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兴趣这个问题,通过如何有效激发、拓展和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浅谈几点经验,以作探讨交流。
关键词:数学学习 激发 延续 拓展 有效兴趣
走入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感受到数学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初步形成了比较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大多数教师能运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故事、游戏等创设一个个情境,就像是魔术师在变戏法一样,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诱导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新内容。但是,由于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上的阶段特点,他们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注意力的范围窄,随意性大,对事物的兴趣无法持久,尤其是数学在学生主观意识上"伤脑筋"的负面性,往往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课的结束而暂告一段落,在下一堂数学课上,教师又要费时费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说学生在那种条件下产生的学习兴趣只是暂时性兴趣而不是持久性的有效兴趣。那么,如何能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兴趣呢?笔者认为关键还在于如何有效激发、拓展和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从内心深处爱上数学。下面笔者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浅谈几点经验,以作探讨交流。
一、带着赞赏走进课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所以教师在授课之前,要适时创设课前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学习意识,长之以往,在学生的思维中会产生渴求学习数学的有效兴趣。
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始,好的开始会使学生记忆深刻。若教师备好了课,等铃声响了再走到教室,见到的是一盘散沙,教师备得再好的课,教学效率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教师要在课前5分钟带着微笑走进教室,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如打开要用的电脑或投影机等。这时,有的学生会知道:"哦,老师来开电脑了,下一节课是数学课啦!" 这时,教师适时表扬那几个特别棒的孩子,如:
"某某同学真棒,早早都准备好学习用品了,给大家带了个好头。老师真喜欢你。"
"某某同学,你做得真端正。""哪些同学也能像他们一样迅速的做好准备,相信成功只喜欢有准备的同学!"
其他同学会被他们带动起来,做好课前准备(数学书、练习本、铅笔、橡皮擦等)等常规要求。铃声响起时,教师站在门口等待还没回来的同学,用期待的眼神与体态来招引他们。接着,他们会看到教室里面的同学都准备好了,会用最快的动作来准备上课。"每一组同学做的都很棒,给你们每组加上一颗星。"
运用"以点变线,以线带面"的策略,让全班同学都准备好上课了。所以,看似简单的提前准备,学生却会因得到了肯定和表扬而激发高涨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得到肯定和表扬的经历是记忆深刻的,是有效激發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的持久动力。
二、激励理答活跃课堂,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们现行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十分注重课堂提问的方式与方法,如直问法、曲问法等等,对课堂理答却不大讲究。课堂交往教学中,提问与理答是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是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活动方式。什么是理答?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价反馈。教师理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说是一个细节问题,但却忽视不得。教师理答恰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氛围,建立愉快和谐、心理相融的师生关系;如果理答不当,就会严重地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熄灭学生求知、思维的火花,甚至使学生彻底失去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上有效的激励性理答。
例如笔者在一堂《角的初步认识》课上布置了一个"创角"的活动。同学们用不同的材料创造了各种活动角,有塑料吸管、易拉罐铝皮、纸条和牙签等等,个个都做得十分精美。他们一个个争抢着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自己的角的各部分名称。下面的同学不断的响起掌声,这是对他们的肯定,被表扬的学生心理特别开心,没有被表扬的也在期待老师和同学们欣赏他的作品。最后,由于时间限制,不能一一展示。这时,学生A闷闷不乐地突然站起来举者两根橡皮筋,说自己这个也是个角。
笔者拿起来质疑,说:"同学们看,这两根橡皮筋能算一个角吗?"
"它的两边都不是直的。"有些同学叫了出来。
笔者欣然同意地点头,说:"每个角的两条边都是直线,笔直笔直的。它是弯曲的,不是一个角。"
只见学生A站了起来,拉直了橡皮筋的两头,反问:"这样不是一个角吗?"
对啊!他拉直的两边不是变直了吗,用手拿的地方就是它的顶点呀!笔者兴奋地说:"你的创造力太丰富了!"
"老师。这根橡皮筋还能告诉我们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说着,他拉着橡皮筋的两端与我的教具比较。先把角张开两边与我的角同样大。然后,用力的拉长两边,使之延长两边,发现,角的两边没有叉开,只是变长了,他接着说:"这不是告诉我们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吗?"
最后,他又把角的两边叉开,合拢向我们演示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开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此时,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来了)
"你的这个活动角真有魔力,给我们如此轻松的演示了角的大小。老师和同学们为你感到自豪!"
受到及时肯定与激励,使他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现在是班级里数学进步最快的学生之一。因此,教师重视激励性理答会使学生的内心得到鼓舞,数学学习劲头十足,学习兴趣也得到有效拓展,也让课堂变得活跃、温馨,使备好的课能更有效的展开。
三、生活作业走出课堂,有效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不仅仅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同时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任何一个自然数、一个算式,都是客观世界中特定事物的数量或数量关系的高度抽象。这种纯粹化的抽象性,一方面形成了数学知识本身最显著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障碍。如果,教师只布置些配套作业给学生,搞题海战术,那将会大大地磨灭学生上课时所建立的学习兴趣,对数学产生反感。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条件,帮助儿童克服学习数学的思维障碍,在课后,应布置一些与生活相关的让他们有感性材料实践机会的作业,让他们再巩固、再抽象数学。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几乎没有卷面作业,因此笔者经常让他们做一些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操作性作业,难度不大,都是与课堂所学有关的,只要让他们变一变,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就能完成。例如:回家自己用手抓一把米,数一数你的一手有多少粒米?与爸爸妈妈比赛,抽两张扑克牌,计算他们的和,看谁算得快?估计一下,你家的房子有多高,你吃的饭碗有多深?剪一个对称图形的剪纸作品等等。这些有意思的生活作业,使数学走出了课堂,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我们都能找到它,发现它,创造它。所以,让数学作业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很精彩,很有魅力,就会从内心深处喜欢上数学,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得到有效延续。
结束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不是一节课,不是一学期,不是激发一堂课的兴趣,而是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有效的进行激发、拓展和延续,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有效兴趣。从而为新课程教学改革锦上添花,也让我们的孩子在数学之路上走的更加长远。
参考文献:
(1)《名师教学机智例谈》雷玲
(2)《名师作业设计经验》肖川
关键词:数学学习 激发 延续 拓展 有效兴趣
走入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感受到数学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初步形成了比较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大多数教师能运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故事、游戏等创设一个个情境,就像是魔术师在变戏法一样,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诱导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新内容。但是,由于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上的阶段特点,他们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注意力的范围窄,随意性大,对事物的兴趣无法持久,尤其是数学在学生主观意识上"伤脑筋"的负面性,往往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课的结束而暂告一段落,在下一堂数学课上,教师又要费时费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说学生在那种条件下产生的学习兴趣只是暂时性兴趣而不是持久性的有效兴趣。那么,如何能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兴趣呢?笔者认为关键还在于如何有效激发、拓展和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从内心深处爱上数学。下面笔者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浅谈几点经验,以作探讨交流。
一、带着赞赏走进课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所以教师在授课之前,要适时创设课前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学习意识,长之以往,在学生的思维中会产生渴求学习数学的有效兴趣。
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始,好的开始会使学生记忆深刻。若教师备好了课,等铃声响了再走到教室,见到的是一盘散沙,教师备得再好的课,教学效率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教师要在课前5分钟带着微笑走进教室,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如打开要用的电脑或投影机等。这时,有的学生会知道:"哦,老师来开电脑了,下一节课是数学课啦!" 这时,教师适时表扬那几个特别棒的孩子,如:
"某某同学真棒,早早都准备好学习用品了,给大家带了个好头。老师真喜欢你。"
"某某同学,你做得真端正。""哪些同学也能像他们一样迅速的做好准备,相信成功只喜欢有准备的同学!"
其他同学会被他们带动起来,做好课前准备(数学书、练习本、铅笔、橡皮擦等)等常规要求。铃声响起时,教师站在门口等待还没回来的同学,用期待的眼神与体态来招引他们。接着,他们会看到教室里面的同学都准备好了,会用最快的动作来准备上课。"每一组同学做的都很棒,给你们每组加上一颗星。"
运用"以点变线,以线带面"的策略,让全班同学都准备好上课了。所以,看似简单的提前准备,学生却会因得到了肯定和表扬而激发高涨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得到肯定和表扬的经历是记忆深刻的,是有效激發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的持久动力。
二、激励理答活跃课堂,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们现行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十分注重课堂提问的方式与方法,如直问法、曲问法等等,对课堂理答却不大讲究。课堂交往教学中,提问与理答是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是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活动方式。什么是理答?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价反馈。教师理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说是一个细节问题,但却忽视不得。教师理答恰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氛围,建立愉快和谐、心理相融的师生关系;如果理答不当,就会严重地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熄灭学生求知、思维的火花,甚至使学生彻底失去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上有效的激励性理答。
例如笔者在一堂《角的初步认识》课上布置了一个"创角"的活动。同学们用不同的材料创造了各种活动角,有塑料吸管、易拉罐铝皮、纸条和牙签等等,个个都做得十分精美。他们一个个争抢着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自己的角的各部分名称。下面的同学不断的响起掌声,这是对他们的肯定,被表扬的学生心理特别开心,没有被表扬的也在期待老师和同学们欣赏他的作品。最后,由于时间限制,不能一一展示。这时,学生A闷闷不乐地突然站起来举者两根橡皮筋,说自己这个也是个角。
笔者拿起来质疑,说:"同学们看,这两根橡皮筋能算一个角吗?"
"它的两边都不是直的。"有些同学叫了出来。
笔者欣然同意地点头,说:"每个角的两条边都是直线,笔直笔直的。它是弯曲的,不是一个角。"
只见学生A站了起来,拉直了橡皮筋的两头,反问:"这样不是一个角吗?"
对啊!他拉直的两边不是变直了吗,用手拿的地方就是它的顶点呀!笔者兴奋地说:"你的创造力太丰富了!"
"老师。这根橡皮筋还能告诉我们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说着,他拉着橡皮筋的两端与我的教具比较。先把角张开两边与我的角同样大。然后,用力的拉长两边,使之延长两边,发现,角的两边没有叉开,只是变长了,他接着说:"这不是告诉我们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吗?"
最后,他又把角的两边叉开,合拢向我们演示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开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此时,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来了)
"你的这个活动角真有魔力,给我们如此轻松的演示了角的大小。老师和同学们为你感到自豪!"
受到及时肯定与激励,使他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现在是班级里数学进步最快的学生之一。因此,教师重视激励性理答会使学生的内心得到鼓舞,数学学习劲头十足,学习兴趣也得到有效拓展,也让课堂变得活跃、温馨,使备好的课能更有效的展开。
三、生活作业走出课堂,有效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不仅仅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同时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任何一个自然数、一个算式,都是客观世界中特定事物的数量或数量关系的高度抽象。这种纯粹化的抽象性,一方面形成了数学知识本身最显著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障碍。如果,教师只布置些配套作业给学生,搞题海战术,那将会大大地磨灭学生上课时所建立的学习兴趣,对数学产生反感。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条件,帮助儿童克服学习数学的思维障碍,在课后,应布置一些与生活相关的让他们有感性材料实践机会的作业,让他们再巩固、再抽象数学。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几乎没有卷面作业,因此笔者经常让他们做一些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操作性作业,难度不大,都是与课堂所学有关的,只要让他们变一变,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就能完成。例如:回家自己用手抓一把米,数一数你的一手有多少粒米?与爸爸妈妈比赛,抽两张扑克牌,计算他们的和,看谁算得快?估计一下,你家的房子有多高,你吃的饭碗有多深?剪一个对称图形的剪纸作品等等。这些有意思的生活作业,使数学走出了课堂,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我们都能找到它,发现它,创造它。所以,让数学作业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很精彩,很有魅力,就会从内心深处喜欢上数学,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得到有效延续。
结束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不是一节课,不是一学期,不是激发一堂课的兴趣,而是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有效的进行激发、拓展和延续,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有效兴趣。从而为新课程教学改革锦上添花,也让我们的孩子在数学之路上走的更加长远。
参考文献:
(1)《名师教学机智例谈》雷玲
(2)《名师作业设计经验》肖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