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现代史上最大规模的森林火灾,让俄罗斯人向来引以为傲的广袤森林,瞬时成为挥之不去的可怕梦魇。肆虐的火焰烧焦了莫斯科周边的森林,也烧痛了俄罗斯人的心;重重烟雾弥漫之下,他们只得在深陷大火围城之困的灰暗都市中苦苦挣扎。
塔基扬娜绝望地陪在姑姑身边,双手不停拨打着急救电话。在她的脸上,泪水混合着汗水慢慢流淌下来。
从7月中旬开始,塔基扬娜所在的莫斯科就被高温和山火所引起的浓烟所笼罩,当地媒体已经习惯于用“地狱”这个字眼来描述这座古老的城市。在“地狱”的中心,塔基扬娜身患重病的姑姑突然发起高烧。这个20岁出头的姑娘此时已是六神无主。服下退烧药后,姑姑仍未好转,而体温计却像故意吓唬人似的指向40摄氏度。惊慌失措的塔基扬娜这才想起,应该向医生求救。于是,她像抓起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拿起了电话听筒。
“我的姑姑病得很重,高烧40多摄氏度,您快来救救她吧!”塔基扬娜带着哭腔向电话另一端的医生求救,但对方的声音却平静得让人感到冷酷。“姑娘,您的姑姑呆在家里可能更好一些。”当塔基扬娜开始拨打另一个医院的电话时,回答居然与前者一样:“病人们都躺在高温当中,就像是在蒸笼里,您的姑姑在家里也许更好。”紧接着传来的是电话被挂断的声音。
20多分钟后,塔基扬娜回到姑姑身边。高烧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感觉——姑姑已经魂归天国。类似这样的悲剧每天都在莫斯科反复上演。从6月初开始,由持续高温引发的森林大火开始在俄罗斯肆虐,但直到7月末这场大火逼近莫斯科时,才引起世界的广泛注意。而此时,由高温、大火、浓烟而造成莫斯科市民死亡的案例已然随处可见。
入夏至今,俄罗斯境内过火总面积已超过67万公顷,经济损失逾65亿卢布,甚至连核设施都一度受到大火的威胁。到8月中旬,俄罗斯GDP的1%已经在大火中化为灰烬,数千人因大火而被迫逃离家园。在许多地区,死亡率因高温、烟雾和大火而大幅提高,火灾造成的死亡人数也上升到至少53人。
“蒸笼医院”见闻录
灾难中的人们等待着救援,身处“大火围城”之势中的莫斯科人更加盼望能够得到帮助。但就在这样的时刻,医院却拒绝了病人的求救请求。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记者带着疑问和愤怒来到一家医院探访。
在医院的一间病房内,躺着6个男性病号。记者掏出事先准备好的电子温度计,上面显示出“36”的字样。一位病人看到后开玩笑似的说:“才36摄氏度,我感觉有点冷。”而实际上,他已经汗流浃背。记者在病房中没有看到空调,走访其他几个病房时,空调也一直没有出现。此时记者感到,医生们对塔基扬娜所说的话似乎没错:这里确实像是个蒸笼。
在另一家医院,一位保安将记者拦住,称在探护时间才能把记者放进去。借口探望病人的记者问道:“我应该给我的亲人带些什么?”保安开玩笑一般地回答称:“带些冰吧。”
“不开玩笑,带些什么好?”
“给他们装一个空调吧。”
“难道医院没有空调?”
“病房里连钟表都没有,更别说空调了。”
在一家医院的门口,记者看到几名急救车司机,于是问道:“有人说急救车上的温度足够摊鸡蛋了,是真的吗?”“你可以自己测一下。”记者测了一下,温度计显示44摄氏度,车内温度为31摄氏度。对于其他国家的人来说,这点气温或许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却足以致命。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莫斯科一家医院仅一晚就有17人去世,第二晚又有19人去世,这些数字远远高于平时。当然,这些医院的病房内同样没有空调。一位专家接受《共青团真理报》采访时表示,按照规定医院必须加装空调,以保持温度正常。但是,对于大部分医院来说,解决空调问题绝非易事。由于莫斯科公寓与住宅楼普遍缺乏防暑设备,持续的高温使电风扇与空调在莫斯科成为“稀缺品”,一台电风扇售价达5300卢布(约合1200元人民币),空调价格更是高得离谱,达9万卢布(约2万元人民币)。
对于大部分医院来说,空调问题只能在众多问题中被列到后面,诸如医务人员不足、药材供应不足之类的问题才是医院面临的头等大事。所以,当酷暑来袭、空调问题成为头等大事时,医院感到措手不及却也无可奈何。
除了空调,太平间的容量也在这个盛夏中成为令人头疼的问题。由于死亡人数过多,几乎在所有医院中,太平间都已“满员”,许多地方只能让尸体站立着以节省空间,甚至一些冰箱也被用来装尸体。在谈到这些问题时,医护人员只能无奈地摇摇头。
口罩、空调、克瓦斯
医院里是这样,其他地方自然也好不到哪去。当森林大火产生的烟雾刚刚在莫斯科弥漫的时候,大多数人还没有预料到事态会发展到极端严重的地步。但是,俄卫生部长奥尼先科不久后的一番电视讲话则提醒了所有人。在那次讲话中,这位曾在非典流行期间通过电视直播教俄罗斯人如何防治被传染的部长提醒国人,一定要避免吸入过量的烟尘,保护呼吸道。此后,莫斯科的口罩、氧气罐和防毒面具便开始热销,尽管所有人都感觉在这样的天气里戴口罩实在是太热了。
在一家大型药店内,售货员摇着头向顾客表示,口罩已经全部脱销了。一天之内往往有许多人前来问同样的问题,得到的回答都是否定的。“我们这里口罩的价格是2卢布40戈比,有货的时候一个人往往要买十几个回去,现在已经完全断货了。”一位售货员对记者表示。
药店的店长说:“近日口罩、防毒面具以及其他一些防中暑和防中毒药品的需求量上涨了4倍,氧气罐更是早就脱销了。”在其他一些地方,氧气罐价格最高的时候翻了一番,要500至600卢布(1元人民币约合4.5卢布)才能买一个,口罩被炒到了4到6卢布,而在黑市上要20卢布才能买到一个口罩。
除了医疗用品,同样畅销的还有饮料、啤酒、饮用水等等。俄罗斯的一种传统饮料“克瓦斯”在烟雾弥漫的莫斯科供不应求。一家“克瓦斯”生产厂的老板称:“仅仅几天的时间,我们就已经销售了2324000罐‘克瓦斯’,如果把它们垒起来,其高度将是奥斯坦基诺电视塔(莫斯科地标性建筑)高度的15倍。要是把它们排列起来,长度将达到600公里。如今我们正在加班加点赶工生产,但仍供不应求。”一家矿泉水厂的老板也表示:“我们的仓库早就空了,而且空置很长时间了,产品根本来不及装到仓库中。”
当然,空调和电扇的价格更是像开飞机一样往上升。没有一家厂商担心东西卖不出去,因为在商场的货架上根本看不到空调的影子,尽管生产厂家已经开足了马力。“红旗”空调厂一位经理说:“去年夏天每天最多接到100个询问空调信息的电话,而今年夏天每天要接数千个这样的电话。我们已经在销售往年的存货,但即使这样也要每人限购3到5台,而库存也马上就要售罄了,我们也停止了送货上门,因为在公司门口空调就被抢购一空。员工们在要求加工资,因为他们工作得太累了。”
持续的大火和烟雾,让医疗品和空调厂商利润倍增。除了它们之外,莫斯科的殡仪馆和咖啡厅也在利用山火大赚一笔。在殡仪馆内,服务人员与客户的对话往往是这样的:“你们什么时候能来车把棺材拉走?”“12小时以后吧。”而在咖啡厅,与其说人们是在喝咖啡,不如说是在享受空调和空气净化器,拥有这两台设备的咖啡厅往往生意出奇的好。
许多公司开始容许员工晚上不回家而在公司内过夜,因为公司往往装有空调和空气净化装置。一些空间宽敞的公司甚至在大门口贴上告示:“欢迎大家到公司休息,这里为您准备了空调和清新的空气。”不光是公司企业,许多条件较好的民居也在门口贴上了这样的告示,人们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开始热情互助。
英雄志愿者
当灾难肆虐的时候,人们需要自救,更需要英雄。在莫斯科城内热浪滔天、烟幕蔽日之时,莫斯科州其他地区以及其他州仍遭受着火舌的侵扰。莫斯科紧急情况部战士已经全体出动,其他地区也迅速赶赴增援,但救火人员仍有欠缺。于是,紧急情况部向社会公布“紧急应征电话”,征召愿为国家出力的志愿者。
尼基塔是一位普通的年轻人,在得知消息后他第一时间拨通了电话:“是紧急情况部吗?我想应征志愿者。”“好的,孩子,明天就到最近的报名点报道,请自己准备饮用水、工作服、口罩或防毒面具。谢谢你,孩子!”
放下话筒,尼基塔已经是一名灭火战士。第二天,尼基塔带着行囊来到征召点,同许多怀有相同目标的年轻人一同登上了一辆大客车。当客车启动的时候,反对他去灭火的妈妈似乎在默默拭去眼角的泪水。
大客车将这群年轻人送到了离莫斯科不远的一个小城,其市郊正遭受着林火的侵袭。年轻人们被编为几支队伍,每支都由几名有经验的救火队员率领,另外加上从一所空降兵学校赶来的战士。还没等喘上一口气,尼基塔就跟着自己的队长和伙伴乘上消防车“上阵”了。
车子行驶至一处密林,远处是鼓鼓的浓烟。队长命令:“现在缓慢前进,所有人见到明火后要马上报告,特别是离我们较远的火苗。”所有人都仔细地观察着,大家清楚,如果被大火包围,后果将不堪设想。在远处可以看到其他的消防车也在朝同样的方向前进。
“队长,明火!”一位队员喊道。顺着他指示的方向,所有人都看到了一团巨大的火苗。还没等队长命令,尼基塔就蹿下了车,朝火苗奔去。“孩子,回来!”队长大喝一声将这个冲动的小伙子叫住,“所有人都要听命令,明白吗?否则你会送命!”
重新回到队伍中的尼基塔听着队长的安排。“所有人排成两排,一排持水龙向前,一排在旁边警戒,发现其他火情要及时报告,千万不能被大火围住。”在队长的指挥下,队伍有秩序地前进着,火苗渐渐被压了下去。随后,队伍重新上车,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
几天后,尼基塔回到家中。此时的他已是一位有经验的救火队员。晚上,他将几天来的见闻写在博客上,并贴上一张模糊的照片:火苗前,被熏黑脸蛋的尼基塔依然勉强微笑着。
不是所有的志愿者都可以像尼基塔一样平安回家同朋友分享快乐。普通工人瓦西里
塔基扬娜绝望地陪在姑姑身边,双手不停拨打着急救电话。在她的脸上,泪水混合着汗水慢慢流淌下来。
从7月中旬开始,塔基扬娜所在的莫斯科就被高温和山火所引起的浓烟所笼罩,当地媒体已经习惯于用“地狱”这个字眼来描述这座古老的城市。在“地狱”的中心,塔基扬娜身患重病的姑姑突然发起高烧。这个20岁出头的姑娘此时已是六神无主。服下退烧药后,姑姑仍未好转,而体温计却像故意吓唬人似的指向40摄氏度。惊慌失措的塔基扬娜这才想起,应该向医生求救。于是,她像抓起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拿起了电话听筒。
“我的姑姑病得很重,高烧40多摄氏度,您快来救救她吧!”塔基扬娜带着哭腔向电话另一端的医生求救,但对方的声音却平静得让人感到冷酷。“姑娘,您的姑姑呆在家里可能更好一些。”当塔基扬娜开始拨打另一个医院的电话时,回答居然与前者一样:“病人们都躺在高温当中,就像是在蒸笼里,您的姑姑在家里也许更好。”紧接着传来的是电话被挂断的声音。
20多分钟后,塔基扬娜回到姑姑身边。高烧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感觉——姑姑已经魂归天国。类似这样的悲剧每天都在莫斯科反复上演。从6月初开始,由持续高温引发的森林大火开始在俄罗斯肆虐,但直到7月末这场大火逼近莫斯科时,才引起世界的广泛注意。而此时,由高温、大火、浓烟而造成莫斯科市民死亡的案例已然随处可见。
入夏至今,俄罗斯境内过火总面积已超过67万公顷,经济损失逾65亿卢布,甚至连核设施都一度受到大火的威胁。到8月中旬,俄罗斯GDP的1%已经在大火中化为灰烬,数千人因大火而被迫逃离家园。在许多地区,死亡率因高温、烟雾和大火而大幅提高,火灾造成的死亡人数也上升到至少53人。
“蒸笼医院”见闻录
灾难中的人们等待着救援,身处“大火围城”之势中的莫斯科人更加盼望能够得到帮助。但就在这样的时刻,医院却拒绝了病人的求救请求。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记者带着疑问和愤怒来到一家医院探访。
在医院的一间病房内,躺着6个男性病号。记者掏出事先准备好的电子温度计,上面显示出“36”的字样。一位病人看到后开玩笑似的说:“才36摄氏度,我感觉有点冷。”而实际上,他已经汗流浃背。记者在病房中没有看到空调,走访其他几个病房时,空调也一直没有出现。此时记者感到,医生们对塔基扬娜所说的话似乎没错:这里确实像是个蒸笼。
在另一家医院,一位保安将记者拦住,称在探护时间才能把记者放进去。借口探望病人的记者问道:“我应该给我的亲人带些什么?”保安开玩笑一般地回答称:“带些冰吧。”
“不开玩笑,带些什么好?”
“给他们装一个空调吧。”
“难道医院没有空调?”
“病房里连钟表都没有,更别说空调了。”
在一家医院的门口,记者看到几名急救车司机,于是问道:“有人说急救车上的温度足够摊鸡蛋了,是真的吗?”“你可以自己测一下。”记者测了一下,温度计显示44摄氏度,车内温度为31摄氏度。对于其他国家的人来说,这点气温或许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却足以致命。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莫斯科一家医院仅一晚就有17人去世,第二晚又有19人去世,这些数字远远高于平时。当然,这些医院的病房内同样没有空调。一位专家接受《共青团真理报》采访时表示,按照规定医院必须加装空调,以保持温度正常。但是,对于大部分医院来说,解决空调问题绝非易事。由于莫斯科公寓与住宅楼普遍缺乏防暑设备,持续的高温使电风扇与空调在莫斯科成为“稀缺品”,一台电风扇售价达5300卢布(约合1200元人民币),空调价格更是高得离谱,达9万卢布(约2万元人民币)。
对于大部分医院来说,空调问题只能在众多问题中被列到后面,诸如医务人员不足、药材供应不足之类的问题才是医院面临的头等大事。所以,当酷暑来袭、空调问题成为头等大事时,医院感到措手不及却也无可奈何。
除了空调,太平间的容量也在这个盛夏中成为令人头疼的问题。由于死亡人数过多,几乎在所有医院中,太平间都已“满员”,许多地方只能让尸体站立着以节省空间,甚至一些冰箱也被用来装尸体。在谈到这些问题时,医护人员只能无奈地摇摇头。
口罩、空调、克瓦斯
医院里是这样,其他地方自然也好不到哪去。当森林大火产生的烟雾刚刚在莫斯科弥漫的时候,大多数人还没有预料到事态会发展到极端严重的地步。但是,俄卫生部长奥尼先科不久后的一番电视讲话则提醒了所有人。在那次讲话中,这位曾在非典流行期间通过电视直播教俄罗斯人如何防治被传染的部长提醒国人,一定要避免吸入过量的烟尘,保护呼吸道。此后,莫斯科的口罩、氧气罐和防毒面具便开始热销,尽管所有人都感觉在这样的天气里戴口罩实在是太热了。
在一家大型药店内,售货员摇着头向顾客表示,口罩已经全部脱销了。一天之内往往有许多人前来问同样的问题,得到的回答都是否定的。“我们这里口罩的价格是2卢布40戈比,有货的时候一个人往往要买十几个回去,现在已经完全断货了。”一位售货员对记者表示。
药店的店长说:“近日口罩、防毒面具以及其他一些防中暑和防中毒药品的需求量上涨了4倍,氧气罐更是早就脱销了。”在其他一些地方,氧气罐价格最高的时候翻了一番,要500至600卢布(1元人民币约合4.5卢布)才能买一个,口罩被炒到了4到6卢布,而在黑市上要20卢布才能买到一个口罩。
除了医疗用品,同样畅销的还有饮料、啤酒、饮用水等等。俄罗斯的一种传统饮料“克瓦斯”在烟雾弥漫的莫斯科供不应求。一家“克瓦斯”生产厂的老板称:“仅仅几天的时间,我们就已经销售了2324000罐‘克瓦斯’,如果把它们垒起来,其高度将是奥斯坦基诺电视塔(莫斯科地标性建筑)高度的15倍。要是把它们排列起来,长度将达到600公里。如今我们正在加班加点赶工生产,但仍供不应求。”一家矿泉水厂的老板也表示:“我们的仓库早就空了,而且空置很长时间了,产品根本来不及装到仓库中。”
当然,空调和电扇的价格更是像开飞机一样往上升。没有一家厂商担心东西卖不出去,因为在商场的货架上根本看不到空调的影子,尽管生产厂家已经开足了马力。“红旗”空调厂一位经理说:“去年夏天每天最多接到100个询问空调信息的电话,而今年夏天每天要接数千个这样的电话。我们已经在销售往年的存货,但即使这样也要每人限购3到5台,而库存也马上就要售罄了,我们也停止了送货上门,因为在公司门口空调就被抢购一空。员工们在要求加工资,因为他们工作得太累了。”
持续的大火和烟雾,让医疗品和空调厂商利润倍增。除了它们之外,莫斯科的殡仪馆和咖啡厅也在利用山火大赚一笔。在殡仪馆内,服务人员与客户的对话往往是这样的:“你们什么时候能来车把棺材拉走?”“12小时以后吧。”而在咖啡厅,与其说人们是在喝咖啡,不如说是在享受空调和空气净化器,拥有这两台设备的咖啡厅往往生意出奇的好。
许多公司开始容许员工晚上不回家而在公司内过夜,因为公司往往装有空调和空气净化装置。一些空间宽敞的公司甚至在大门口贴上告示:“欢迎大家到公司休息,这里为您准备了空调和清新的空气。”不光是公司企业,许多条件较好的民居也在门口贴上了这样的告示,人们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开始热情互助。
英雄志愿者
当灾难肆虐的时候,人们需要自救,更需要英雄。在莫斯科城内热浪滔天、烟幕蔽日之时,莫斯科州其他地区以及其他州仍遭受着火舌的侵扰。莫斯科紧急情况部战士已经全体出动,其他地区也迅速赶赴增援,但救火人员仍有欠缺。于是,紧急情况部向社会公布“紧急应征电话”,征召愿为国家出力的志愿者。
尼基塔是一位普通的年轻人,在得知消息后他第一时间拨通了电话:“是紧急情况部吗?我想应征志愿者。”“好的,孩子,明天就到最近的报名点报道,请自己准备饮用水、工作服、口罩或防毒面具。谢谢你,孩子!”
放下话筒,尼基塔已经是一名灭火战士。第二天,尼基塔带着行囊来到征召点,同许多怀有相同目标的年轻人一同登上了一辆大客车。当客车启动的时候,反对他去灭火的妈妈似乎在默默拭去眼角的泪水。
大客车将这群年轻人送到了离莫斯科不远的一个小城,其市郊正遭受着林火的侵袭。年轻人们被编为几支队伍,每支都由几名有经验的救火队员率领,另外加上从一所空降兵学校赶来的战士。还没等喘上一口气,尼基塔就跟着自己的队长和伙伴乘上消防车“上阵”了。
车子行驶至一处密林,远处是鼓鼓的浓烟。队长命令:“现在缓慢前进,所有人见到明火后要马上报告,特别是离我们较远的火苗。”所有人都仔细地观察着,大家清楚,如果被大火包围,后果将不堪设想。在远处可以看到其他的消防车也在朝同样的方向前进。
“队长,明火!”一位队员喊道。顺着他指示的方向,所有人都看到了一团巨大的火苗。还没等队长命令,尼基塔就蹿下了车,朝火苗奔去。“孩子,回来!”队长大喝一声将这个冲动的小伙子叫住,“所有人都要听命令,明白吗?否则你会送命!”
重新回到队伍中的尼基塔听着队长的安排。“所有人排成两排,一排持水龙向前,一排在旁边警戒,发现其他火情要及时报告,千万不能被大火围住。”在队长的指挥下,队伍有秩序地前进着,火苗渐渐被压了下去。随后,队伍重新上车,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
几天后,尼基塔回到家中。此时的他已是一位有经验的救火队员。晚上,他将几天来的见闻写在博客上,并贴上一张模糊的照片:火苗前,被熏黑脸蛋的尼基塔依然勉强微笑着。
不是所有的志愿者都可以像尼基塔一样平安回家同朋友分享快乐。普通工人瓦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