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致良知”说伦理思想研究

来源 :商业2.0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ffylub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B248.2文献标识码:A
  摘要:王阳明的“致良知”说使他伦理思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他关于道德意识问题的研究远远超越了以前的思想家们,并且给人们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考,使人们对道德意识这一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
  一
  “良知”是王阳明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在王阳明这里“良知”既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又有着不同于以前思想家们的涵义。他继承了孟子的思想,认为“良知”是天生的,是人人生而具有的道德本能。“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不同也。”(《传习录》中)他又说:“人熟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传习录》下)同时,他把“良知”看作是“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传习录》中)“理”就是封建社会的“忠君”、“孝亲”的道德原则,“尔自家的准则”(《传习录》下,这些“理”是我们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
  王阳明还说,“良知发用之思,自然明白简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纷纭劳扰,良知亦自会分别得。盖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者。”(《传习录》中)这样,他把“良知”看作是一种道德判断力。这种判断力能够判断别人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还能够对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进行自我评判,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对自我重新审视,“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传习录》下)人对自行为善恶都能做出判断,这是良知很重要的一个作用。“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盗贼也还扭捏。”(《传习录》下)如若一个人被物欲所蒙蔽做出不道德的行为,但是由于“良知”一个人是天生具有的,即使他被污尘所蒙蔽,也依然会重新发光,依然可以改邪归正,弃恶从善。王阳明认为,“良知”还有助于我们在面对善恶时作出正确的抉择这一作用。因为“良知”会在行为之前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有利于确立选择趋向;在行为之中,“良知”可以使人们从善去恶,做出正确的选择;行为之后,“良知”促使人改过自新,改恶从善。
  王阳明的“良知”说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人具有天赋道德观念,对“良知”发生作用的机制作了精细的分析,若是抛开“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传习录》下)这一神秘主义的说法,他的这一思想超过了以前的思想家们。
  二
  “良知”既然是先天俱有的,能使人知善恶,能使人们作出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但是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却不能改恶从善呢?由此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这一思想,来解决这一问题。
  因为“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传习录》中)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受到物欲利益的引誘而使“良知”受到蒙蔽。“致良知”就是去掉物欲恢复本心。“致良知”通过对自我的重新认识,找到自己受蒙蔽的原因,恢复原来的本性,培养出道德自觉性。“‘好古敏求’者,好古人之学,而敏求此心之理耳。心即理也。学者,学此心也;求者,求此心也”(《传习录》中)保持自己的本心,才能成为一个忠君、孝亲的人。
  “致良知”关键在于“致”这个字上,那么如何应用“致”达到“良知”的目的呢?这便要通过“格物”的方法,《大学》中说:“致知在于格物”。王阳明认为,“格物”应当把“物”看作是“意念”。如他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传习录》上)所以,“物”在王阳明看来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是人的某种道德行为,“致知必在于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为之物。”(《传习录》上)那么“格”是什么呢?王阳明说:“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大学问》)所以,“格物”就是“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传习录》中)从以上可以看出“格物”就是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使其符合天理;“致知”就是消除蒙蔽使心恢复本然。
  王阳明还强调,在“致良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去,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囊,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传习录》上)由此便可以看出,“省察克治”是一种道德修养,不论什么人只要省察克治,将私欲克除便可以成仁成圣。
  “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传习录》下)只要摒弃私欲,致良知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方法以使“致良知”说更加完备,使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统一起来,以避免空讲仁义道德而不践行的矫作之风。
  知是良知,是道德认识;行是人的道德行为。王阳明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传习录》上)“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经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知弟。”(《传习录》上)所以要知行合一才是真的知。另外,“知”还需要坚强的意志力,要充满信念,充满决心去付诸实行道德行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知行不可分,“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这便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精髓之处。知行合一,强调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是伦理思想史上一个重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阳明《王阳明全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2]罗国杰《中国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作者简介:朱哲(1987-),女,山东省青岛市,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思想发展史研究。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摘要:圣地亚哥,一个平凡的老人,一条大马林鱼,一个简单的故事,在那广袤的大海上,出现过一个平凡而且又很伟大的经历,老人与海的出现,让海明威美好的展示了,人与自然的斗争,整个作品揭示出人类的艰难生存状况,命运的多变,环境极其恶劣,还有各种的人性冲突,悲剧的视觉角度让整个生活显得鲜活。但是在整个悲剧的故事里,却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圣地亚哥。文章从《老人与海》的悲
期刊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  摘要: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之一。本文将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失业保险对于劳动力市场分割这一学术问题的影响,从农村的就业率角度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失业保险;劳动力转移;农村就业率  一、引言  失
期刊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摘要:关于女性主义的性格分析还有性格变化具有独特的美学文化价值。女性主义是女性的思维还有行为方式的总和主要涵盖了政治方面的观念,还有精神追求方面的诉求。斯嘉丽的性格变化,是一种双性的同体结构,表现出了战前的叛叛逆性与勇敢的交融爱情观,战争中的自信还有坚强并存的人格观与战后虚荣与成熟交织的经济观。但是基于女性主义的立场精神追求是性格方面转型的关键。  关键词:性
期刊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摘要:美国的长篇小说《红字》是作者霍桑的一部长篇小说,是霍桑个人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在他的作品中,所展现的是一个女权主义的完美天使,她用自己的尊严和方式完整捍卫了一个女人应该有的权利,成为一个永远不去放弃的女权主义的行驶者。但是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还有文学理论的发展,它的女权意识对我们国家的女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女权主义;体现;红字  《红
期刊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  摘要:自从语言产生以来,言语交际便在人类交際中扮演最主要的角色,而非言语交际同时在交际中也被广泛使用,而且由于文化差异非言语交际更容易产生误解。本文就非言语交际中的肢体语言进行中西对比分析,探讨中西文化差异,从而正确指导跨文化交际中肢体语言的成功使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肢体语言;文化差异  前言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Albert.Mehrabian研究
期刊
中图分类号:F30文獻标识码:A  摘要:“三农”经济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城乡统筹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影响,解决好“三农”问题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本文在研究当前“三农”主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措施。  关键词:三农;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我国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低下,依然应用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管
期刊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  摘要:在日语中汉字是比较常见的,再加上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并不大,因此有些从汉语直接传入的日语谚语我们可以选择直译,谚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俗简练且生动活泼的断句,它自古流传,并有着约定俗成的意思,通常以口语的形式广泛的被人沿用。但是,如何翻译好谚语却是每种语言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难点。通常每句谚语都能在目的语国家找到相似的谚语与之对应,但是由于谚语中融合了该国家的文
期刊
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  摘要: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是因为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这也是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而在这个过程中,软实力无疑是一个推进剂,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全世界。“本文旨在通过对软实力研究的文献的整理,分析全球化与软实力的关系,并通过对美国软实力运作和影响力的研究,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对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思路,从而使得中国软实力有更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全球化;软实力;构建  中
期刊
中图分类号:D731.3文献标识码:A  摘要:在现代社会一提到政治,不难让人联想到官僚。而在日本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国家发展模式所决定的。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是在国家的主导下所向前推动和进行的。在日本各省厅作为国家的行政主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种巨大的社会作用反馈到政治上就在客观上要求了官僚机构在政策制定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现代化进程;官僚;政治文化 
期刊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  摘要:钢琴曲《夕阳萧鼓》吸收了中国和声复调的织体手法,模仿琵琶、古筝、萧等乐器的表现手法,描绘出一幅淡雅、静谧的中国山水画,音乐清新、飘逸,是一首富有中国韵味的“夜曲”。用钢琴这种乐器来表现中国颇具东方色彩的民族气质,是很多中国作曲家和钢琴家们在内容和形式上孜孜以求的创作手法体现,彰显的中西合璧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中西合璧; “古味”与“民味”;艺术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