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对艺术品的喜爱足够强烈,仓库足够大,存折上的数字足够多,或许可以找本艺术史来研究一下,
那些古怪的装置艺术为什么值得去购买?
过去四年里,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出现了过山车的急起急落,在这场混合了艺术、金钱、激情和阴谋的游戏中,北京收藏家管艺或许是最稳健的一个:他并没有追捧那些价格变化最大的绘画作品,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收藏少有人关注的装置艺术方面。
他频繁地接受采访,与多数媒体更关注艺术品价格、市场走势之类的商业话题不同,他常常提到“存在感”、“艺术史”这样的话题。
管艺2001年开始着意观察当代艺术圈,常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看作品,他形容说“当时得到的待遇比较高,因为当时艺术市场还没起来,很多艺术家还没有画廊代理,所以得到艺术家的家里看作品、订货”。
当国内绝大多数收藏家开始尝试购买油画的时候,管艺已经开始大手笔购藏装置作品,2002年他买了一件旅法艺术家黄永砯的大型装置《世界工厂》,此后,张洹那辆重达48吨的石刻奔驰吉普车、政治波普艺术家王广义巨大的锈色“文革”雕塑以及长达17米的黄永砯装置艺术品《蝙蝠计划》都收归手下。他认为装置作品最能体现观念艺术的脉络。此外,他还收藏了很多艺术家的创作手稿,他说可以从中看到艺术家的创作思路,更具有文献性。在他看来,90%的人买一两件艺术品是用来装饰的,这和艺术本身没有多大关系,和他心目中根据历史进行的收藏不同。
走进管艺设在北京798内将近1000平方米的陈列厅,最抢眼的是迎面而来的艾未未的巨大水晶灯,和左右两边分别放着的黄永砯的装置作品《唵嘛呢叭咪哞》和《鲸鱼》。被放大拆散的藏传佛教的转经筒散落在地上,而两条巨大的鲸鱼则悬挂起来,能看到敞开的鱼肚里分别藏的兵法和匕首。如此大占地面积的艺术作品在管艺的收藏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黄永砯的《世界工厂》占地面积高达300平方米;参加2004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广东艺术家联合作品《广东快车》,占地面积有500平方米;黄永砯的《飞机的右翼》高16.5米,宽7米,都属于管艺收藏中大块头的装置作品。
在拍卖会上管艺开出的价往往就是最终价,因为通常全场没有别人举牌,像谷文达、蔡国强的作品都是这样买来的。他坦言自己比较幸运,在艺术品价格暴涨前,收藏已经完成了70%。而现在艺术市场比较健全以后,他更多的是通过画廊、拍卖行购买作品,而画廊也愿意给他这样的收藏家较好的折扣。
管艺在谈到自己的收藏时,喜欢使用“线索”这个词,比如,他常常提到“3+2+3+2+其他”的说法:第一个“3”是代表地缘性有三个——北京、上海、广州;“2”代表的是两个美院——中央美院和浙江美院,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两个体系;第二个“3”表示三个资源,社会主义资源、传统文化资源和全球化之后的多元资源;最后一个“2”表示两次现代化变革的基础与影响,新文化运动和上个世纪80年代的改革。这是他逐渐摸索出来的当代艺术的整体框架,当然,收藏也不仅仅靠理性的分析,在面对具体作品的时候也需要直觉。
除了收藏1980年代就出道的艺术家的作品,他也把一部分精力用来关注年轻艺术家,个案研究的方式收藏针对创作里程明晰的资深艺术家来说不是问题,因为有完整的履历、众多画册和评论等,而对年轻艺术家来说则就比较困难,他承认“直接面对一两件作品不太有判断力,先还是在面对艺术品时有一个直觉判断,然后要分析艺术家本身是否有个人性,找更多的线索来确定这个艺术家的位置。
中国装置艺术的面值
说起中国的装置艺术,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波普艺术家劳申伯格当时来中国美术馆办了一次展览,由此点燃了中国艺术家对装置艺术的兴趣。但是,收藏界对装置艺术的认知度不高,业界流传着一个类似笑话的真实事例:某大型拍卖行推出一件灯光装置作品,因原作尚在国外展览,仓促之下拍卖行以照片代拍;这件作品拍出后,原作到货了,却迟迟无人来领;经询问才知,因照片拍得唯美,买家以为买的就是照片,全然不知自己拍得的是装置艺术。
最早关注这些作品的几乎全是海外的收藏家和收藏机构,如比如美国、德国、法国的一些当代艺术博物馆,比利时的尤伦斯夫妇、瑞士人乌里·希克、奥地利的艾斯尔夫妇等。希克在2000年买走了艺术家曹斐刚走入艺术圈的第一个录像作品《链》,他喜欢发掘那些有潜力的艺术家,在价格还低的时候就收藏他们的作品。
中国国内的藏家收藏装置作品的人并不多,比如在这方面最著名的管艺有超过700件藏品,其中大约三分之一是大型装置作品。而北京收藏家张锐则在2006年收藏了孙原和彭禹这对艺术组合创作的四个塑胶制作的老年披头士,据说价格是100万元人民币。
最新消息是连那些最近五年在绘画上投入大笔资金的收藏家、投资客也开始关注装置艺术这个新的艺术收藏门类,他们并不讳言要扩大自己的收藏门类以避免把全部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的危险。
除了钱,收藏装置作品需要一个巨大的房间来保存,多数装置作品不像绘画那样适合装饰收藏家的客厅和卧房;比如,把四个真人大小的白发朔胶人放在客厅可能会吓坏客人。至于像邱志杰那样巨大的墨水瀑布作品,要收藏的话只能得到一个作品制作的方法的授权许可,有展览的话可以买来墨汁重复这个样子,曹斐的虚拟城市的收藏者要轻松一些,可以打印出一系列照片或者以视频DVD的方式进入藏家的收藏库。
如何判断一件装置作品比其他更具有保值增值的作用?按资深策展人郭小彦女士的说法,其实和收藏绘画作品没什么差别,收藏家最好对艺术史和当代艺术环境有所了解,“最简单的原则就是一个时代——以十年为一代的话——最后能进入艺术史主要章节的艺术家不过十人左右,所以要保险的话就收藏这些公认的实力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
那些古怪的装置艺术为什么值得去购买?
过去四年里,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出现了过山车的急起急落,在这场混合了艺术、金钱、激情和阴谋的游戏中,北京收藏家管艺或许是最稳健的一个:他并没有追捧那些价格变化最大的绘画作品,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收藏少有人关注的装置艺术方面。
他频繁地接受采访,与多数媒体更关注艺术品价格、市场走势之类的商业话题不同,他常常提到“存在感”、“艺术史”这样的话题。
管艺2001年开始着意观察当代艺术圈,常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看作品,他形容说“当时得到的待遇比较高,因为当时艺术市场还没起来,很多艺术家还没有画廊代理,所以得到艺术家的家里看作品、订货”。
当国内绝大多数收藏家开始尝试购买油画的时候,管艺已经开始大手笔购藏装置作品,2002年他买了一件旅法艺术家黄永砯的大型装置《世界工厂》,此后,张洹那辆重达48吨的石刻奔驰吉普车、政治波普艺术家王广义巨大的锈色“文革”雕塑以及长达17米的黄永砯装置艺术品《蝙蝠计划》都收归手下。他认为装置作品最能体现观念艺术的脉络。此外,他还收藏了很多艺术家的创作手稿,他说可以从中看到艺术家的创作思路,更具有文献性。在他看来,90%的人买一两件艺术品是用来装饰的,这和艺术本身没有多大关系,和他心目中根据历史进行的收藏不同。
走进管艺设在北京798内将近1000平方米的陈列厅,最抢眼的是迎面而来的艾未未的巨大水晶灯,和左右两边分别放着的黄永砯的装置作品《唵嘛呢叭咪哞》和《鲸鱼》。被放大拆散的藏传佛教的转经筒散落在地上,而两条巨大的鲸鱼则悬挂起来,能看到敞开的鱼肚里分别藏的兵法和匕首。如此大占地面积的艺术作品在管艺的收藏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黄永砯的《世界工厂》占地面积高达300平方米;参加2004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广东艺术家联合作品《广东快车》,占地面积有500平方米;黄永砯的《飞机的右翼》高16.5米,宽7米,都属于管艺收藏中大块头的装置作品。
在拍卖会上管艺开出的价往往就是最终价,因为通常全场没有别人举牌,像谷文达、蔡国强的作品都是这样买来的。他坦言自己比较幸运,在艺术品价格暴涨前,收藏已经完成了70%。而现在艺术市场比较健全以后,他更多的是通过画廊、拍卖行购买作品,而画廊也愿意给他这样的收藏家较好的折扣。
管艺在谈到自己的收藏时,喜欢使用“线索”这个词,比如,他常常提到“3+2+3+2+其他”的说法:第一个“3”是代表地缘性有三个——北京、上海、广州;“2”代表的是两个美院——中央美院和浙江美院,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两个体系;第二个“3”表示三个资源,社会主义资源、传统文化资源和全球化之后的多元资源;最后一个“2”表示两次现代化变革的基础与影响,新文化运动和上个世纪80年代的改革。这是他逐渐摸索出来的当代艺术的整体框架,当然,收藏也不仅仅靠理性的分析,在面对具体作品的时候也需要直觉。
除了收藏1980年代就出道的艺术家的作品,他也把一部分精力用来关注年轻艺术家,个案研究的方式收藏针对创作里程明晰的资深艺术家来说不是问题,因为有完整的履历、众多画册和评论等,而对年轻艺术家来说则就比较困难,他承认“直接面对一两件作品不太有判断力,先还是在面对艺术品时有一个直觉判断,然后要分析艺术家本身是否有个人性,找更多的线索来确定这个艺术家的位置。
中国装置艺术的面值
说起中国的装置艺术,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波普艺术家劳申伯格当时来中国美术馆办了一次展览,由此点燃了中国艺术家对装置艺术的兴趣。但是,收藏界对装置艺术的认知度不高,业界流传着一个类似笑话的真实事例:某大型拍卖行推出一件灯光装置作品,因原作尚在国外展览,仓促之下拍卖行以照片代拍;这件作品拍出后,原作到货了,却迟迟无人来领;经询问才知,因照片拍得唯美,买家以为买的就是照片,全然不知自己拍得的是装置艺术。
最早关注这些作品的几乎全是海外的收藏家和收藏机构,如比如美国、德国、法国的一些当代艺术博物馆,比利时的尤伦斯夫妇、瑞士人乌里·希克、奥地利的艾斯尔夫妇等。希克在2000年买走了艺术家曹斐刚走入艺术圈的第一个录像作品《链》,他喜欢发掘那些有潜力的艺术家,在价格还低的时候就收藏他们的作品。
中国国内的藏家收藏装置作品的人并不多,比如在这方面最著名的管艺有超过700件藏品,其中大约三分之一是大型装置作品。而北京收藏家张锐则在2006年收藏了孙原和彭禹这对艺术组合创作的四个塑胶制作的老年披头士,据说价格是100万元人民币。
最新消息是连那些最近五年在绘画上投入大笔资金的收藏家、投资客也开始关注装置艺术这个新的艺术收藏门类,他们并不讳言要扩大自己的收藏门类以避免把全部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的危险。
除了钱,收藏装置作品需要一个巨大的房间来保存,多数装置作品不像绘画那样适合装饰收藏家的客厅和卧房;比如,把四个真人大小的白发朔胶人放在客厅可能会吓坏客人。至于像邱志杰那样巨大的墨水瀑布作品,要收藏的话只能得到一个作品制作的方法的授权许可,有展览的话可以买来墨汁重复这个样子,曹斐的虚拟城市的收藏者要轻松一些,可以打印出一系列照片或者以视频DVD的方式进入藏家的收藏库。
如何判断一件装置作品比其他更具有保值增值的作用?按资深策展人郭小彦女士的说法,其实和收藏绘画作品没什么差别,收藏家最好对艺术史和当代艺术环境有所了解,“最简单的原则就是一个时代——以十年为一代的话——最后能进入艺术史主要章节的艺术家不过十人左右,所以要保险的话就收藏这些公认的实力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