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发展下建环专业人才能力需求调查研究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db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全国建筑类设计院制作并发放调查问卷,综合考察了当前人工智能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得到了设计院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环)毕业生的能力需求.总结分析了我国建环专业排名前十高校的培养方案,明确了当前建环人才培养体系与行业发展对人才能力需求之间的差异,提出人才输出侧的教学改革建议,以适应新工科建设的要求,促进人工智能在建筑环境领域的发展.
其他文献
学生干部是新时代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工作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骨干和重要力量.高校学生干部的能力素质特别是社会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和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能否落到实处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目前我国高校存在的对学生干部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指导学生干部的教师能力素质有待提升、学生干部社会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学生干部组织开展活动创新性不够、学生干部思想境界不高等问题和现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研究探索构建我国高校学生干部社会能力提升模型,并从成立培训学院、加
健康中国战略对高职体育发展的意义具有多方面的表现.本文立足于这一背景,分析了高职体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突出学校主导,以监督评价落实高职体育机制完善;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建设规范高职体育实施常态化;坚持兴趣导向,以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等对策建议,旨在探讨全面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加强高职体育发展,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探索高职体育发展路径.
文章通过梳理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分别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基本情况、主要研究问题和促进就业的对策与建议三个方面介绍了当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以期比较全面展现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和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便利.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中职专业课蕴含着丰富的专业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在专业课教学中积极落实课程思政要求是提升育人质量的必然要求.当前中职专业课教学课程思政的特点是:广泛认同,但过于窄化,不少专业课教师将课程思政窄化为爱国、工匠精神或劳动教育等某一方面的教育;全面推进,但比较随意,课程思政内容零碎,目的性模糊;内容丰富,但形式单一,以语言讲述与视频播放为主.为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专业课教师需要围绕人才培养,以“三观”教育为核心,以工匠精神为重点,以职业生涯教育为特色,深挖
科学、合理地构建基于风险管理的高校心理危机管控机制,对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完善高校风险管理体系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高校危机管控机制建设的理论依据出发,以对大学生的心理排查、开展制度的整理与检查、建立心理危机风险管控制度为实施途径,探讨了关于高校风险管理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建设及其运行.
高校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其课程思政能力水平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结构是一般能力、特殊能力、核心能力的有机组合,这种组合方式不是诸能力要素简单的叠加,而是各种能力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梳理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组成要素与层次结构,可以为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提供逻辑框架和路径指引.
对于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受到多方面因素带来的影响,应付方式、控制方式以及控制感都是十分常见的影响因素,文章就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应付方式、控制方式以及控制感与他们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具体关联进行了详细探讨,并且结合相关的调研以及分析结果进行了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具体措施的探讨.
混合式教学是指在网络化背景下,借助信息技术,结合线上与线下并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理念.由于教学改革要求、后疫情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使混合式教学走向常态化.为回应高校思政课改革要求、时代要求、受教育者主体诉求,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从“主演”到“导演”的角色转换、从关注线下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重建、从以知识能力为主到全方位教学能力的开发,以思维转变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职业院校的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工具的选择并没有紧紧围绕视觉文化新时代特点,这直接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因此,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应在正确理解视觉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营造良好的视觉文化氛围,以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当前公共生活日益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素质群体的大学生,其社会公德素养对整个社会的公德水平提升影响深远.是否认可公共规则和维护公共利益是提升大学生公德水平的前提和关键.本文在厘清公共意识和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基础上,试图从公共意识的角度来探讨如何促进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