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呼唤人本的包容的社会体制和发展战略

来源 :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xiang82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21世纪,怎样推进发展、创造未来成为当代人类社会的聚焦之点。研究表明,欧美发达国家五百年来所以能够实现发展繁荣、走在世界前列,重要的一条就是逐渐摆脱压榨性体制,建设了一种包容性的体制,而包容性体制只有贯彻人本的精神才能够取得持续的繁荣。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走世界文明发展大道,吸取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积极成果,形成与本国实际结合的人本的包容的发展体制和战略。建设和发展人本的包容的体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当代中国发展伟大成就的取得,就在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把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成果和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优秀成果在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实践中融为一炉,开拓了一条以人为本的包容和谐的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体制和新战略,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认识是我们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政治思想基础,是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之道。
  [关键词]包容性体制;以人为本;欧美国家;中国;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K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87-(2013)03-0005-09
  21世纪人类社会走到新的历史档口,社会的理智和智慧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继绝学、开太平,成为当代世界精英人群的一个显著特征。回望历史、面向现实、总结经验、分析变故,思考当今世界发展难题,探寻人类社会未来走向,成为国际社会的聚焦之点。
  笔者观察这个世界性大探索,结合当代中国的变革实践、创新经验和未来趋向,形成了关于人本的包容的社会体制和发展道路的一些看法,写下来和同仁交流讨论。
  一、人类社会在21世纪走向包容性世界的是历史的呼唤
  当今中国,广泛深入地融进世界经济社会体系之中,成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在和全球化世界密切联系彼此互动中发展。用全球化视野,关注当代人类发展进程和走向,探究中国社会主义体制和战略的变革创新,也是中国学术界和国际学界交往的重要方面。
  笔者在2011底完成的一篇论述新兴经济体崛起的文稿中提出,历史将表明:人类世界不可阻挡地走向自由、平等、人本、和谐、幸福的新社会。2012年5月笔者在阅读友人文稿《包容性体制创新论》时,对其弘扬我们民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思想,借鉴国际社会关于“包容性发展”理念和实践,探索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面对的挑战和难题,独创性地提出中国需要制度创新、全面构建包容性体制的观点,很是赞赏。我给友人的邮件说,“21世纪就是人类走向包容世界的时代”需要从古今中外的理论和实践来研究和阐明。17世纪的英国、18—19世纪的法国、德国,现代化取得成功,一个根本因素在于逐步形成包容的思维和理念,建设一种包容性的体制。20世纪以来,美国在世界的崛起,资本主义在两次大战浩劫后的复兴,传统社会主义的溃败,新兴经济体的兴起,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的成功,都贯穿一个共同的东西:包容的思维和理念、包容性的发展体制和战略;而且已经创造出具体的社会形式,如混合所有制经济,民主协商政治、多元思想文化、社会各阶层的融合共存等。我乐观地预测,“人类是从这些历史经验中在21世纪走向包容世界的”。
  无独有偶。笔者在和友人讨论建设包容性体制之时,看到美国学界同仁也在进行这种研究的资讯。
  2012年7月下旬,看到美国海军学院沈睿博士介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达荣·阿斯莫格(Daron Acemoglu)与哈佛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詹姆斯·罗宾森(Jnixies Robinson)合著的《权力、繁荣的根源:为什么国家会失败?》一书的文章。9月上旬又有吕品介绍该书的文章:《国家兴旺新解:“包容性”与“压榨性”》。该书2012年3月出版(现无中文版),全书十五章、五百多页。该书论述了包容性体制对国家盛衰的决定作用。作者从世界历史上,研究了人类社会为什么有的会繁荣与昌盛,有的却停滞与衰落的问题。分析了诸如英国、美国以及西欧等国家从15世纪以来调整他们的经济与政治制度,从而使国家走向富强和繁荣的原因;也分析了另一些国家诸如拉丁美洲、非洲国家等在现代社会贫穷落后的根源。条件差不多的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为什么却天壤之别,根源不在地理、文化、历史的不同,而在经济和政治体制。一个社会的体制决定这个社会的命运。成功、繁荣的国家有良好的体制,采用一种“包容性体制”,而那些将失败或已经失败的国家,无不采取一种恶劣的体制,“压榨性体制”(沈译为“攫取性体制”)。包容性体制,保障私有财产、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投资和技术创新,允许社会各阶层成员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参与政治的决策过程,政治权力确保国家基本设施教育医疗等的建设。压榨性体制,则让少数精英垄断决策大权,独占社会财富;虽然通过强制分配资源获得经济增长,但大部分社会成员缺乏激励机制,发展无法持续。在包容性体制下大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得到保护,创新和努力得以施展,得到回报,从而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和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包容性体制,不是一下子建设起来的,而是通过“创造性毁灭”使体制不停顿地发展变化逐步演进而来的。英国是一步步这样发展起来的,而美国直到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才彻底打破压榨性体制。应当说,这个观点,深入总结500年来社会文明发展成果,揭示了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和体制条件,为探索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历史线索。
  拓展视野,笔者发现,这种观点在欧美萌生已经有相当时日。苏东溃败后,欧美一些学人面对发达世界遭遇的严峻挑战和衰落趋势,一直思索资本主义的命运和出路。199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莱斯特·瑟罗(leste c Thurow)出版的《资本主义的未来——当今各种经济力量如何塑造未来世界》一书指出,为了繁荣兴旺,人类需要有一种对更完美的社会想象力。乌托邦思想曾是一些有益的因素。150年来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福利国家制度也提供了这种新思想的来源。现在这两种制度都走到了终点,资本主义失去了竞争的对手。于是出现了“兼顾包容的观念正在破灭,取而代之的是适者生存式资本主义制度的复活”的局面。它将不得不经历一场深刻的质变。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明显的内在问题,(不稳定、不平等上升、流氓无产者)依然存在,有待解决。它还有由于资本主义越来越依赖人力资本以及人工智能产业带来的一系列新的问题,只有学会用新规则所要求的新战略参与新赛局的人才会是赢家。而谁能最好地适应一个新的世界——这是某种必须回头看才能确实弄明白的事。美国著名金融史家尼尔·弗格森,在2010年底完成的《文明》一书的序言中说,我们正处于西方经济运势的拐点,西方的主导地位将终结于我们这个时代。东西方差距在我们这个时代开始缩小,尤其是中国在1978年后的崛起,其中一半原因是因为这些国家成功地借鉴了西方的经验,而另一半原因则是西方国家自己逐渐摈弃了这个成功的秘诀。弗格森在最近出版的《大退化——制度如何衰败,经济体如何消亡》一书中,进一步阐明:大致而言,包容性体制是人们提供新发展和新财富力量实现兴旺发达的制度,压榨性制度是人们试图提供压榨伙伴获得财富来实现兴旺发达的制度。他将这种包容性制度的起源追溯至1688年革命后各项宪法原则在英格兰取得的胜利。其他国家纷纷起而效尤。显然,这些思索已经把包容性概括为国家成功实现繁荣的思维方式、社会体制和发展战略。   笔者探究的方法和理论背景是科学社会主义,和美国学者立场不同,但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殊途同归:都认为包容性发展思维和理念、制度和体制,是21世纪世界各国实现繁荣富强必须采取的发展道路和战略。大家具体认识会有异见,这正好推动不同文明背景下的学人开展深入讨论和交流。
  二、两百年来欧美国家在不断建设包容性体制中走向繁荣
  在过去200年里,欧美国家通过创新科学技术,推进工业革命,创造了世界最先进生产力、最丰富社会财富和最高生活水平。有统计表明,它们的生活水平曾经是世界其他地区国家的20倍。现代西方国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除了掠夺全世界这个因素外,还有“资产阶级时代生产方式的不停顿革命本性,制度体制的自我积极扬弃,社会体系与观念创新的宽容妥协,政治民主的发展完善,思想文化的开放自由,世界经济体系的分工调整和自由流动等”体制的精神的文化的因素。深一步回顾和总结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和经验,笔者认为,首先可以把这些概括为包容性思维、制度、发展体制和战略的形成和完善。
  首先,15世纪以来,欧美国家都是通过不同的路径建立包容性的经济政治体制而崛起的。
  英国资本家阶级形成后,曾举行革命推翻了国王与贵族的统治。但是结果适得其反,于是进行“光荣革命”,国王、贵族和资本家阶级实行妥协创建了现代历史上第一个包容性体制——君主立宪制度。在这个体制下,英国工人第一个建立了自己的经常性同盟——工联,依法开展活动,和企业主进行斗争,进而发起声势浩大的宪章运动,组成了宪章派一工人政党。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也是在英国伦敦举行代表大会宣告成立,并通过了工人党的第一个科学纲领《共产党宣言》。1848年欧洲革命后,马克思恩格斯被德国专制政府缺席判刑,英国政府准许他们毕生都在英国从事革命实践和理论创造活动。1864年他们领导第一个国际劳工阶级组织——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正是这种理智的包容性思维和体制,使英国形成了良好社会环境,在欧洲率先掀起了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创立了先进的现代生产方式和相应的制度体制,走在世界前列,成为19世纪最强大的国家和世界霸主。
  18世纪后期的法国大革命是十分彻底激进的,不仅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革命家丹东、罗伯斯皮尔也被处死。这使革命后的法国,社会动荡不定、派争激烈,经济发展缓慢。拿破仑称帝后法国虽然被称为“自由帝国”,但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法国成为革命风暴的一个中心。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写的《旧制度和大革命》对此有精深总结。数年之后,开始逐步建立包容性体制,1864年通过第一个劳工立法。1871年巴黎公社工人革命后,新的共和国立法允许法国工人党成立,参加议会选举,政治社会趋于平稳,经济较快发展,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19世纪的德国是君主专制国家,在欧洲大陆是实行工业革命最慢国家。70年代后俾斯麦政府逐渐调整政策,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劳工的法律,进而允许德国社会民主党合法活动,参加议会选举,1890年废止了反社会党人法,形成威廉皇帝、资产阶级和工人政党共存的平稳政治局面。于是德国在19-20世纪之交得以迅速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实力强大起来,并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英法争夺世界霸主。
  北美十三州原是英国的殖民地。取得独立后,是一个欧洲白人资本家的天下。在南北战争之后,林肯提出把“民有民治民享”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加快了逐步建立包容性社会体制的历史进程。19世纪末形成了强大的工会组织和团体,参与政治社会斗争,终于在1960年赋予广大黑人以选举权,基本建立起一个包容性体制和发展战略,美国进入了它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时称“丰裕社会”。
  其次,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和社会体制蕴含着包容的性质,通过不断地自我扬弃和变革,形成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包容性混合型经济结构和多样的政治形式。资本主义容许工人们建立和发展工厂、各类合作社,进而大规模地建立和发展各种股份公司,逐步成长起庞大的遍布世界的跨国公司,让普通民众也能够入股持有股份股票。它把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加以分开,允许一个强大的经理管理阶层形成壮大起来,经营管理并拥有其股份的大型的现代企业和强大股份公司。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过推动人力资本的发展,许多拥有技术发明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人群,建立和发展了许多现代知识产权的新型的股份公司。19世纪以来,在欧洲一些发达国家也建立了一些国有企业。同时实行经济开放,允许别国、新兴经济体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它们的国家进行投资、开办、经营和收购企业。这样在发达国家比较普遍地形成了具有包容性的经济体制,经济学家把它概括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早在18、19世纪就允许空想社会主义者进行各种乌托邦的试验,欧洲著名的共产主义者、工人运动活动家欧文甚至把这种共产主义试验公社办到了北美。现在这样的乌托邦公社,还在世界各地生存活动。发达国家已普遍允许劳苦大众建立政党团体,依法行使政治社会权利,出版报刊、书籍,举行表达自己诉求的集会、罢工和游行,甚至通过选举参政执政。欧美各国都有各类工人政党和团体开展各种活动,结果不是加剧了矛盾斗争,而是更利于进行沟通意见、协调关系、化解争端。
  再次,20世纪以来,欧美发达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它们发动过无数次的战争,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使全世界遭受了空前浩劫。血的历史教训,使他们认识到,在国际关系和世界交往中,各国也需要采取包容思维,建立包容性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有建立国际联盟的尝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终于建立了联合国和一系列相应的组织。1944年几十个国家在布雷顿,讨论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问题,提出了未来世界的国际货币协定草案,据此先后建立了国际货币组织、世界银行,形成了国际关贸协定和组织等。从1945年在美国纽约建立了联合国后,一系列的国际政治文化社会组织建立起来。这虽然没有完全避免争夺,但是在国际关系中,妥协和包容的精神逐渐得到显现,有了讨论协调平台,首先大国之间的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终于得以避免。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体系的拓展,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世界产业分工的调整,尽管以西方利益为主导,但是也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新兴市场经济体就是从中形成起来的,并发展为国际舞台重要力量。   三、压榨性体制背离以人为本理念势必走入衰败
  笔者没有读到《权力、繁荣的根源》一书原文,不知道该书有没有关注发达国家近二三十年里贫富差距拉大、繁荣与财富分配极不平等的情况及其成因。事实表明,这次金融一经济危机后,发达国家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已经退回到二三十年以前。就是说,二三十年间人们创造的巨大财富被1%的富人所攫取,而99%的人群没有享受到发展的成果。2011年9月在美国纽约华尔街发生的占领运动的旗帜,就是代表99%,反对1%。所以这个运动在欧美发达国家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响应,形成了世界性浪潮。
  显然这是和发展的繁荣目标相背离的,是压榨性体制的表现,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和包容性体制的严重矛盾。美国有学人对此也进行了揭露和探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最近出版的《不平等的代价》一书指出,美国的不平等情况在过去30年里非常严重。现在身居美国财富金字塔顶端的1%人口,年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20%,塔尖1%人群的收入增加了一倍,其中的0.1%人群的收入增加两倍。2007-2010年之间,美国中产阶级的财富下降了40%,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倒退到上个世纪90年代。2010年全国增长的财富中93%都流入了1%人群的腰包。美国社会曾经享有非常高的平等。现在为什么出现这样严重的社会不平等?这和寻租行为、金融业界的掠夺性行为、滥用信用卡行为、垄断权力、管理的低效率和破产法的改革等有关;同时美国的民主已经从“一人一选票”转变成“一(美)元一选票”,美国社会的权力结构和繁荣追求已经脱节了,不能够解决99%人群的需求问题,已经从包容性体制衰变为攫取性体制了。根源就在这里。解决之道在于重温林肯总统说的美国要成为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社会,说服更多的美国人,首先是1%塔尖的人群认识到,必须改革对社会、民主、公正系统不好的政策,解决99%人群的需求问题,比如像巴西作的那样,开展更广泛的社会活动,来建立一个更平等的社会。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另一经济学教授、地球研究中心主任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Sachs)在《探讨国家繁荣的途径》一文中,从现代各国发展实践中,研究和总结出更为明智的成功的发展思维、体制和战略。他说,在历史上许多最成功的经济改革中,明智的国家都借鉴了其他国家成功的政策并使之适应本国国情。今天,只要更多的国家都能花点时间学习他国的成果经验,这种“政策套利”的巨大机会依然存在。我们可以总结的是,幸福感最高的国家都强调平等、团结、民主问责、环境可持续性和强大的公共机构。他推荐可供效法的经济模型如:德国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瑞典的退休金,法国的低碳能源,加拿大的医疗保健,瑞士的能源效率,美国的科研好奇心,巴西的扶贫项目及哥斯达黎加的热带幸福感。在杰弗里·萨克斯看来,实现持续的全面的成功的繁荣,要有汇容百川的胸襟,结合国情地借鉴他国的一切好经验,需要有平等、团结、民主、博爱的精神,建立更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和环境。就是说,真正成功的持续的惠及全体人民的繁荣,是需要把包容性体制同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体制互相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指明了资本主义传统模式衰落的根源和对之进行变革改造的理路。
  早前,西方主导的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6年:公平与发展》就提出,最好的减贫政策需要建立包容性的制度,提供广泛的机会,而不是将增长政策和公平政策割裂开来。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先后成立研究小组和召开研讨会,提出“包容性增长”的命题,阐明包容性增长就是在机会平等的基础上的增长,保证社会各阶层都能平等地参与过程并受益。最终目的是把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让普通民众来受益。如果放任收入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经济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2008年发布的世界银行《增长报告一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发展的战略》提出,通过一种规范稳定的制度与安排,让更多的人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让困难的群众得到多方面的保护,得到政府政策和投入方面的优惠。在2009年9月到2011年5月先后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等三个国际会议上的讲话中,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阐明了包容性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让发展成果惠及各国和所有人群,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见,包容性体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个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让普通民众平等地享受发展成果,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共识和价值取向。
  历史实践表明,人道主义思潮在发达世界有着正能量的作用。发达国家的发展日益把改善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和优化生存环境放在重要位置,绿色政治与社会运动在广泛发展,民主参与和民众自治得到不断扩大,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在发展完备中,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广泛推进和不断拓展,国家间的人道援助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交往的重要准则,乃至企业把利润的追求和社会责任的担当紧密地结合起来正在成为一种新型社会文化,等等,这都说明,人本的科学的发展理念和理智的变革实践,正日益广阔地不可阻挡地融入世界历史演进过程。当然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这种演进,不会一蹴而就、一帆风顺,是缓慢的、艰难的、曲折的、长期的,需要不断开拓路径,开展各种较量,特别是基层民众和左翼力量的斗争推动。
  在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兴起,相当程度上,正是采取了人本的包容的理念、发展体制和战略。比如,巴西的执政党,由多个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左翼政派联合组成,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减贫扶贫事业取得了公认的进展,人均国民收入超万美元,有论者认为能够跨越“中等陷阱”。阿根廷基什内尔政府的基本政策是:追求社会平等包容,四年里贫困人口由54%降至23.4%,失业率由17.8%降至7.7%,因而获得连任。这些发展新趋向,值得从世界发展变革历史进程上关注和探究。
  历史昭示人们,在未来的、首先是21世纪的世界里,人类理智的强健和智慧的丰富,必将在各种力量的合力作用下,一步一步地把人类世界推进到人本的包容的新境界。
  四、建设和发展人本的包容的体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历史实践表明,人本包容的思维与理念、制度与体制、发展战略,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和本质的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留下遗训,在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时代,像俄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要尽可能避免资本主义的历史苦难、建设新的社会形式,需要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帮助和吸收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积极成果。这当然首先是西方创造的现代生产力,发财致富的一切技术和经济手段,同时也需要“吸取资本主义发展的文化精神”。恩格斯借历史学家摩尔根对文明时代的评断对此作出进一步解读:“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来,财富的增长是如此巨大,它的形式是如此繁多,它的用途是如此广泛,为了所有者的利益而对它进行的管理又是如此巧妙,以致这种财富对人民说来已经变成了一种无法控制的力量。人类的智慧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感到迷惘而不知所措了。然而,总有一天,人类的理智一定会强健到能够支配财富,一定会规定国家对它所保护的财产的关系,以及所有者的权利的范围。社会的利益绝对地高于个人的利益,必须使这两者处于一种公正而和谐的关系之中。”“管理上的民主,社会中的博爱,权利的平等,教育的普及,将揭开社会的下一个更高的阶段,教育、理智和科学正在不断向这个阶段努力。这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可见,在恩格斯看来,让社会理智支配财富,民主、平等、博爱、公正、和谐、人的素质提高等,是未来新社会的重要条件和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精神文化的形成发展,空前充分地为实现这些共同理念和价值追求创造了社会历史基础,人类将会不断开拓改造、规制资本主义的路径和手段,揭开人类社会自由平等博爱进步的更高历史阶段。
  现代世界是由遍布地球的广泛人群组成的现实的人的社会。社会主义要感召人和凝聚人,就要高擎自己的人道主义旗帜。欧洲资产阶级用自己建树的人道主义强大精神武器,战胜了中世纪统治人们头脑的反动封建神学,让人民从神学牢笼里解放出来,建立起新的民主的共和的现代制度,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更高的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年轻时期都受到那个时代先进的人道主义精神文化的熏陶,成为革命的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者。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他们总结继承资产阶级社会思想的优秀成果,进行彻底思想变革,形成了“以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为立脚点的即以人为本的辩证唯物的世界观、历史观,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实现了人类社会思想史上最伟大的飞跃,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把他们追求的未来更高的人类社会形态表述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联合体。在那里,“人们才完全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恩格斯晚年通过对他们新的世界观形成发展史的总结,把自己的历史观科学概括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可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争取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高举的伟大旗帜。历史事实反复证明,讳言和忽视现实的人的疾苦、诉求、自由、平等、权利和福祉,建设社会主义就必定走偏方向和陷入困境甚至失败。科学社会主义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根本立场。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石唯物辩证法也要求包容和谐的思维。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是以各个阶级阶层的共存为前提的,没有这样的制度和文化就谈不上人类社会的建设和进步;在这中间会发生一定形式的斗争有时甚至是互相残酷的厮杀与战争,但是最终还是达成某种妥协而融合成为一个各阶层人群接受的新的共同体,才推动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进步。据此马克思阐明,“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这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史过程。所以人本的和包容的理念和体制,是人类社会辩证运动的内在要求和必备条件。在历史上,忽视社会共存合作是发展的前提,不懂得在一定条件下融合为某种形式社会共同体的必然性,把各阶级阶层关系理解为绝对的势不两立、你死我活,无休止地争斗和动乱,是对历史辩证法的误读和曲解,成为阻碍和破坏社会发展进步繁荣的重要思想因素。20世纪的世界历史发展,充满了这样的事例。21世纪,在世界日益的科学化、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和福利化的现时代,人类已经创造了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冲突争斗的途径与手段、积累了促进社会辩证运动的丰富经验,妥协、宽容、合作和共赢的理智和智慧不断得到增强。马克思主义共产党人作为人类社会时代精神和先进思想的代表,应当深刻总结现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丰富经验,提升自己对历史辩证运动的科学认识,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地用包容的人本的思维、社会体制和发展战略,让一切创造社会繁荣的力量和智慧、主动性和创造力都充分涌流出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辉煌事业。
  恩格斯阐明,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问题是阶级的消灭,并不是由于人们认识到阶级的存在同正义、平等等等相矛盾,也不是仅仅由于人们希望废除阶级,而是由于具备了一定的新的经济条件。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是以前生产不大发展的必然结果。只要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的剩余,就是说,只要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在这被迫专门从事劳动的大多数人之旁,形成了一个脱离直接生产劳动的阶级,它掌管社会的共同事务:劳动管理、国家事务、司法、科学、艺术等等。“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由于分工规律的作用,落后国家走上建设新社会的路程,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鲜明的社会阶层差别:一边是大多数专门从事体力的服务性的劳动人群,一边是脱离劳动的少数的掌管劳动经济文化社会管理、国家政法事务、科学、艺术工作的人群,不能够立即完全消除社会分层的不平等。吉拉斯的《新阶级》看到这个历史现象,但他对历史的理解过于简单、直线、形而上学。“历史是不能靠公式来创造的。”必须懂得,既然这些国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还需要那少数脱离劳动、专事管理事务的人群,那就必须给予这个少数人群必要的权限和合理的利益,以使他们尽职尽责进行国家社会管理、推进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但是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国家的人民性质,这些国家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立场和制度,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基本权益,保证人民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权,让建设的成果公平地惠及全体民众;还要建制立法,严格防止他们对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资源的垄断,由人民公仆变为人民主人,形成脱离劳动群众的特殊利益和特权阶层。显然这样的社会历史进程,呼唤开创一种人本的包容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新体制。   五、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之道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和追求,自19世纪中叶以来,就在世界广泛地感召、催动和指引劳动阶级和先进的人们,为建设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社会,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特别是进入20世纪,在世界各地,他们的思想越来越变为亿万人民的广阔实践,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取得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成果,积累了许多变革社会、改变世界的宝贵经验,改变着资本主义主导的现代世界,推进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这些历史经验,集中的一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走世界文明发展的大道,吸取人类文明的全部成果,坚持人本的包容的思维与理念、人本的包容的制度体制和发展战略。这也是在21世纪探讨人类历史未来走向的一座智慧宝库。
  20世纪以来,欧洲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人党,开拓了民主的改良的渐进的社会主义变革路径,尽管起起伏伏、曲曲折折,艰难前行,但在发达国家还是最大的左翼力量,在推动世界科技革命、经济发展进步、政治民主变革、文化多元活跃,福利保障完备、人民生活提高,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北欧的社会民主党政府对联合国关于发达国家每年交纳援助发展中国家基金的规定执行得最好。这些成就的取得,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社会发展变革的过程中,他们一贯运用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在内的欧美社会思想发展的历史成果,坚持兼容并取的多元的人本的思维,自由、平等、团结、互助的价值目标和社会民主化福利化的路线,也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渐进地改变资本主义压制性的发展体制,推行人本的包容的发展体制与战略。
  同时,在20世纪从俄国十月革命起,一系列不发达国家的共产党人,带领劳动群众开展可歌可泣的武装斗争,取得了政权,开始了目标高远的艰苦卓绝的建设新社会的伟大尝试,最初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然而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苏联东欧陷入了严重困境,最终彻底失败。苏共解体10周年时,俄罗斯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总结说,苏共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错误地大搞垄断真理的意识形态制度,垄断权力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垄断资源与经济利益的经济制度。这十分切中要害。列宁之后,苏共领导集团日益陷入一种僵化的封闭的思维,违背社会主义本质,损害人民主体地位和基本利益,拒绝人类文明成果和时代发展潮流,坚持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和缺乏生机活力的发展战略,并在国际上推行社会霸权主义和军事扩张主义,也就是一种官本位的损害群众的压榨性体制,这不仅严重压抑了广大群众和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造成长时期发展缓慢乃至停滞,人民生活贫困低下,甚至出现重新争夺必需品的争斗,更在党内培育了一个独揽大权、高居民众之上、具有特殊利益的、背离社会主义的特权统治集团,终于使苏共完全变质,彻底瓦解,导致苏联社会主义一朝崩溃。
  中国共产党人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坚持汇入世界文明发展大道,把世界文明与中华文明成果融为一炉,独立自主地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发展战略,即人本的包容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新体制新战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和包容和谐的科学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创立实行人民代表大会根本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等制度,按照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投身现代化建设,不断扩大人民民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权益。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框架,形成一种民营经济得到极大发展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让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行宏观调控下让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资源配置方式,把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社会阶层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队伍,对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加以团结,鼓励他们的创业精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表彰他们中的优秀分子,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从而形成全社会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方向,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积极建设人本、自由、平等、公正、和谐、法治、诚信的价值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建设和健全社会管理体系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抓紧解决学有所学、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最现实的人民利益问题。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大胆构想和成功实践。我们打开国门,创造各种适宜形式和政策,进行中外经济文化合作,加入WTO等各种世界组织,从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中吸取知识创新、科技发明和人文进步的一切最新成果,实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建设布局,又好又快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在国际活动中高扬和平发展合作大旗,坚持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人们看到,在当前,中国取得了巨大进步,创造了发展繁荣的局面,不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发展的重要引擎,而且是减贫扶贫最成功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坚定地走在发展繁荣的人类文明大道上。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理论自觉和实践力度。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这套新道路新体制新战略,前无古人,还处于初创阶段,不能不经历一个复杂艰巨漫长的历史变革创造过程,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层出不穷,必须坚持开拓前进,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不断实验探索试错、逐步落实完善充实,绝不能够僵化停滞,放松变革创新。
  中国能够成功开拓这套道路和体制,得益于在当代世界最强大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人类文明成果和中国发展实践经验创造性地融汇起来,同时也使华夏大地以人为本的、包容和谐的文明成果在现代得以弘扬。孔子说:“仁者爱人”,管子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唐太宗李世民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老子提出,“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引孔子还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丰富的包容思想。《中庸》则强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等。中华历史文明的这些思想精华,就是我们人本的包容的社会主义在21世纪形成的文明渊源。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人,洞见了这个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文明基础,勇敢地担起回答这一世界性伟大历史课题的使命。北京大学教授叶自成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要成为一种具有世界影响的文明必须和中国历史文化精华相结合,这就是华夏主义。连107岁的著名思想家周有光先生也写下了《儒学现代化》的文章发表在《纽约时报》。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继承升华这些思想成果,使之成为共产党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制定制度体制和发展战略的智慧源泉,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我们要深度融合中国的和世界的文明成果,阐明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逻辑,形成一种新的人本的包容的历史观发展观,使中华历史文明放射璀璨的现代光芒,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让人类文明的大厦更加壮丽辉煌。
  同时这已广泛进入了国际政治观察与学术研究的视野。联邦德国社会民主党政府原总理施密特1988年对邓小平说过,“中国共产党实际上是孔孟之道的党”。邓小平理直气壮回答道:“那又怎么样!”美国国际战略学家布热津斯基在《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一书中也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同旧有的、相对来讲更为深入人心的价值观念日趋协调,把人们的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文化融为一体,预示着中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哈佛大学博士、韩国国师金容沃教授更认为:中庸是“人类最高的智慧”,“中华文明当然有先秦时代的包容性,而且是任何文明都不具备的,即使20世纪的美国文明也不具备”。走向世界的中国,有责任大力开展高水平的富有成效的现代研究和密切沟通,用人本的包容的思维理念的最新成果,研究和提出现代世界发展战略策略,丰富当代人类社会绚丽多彩的智慧之林。
  【责任编辑:刘明】1
其他文献
[摘要]官乃众业中之一业,它是指超越私的生活层面而运用公权服务民众和国家,促进民众追求生存、自由、幸福和推动国家富强、文明的职业。官业是世界上众业之中最难做且责任最高、风险最大之职业,如果社会将从政当官看得很容易,并且人人都渴望从政当官,只能说明官业本身出了问题,这就是官业的有权无责和谋财无德。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使其权责统一,其具体途径就是实施权力制度与道德的重建,实现法与德的统一与互补。
期刊
封士清,1922年12月出生于灌云县岑池区孙庄。1938年10月参加八路军,1940年入党。历任新四军三师九旅二十六团排长,苏皖区滨海大队副指导员,华中独立十旅二十九团指导员,华野十二纵三十五旅二团副教导员,负伤后转业。1956年任江苏省卫生厅药政处处长,1958年任灌南县新安镇镇长、党委书记,1963年任江苏省东辛农场副场长。1970年干部下放回灌云县。1983年离休,享受副省级政治生活待遇。 
期刊
[摘 要]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时期,执政党的建设创新显得愈发紧迫。本文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过程中的思想博弈、党内民主的路径、党建创新的生活化等方面,探讨了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党建创新的热点问题,从政党文化和学习型政党的建设角度,分析了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同党建思想发展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改革;深水区;党建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
期刊
位于珠三角开放前沿的深圳、珠海、中山三市档案信息化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珠海市档案局数字档案馆系统是全国首批“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中山市档案局建成全国首批“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深圳市以建筑面积达9.2万平方米的档案中心作为向市民开放服务的信息中心,局(馆)建设规模化领全国之先。今年5月中旬,我们赴深圳、珠海、中山三市档案局学习考察档案信息化工作,感触良多,深刻认识到,档案信息化是推动档案工作高质量
期刊
[摘要]逮捕三要件的层次优位关系对审查逮捕具有重要的知识论意义。应当根据逮捕的证据要件、刑罚要件和必要性要件的不同法律性质和功能,在逻辑上作出资格要件与能力要件的明确区分,同时建立“两步式批捕”的审查方法,以此保证新刑诉法第79条的正确理解与适用,有效减少实务中错捕或者滥捕现象,纠正实务中“构罪即捕”的不当做法。  [关键词]逮捕要件;资格要件;能力要件;两步式批捕  [中图分类号]D924.11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如东县档案局馆坚持围绕中心,致力于服务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档案宣传工作和档案文化建设方面,以档案信息服务作为新时代档案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主动打开档案馆之门,面向社会,并基于档案机构的馆藏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在适当的时候,通过适当的方式,将适当的档案信息传递给社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信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满足了社会公
期刊
[摘要]在对我国东、西部地区4个直辖市及18个省范围内的地级市民生档案远程服务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论文首先梳理了民生档案远程服务现状,以表格形式归纳了上述省市开展区域内联动、跨区域协同及可共享民生档案范围,进而分别总结东、西部地区服务的特点,以期对我国民生档案远程服务的发展现状有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  [关键词]联动协同共享跨馆服务婚姻档案知青档案  [分类号]G273.5  Research o
期刊
[摘要]大学,是近代人类政治思想产生和传播的主阵地之一。在中国,自京师大学堂设立以来,大学校园政治传播已有百余年历史。文章对之展开历史视角的宏观分析,粗线条地揭示了大学校园政治传播发展与中国社会变迁的内在联系、大学校园政治传播的独特社会功能和面临的现代挑战。尤其是自1978年以来,大学校园政治传播呈现主导和多元性:大学校园政治传播主体多元并存;政治传播观念岐见纷呈;政治传播内容纷繁复杂;政治传播渠
期刊
[摘要]城市社区社会管理体制的结构性重塑需要社区党组织、基层政府和社区居委会准确定位好各自的角色。社区党组织应扮演好政治指导者、利益协调者、思想引导者和社区管理统筹者的角色,基层政府应成为城市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主导者、社区自治的管理者和支持者,社区居委会需将角色界定为社区事务的处理者、社区自治活动的组织者、社区自治和社区与社会组织交往平台的搭建者、行政工作的协管者和民意表达的传递者。在城市社区社
期刊
天津第六市政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市300110  【摘 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大量的人口快速涌入到城市中。为切实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各种市政基础建设项目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地下管线作为市政施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章就市政施工中地下管线的施工技术展开相关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市政施工;地下管线;施工技术;应用  市政工程中的地下管线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