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基层校长,筆者曾多次参加各种校长培训,也聆听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报告,参观过许多名校。后来发现,名校和薄弱学校的区别,其实就在于课程建设。名校之所以“成名”,主要是在课程建设上,能科学全面地关注课程管理,关注课程教学;而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主要是课程建设缺乏科学的规范、引领和落实。所以说,课程建设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软实力,更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着力点。
如何理解课程?
学校课程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课程是学校管理活动课程,包括制度建设、德育活动、生命安全教育、学科教学活动等;狭义的课程是学科教学课程,专指学科教学活动——包括学科教学、学科研究、学科兴趣小组、学科拓展训练等。
学校管理课程,要明确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思考管理的目标和途径是什么?管理的策略和措施是什么?管理的质量和效果是什么?另外,学校会议、教师教学研究、学生社团活动、学校国旗下讲话、安全工作等,均可以作为课程来考虑。要思考做什么?为何做?怎么做?
学校学科课程,就是要求按照新课程实施方案,具体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之分。如何围绕学科课程提升教学质量,就必须紧紧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课程四要素来考虑。要思考教什么?为何教?怎么教?
日本学者佐藤学在《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指出:所谓课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习的经验”,就是学习的经历、轨迹,也是学习的履历。所以,课程就是学校为师生发展,提供学生在学校期间得以获取知识、能力、人格以及学习经历等一切活动的总和。
如何加强课程建设?
为了加强课程建设,校长不仅要考虑学校管理课程如何落实,还要考虑学科课程的优化;不仅要关注管理课程的设计,还要关注课程管理的执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做好课程建设领导和管理。校长的领导行为应偏重于决策、指挥、创新,因此要更好地考虑管理的人文、价值和法则动力因素;校长的管理行为应侧重于整合、安排、执行,因此要全面地考虑管理中的协调、规划、实施的技术因素。
其次,要做好课程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校长要带动学校师资队伍,根据课程方案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特色,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校园文化,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从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学校特色文化的能力。同时,校长要主动深入课堂,走近教师,走近学生;要勤听课,做到“迈开腿”,不要发号示令;要勤调研,不是督查而是研究,不是训示而是倾听。
最后,还要做好学校课程的继承和创新。校长对课程的领导,还体现在对学校固有文化的继承上。新校长刚到一所学校时,首要的就是积极开展调研,注意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既要保留学校固有的优势,又要停止一切无意义的行为;同时,要在不断反思、讨论中开拓创新,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什么是管理经验?有布置就有检查,周而复始,管理也就有经验了。什么是管理效益?有执行有落实,周而复始,管理也就有效益了。
如何落实课程建设?
落实学校课程建设就是一把手工程,校长应该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引领者。在组织、领导、开展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把课程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在教育的宏观设计上,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要体现管理课程的理念,使之成为教师和学生都可接受的行为准则。校长应鼓励教师对学校课程建设展开讨论,充分采纳教师的可行性意见,并及时跟教师沟通、分享,把握好课程改革的方向。
在教学的微观指导上,学校的制度建设和活动设计要体现学科课程的理念。建立、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做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学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评课是校长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校长走进课堂是校长了解教师的最佳渠道。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要落实课改精神就必须走入课堂,沉入课堂,实现对课程改革的前沿领导,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行为。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学校要注重培养优秀的教师团队。培养教师,就是要求校长把教师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引导教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从而使“学校第一”的思想成为师生的追求。校长走向教师,不仅需要了解教师的需求情况,也需要了解教师的发展情况,更应该关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重视教师价值观和教学技能的培养,促使教师能够有力地支撑学校的特色发展;此外,还要善于发现教学团队中的学科带头人,通过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从而确保课程建设的质量。
当然,面对学校的课程建设,学校管理者要不断寻找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课程。特别是薄弱学校,既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举步不前。虽然现在学校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已成为广大薄弱学校实施课程建设工作的阻力,但课程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反映了学校文化的个性,课程的品质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质量,我们必须着眼于课程领域的改革,才能使课程建设成为提升学校发展的软实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季桥镇中小学总校)
如何理解课程?
学校课程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课程是学校管理活动课程,包括制度建设、德育活动、生命安全教育、学科教学活动等;狭义的课程是学科教学课程,专指学科教学活动——包括学科教学、学科研究、学科兴趣小组、学科拓展训练等。
学校管理课程,要明确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思考管理的目标和途径是什么?管理的策略和措施是什么?管理的质量和效果是什么?另外,学校会议、教师教学研究、学生社团活动、学校国旗下讲话、安全工作等,均可以作为课程来考虑。要思考做什么?为何做?怎么做?
学校学科课程,就是要求按照新课程实施方案,具体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之分。如何围绕学科课程提升教学质量,就必须紧紧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课程四要素来考虑。要思考教什么?为何教?怎么教?
日本学者佐藤学在《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指出:所谓课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习的经验”,就是学习的经历、轨迹,也是学习的履历。所以,课程就是学校为师生发展,提供学生在学校期间得以获取知识、能力、人格以及学习经历等一切活动的总和。
如何加强课程建设?
为了加强课程建设,校长不仅要考虑学校管理课程如何落实,还要考虑学科课程的优化;不仅要关注管理课程的设计,还要关注课程管理的执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做好课程建设领导和管理。校长的领导行为应偏重于决策、指挥、创新,因此要更好地考虑管理的人文、价值和法则动力因素;校长的管理行为应侧重于整合、安排、执行,因此要全面地考虑管理中的协调、规划、实施的技术因素。
其次,要做好课程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校长要带动学校师资队伍,根据课程方案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特色,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校园文化,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从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学校特色文化的能力。同时,校长要主动深入课堂,走近教师,走近学生;要勤听课,做到“迈开腿”,不要发号示令;要勤调研,不是督查而是研究,不是训示而是倾听。
最后,还要做好学校课程的继承和创新。校长对课程的领导,还体现在对学校固有文化的继承上。新校长刚到一所学校时,首要的就是积极开展调研,注意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既要保留学校固有的优势,又要停止一切无意义的行为;同时,要在不断反思、讨论中开拓创新,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什么是管理经验?有布置就有检查,周而复始,管理也就有经验了。什么是管理效益?有执行有落实,周而复始,管理也就有效益了。
如何落实课程建设?
落实学校课程建设就是一把手工程,校长应该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引领者。在组织、领导、开展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把课程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在教育的宏观设计上,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要体现管理课程的理念,使之成为教师和学生都可接受的行为准则。校长应鼓励教师对学校课程建设展开讨论,充分采纳教师的可行性意见,并及时跟教师沟通、分享,把握好课程改革的方向。
在教学的微观指导上,学校的制度建设和活动设计要体现学科课程的理念。建立、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做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学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评课是校长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校长走进课堂是校长了解教师的最佳渠道。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要落实课改精神就必须走入课堂,沉入课堂,实现对课程改革的前沿领导,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行为。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学校要注重培养优秀的教师团队。培养教师,就是要求校长把教师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引导教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从而使“学校第一”的思想成为师生的追求。校长走向教师,不仅需要了解教师的需求情况,也需要了解教师的发展情况,更应该关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重视教师价值观和教学技能的培养,促使教师能够有力地支撑学校的特色发展;此外,还要善于发现教学团队中的学科带头人,通过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从而确保课程建设的质量。
当然,面对学校的课程建设,学校管理者要不断寻找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课程。特别是薄弱学校,既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举步不前。虽然现在学校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已成为广大薄弱学校实施课程建设工作的阻力,但课程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反映了学校文化的个性,课程的品质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质量,我们必须着眼于课程领域的改革,才能使课程建设成为提升学校发展的软实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季桥镇中小学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