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象征艺术探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u_h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代英国著名作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在小说《唯愿你在此》中独具匠心地使用瞭望园、露营车和病狗等多种典型象征,使看似繁杂的叙事拥有清晰的肌理,小说的主题层面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本文将深入探讨象征在这部小说中的精妙运用及其深刻意义。
  关键词:战争 瞭望园 露营车 象征
  一 象征的普遍意义及文艺价值
  象征一词原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其目的旨在以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间接表现抽象事物或概念。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也认为象征具有超越功能和整合作用,它能使彼此对立、相互冲突的心理内容处于有机统一的状态:“人与象征共存,尽管人没有意识到,但象征的意义却使人生机盎然”。
  在人类厚重漫长的传承和演化中,象征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黑格尔明确指出神话作为最初的艺术类型就属于象征型艺术。它以隐意而浓缩的象征揭示人的生存和社会本质,把想象、精神王国与现实、社会紧紧相连。首先,从宏观的层面来说,神话的整体象征体现了很多社会现实的艺术诠释。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盘古和女娲,代表了男子以“力”、女子以“气”,柔刚相济维持宇宙秩序的努力。西方神话中的宙斯主宰宇宙、众神或叛或从、惩戒救赎、乃至死而复生,都是人们想象中宇宙秩序和生存苦境忧思的外化反映。再者,从微观的角度来说,神话传说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象征个体的庞大体系。
  此外,宗教也是象征寓意更为精粹的体现。伊甸园中央的智慧之树、上帝在祥云或山顶上的显现、佛教中的圆寂和舍利、形象地反映了人类对智慧、神性和生命归属的深度思索。天使之所以生有白色的羽翼,意在表现人的主观意识对灵肉飞升和圣洁神性的向往;魔鬼大多外形黑丑,偏居荒僻恐怖之地,也意在吻合人类中对恶的恐惧和未知。从此,诸如光明、黑暗、草木、野兽、风雨、雷电、海洋、天空等宗教体系中被一再重现的象征,成为后世象征庞大族系中最被人熟知的组成部分。
  同时,梦作为人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的一种非理性表现,也充满了象征。一系列象征符号摆脱了语言的直白表现,以更形象、更有深意的方式再现了潜意识层面的活动。“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曾做过游戏的继续,也是它的替代物”。不难发现,象征最大的艺术意义在于赋予了作品更深刻的艺术感染力、更强烈的心灵观照效果、更有弹性的艺术张力。
  二 象征在《唯愿你在此》中的体现及意义解读
  小说故事起自2006年秋,英国男子杰克·勒克斯顿惊悉多年前离家出走的兄弟汤姆阵亡在伊拉克战场。因为要参加弟弟的遗体迎接仪式,不能实行原定度假计划。在妻子歇斯底里的抱怨声中,两人情绪相继崩溃。关于农场、家人、牛、出走、度假等关键人物和事件的回忆自此纷至沓来。在复杂却条理清晰的叙事结构中,多个典型象征重复出现,你呼我应,环环相扣,既着眼于现实的忧患,又再现了历史的离析。
  1 “阴霾、闷潮”天气的象征及其寓意
  “阴霾、闷潮”是小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天气词汇,构成了《唯愿你在此》的整体氛围。小说中多个关键事件发生时的天气都有细致的呈现。无论是杰克和汤姆少年时一同出去打猎的那个阴霾、寒冷的一月清晨,还是病狗卢克被父亲打死的那个乌云笼罩、沉闷欲雨的八月天,亦或是邮政面包车带来国防部汤姆阵亡通知的那个潮湿、阴霾的十一月早晨,甚至是数日后,理查兹少校到访知会接领遗体事宜的那个阴霾、潮湿但宁静的早晨,都在传达着同样的天气讯息。这种频繁“在场”的天气,和人物内心的苦闷形成了密切的关联和呼应。亲人之间的隔阂也成为恶劣天气下,更令人难以承受的沉闷。这些本应和睦相处的家人,在种种生存考验和磨难之下,渐行渐远,沟通的欠缺破坏了亲密的关系,彼此之间筑起了冷漠的高墙。
  当杰克和艾莉发生激烈争吵时,阴郁的天气终于升级成了狂野猛烈的暴风雨。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恰好经历了沉默、隐忍和爆发的剧烈情感变化。艾莉独自驾车疯狂地冲出家门,在滂沱大雨中奔驰,脑子中闪现着父亲、母亲、农场、杰克和诸多往事。显然,外在的天气成为人物内心世界的更为直观的征象。在这种频繁出现的恶劣天气下,审视人的存在,便有了更宏大的艺术表现空间。苦闷就像漫天的乌云和空气中的潮热,压倒性地掌控着渺小、柔弱的生命个体;生存的所有努力都在这种强大的情绪面前被捶打成辛苦的负重。
  2 动物象征之“疯牛”和“病狗卢克”
  疯牛和病狗卢克构成人物外在环境的主要对比物,二者的形象也具有深度的象征意义。牛曾是杰布农场上,最被人珍视的存在。然而,疯牛病的蔓延,导致空气中时时刻刻都弥散着一种可怕的恐怖情绪。成批的牛被推进焚化炉,或者在沼泽里高高架起的柴堆上被残忍地烧死。到底是牛疯了,还是人疯了?虽然,斯威夫特一再地说“牛不是人”,但这种讽刺意味的强调,反而使人能从牛的角度来审视自身的生存忧患。牛与人的界限是密不可分的。人本身就是人性和动物性的合二为一。意大利当代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在关于人的人性和动物性的论述中提到,人处于一种辩证的紧张关系,即不断地从自身的动物性中分离,以维持人性。人对疯牛所发出的种种质疑和反问,其实都是对自身人性和动物性矛盾的反思。“牛懂事吗?当麻烦甚至死亡(正如经常发生的那样)到来时,它们知道吗?它们知道疯狂与正常的区别吗?在思维力方面,一头母牛也许只比露营车高一级”。这种换位的思考最值得深思的地方就在于,它剥离了人性高尚道德的外衣,把它还原到动物性的基础状态。当生存和死亡变成头等大事,所有的社会政治、伦理将统统被无视,无论是以什么代价,活下去,就成为一种亟待实施的必然。人作为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最持久的生命个体,在无法抗拒的天灾人祸中挣扎至最后一秒,岂不比动物更加悲惨?这一点,从杰克的父亲杀死病狗卢克后的感慨可以清楚地感知。
  毫不夸张地说,卢克是杰克家族重要的一份子。牛疫爆发后不久,卢克也病了,且久治不愈。于是,在一个阴霾、寒冷的早晨,杰克的父亲迈克尔冷静从容地当着两个儿子的面,把卢克一枪打死在老橡树底下。这幕场景很多次重现在杰克的记忆中,也成为汤姆出逃的一个助推力。“只是一条狗的死亡,说一千道一万,还是怜悯,但留下的绝不止一条狗那么大的裂口……”人尚可以见证牛和狗的毁灭,却要悲哀地完成自我的毁灭和人生的终结,生存的苦境在这种颇具象征意义的对比中赫然被放至无限大。   3 以解脱之名出现的系列象征
  卢克和迈克尔的死都是在猎枪下实现的。而猎枪这一典型象征在小说叙事过程中也多次出现。这把猎枪父一辈、子一辈地传承下来,它的意义也从生活所需的捕猎工具,演化成消弭内心恐惧的安全感来源。大多数时候,枪都被杰克小心地收藏着。但当他和妻子艾莉之间的矛盾激化,那把枪赫然被放在洁白的床单上:是要自保还是自毁?绝望和苦痛之下,杰克产生了重复父亲悲剧的绝念。此时,枪成为人物精神恐慌的直观外化,也是绝望自我保护情绪的客观体现。或可闻或不可闻的枪声,把沉默压抑下的平静彻底地打破,一切情感以这种极大的悲惨实现了彻底的宣泄。
  失去杰布农场的杰克和艾莉暂时忘却了疯牛病和家人继失的痛苦,成为“瞭望园”的主人。瞭望园承载着新生活的希望,承载着梦想,却也是“当心、警惕”的隐喻表现。虽然脱下了农民的外衣,杰克骨子里还是恋着土地、牛粪和土地的混合气味儿,这种最贱、最低的气味儿,对杰克来说却是最好的。嘹望园里的32个白色的露营车,就是一个个独立存在的单元,寄居在轮子之上,可以随时改换地方。轮子上的世界是孤单的,无根的。躲进去,确实可以忘却疯牛病的阴影,忘却家人之间的伤害,让灵与心得到暂时的宁静;但这种躲避毕竟只是暂时的。轮子上的露营车象征了现代人的欠缺沟通,各自为政。这种躲避,或许是因为伤痛强大到不可正视,或是千百次沟通努力失败后的自我封闭。正如小说中所写到的那样,“众所周知有一种消除哀伤的方法,你失去了一个,就再造一个”。露营车和瞭望园是杰克和艾莉在告别杰布农场后再造的新世界,一个以“假日”的方式,化解心灵苦闷,获取暂时逃离和救赎的微观世界。
  小说中多次提到“度假”,比如圣卢西亚的休闲之旅。心愿的落空导致矛盾的激发。虽然,杰克和弟弟汤姆之间有很多隔阂,甚至鬼使神差地成全了汤姆悄无声息的逃离,但血浓于水,手足之情还是存在着的。在困窘的生活悲哀中,人要么压抑,要么逃离,而每一种都将以悲剧告终。
  而勒尔斯顿家族的悲剧还要从一枚勋章说起。杰克两个叔伯爷爷乔治和弗雷德在索姆河战场上同天牺牲。只因一个听起来更加爱国的名字,乔治获得了一枚杰出勇敢勋章,另一个只是被子弹打烂罢了。这枚勋章被杰克的母亲小心收藏,每年十一月,都会拿出来抛光,被家中的男人仔细地装进兜里,到纪念碑前祭奠亡灵。勋章自然而然成为家族荣耀的象征。这让迈克尔感到别扭,同时又不情愿地得到了特权。这枚勋章传承到杰克这里,在他看来,它最好的归宿就是扔进汤姆的墓穴里。因为,用生命换来的不应是活着的人引以为傲的资本,因为,谁都承担不起生命的沉重。
  每到纪念日,杰克和自己的父亲都要穿上唯一的西服,佩戴上虞美人花,到纪念碑前去祭奠。在阵亡将士的纪念日,所有长眠在地下的战争牺牲者都有资格享受活人的敬意。曾经怒放在战场上的虞美人,用血的鲜红表达着对逝去生命的怀念。它传达的不是盎然的生机,而是刺目的疼痛。战争在政治的范畴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是,对于每一个在战火中消逝的生命来说,它只是恐怖的刽子手。
  显而易见,勋章和虞美人花是杰克对战争最清晰的认知,或者说记忆。多年以后,当杰克一个人站在大雨滂沱、狂风四起的墓地,竟然有些许羡慕黄土下的故人,起码他们不必像活着的自己一样去面对通向毁灭的漫长道路,以及更糟的遭遇。他眼睁睁地看着狂风吹落所有花朵上的干枯花瓣,吹翻插好的花束与花环,大雨冲刷着墓碑,无论新与旧,雨水沁入土壤。生与死的界限在这番极具象征意义的景象中被彻底的抹杀,它似在用一种形象的方式告诉活着的人,忍受生之悲苦远比忍受死之沉寂要痛苦得多。
  综上所述,斯威夫特在宏大的时空中,提炼出典型物象,并对其进行反复的凝练和细致的呈现,建构起外化的人物内心和精神世界,通过文学视野,再现了人类生存的悲情思索,深化了主题。这些象征的存在,也使得文本在繁杂凌乱的叙事过程中,始终保留着内在的统一性,形散而神不散;同时,赋予文本以极大的艺术张力和诠释空间。
其他文献
摘要 在电影艺术的发展中,由于受到电影观念的改变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因此,电影美术也要对其创型理念、创作思路以及实践内容等方面进行改变和发展。电影艺术不但具有一定的艺术特性,而且需要依靠一定的科学技术。本文就从这一专业的存在方式、创作方式和造型形象的形态以及视觉效果的特点等方面,采取比较的方法,了解一下它的特殊性。  关键词:电影美术 三维 银幕造型  电影美术属于造型艺术的一种,从美术类型这一领
期刊
摘要 卢西安·弗洛伊德凭借其精神分析式的绘画享誉当今画坛,这种带有存在主义哲学意味的绘画何以实现?除去画家的创作动机,自然离不开非常具体的方法和手段。在卢西安·弗洛伊德的创作中,“光”显然是其实现精神诉求的重要手段之一。画家利用现代人造光源的“祛蔽”功能,映射出其所描绘事物的存在感,这种特殊的视觉形态和由其引发的绘画哲学观,使得画家的作品超越了传统绘画的审美桎梏,传递出直至心灵的当代艺术张力。  
期刊
摘要 现如今,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方向开始发生转变,其装饰性、功能性早已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而随着人们对情感的日益重视,富有情感的服装设计越来越成为人们所青睐的对象,于是中国设计师开始尝试将情感因素与情感理念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当中,以此来满足人们对现代服装设计的情感审美需求。在此,本文将从分析情感因素与现代服装设计的关联入手,以深入探讨情感因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情感因素
期刊
摘要 张鲁镭在其小说中展演了普通小人物在现实中对幸福的种种诗意追求,这当中既有多样诗意幸福图景的描绘,又有诗意幸福图景相互碰撞的展现,还有诗意在现实中的抗争与挣扎,也有诗意与现实较量后的坚守。在这种种的展演中,我们看到了张鲁镭既融入其中,又超然之外的姿态,听到了张鲁镭为普通小人物代言,又兼有点醒的声音,读出了张鲁镭对普通小人物的深切关怀与浓浓情意,领悟了张鲁镭对幸福真谛,即生活之真、人性之善、人生
期刊
摘要 小说《英格兰,英格兰》的女主人公玛莎·科克伦自幼失去了父爱,在经历了不幸的童年后,她试图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对其女性身份的认同,但是在男权主义社会中,她的理想最终还是归于失败。玛莎的经历充分体现了女性主义理论提出的女性在社会文化中被作为“第二性”和“他者”,这不是由女性的生理、头脑或者经济原因决定的,而是由男权主义的社会文化决定的。  关键词:《英格兰,英格兰》 女性主义 第二性 他者  一
期刊
摘要 20世纪90年代女性的“个人化”写作成为文坛一道靓丽的风景。在女作家们的“镜城突围”中,陈染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典型“个案”。在陈染的小说,从叙述人的选择、叙述框架、建构女性话语系统等方面,解构传统叙事空间;利用内焦点叙事,意绪化的解构,颠覆性的话语和象征性的意象,使故事的物质形态与意蕴内核充满诗意;在表达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中,呈现出女性文本的审美系统和审美理念。  关键词:“个人化” 叙事
期刊
摘要 《消失的爱人》中男女主人公的相识始于装扮后的“超我”,“本我”暴露后他们的婚姻难以为继,不得不借助“他者”再次回归“超我”。作者描述了纠结在“超我”与“本我”之间的婚姻,洞察了两性之间不堪一击的权利关系,展现了人们在婚姻的激流中何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关键词:《消失的爱人》 艾米 尼克 精神分析  《消失的爱人》是由美国女性作家吉莉安·弗琳所著,于2012年出版,并被拍成同名电影的畅销小说。
期刊
摘要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一部著名短篇小说,小说主人公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与当时社会背景的融合,带给读者不一样的美感享受。严格来说,《倾城之恋》不是一个悲剧,但是在其西方“酒神精神”的意蕴下,却带给人喜中带悲的快感体验。无论是貌美的白流苏为了生存而追求婚姻,还是不羁的回国浪子追求真爱却屈服现实,都在浪漫中带着反讽的意味,其中的荒诞色彩,让小说的美学价值凸显。本文从小说的悲剧美、意蕴美、语言美等角
期刊
摘要 曹禺在剧作《日出》中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自然精神和西方非理性哲学体系中的酒神自然精神,并尝试对这两种自然精神进行整合和超越,以此来践行自己的文化理想——打破现存不合理的社会秩序,追求理想健康人性的复归,建立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完成中国社会由破旧到立新的过程。  关键词:曹禺 《日出》 自然精神  一 自然精神立场与曹禺戏剧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研究便已
期刊
摘要 库切作为一位文化身份混杂的著名遗民小说家,从小就经受着文化认同危机感,成年之后又经历了无根漂泊的流散历程。这种经历使其形成了多重文化视野,促使他提倡换位思考,运用不同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从“他者”立场出发,关注弱势群体,并创作出富于特色的“他者”文学。本文先对小说中“他者”的产生渊源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又在此基础上以《等待野蛮人》、《耻》为例,分析了库切小说中的“他者”。以此凸显库切的“他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