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随着轨道交通建设的不断推进,新制式轨道交通产业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成都作为国家级中心城市,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最具影响力供应链枢纽城市,在发展新制式轨道交通产业上具有良好基础。本文对成都在面临这诸多外部挑战和制约性因素的前提下,发展新制式轨道交通产业做出思考,从产业布局、产业导向和技术引领多个方面回答了成都如何抢抓发展机遇,实现 “换道超车”的问题。
关键词:成都;轨道交通;新制式轨道交通;轨道交通产业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866 (2018) 01-083-006
工业经济论坛 URL: http//www.iereview.com.cn DOI: 10.11970/j.issn.2095-7866.2018.01.012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urban rail transit construction, the new type of rail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has welcomed a great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s a national center of the city, especially the most influential supply chain hub city of th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hengdu has a great found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type rail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This paper consi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ype rail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under the premise of Many external and restrictive factors of Chengdu, answered the question of how Chengdu grabbed the opportunity, and realized the problem of " lane changing and overtaking" from the aspect of Industrial layout, industry orientation and technical guidance.
Key words: Chengdu; Rail Transit; New Type of Rail Transit; Rail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引言
我國明确提出建设交通强国,指出轨道交通产业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在新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1]。面对这一历史使命和前所未有的机遇,成都在错过了高速动车装备制造的良机后,如何用国际视野正确分析后高铁时代发展趋势,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抢抓机遇,找准着力点?本文通过对轨道交通产业的深入研究,提出成都市突出抓好新制式轨道交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市场与机遇
与传统轨道交通相比,新型轨道交通的“新”,体现在绿色环保、造价低、占地少、建设周期短、运行噪音小、检修方便、适应性强、全天候运营等优点上。它们同“复兴号”高铁一样,代表着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另一个新方向,是将来轨道交通产业新的增长点,我们称之为“轨道交通的后高铁时代”。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催生机遇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要突出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新制式轨道交通方式有效降低了单一城轨地铁制式低效供给快速膨胀和地方债务急剧恶化的风险,代表着轨道交通未来发展趋势,集合了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维护等多个领域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对现有客运方式将带来颠覆性的冲击和可持续的动力。加之新制式轨道交通虽起源于德国、发展于日本,但由于技术瓶颈以及国情制度差异,并未在国际市场得到进一步应用,我国在这个领域与国际先进城市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若再辅以充分的市场应用,必将在技术创新与运维管理领域诞生“成都模式”向外输出。
(二)制式选择理性回归另辟市场
《“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明确要求,要完善优化超大、特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推进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成网[3]。“十三五”时期,我国将有150多个城市新建各类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已开展概念规划设计的城市新制式轨道交通线路已达56条,总里程约2800公里,已将新制式轨道交通列入中长期规划的城市及地区已超过76个。每个地方平均规划线路3-4条,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4]。此外,我国城市人口在300万人以上的为大型城市,而人口100万-300万的为中型城市,共有260余个。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型城市也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有发展城轨交通的内生需求。随着包头地铁项目叫停,国家进一步规范地铁制式PPP模式,3-5年内,成都市内地铁需求将呈现拐点,现有地铁制造也必须转型发展,地铁市场未来需求瓶颈已现端倪。
市场需求决定产业发展。在制式选择上,各地级城市将更倾向于成本较低、中等运量、智能化程度高的轻轨、跨座式单轨、有轨电车多制式混合,景区轨道交通线路则首选悬挂式单轨。中低速磁悬浮一旦突破现有技术瓶颈,未来会以绝对优势抢占轨道交通市场。在勘察设计、工程建设各地级市均无实力,只能输入产能;在运营管理领域,各地级市预计由其国有平台公司与本省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合作建立当地的运营企业,并在本地布局日常维修保养基地[4]。因此,相应的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运管管理,维保耗材市场也前景广阔。伴随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以跨座式单轨、磁悬浮、悬挂式单轨为代表的新制式轨道交通,将“走出去”,为沿线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提供更优的基础建设方案选择。 二、发展与挑战
虽然成都具有全国领先的轨道交通产业基础,当前发展形势总体较好,但由于错失高铁全国布局的历史因素及同质化竞争的影响,新制式轨道交通车辆发展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若各薄弱环节不能在未来3-5年内补齐补强,将错过本轮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机遇。
(一)内部问题
一是业务单一、能力欠缺,产业发展动力不强。目前成都在整车制造方面仅能开展地铁、有轨电车等城轨车辆的组装,业务较单一,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打产品,尚未形成完备的整车制造体系,产业持久发展动力明显不足。
二是配套不均、同质化竞争,产业集群效益不高。目前成都配套企业多而不强,多选择以零部件组装为主的方式落户成都,转向架、信号系统等核心部件和车轮、车轴、车钩、闸片等耗材均无生产企业。同质化竞争出现,在车体内装饰、空调等领域的配套企业较多,产能趋于饱和。
三是通道不畅、成果外流,多在外地转化。成都市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但在校地资源,发展生产经营新模式方面的创新还不足。如西南交通大学作为国家轨道交通技术的顶级研发院校在磁浮领域拥有强大实力,科研成果却多在外地转化。本地整车制造企业自身研发能力薄弱,难以有效开展技术创新。
四是建设不足、应用有限,产业进程步伐缓慢。目前,成都已规划建设空轨、中低速磁悬浮等新制式轨道交通示范线路,但均未建成投用,推进速度也较为缓慢,制约了新制式城轨车辆的产业化进程。
(二)外部挑战
国内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具备城轨市场的国内城市,都看到了市场前景,纷纷推出“以市场换产业”的政策吸引龙头企业,导致中车在全国已有6个城轨车辆总装厂、20多个组装厂,产品类型多为地铁、跨座式单轨等车型。有限的市场空间导致城轨交通产业领域竞争激烈。
西南地区的重庆、昆明两市均已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悬浮、空轨等新制式轨交产业。2017年10月20日,四川省交投集团与资阳市政府、中车资阳机车公司签订轨道交通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开展空中悬挂式单轨示范线,抢占省内市场[6]。
中车、中铁、中铁建等龙头企业也加快推进步伐,与多地政府积极开展战略合作,推进新制式轨交示范线路应用,加快产业化步伐。广东清远于2017年9月启动中低速磁悬浮线路建设;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于2017年11月签约投资100亿元,在长沙建设涵盖磁浮列车、磁浮货运系统、悬挂式单轨列车等产品的新型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中铁工业宣布正式布局新制式轨道交通整车产业,在南京研制单轨及磁浮车辆;湖南省2017年启动长株潭磁悬浮线路规划,11月已出台《中低速磁浮交通设计规范》《中低速磁浮交通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地方标准[7]。
三、对策与建议
对成都而言,新制式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机遇已经来临,其他城市布局产业发展的步伐也在进行。因此,必须切实瞄准市场变化,抢抓这一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战略机遇,迅即行动,在“培植、促长、引领”三个方面同时出招,一举夺取新制式轨道交通行业话语权,实现我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换道超车”。
(一)培植——加紧顶层设计,快速布局
加强组织领导。针对市场形势变化,充分发挥轨道交通领域规划、建设、运营各职能部门作用,形成高效协同的推进合力,对新制式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形势进行科学研判,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建立会商、督导、考核长效工作机制,指导产业健康发展。
加快规划布局。创新工程规划,布局规划轨道交通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新制式轨道交通科技园,促进金牛、新都、新津三大区域差异发展,要素保障精准化供给,引导“成都制造”向“成都创造”跨越;轨道产品规划,针对未来市场需求,引导产品研发向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人性化、定制化方向转变;新制式线路规划,从市情、域情出发,将新制式轨道交通有机融入区域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体系,及时完善城际铁路网络,灵活采用新制式轨道交通进行衔接弥补,切实带动产业持续发展。
加速示范应用。加速推进IT大道有軌电车示范线、西河-洛带中低速磁悬浮试验线、大邑-安仁空轨试验线、新津新制式轨道交通综合试验线等新概念新制式轨道交通线路建设,力争早日建成通车,增强应用引领和产业带动效应。
(二)促长——提升制修能级,发展壮大
针对我市轨道交通企业制修能级低,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主要通过以引进、平移、吸收为主的“跟跑陪练”和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自立自强”两个阶段实现跨跃发展,促进制修能级提升。
第一阶段:“跟跑陪练”。在成都市轨道交通巨大市场的诱导下,突出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加大政府指导力度,以新筑股份为代表的成都市民营企业,主要采用引进成熟系统、开展技术合作等形式,以中车成都公司为代表的成都市国营企业和以阿尔斯通为代表的大型跨国公司,主要采用与母公司进行技术平移、分包业务等形式,在确保地铁现有产能的基础上,以新制式车辆制造和大修为重点,迅速跻身新制式轨道交通产业领域,积极争取布局单轨列车、空轨列车和中低速磁悬浮等新制式城轨交通生产线,提升技术,培养人才,积累经验,获取资质,跟跑产业发展。
第二阶段:“自立自强”。突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促进中车青岛四方西南研发中心在中车成都公司尽快建立,促进新筑股份产研院积极发挥作用,在全套引进中低速磁悬浮、悬挂式空轨技术的基础上,攻克新制式轨道交通整车设计和制造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首创”新制式轨道交通整车产品;以新制式车辆系统为突破口,积极发展车体、转向架、牵引供电系统、制动系统、受流系统、高端紧固件等车辆关键零部件先进制造技术,推动配套机电与整车制造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技术先进的通信信号系统、自动无人驾驶联锁系统、站场自动售检票系统产品,培育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实施产能输出,推动中车成都公司、新筑股份等整车制造企业,以产业联盟抱团方式,争取 “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真正实现“借船出海”,提升“成都造”全球影响力。 (三)引領——指导行业发展,巩固地位
开展论坛交流,形成理论引领。利用西南交通大学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针对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前瞻理论,在我市定期举办国际性论坛和学术交流活动,将我市打造成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引领前瞻理论。参与标准制定,形成规范引领。以“参与—发起—引领”为方向,突出西南交通大学、中铁二院、中铁二局、中车成都公司、新筑股份等龙头企业主体价值,发挥轨道交通产业合作联盟协作功能,依托现有新制式轨道交通试验线、示范线应用成果,积极参与或发起新制式轨道交通行业标准制定,引领行业规范。
建立检测中心,形成技术引领。积极推进国家级轨道交通认证中心—“交铁检验认证中心”(CJCC)建设,推动建设一批支撑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的科研创新基础设施和平台,打造国家级轨道交通检验、检测、认证基地,将成都市建成中国第二个轨道交通检测认证基地,占领行业技术制高点。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5页.
[2]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0页.
[3] 工信部网站.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EB/OL].http://www.miit.gov.cn/n1146290/n1146392/c5505100/content.html.2017-03-01.
[4] 百度网.超级建筑.中国中铁新型单轨列车即将开跑,定名新时代号[EB/OL].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85687431926907809&wfr=spider&for=pc.2017-12-04.
[5] 李扬帆,张学俊.全面发挥新经济动能 领跑新一线城市[J].先锋,2017年,221期:36-38页.
[6] 四川省政府网站.省交投集团与资阳市政府、中车资阳机车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EB/OL].http://www.sc.gov.cn/10462/11857/13305/13527/2017/10/27/10436760.shtml.2017-10-27.
[7] 搜狐网:湖南省地方标准《中低速磁浮交通设计规范》《中低速磁浮交通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通过专家评审[EB/OL]. http://www.sohu.com/a/202177726_180330.2017-11-03.
关键词:成都;轨道交通;新制式轨道交通;轨道交通产业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866 (2018) 01-083-006
工业经济论坛 URL: http//www.iereview.com.cn DOI: 10.11970/j.issn.2095-7866.2018.01.012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urban rail transit construction, the new type of rail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has welcomed a great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s a national center of the city, especially the most influential supply chain hub city of th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hengdu has a great found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type rail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This paper consi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ype rail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under the premise of Many external and restrictive factors of Chengdu, answered the question of how Chengdu grabbed the opportunity, and realized the problem of " lane changing and overtaking" from the aspect of Industrial layout, industry orientation and technical guidance.
Key words: Chengdu; Rail Transit; New Type of Rail Transit; Rail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引言
我國明确提出建设交通强国,指出轨道交通产业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在新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1]。面对这一历史使命和前所未有的机遇,成都在错过了高速动车装备制造的良机后,如何用国际视野正确分析后高铁时代发展趋势,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抢抓机遇,找准着力点?本文通过对轨道交通产业的深入研究,提出成都市突出抓好新制式轨道交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市场与机遇
与传统轨道交通相比,新型轨道交通的“新”,体现在绿色环保、造价低、占地少、建设周期短、运行噪音小、检修方便、适应性强、全天候运营等优点上。它们同“复兴号”高铁一样,代表着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另一个新方向,是将来轨道交通产业新的增长点,我们称之为“轨道交通的后高铁时代”。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催生机遇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要突出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新制式轨道交通方式有效降低了单一城轨地铁制式低效供给快速膨胀和地方债务急剧恶化的风险,代表着轨道交通未来发展趋势,集合了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维护等多个领域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对现有客运方式将带来颠覆性的冲击和可持续的动力。加之新制式轨道交通虽起源于德国、发展于日本,但由于技术瓶颈以及国情制度差异,并未在国际市场得到进一步应用,我国在这个领域与国际先进城市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若再辅以充分的市场应用,必将在技术创新与运维管理领域诞生“成都模式”向外输出。
(二)制式选择理性回归另辟市场
《“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明确要求,要完善优化超大、特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推进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成网[3]。“十三五”时期,我国将有150多个城市新建各类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已开展概念规划设计的城市新制式轨道交通线路已达56条,总里程约2800公里,已将新制式轨道交通列入中长期规划的城市及地区已超过76个。每个地方平均规划线路3-4条,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4]。此外,我国城市人口在300万人以上的为大型城市,而人口100万-300万的为中型城市,共有260余个。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型城市也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有发展城轨交通的内生需求。随着包头地铁项目叫停,国家进一步规范地铁制式PPP模式,3-5年内,成都市内地铁需求将呈现拐点,现有地铁制造也必须转型发展,地铁市场未来需求瓶颈已现端倪。
市场需求决定产业发展。在制式选择上,各地级城市将更倾向于成本较低、中等运量、智能化程度高的轻轨、跨座式单轨、有轨电车多制式混合,景区轨道交通线路则首选悬挂式单轨。中低速磁悬浮一旦突破现有技术瓶颈,未来会以绝对优势抢占轨道交通市场。在勘察设计、工程建设各地级市均无实力,只能输入产能;在运营管理领域,各地级市预计由其国有平台公司与本省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合作建立当地的运营企业,并在本地布局日常维修保养基地[4]。因此,相应的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运管管理,维保耗材市场也前景广阔。伴随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以跨座式单轨、磁悬浮、悬挂式单轨为代表的新制式轨道交通,将“走出去”,为沿线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提供更优的基础建设方案选择。 二、发展与挑战
虽然成都具有全国领先的轨道交通产业基础,当前发展形势总体较好,但由于错失高铁全国布局的历史因素及同质化竞争的影响,新制式轨道交通车辆发展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若各薄弱环节不能在未来3-5年内补齐补强,将错过本轮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机遇。
(一)内部问题
一是业务单一、能力欠缺,产业发展动力不强。目前成都在整车制造方面仅能开展地铁、有轨电车等城轨车辆的组装,业务较单一,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打产品,尚未形成完备的整车制造体系,产业持久发展动力明显不足。
二是配套不均、同质化竞争,产业集群效益不高。目前成都配套企业多而不强,多选择以零部件组装为主的方式落户成都,转向架、信号系统等核心部件和车轮、车轴、车钩、闸片等耗材均无生产企业。同质化竞争出现,在车体内装饰、空调等领域的配套企业较多,产能趋于饱和。
三是通道不畅、成果外流,多在外地转化。成都市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但在校地资源,发展生产经营新模式方面的创新还不足。如西南交通大学作为国家轨道交通技术的顶级研发院校在磁浮领域拥有强大实力,科研成果却多在外地转化。本地整车制造企业自身研发能力薄弱,难以有效开展技术创新。
四是建设不足、应用有限,产业进程步伐缓慢。目前,成都已规划建设空轨、中低速磁悬浮等新制式轨道交通示范线路,但均未建成投用,推进速度也较为缓慢,制约了新制式城轨车辆的产业化进程。
(二)外部挑战
国内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具备城轨市场的国内城市,都看到了市场前景,纷纷推出“以市场换产业”的政策吸引龙头企业,导致中车在全国已有6个城轨车辆总装厂、20多个组装厂,产品类型多为地铁、跨座式单轨等车型。有限的市场空间导致城轨交通产业领域竞争激烈。
西南地区的重庆、昆明两市均已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悬浮、空轨等新制式轨交产业。2017年10月20日,四川省交投集团与资阳市政府、中车资阳机车公司签订轨道交通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开展空中悬挂式单轨示范线,抢占省内市场[6]。
中车、中铁、中铁建等龙头企业也加快推进步伐,与多地政府积极开展战略合作,推进新制式轨交示范线路应用,加快产业化步伐。广东清远于2017年9月启动中低速磁悬浮线路建设;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于2017年11月签约投资100亿元,在长沙建设涵盖磁浮列车、磁浮货运系统、悬挂式单轨列车等产品的新型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中铁工业宣布正式布局新制式轨道交通整车产业,在南京研制单轨及磁浮车辆;湖南省2017年启动长株潭磁悬浮线路规划,11月已出台《中低速磁浮交通设计规范》《中低速磁浮交通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地方标准[7]。
三、对策与建议
对成都而言,新制式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机遇已经来临,其他城市布局产业发展的步伐也在进行。因此,必须切实瞄准市场变化,抢抓这一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战略机遇,迅即行动,在“培植、促长、引领”三个方面同时出招,一举夺取新制式轨道交通行业话语权,实现我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换道超车”。
(一)培植——加紧顶层设计,快速布局
加强组织领导。针对市场形势变化,充分发挥轨道交通领域规划、建设、运营各职能部门作用,形成高效协同的推进合力,对新制式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形势进行科学研判,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建立会商、督导、考核长效工作机制,指导产业健康发展。
加快规划布局。创新工程规划,布局规划轨道交通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新制式轨道交通科技园,促进金牛、新都、新津三大区域差异发展,要素保障精准化供给,引导“成都制造”向“成都创造”跨越;轨道产品规划,针对未来市场需求,引导产品研发向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人性化、定制化方向转变;新制式线路规划,从市情、域情出发,将新制式轨道交通有机融入区域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体系,及时完善城际铁路网络,灵活采用新制式轨道交通进行衔接弥补,切实带动产业持续发展。
加速示范应用。加速推进IT大道有軌电车示范线、西河-洛带中低速磁悬浮试验线、大邑-安仁空轨试验线、新津新制式轨道交通综合试验线等新概念新制式轨道交通线路建设,力争早日建成通车,增强应用引领和产业带动效应。
(二)促长——提升制修能级,发展壮大
针对我市轨道交通企业制修能级低,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主要通过以引进、平移、吸收为主的“跟跑陪练”和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自立自强”两个阶段实现跨跃发展,促进制修能级提升。
第一阶段:“跟跑陪练”。在成都市轨道交通巨大市场的诱导下,突出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加大政府指导力度,以新筑股份为代表的成都市民营企业,主要采用引进成熟系统、开展技术合作等形式,以中车成都公司为代表的成都市国营企业和以阿尔斯通为代表的大型跨国公司,主要采用与母公司进行技术平移、分包业务等形式,在确保地铁现有产能的基础上,以新制式车辆制造和大修为重点,迅速跻身新制式轨道交通产业领域,积极争取布局单轨列车、空轨列车和中低速磁悬浮等新制式城轨交通生产线,提升技术,培养人才,积累经验,获取资质,跟跑产业发展。
第二阶段:“自立自强”。突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促进中车青岛四方西南研发中心在中车成都公司尽快建立,促进新筑股份产研院积极发挥作用,在全套引进中低速磁悬浮、悬挂式空轨技术的基础上,攻克新制式轨道交通整车设计和制造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首创”新制式轨道交通整车产品;以新制式车辆系统为突破口,积极发展车体、转向架、牵引供电系统、制动系统、受流系统、高端紧固件等车辆关键零部件先进制造技术,推动配套机电与整车制造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技术先进的通信信号系统、自动无人驾驶联锁系统、站场自动售检票系统产品,培育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实施产能输出,推动中车成都公司、新筑股份等整车制造企业,以产业联盟抱团方式,争取 “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真正实现“借船出海”,提升“成都造”全球影响力。 (三)引領——指导行业发展,巩固地位
开展论坛交流,形成理论引领。利用西南交通大学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针对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前瞻理论,在我市定期举办国际性论坛和学术交流活动,将我市打造成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引领前瞻理论。参与标准制定,形成规范引领。以“参与—发起—引领”为方向,突出西南交通大学、中铁二院、中铁二局、中车成都公司、新筑股份等龙头企业主体价值,发挥轨道交通产业合作联盟协作功能,依托现有新制式轨道交通试验线、示范线应用成果,积极参与或发起新制式轨道交通行业标准制定,引领行业规范。
建立检测中心,形成技术引领。积极推进国家级轨道交通认证中心—“交铁检验认证中心”(CJCC)建设,推动建设一批支撑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的科研创新基础设施和平台,打造国家级轨道交通检验、检测、认证基地,将成都市建成中国第二个轨道交通检测认证基地,占领行业技术制高点。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5页.
[2]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0页.
[3] 工信部网站.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EB/OL].http://www.miit.gov.cn/n1146290/n1146392/c5505100/content.html.2017-03-01.
[4] 百度网.超级建筑.中国中铁新型单轨列车即将开跑,定名新时代号[EB/OL].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85687431926907809&wfr=spider&for=pc.2017-12-04.
[5] 李扬帆,张学俊.全面发挥新经济动能 领跑新一线城市[J].先锋,2017年,221期:36-38页.
[6] 四川省政府网站.省交投集团与资阳市政府、中车资阳机车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EB/OL].http://www.sc.gov.cn/10462/11857/13305/13527/2017/10/27/10436760.shtml.2017-10-27.
[7] 搜狐网:湖南省地方标准《中低速磁浮交通设计规范》《中低速磁浮交通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通过专家评审[EB/OL]. http://www.sohu.com/a/202177726_180330.2017-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