。
3、弘扬契约精神,以政府诚信带动社会信用建设
《民法典》中合同编属条文数量最多、变动幅度最大、复杂程度最高、裁判运用最多、对经济生活影响面最广的一编。共计526个条文,约占《民法典》条文总数的41.7%。《民法典》合同编是合同领域的基本法,既强调合同自由原则又注重合同正义价值,尤其是契约精神和诚实信用,为处理好市场主体权利与政府权力的关系提供了全新视角。
三、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面临的问题
(一)政务工作有待完善
部分地区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成,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与新时代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与要求尚不契合,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政策扶持、资源配置矛盾尚未从根本上化解。政府对企业经营的过度干预依然存在,政商关系扭曲与异化的问题仍很突出。政府仍需严格规范依法决策、依法行政,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着力解决“办事难”问题,维护公平竞争。
(二)社会治理有待激活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在传统“大政府、小社会”向政府社会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转变的大背景下,社会治理的力量不断彰显。但部分地区社会主体活力尚未完全释放出来,政府对社会自治组织的管理尚需优化,社会组织专业性、技术性、功能性不足且缺少自律规范,这些因素制约了社会治理对营商环境的支撑。
(三)法治环境有待养成
部分地区法治意识和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法治思维方式有待加强,良法善治文化尚未形成。营商环境政策与法规制度应进一步契合,立法过程中缺少专业群体参与,制度稳定性有待提高。有法不依、執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仍然存在,法律工具化倾向也需进一步克服。
四、如何以《民法典》为契机促进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加强民法典普法宣传
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党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执法人员,是民法典普法宣传的主要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集中开展民法典专题普法宣传。将民法典的普法宣传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通过专家讲座、现场宣传、旁听庭审、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大力普及民法典。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创新普法宣传方式,比如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平台及方式进行普法,更好地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二)健全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
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必须统一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适用标准,民法典就是处理平等主体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依据。法官在适用法律解决民事纠纷时,首先应当从民法典中寻找裁判依据。只有民法典没有明确规定时,才能从其他规范中寻找法律依据。
(三)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一方面,政府在依法行政过程中必须清楚自身行为和活动界限,保障民法典中规定的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得以实现。通过对公权力的规范和约束,将政府行为纳入法治轨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强“放管服”改革力度,增强服务意识,找准为企业服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进一步优化服务企业水平。另一方面,严格规范执法行为。要提高执法队伍的专业素质,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