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织锦绣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imb_cli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种美妙的生物叫蚕,蚕的一生都在吐丝,直到生命尽头,它一直默默奉献,无怨无悔。38岁的吴美华, 南丰县子固小学校长,就是具有这样一种精神的人。她钻研教学,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教学艺术;她教育孩子,分分秒秒享受着教育的幸福;她走上领导岗位,开拓进取,引领老师们组成教研团队,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潜心教育,梦想是当一个好老师
  吴美华当初做学生时,就梦想当一个好老师。1994年,在师范读书,她口齿伶俐、能言善辩,是个人人称羡的“才女”。朋友们常说:“以你之才,当个老师可惜了,你完全应该有更大的梦想。”吴美华略带笑意却不失坚定地说:“我的梦想就是当一个好老师,除此,别无他想。”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腿也无法到达。”这是吴美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她的座右铭。她从上好每一节课开始,为了上一节公开课,要为此奔忙近一个月:教学设计改了又改,不断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废寝忘食,广阅资料,反复试教。多年的持续努力,使吴美华形成了一个习惯:把课堂当战场,“绝不打无准备之仗”。
  2016年,吴美华被评为江西省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那时她的课已经成为别人眼里的精品,她的讲座也几乎成为别人心目中的“金科玉律”。但她不满足,她说:“如果我不上课,就会退化,也许不久后,就不知道该怎样上课了。”因此,虽已是子固小学校长的她,经常抽空去上课。于是,在子固小学就出现了这么一种“怪”现象,说不定什么时候,校长找到你(学校老师),说:“你这节课让我上吧。”就这样,她把别人的教鞭“抢”下来,在三尺讲台上“舞蹈”一番,这时候,老师们笑称:她忘记自己是个校长了。
  从教十几年,吴美华不仅追求教学的成长,也追求教育的成长,她把自己当成孩子们的母亲,以一份慈母般的情怀关爱着学生。从一个青涩的年轻小姑娘教师到一个成熟有经验的“老”教师,她一直葆有炽热的爱心。
  醉心课改,撒播课改的种子
  2003年,南丰县全面启动课程改革,吴美华敢为人先,勇挑重担,主动要求教授新教材。有人对她说:“课改刚刚起步,还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很苦的,何必领那份苦差事。”她却淡淡一笑,不以为然,一头扎进课改拓荒的事业之中。她常说:“思想是灵魂,观念是先导,没有思想观念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观念一变天地宽。”她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认真研究和上好每一堂课,课后积极撰写教学心得、教学反思、读书笔记,积极订阅教育报刊,向那些走在改革前头的人学习,从多方面吸收改革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用新知识来武装自己,充实自己。
  2006年至2013年,吴美华担任子固小学副校长,主管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子固小学是2006年刚成立的新学校,可以说完全是万事刚起步。吴校长结合自己的课改经验,创出“三范、五研、九课”教学教研工作模式。“三范”指老教师当模范,青年教师做示范,年轻教师求规范,分层进行教师培养,共同创造教育佳绩,共同谋求教师发展。从而明确了不同阶层教师的培养目标和教师资源的合理运用,解决了师资队伍的人才培养和使用策略问题。“五研”从“更新理念研课标、依据学情研教法、关注学生研课堂、课堂观察研评课、教学相长研反思”入手,引导教师采用全新的备课和研课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九课”是指“大赛课、研讨课、指导课、抽查课、评教课、督察课、导航课、客串课、汇报课”九种公开课模式,为课改提供了丰富的研讨平台和范本。
  2011年开始,吴校长又主持建设“名师工程”,大力“树名师”。经过认真研究论证,她将课改经验引入名师工程。在选拔考核上,通过考核基础知识,听课、评课、说课等一系列程序,积极推进课改;在名师培养上,通过布置名师作业,制定个人发展规划等,将课改深入推进。
  2013年9月,担任副校长的吴美华被调入新建立的南丰县桔都小学任书记。她的课改思想再次落地生根,在学校燃起燎原之火。仅仅一年过后,她就结合桔都小学的实际情况,创立了“一定二观三反思”的教学教研模式,为课改建设又立一新功。这一切,局领导看在眼里,记在心上。2016年8月,吴美华调回子固小学担任校长。她精心筹划,全面铺开课改课研和学校管理创新工作,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她为课程建设搭起新的平台,推进教学研究新发展。
  甘为人梯,教师的成长就是我的快乐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吴校长是绽放在教育领域的鲜花,但她不想独自绽放,她更想看到的是“满园春色”。
  为了这个“满园春色”,吴校长甘为人梯,不辞辛劳,带领身边的老师一起成长:帮助他们学习,指导他们上课,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在繁忙的教学和课研之余,积极投身于年轻老师的帮、传、带工作,成为大家的“领头羊”“引路人”。
  吴美华担任校长以来,一直不忘自己还是个老师,不忘记自己的梦想。她百忙之中,建立了一个名师工作室。她带领团队进行教学研究,以一个带头人的身份,时时在研究中帮助团队成员成长,促进团队多出研究成果。如今,她的团队成员都已成长为各自领域的新秀,成为“万紫千红”中娇艳的一朵。
  十多年来,吴美华从不懈怠、常学常思,从教学实践中,从课改实践中,总结提升经验。她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带领老师们进行课题实验。课题研究的成果不仅是课题实验的成功,也为教育教学开辟了新的模式、方法及理念,使一大批课题实验者得到了成长,丰富了课研经验,实现了教学艺术的跨越式发展。
  教育是门古老的艺术,是令无数人为之如痴如狂、为之獻身的艺术,吴美华校长就是这些“癫狂者”中的一员。现在,她虽然是一所学校的校长,但她始终无法放下三尺讲台的情结,仍是日夜为她的“满园春色”而焦虑,恨不得化身一缕春风,柔抚千山万水,以一腔柔情让万山红。
其他文献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教材共五册,有2个中外小说单元,共计6篇小说。必修三的第一单元三篇课文分别是:《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必修五的第一单元三篇课文分别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两个单元,如何讲清、讲透小说这种文体?值得思考。  一、教什么  1.教材层面——小说三要素。  仔细研究教材就会发现,必修教材中的小说单元重在小说三要素分析。必修三小说单元教学重
期刊
情感是文本的灵魂,只有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才能发挥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文本往往浅尝辄止,对流淌在文本中的情感理解往往流于肤浅。这时,优秀的语文教师往往会进行智慧的追问。所谓追问就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这种“穷追不舍”地问,往往能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走向文本的深处
期刊
现今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不再似从前如打乒乓球般的一来一往,非常重视学生的想法,积极引导深层对话、多方互动。如“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谁来评价他的方法?”“还有不同想法吗?”“谁再来说一说?”“还有什么问题?”……这些都是有效激发学生思考的对话导语。在此基础上,我进行“再质疑”“再思考”:同样是对话,还有没有别的说法能让学生的交流、互动参与面更广,思考更主动,想得更深入?不同的话有不同的效
期刊
近几年,各省都开展了各层级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施培训活动,从关注了解3-6岁幼儿的年龄特征、发展轨迹这个视角,诠释了幼儿园工作的价值性,给我们带来了震撼和冲击。 “幼儿园一日活动皆课程”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是怎样从一日活动中去建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却没有具体的模式。在《指南》颁发后,我们重新审视原有一日活动的安排,发现有些内容已经成为固定的模式,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改变那些
期刊
《战战兢兢做教育》,一看到书名,便感受到了作者对教育的尊重和与众不同的态度。  本书是山东潍坊广文中学赵桂霞校长的教育随笔集,更是教育改革探索之路上的智慧结晶。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追问,我渐渐明晰了书中传递的教育思想和有价值的主张。聆听赵校长教育行走的足音,我觉得契合了这样一句话:教育是“做”的哲学,应该说这是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赵桂霞校长用坚实的脚步留下了课改的串串印记,一路汗水,
期刊
如果说是“语文主题学习”让教育同仁不远千里地走到了一起,不如说是共同的教育情怀让我们相识相聚。如果说是艰苦创新的红旗渠精神感染了我们,不如说是林州教育人的本真、恒心震撼了我们。如果说学习借鉴是推进改革的必经之路,不如说反思、行动是我们前行的真经。三天的林州八小、二小跟班学习,他们教育的至真、至简、至新、至坚,着实继承和发扬着红旗渠精神,让人钦佩万分。  至 真  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期刊
从来没有一本书这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从来没有这样一本书让我的心灵在震撼中感同身受,从来没有这样一本书让我在教育的路上懂得了教师的幸福和修养。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教育道路的远方,让我离教师的幸福近些,再近些……它就是谢云老师著的《幸福教师五项修炼》。当我细细品读着它如清泉般潺潺流出的教育故事,当我默默领悟其中朴素而又富有禅意的道理,仿佛有一扇窗在悄悄打开,那些让我念念不忘的诗句久久萦绕在我心间:假
期刊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国家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下,以学生为本的各种教学设计和方法层出不穷,个性化、创新形式的教学方式屡见不鲜,“花样教学”被青年教师所追逐。  宋朝著名学者朱熹大力倡导“循序而精致”和“学源于思”。笔者认为,教育的真谛在于受教者内化知识。所以,不管教学方式如何变化,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始终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本文以获得第十四届江西省物理学会青年教师初中物理学科比赛一等奖的课例——
期刊
“高效课堂”改革实验,从2013年至今,走过了三年多的时间。在践行高效课堂改革期间,我们有过迷惘,有过抵触,有过困惑,有过惊喜……我们经历了失败,也收获了成功,但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是顿悟,是创新。  从邯郸学步到自主创新  三年来,泰和县澄江中心小学的老师们通过不断地培训学习、听课评课、研讨总结,基本上掌握了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先学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合作、展示为主要手段,让学生的学习效
期刊
一、小学、初中及高中知识衔接的教学现状  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整体把握教材,注重各学段知识的有效衔接。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以下现象:各个学段的教师要么抱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只管自己这一段,导致小学、初中及高中的教学内容严重脱节出现盲区,不利于知识系统性,破坏知识的连贯性;要么抱着“以越位求到位”的心态随意提前教授高学段知识,超越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与心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