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愧于前辈:记者节的思考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jing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日的北京,金风送爽。在人民日报社旁边的一栋小楼里,记者采访了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话题是即将到来的“十一·八”记者节。
  记者:今天“记者节:作为一个职业节日,同教师节、护士节一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节日。每年业界也都要有相应的纪念活动。今天过“记者节”的意义何在呢?
  尹:“记者节”在我国是有历史传统的,对记者来说,它是新闻界对自身“职业使命”的强烈认同的体现。而对社会大众来说,和教师节一样,标志着记者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反映了记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位置。而记者之所以为社会尊重(曾被称为“无冕之王”),乃在于其记载、言论是民众的喉舌、社会的向导,是纯为公众和社会服务的——因而才能取得社会对记者的特殊崇敬。而这种崇敬、信任感的取得,全视新闻记载、言论是否真实可信而定——因此,对于记者来讲,“记者节”不应只是个纪念符号,在庆祝的同时,应当反思一些深层的问题。首先是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记者是干什么的?
  今天这个问题面临的危机太多了。“有偿新闻”乃家常便饭,更有甚者,捏造事实、博取“卖点”,在越来越多的物质诱惑面前,很多记者失去了公正、公平、“社会公器”的责任。今日,新闻基本的“真实”二字,已经成为问题;能做到者已属不易;何谈“社会向导、民众喉舌”?所以,记者节,对今天的记者来讲,首先是要扣问自身、警醒自心的一个节日。
  记者:80年前的新闻学者戈公振曾说“社会之进步,以近世观之,仰赖于新闻纸者甚重。”您如何看?
  尹:历史地看,新闻纸对社会进步是一股重要的力量:清末的《时务报》对维新变法的贡献、《神州日报》对缔造共和的作用,都是例子。——当然,社会的整个进步,固然依靠政治、经济乃至思想文化的整体发展状况,然而,新闻媒介的作用不可小觑。100年前,梁启超将报纸比做“社会耳目,民众喉舌”。许多报界先辈的文章中,都认为媒体不仅应当像一面明镜,如实地反映社会的真相,更应当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在社会上培养清醒、良善的风气,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不可否认,作为上层建筑的新闻业不可避免地受社会发展程度、风气的影响,但我们应该意识到,新闻业(新闻人)也有陶铸社会的作用、力量。“记者对社会是有责任的!”记者如果能尽其责,是国家社会的福,如果不幸失其职,则对整个社会国家造成阻碍。这一点,民国初年以诋毁攻歼为能事的“政客报纸”、抗战时期的汉奸报纸,都是例子。《大公报》《民立报》《生活》《观察》等等则做了正面的例子。
  记者:这方面,报人范长江应该是个典型了。
  尹:是的。历史人物应当辩证地一分为二,也应当历史地正确评价。我认为,在范长江的新闻生涯中,有三点特别值得肯定:一是上世纪30年代在西北考察中,对20世纪烟毒靡害中国民众的深恶痛绝;二是国难当头(抗战在即),反对共产国际“保卫苏联”的口号;三是“九·一八”以后一直反对蒋介石的“攘外安内”和“不抵抗”政策(这也是他后来选择共产党的原因)。这三点,反映了他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除了范长江,还有好多楷模,如黄远生、邵飘萍、张季鸾、邹韬奋,后来的羊枣、穆青、胡愈之等等,都值得我们后辈引为榜样。
  记者:就是说,一个称职的新闻从业者,应当清醒地知道自己的职业对社会、国家的责任之重。
  尹:是的。这样方能使自身的事业融入人类的进步中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在国家衰弱、民不聊生的战争年代如此,在和平年代更是如此。今天的记者,其群体之壮大、社会地位之提高,与旧中国非同日而语。今天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媒体覆盖,在七八十年前戈公振、成舍我等报界先辈在一起“憧憬将来”时,无论如何想像不到的!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也有称“后资本主义”),大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小到个人工作、学习、生活资讯,无一不依赖迅捷的信息网络——今日的媒体是掌握信息资源的“权力者”,因此,记者在信息社会的作用也就无比巨大,对社会的“推进器”作用也应当更加明显。
  记者:也就是说,记者节除了纪念,更应该是新闻从业者自我警醒、自我勉励的节日。那么,您认为,就记者而言,“术”与“德”哪个更重要?
  尹:无论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对记者而言,“德”更加重要。“德”首先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果面对井盖掀开、行人落水;面对秃鹫食饥饿难民、面对自杀者飞身桥下仍无动于衷,专注拍摄,——那样的记者,连做人的底线都没有了,何谈“专业素质”?这是一。其二,记者还应当有更高的职业操守。因为新闻业对国家、民族、社会的作用特别重要,媒体担任特殊的社会“扩音器”和“放大器”,因此,如果新闻记者言论记载失实(或者因金钱而出卖笔杆,或出于私己考虑不讲真话),则无“自辱其职”。
  今天的现状的确有不尽人意之处,“真实”尚难实现,何谈“社会向导”、“民众喉舌”?
  对新闻记者的“术”不能说不重要。我认为,“术”是一个专业人员应具备的起码素质。然而,新闻人的“术”——现代的记者不应仅仅如实反映现实,还应该站在社会、政府的前面,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汶川地震中,记者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全面报道的精神,固然值得称道;但由于过于对准“焦点”,而忽略了很多隐藏的问题:如灾前征兆的报道、对灾区民众输散的利弊缺乏考量,盲目宣传,而对灾区偷盗现象的严重、以至灾后重建的监督途径等,都没有给予足够的思考……从而削弱了对政府的事前“提醒”和事后“谏言”。现代记者应当是“专家型”的,诸如财经、法律、政治、军事、科技等等,这样才能起到“监督环境”的作用。
  记者:您对当前业界很多人尊奉的“新闻专业主义”,有何看法?
  尹:如果从“新闻追求客观性,要与主观意见分开”来讲,“专业主义”是必须有的。然而,有些人对“专业主义”的理解有偏差:他们以为“专业主义”相对的是“宣传主义”,“专业主义”是避免意识形态侵蚀的法宝。实际上,如果熟悉西方新闻史,即可知道“专业主义”的产生背景是:新闻记者面对资本(广告)的侵蚀,对报社老板任意操控业务而提出的对抗政策——其对立面是“资本操纵”并非是“政治倾向”。专业主义要求“报纸提供正确详尽的新闻资料,和正确独立的评论。”
  实际上,无论任何报纸,都无法(也不会)否认新闻必须“真实”。然而,完全“超然物外”是不可能的,“新闻报道的倾向是从事实叙述的逻辑中表现的”。一则消息、一则报道,作者从什么视角、以什么方式来表现这个“真实”,就与报道者的立场息息相关了。例如,在不久前的2008奥运会,在媒体中心大楼里某国记者站,墙壁上赫然贴着“每小时与总部对一次表、时刻保持一致”的条幅。——这是为什么呢?无非是说:他的报道不能与其所在媒体的立场发生冲突,违反报社总的报道意图。因此我说,没有立场的报道是不存在的。这也就是为何2005年美国交通工人大罢工,而当地主要媒体竟然出奇地“鸦雀无声”的原因——他们的老板“讨厌罢工”。
  所以说,在任何社会中,“无立场”的报道是没有的。这决定了报道什么、如何报道。我始终认为,记者的政治立场是一切的基础。没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新闻工作者在一些关键的抉择关头,就会发生危险。很多事实可以证明,在国家、人民利益面前,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不明晰必定犯错误。记者完全可以依照穆青同志的“勿忘人民”来做参考。
  记者:那么,从政府的角度看,是否也有可以做的事情?您以前在国务院工作过,您如何看政府在培育良好的媒介环境上的责任呢?
  尹:从政府来看,应当为新闻业创造一个良性的发展空间,积极地发挥新闻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其中包括如何保护新闻从业者。我们知道,记者的权益迫切需要保障,尤其是揭露社会黑暗面的记者,有人身安全的担忧。(有的记者甚至为此受到不法分子的伤害)——政府应该为此制定可行的办法,例如为这些记者异地调动工作提供方便。实际上,好的新闻环境,也有助于培养记者的“职业热情”,从而减少不良新闻的产生。十七大、奥运会对记者采访的逐渐开放,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应该继续保持。
  另一方面,我认为,现行的媒介体制、人力机制亟需改进。首先,现在的多数媒体“只重利用,不重培养”,使得聘用的记者缺乏独立的人格感。在日本,如果某记者在一家报社犯了错误,他到别家媒体几乎不会被任用。我们则没有基本的信用标准,“只要能用,管他信用如何”。其次,类似“记件工资”的做法,使记者为“生计”,“赶稿子”,结果是“赶”出大量的不实新闻、假新闻和有偿新闻。总之,真正的记者,他需要有“组织认同感”,需要通过报社、社会的承认来实现价值。你看当年《大公报》为何培养出那么多优秀记者?这正在于报馆尊重人才、爱惜人才,以及十分尊重其劳动成果,“报人与报馆是一体的”——否则不可能有范长江的西北通讯、不可能有张季鸾的《望重庆,念中原》那样的好文章。
  总之,站在历史的坐标上,过今天这个“记者节”,我们应当有所思考:如何无愧于时代、无愧与前辈?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
  
  “记者节”来历:1933年,刘煜生事件引发了全国舆论界“保障言论自由”的声浪。国民政府被迫于该年9月1日发布《保护新闻事业人员》令。遂由杭州记者公会发起,宣布以后每年这一天“记者节”。抗战时期,在日军狂轰滥炸中的重庆,报界同人每年仍不忘举办庆祝集会,纪念“记者节”;而远在延安的《新华日报》也遥发贺电。新中国成立后,此节自动保持了下来(但日期不是确定的)。2000年国务院正式宣布每年的11月8日(“青记”成立日)为“记者节”。成为与教师、护士节并列的特殊节日。
其他文献
互联网成为救灾主流媒体    5·12汶川大地震,举国惊恸,举世震惊。  在中国,互联网超过报纸和电视台,成为震情反映最迅捷、多种媒体报道集大成的信息平台,同时也是公众大规模情感宣泄和意见交流的平台。  5月12日14时28分,地震发生;14点46分,新华网就发布了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的权威消息。此次,大半个中国的人们刚从避震的户外陆续回到室内,一上网就能了解到地震的真相。傍晚,温家宝总理飞往
期刊
一、我国新闻阅评制度的建立    中国的新闻阅评,是由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宣传部负责实施的。目前主要在中央、省、地市三级开展。1994年,中宣部成立新闻阅评小组,最初出刊为《新闻舆论动向》,后改为《新闻阅评》。1996年8月,中宣部在烟台市召开关于加强新闻舆论宏观调控会议,要求各地仿效中宣部的作法,建立新闻协调和新闻阅评制度,以利于进一步全面、及时、有效地加强新闻舆论的宏观管理。1997年1月,中共
期刊
从2007年12月1日起,由湖南广电集团投资近2000万元独立制作的36集电视连续剧《血色湘西》在湖南广电集团旗下的各电视台相继播出,引起了国内媒体、学界和电视行业的关注,因为《血色湘西》是湖南广电集团实施大片战略以来第一个独立制作的电视剧大片,标志着湖南广电的又一次求新、求变,也预示着湖南广电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向。在一定意义上,对我国电视业,特别是地方电视媒介集团今后的发展具有风向标意义。  
期刊
受访人:唐代英  采访时间:2008年4月15日  采访地点:西安桃李旅游烹饪学院  公司简介:西安桃李旅游烹饪学院是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的一所特色院校。该校起先只是一个培训班,经过30多年的发展打造成了今天的桃李学院。1975年—2008年,桃李学院培养出了上万名烹饪人才,其中有的成为国内高级烹饪师,也有的走向国际,拿过国际烹饪金奖。  受访人简介:唐代英,女,中共党员,重庆人,高级营养师,现
期刊
                                     
期刊
一、低俗的定义与由来    什么叫低俗,汉语词典给出定义是“低级且庸俗,与高雅相对”。在对低俗之风研究之前首要的是从元定义出发,区分低俗、通俗与高雅区别。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参见《自我与本我》)。本我(id)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它的指向是“快乐原则”,一味追求满足。自我(ego)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它的指向是“现实原则”。超我(
期刊
成都都市报零售市场主要有《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成都晚报》《天府早报》和《成都日报》,其中《成都商报》《成都晚报》和《成都日报》隶属于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华西都市报》和《天府早报》隶属于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成都商报》和《华西都市报》是市场上主要的竞争者,过去几年两报为了争夺成都都市报龙头地位,都使尽了浑身解数,在零售市场上,不断使出重拳。《成都晚报》《天府早报》和《成都日报》实力弱小,与《成都
期刊
2007年10月至11月,首届“四川卫视俱乐部杯·SBG网络主持人选拔大赛”在四川的七所高校举行,活动过程通过四川卫视、四川电视台第四频道、第六频道、公共频道、四川广播电台岷江音乐频率、四川广播电视报等多家媒体推出。本次大赛由四川广播电视集团神韵在线、四川卫视俱乐部承办。活动通过报道人才选拔的过程,既是四川广电与高校的互动,也是对四川广电的节目改革、主持人素质提高、节目源提供等方面进行的一次探索,
期刊
崛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是英国媒介研究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该小组初建于1974年,研究成员包括让·哈特(Jean Hart)、阿里森·麦克莱顿(Alison McNaughton)、保罗·沃尔顿(Paul Walton)、 布莱恩·温斯顿(Brian Winston)、约翰·埃尔德里奇(John Eldrige)和格瑞格·费娄(Greg Philo)。根据该小组主要成员之一格瑞格
期刊
一起劫案,引出楼道亮化工程  2007年12月12日清晨,长春市大马路批发鞋城楼上,一名歹徒尾随一女子回家,随后用斧头将女子和其女儿打伤后逃跑。次日,《女孩假装报警,吓退入室歹徒》的报道刊发。  “这里不止一次发生劫案了,大白天我们一个人都不敢走楼梯,外来人员可以随便出入小区,小区安全隐患实在是太大了。”次日见报稿件中,结尾部分居民的一段话,引起了社会新闻部主任孙振宇的注意。  2007年5月,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