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渗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极大促进了课标思想转化为教学实践的可能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文章主要结合信息技术运用教学案例,分析和总结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策略;创新
应用信息技術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简而言之就是运用多种电化媒体技术手段(如计算机、电视、投影、录像等)来实施教学活动,其核心是将现代教育技术同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有机融合,营造一个更加合理的数学教学氛围,充分展现数学教学的价值和魅力。数学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数学知识抽象性、难以理解的特点,导致很多学生遇到数学问题总是望而却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数学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从而给予学生全新的课堂学习体验。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导入形式,创设问题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导入是一个很容易被教师忽略的环节。许多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前总是以复习旧知识的形式来引出新知识,或者直接进入新知识的教学中,这种单一的导入方式逐渐地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鉴于此,教师应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鲜活的问题情境,从而为整节课教学做好铺垫。
例如在学习“折线统计图”时,教师制作了一个简易的《蒜苗的生长》的动画,在教学之前播放给学生看。学生观察蒜苗生长的全过程,纷纷露出惊讶的表情。然后教师说:“蒜苗在平常的生长过程中,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变化,每一天都在长高,不知道同学们观察记录过没有。如果我们记录的话,怎样记录才能够更好地展现蒜苗的生长过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数据变化的方式。”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用动画的方式展现出来,有效地将学生带进一个奇妙的数学世界。
二、运用信息技术揭示知识的数学实质和内在联系
数学知识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不容易理解,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逻辑性,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参差不齐。信息技术手段有较强的直观性,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堂材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与内在联系,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运用直观方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如图1所示,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与性质”这节课时,利用课件的直观性,在出示的松树图中,引导学生观察、认识轴对称图形,从感官和思维上回顾“轴对称图形就是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当图形不方便对折时,可借助方格纸直观地观察,用数格子的方法来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降低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和性质的理解难度。在学生尝试画图之后,利用课件直观清晰地向学生讲解正确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步骤与方法,成功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再如“圆的面积”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或推导过程,用动画形象生动地展示把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把两部分交错拼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地看到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的过程,再通过动画把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照上述方法平均分割成两大部分进行拼组,看看它们是否更接近一个长方形呢?再想一想,如果这样平均分成128份、256份……再割成相等的两部分进行拼组呢?让学生正确理解圆面积的计算方式及推导过程,并渗透极限思想。
小学数学知识比较简单,但是还有一些概念等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更加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负数的初步认识”时,面对抽象的问题,教师就利用信息技术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在上课之前,教师问学生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向东走5米,用‘ 5’表示,那么这个人向西走5米该用什么表示呢?”之后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两张图片,图中用温度计来表示一个地方的气温,分别为零上20℃和零下20℃,然后问学生这两个温度有什么含义。教师将温度计放大,让学生能够看见其刻度。学生发现温度计以0为界限,0以上表示零上的度数,0以下表示零下的度数,前者用“ ”表示,后者用“-”表示,那么前者大于0就表示正数,后者小于0就表示负数,形象地展示了负数的形成过程。然后,笔者在多媒体上显示出负数的概念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抽象内容变得具体,从而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深化了学生的思维。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手段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能有效地解决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揭示数学知识的实质和内在联系。
三、运用信息技术引发学生自主探究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占据着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扮演着灌输者的角色,而学生缺乏自我思考的过程,缺少一种对知识的体验,这与数学核心素养相违背。信息技术集声音、图像以及动画为一体,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多元一体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加深知识在脑海中的印象,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教师就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为了探究长方体的体积,笔者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了一个长为3cm、宽为2cm、高为2cm的长方体,问学生这个长方体的体积为多少。当然,学生不能马上说出结果。之后,笔者以1cm为一个单位长度,将这个长方体进行划分,每划分一下都会有声音,然后提问:“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为几cm?堆成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边长为1cm的小正方体?小正方体的体积和与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之下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来探索最终结果,得出长方体的体积。
在多媒体的引导下,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好奇,从而有更大的激情来自主探究,积极投入学习。因此,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要用更加高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不断自主探究,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
四、利用信息化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目前,很多学生对于教材中的教学资源的兴趣都存在严重的不足,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持,实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整合自身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运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给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创新打下更加坚固的基础,为之后学生更加长久的数学学习做铺垫。
五、运用信息技术巩固所学知识
要想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仅仅依靠课堂中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课下练习必不可少。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合理安排学生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网络个人空间,每节课结束之后可以将这节课的知识点、相关教学资料上传到个人空间里,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复习。这种学习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课下反复观看和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布置不同的作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辅助,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以及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实现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全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建更加高质量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宋百会.小学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J].科教导刊,2016(01):121-122.
[2]闹曼.信息技术助力小学数学改革[J].学周刊,2016(20): 29-30.
[3]罗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探究[J].读与写,2018(26):134.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策略;创新
应用信息技術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简而言之就是运用多种电化媒体技术手段(如计算机、电视、投影、录像等)来实施教学活动,其核心是将现代教育技术同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有机融合,营造一个更加合理的数学教学氛围,充分展现数学教学的价值和魅力。数学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数学知识抽象性、难以理解的特点,导致很多学生遇到数学问题总是望而却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数学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从而给予学生全新的课堂学习体验。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导入形式,创设问题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导入是一个很容易被教师忽略的环节。许多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前总是以复习旧知识的形式来引出新知识,或者直接进入新知识的教学中,这种单一的导入方式逐渐地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鉴于此,教师应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鲜活的问题情境,从而为整节课教学做好铺垫。
例如在学习“折线统计图”时,教师制作了一个简易的《蒜苗的生长》的动画,在教学之前播放给学生看。学生观察蒜苗生长的全过程,纷纷露出惊讶的表情。然后教师说:“蒜苗在平常的生长过程中,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变化,每一天都在长高,不知道同学们观察记录过没有。如果我们记录的话,怎样记录才能够更好地展现蒜苗的生长过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数据变化的方式。”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用动画的方式展现出来,有效地将学生带进一个奇妙的数学世界。
二、运用信息技术揭示知识的数学实质和内在联系
数学知识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不容易理解,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逻辑性,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参差不齐。信息技术手段有较强的直观性,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堂材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与内在联系,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运用直观方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如图1所示,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与性质”这节课时,利用课件的直观性,在出示的松树图中,引导学生观察、认识轴对称图形,从感官和思维上回顾“轴对称图形就是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当图形不方便对折时,可借助方格纸直观地观察,用数格子的方法来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降低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和性质的理解难度。在学生尝试画图之后,利用课件直观清晰地向学生讲解正确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步骤与方法,成功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再如“圆的面积”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或推导过程,用动画形象生动地展示把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把两部分交错拼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地看到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的过程,再通过动画把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照上述方法平均分割成两大部分进行拼组,看看它们是否更接近一个长方形呢?再想一想,如果这样平均分成128份、256份……再割成相等的两部分进行拼组呢?让学生正确理解圆面积的计算方式及推导过程,并渗透极限思想。
小学数学知识比较简单,但是还有一些概念等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更加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负数的初步认识”时,面对抽象的问题,教师就利用信息技术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在上课之前,教师问学生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向东走5米,用‘ 5’表示,那么这个人向西走5米该用什么表示呢?”之后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两张图片,图中用温度计来表示一个地方的气温,分别为零上20℃和零下20℃,然后问学生这两个温度有什么含义。教师将温度计放大,让学生能够看见其刻度。学生发现温度计以0为界限,0以上表示零上的度数,0以下表示零下的度数,前者用“ ”表示,后者用“-”表示,那么前者大于0就表示正数,后者小于0就表示负数,形象地展示了负数的形成过程。然后,笔者在多媒体上显示出负数的概念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抽象内容变得具体,从而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深化了学生的思维。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手段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能有效地解决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揭示数学知识的实质和内在联系。
三、运用信息技术引发学生自主探究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占据着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扮演着灌输者的角色,而学生缺乏自我思考的过程,缺少一种对知识的体验,这与数学核心素养相违背。信息技术集声音、图像以及动画为一体,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多元一体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加深知识在脑海中的印象,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教师就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为了探究长方体的体积,笔者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了一个长为3cm、宽为2cm、高为2cm的长方体,问学生这个长方体的体积为多少。当然,学生不能马上说出结果。之后,笔者以1cm为一个单位长度,将这个长方体进行划分,每划分一下都会有声音,然后提问:“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为几cm?堆成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边长为1cm的小正方体?小正方体的体积和与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之下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来探索最终结果,得出长方体的体积。
在多媒体的引导下,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好奇,从而有更大的激情来自主探究,积极投入学习。因此,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要用更加高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不断自主探究,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
四、利用信息化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目前,很多学生对于教材中的教学资源的兴趣都存在严重的不足,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持,实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整合自身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运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给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创新打下更加坚固的基础,为之后学生更加长久的数学学习做铺垫。
五、运用信息技术巩固所学知识
要想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仅仅依靠课堂中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课下练习必不可少。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合理安排学生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网络个人空间,每节课结束之后可以将这节课的知识点、相关教学资料上传到个人空间里,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复习。这种学习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课下反复观看和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布置不同的作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辅助,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以及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实现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全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建更加高质量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宋百会.小学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J].科教导刊,2016(01):121-122.
[2]闹曼.信息技术助力小学数学改革[J].学周刊,2016(20): 29-30.
[3]罗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探究[J].读与写,2018(26):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