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与民族认同的冲突与融合——以几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为例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bsoftw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化一方面是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另一方面,它与构建我们民族认同的传统文化又往往处于矛盾冲突之中。这种矛盾冲突造成了知识分子心理上的两种焦虑:现代化的焦虑与民族认同的焦虑。这两方面在不同题材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有着不同的表现。概括说,作家在改革文学中更多地表达了现代化的焦虑,并呈现出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认识趋向;而乡村小说更多地附加了民族认同的情感。这使改革与乡村的文学空间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On the one hand, moderniz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ask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new era;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often in conflict wit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building our national identity. This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led to two psychologically anxious intellectuals: the anxiety of moderniz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anxiety. These two aspects have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in winning the Mao Dun Literature Prize of different themes. In a nutshell, writers expressed more anxiety about modernization in the reform literature and showed a tendency of understanding with traditional culture. However, rural novels added more emo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This makes the reform and rural literature space carry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
其他文献
赵景深与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从北新书局交往开始,两人互为知己,互为补璧,在文坛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后人留下重要的文化遗产。 Zhao Jingshen and
本文以歌德及其《浮士德》、席勒及其《退尔》、尼采及其《苏鲁支语录》的现代中国接受史作为研究基础,讨论“诗人巨像”与“文学镜像”的二元互补关系,既强调接受维度的变形
现代文学批评史写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是正统文学史观自身的修复期和瓦解期。王永生主编的现代文学批评史表现出这样的基本特征,一方面要维护正统文学史观蕴含的历史总体性
作为明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王阳明为巩固明王朝政权、强化江西福建广东等地边远地区的社会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王阳明在福建的一系列活动,指出两次福
在详细介绍歌华、百视通、电广传媒及即将上市的江苏有线2013年总体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其2014年的发展战略及重点工作进行了详细阐述.对行业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为了揭示沙地云杉种群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寻找影响沙地云杉林天然更新的瓶颈因子,应用格局分析和灰关联分析的方法对内蒙古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沙地云杉林的天然更新
在分析传统教学法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结合动物病理学的课程特点,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动物病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并总结了案例选择需遵循的原则.
Goffman在1963年将病耻感定义为:对个体或群体的明显身体或行为特性,产生负面及错误的社会态度,使其拥有者在他人眼里丧失社会信誉或社会价值[1]。病耻感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健康领
当前学术界借助“社会理论”对文学所做的种种政治色彩浓厚的分析,有相当一部分既无真正的政治目标,更无实现这些目标的依托,而这关键是缺乏对文学整体的尊重与信心。文学不
中国戏曲艺术尤其是中国的京剧艺术对西方戏剧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1930年京剧大师梅兰芳率团到美巡回演出,更是引起了美国戏剧界对中国京剧的研究与借鉴。桑顿·怀尔德因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