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得走的素养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学校教育如何将“好习惯”的培养落实到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围绕课程理念、课程内容的开发、课程实施的落实以及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总结了学校在实施“好习惯”课程中的实践范式和评价策略。
   [关键词] 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教育是什么?就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小学阶段童蒙养正,是培养习惯、形成能力、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童年时期形成的习惯会如同本性一样伴随人的一生。播种好习惯,就是在播种向上的生命姿态,播种幸福的人生基因,播种美好的教育文化。学校积极探索“好习惯”行为养成教育。依托“好习惯‘非常6 1’”(会整理、懂礼貌、讲诚信、守规则、知感恩、乐学习 日行一善)达标考核行动,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好习惯”课程成为学校“七彩课程”的精彩篇章。
  一、课程理念体现“一个宗旨”
  “好习惯”课程的建構,主要依托以下几个理念:
  基于学校。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必须基于学校实情,立足学校特色。基于教育局“好习惯‘5 x’”理念的引领,学校赋予“x”更多的内涵,增设了“乐学习和日行一善”两个训练项目,既有训练的共性,又有学校的个性。
  基于儿童。坚持儿童立场,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需要,选择了小学阶段学生最基本的习惯内容实施和训练,尊重儿童的天性。
  基于生长。好习惯课程应当为每个儿童提供适应生长的土壤,顺天致性,让儿童自主、自然、自由、自信地成长,让每个儿童成为最好的自己。
  基于以上课程理念,好习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非常6 1”好习惯课程的实施,训练好习惯、培育好道德、成就好未来。让学生在小学阶段积淀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让好习惯照亮孩子的人生之路。以上课程理念及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就是体现一个宗旨“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二、课程内容顺应“两个需求”
  1.合理规划,体现学校内涵发展需求。结合教育局“五大核心习惯”和本校实际,学校推行“好习惯‘非常6 1’”,即会整理、懂礼貌、讲诚信、守规则、知感恩、乐学习 日行一善。学校阳光教育的理念是“沐浴阳光,润泽生命”,结合学校阳光教育的阳光元素,赋予好习惯阳光七彩颜色(红色赤城爱心——日行一善;橙色温馨暖人——知感恩;黄色警示约定——守规则;绿色崇尚智慧——乐学习;青色自主管理——会整理;蓝色真诚守信——讲诚信;紫色高雅礼仪——懂礼貌),每一种颜色都有相应的释意,与学校阳光教育相映照。让学生在经历“好习惯”的训练过程中,感受阳光教育的温暖。
  2.细化落实,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向需求。在好习惯考核目标制定时,学校体现“以人为本”思想,从班级和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细化落实目标,让好习惯的培养更接地气。一是年级段需求。围绕好习惯的考核内容,学校组织全体班主任召开了“好习惯‘非常6 1’”的活动研讨会,由年级段班主任商榷,思考各个年级段最需要、最适合训练哪些好习惯,进行重点训练,一月一个好习惯,并由年级段班主任修订出本项目的达标要求。二是班级需求。围绕一个重点好习惯,各班可以根据班级需要,开展延伸项目的训练。三是学生或家长需求。围绕学生个体,在完成班级目标的训练基础上,根据学生自身的需要,完成自我训练目标。考核目标的制定体现师生的自我需要,以点带面的训练方式,让好习惯的训练有了点的抓手、有了拓展延伸、有了持续发展。(以下是制订的“守规则”各年级的训练项目和达标要求)
  三、课程实施落实“三个结合”
  学校“好习惯”课程的实施,主要以晨会、班会课授课为主,与国家课程、八礼四仪、主题教育活动以及家庭训练相结合,通过“三结合”教育,拓宽训练时空,促进素养积淀,遇见孩子真实的成长。
  1.课程实施与国家课程相结合
  国家课程是所有课程的根基。“好习惯”课程的实施与国家课程的实施相结合,落实四个保证。一是保证内容。围绕好习惯有系统的课程项目和训练要求。好习惯的实施以国家课程《道德与法制》和地方课程张家港市自编教材《好习惯》读本为蓝本,各年级罗列了“好习惯”项目在国家课程中的渗透点和教育点,并结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八礼四仪”训练要求以及学科文本,全面推行好习惯的落实。学校德育研究团队根据师生需求,编制了“好习惯”课程指导手册《带得走的素养》,作为教师、家长训练的指导用书。有了校本教材做指导、有了国家课程为保障,好习惯教育也就落地生根了。二是保证课时。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以晨会、班会课指导为主,每两周进行一次专题教育,每月月初进行好习惯项目的训练要求的教育,月底进行好习惯的评价总结。三是确保师资。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以班主任指导为主,其他任课教师为辅,进行全员育人,全力推行并渗透好习惯教育。四是确保研究实效。学校实行“周三晨会课日”,每月由该年级的一位班主任上“好习惯”的训练项目研究课(20分钟短课),其他班主任教师观摩并开展研讨,让好习惯的研究更有实效。
  2.课程拓展与主题教育相结合
  学校将好习惯课程的拓展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好习惯中的懂礼貌、讲诚信、守规则等习惯训练分别与“八礼四仪”的内容相对接;“懂礼貌、守规则、知感恩、讲诚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友善、法制、爱国、诚信”相链接;“守规则”与法制宣传日、防灾减灾日等主题活动相结合;“讲诚信”与学校的诚信驿站(“诚信书吧”“诚信伞”“诚信红领巾”“诚信考场”)等校园文化相融合。学校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八礼四仪”“核心价值观”以及主题节日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训练、收获、成长和蜕变。
  3.课程训练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好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指导,学校指导和家庭教育訓练相结合是最有效的训练方式。在好习惯项目训练中,特地设置了学校训练项目和家庭拓展训练项目,由学校训练的相关项目进行家庭训练的延伸和拓展。例如,一年级的“会整理”好习惯的训练项目是“整理文具”,家庭拓展自选训练项目是“整理玩具”或“整理鞋柜”。在学校里,教师重点训练学生如何有序整理自己的文具,有了学会整理文具的基础,那么家长在家训练孩子“整理玩具”“整理鞋柜”是很好的延伸训练点。学校定期邀请专家、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好习惯”座谈会、“好习惯启动仪式”等形式加强家长的培训,提高家长对习惯培养的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这是对好习惯训练课程的延伸和拓展,家校联手才能取得最理想的培养效果。
  四、课程评价做实“四个点位”
  评价是习惯养成过程中重要的催化剂,“阳光教育”顺应自然,好习惯课程运用“阳光评价”,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尊重儿童的人格,关注儿童的生命成长。好习惯的评价载体,突出“点、线、面、体”的多维评价。“阳光银行卡”个体的点对点评价,“家校评价表”中教师、学生、家长三维线型评价;“一米阳光墙、班级点赞册”对班级的集体评价。做实评价载体的“四个一”活动,以评价促训练、以评价出成效。
  1.“一卡”——阳光银行卡
  根据学校“阳光教育”理念,设置“七彩阳光币”,截取阳光色彩元素,将阳光币设置成“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每一种颜色对应一个好习惯项目。学生人手一本“阳光银行”存折,由班主任教师和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训练达成情况进行考核贴章。每月底达标学生领取相应“阳光币”张贴在储蓄卡上,让孩子们在争领“阳光币”的过程中,经历“好习惯”的储蓄过程,获得成功体验。
  2.“一表”——家校评价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两个阶段的家校评价表,即一二年级《宝贝成长记》,三至六年级《成长的足迹》。在评价表中,设置了训练项目、家庭自选项目、训练记载、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成长足迹。班主任告知家长本月班级训练项目和要求,家长根据训练目标,加强督促和训练,每天记录训练情况,写下评语,张贴照片,记录孩子成长的足迹。
  3.“一墙”——一米阳光墙
  学校在低中高三个年级的对应楼道里设置了“一米阳光墙”。全体教师在校园里抓拍孩子们践行好习惯的精彩瞬间,将这些“榜样”在“一米阳光墙”定格、放大。班主任带领学生去“一米阳光墙”驻足寻找并认领班级或自己最美的影像,感受榜样的力量。并将“一米阳光墙”上自己班级的照片领回,保存于“班级点赞”中,一本相册收集了一个班集体“好习惯”的串串印迹,见证了每一个孩子的真实成长……
  4.“一园地”——好习惯擂台
  班级一角开辟好习惯园地——“好习惯擂台”。公布每个月的重点训练项目和达标要求,班主任教师利用晨会、班会,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组织学生进行评价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公布在“好习惯擂台”,校园微信定期推送各班评比的好习惯“阳光学子”,激励大家努力达标,并成为最好的自己。
  把教育放在阳光下,训练好习惯、培育好道德、成就好未来。阳光下,让童年静静绽放,让改变慢慢发生,让习惯成为孩子们能带得走的素养。
  (责任编辑:刘洁)
其他文献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这个浪漫的说法没有人反对,但如果父母想当然地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复制品,笃信“龙生龙,凤生凤”的教条,甚至用“子承父业”的观念限制孩子的发展,那么一定会遭到孩子的反抗,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个性,都有自由发展的愿望和权利,谁也不能剥夺。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和外甥女彩旗的故事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彩旗是杨丽萍妹妹的女儿,从小跟着杨丽萍长大,两人情同母女。受杨丽萍影响
【策划人语】  刚刚過去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在贯穿全年的疫情“大考”、复工复产和常态化防控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引发了地方治理的多重变革。  伴随着战“疫”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治理迎来加速度。“智治时代”的到来,将极大地推动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地方治理演进的长时段来看,2020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我们以长三角为观察样本
前不久,浙江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在小学施行早上推迟上学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全省范围内在小学施行早上推迟上学,规定小学不得早于8:00组织学生上课,小学一二年级上午上课时间不得早于8:30,以确保小学生每天有10小时充分的睡眠时间、充裕的早餐时间、从容的上学时间。之后,黑龙江省教育厅也印发了《关于推后全省中小学生早晨到校时间的通知》。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3名受访者进
日前,人民教育出版社举办了“人类动作发展学研讨班”。此次活动邀请了Greg Payne教授等十位美国专家来华讲学,这些专家分别是来自美国部分州立大学,是人类动作发展领域的研究者和推动者,其中Greg Payne教授来自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人体运动系,是制订美国中小学身体教育国家标准工作组成员之一;还邀请了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宋尽贤理事长,王占春教授、李晋裕教授、赖天德教授、于道中研究员、滕子敬教授、周
5种夫妻关系,养出5样性格的孩子  家庭关系中,婚姻关系永远是核心。婚姻关系和谐了,亲子关系才能和谐。所以,想教育好孩子,先看看自己和另一半的关系吧。  爸妈恩爱→孩子性格健康开朗  爸妈恩爱的家庭,能给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这类孩子的性格会平和、开朗,不轻易动粗。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也会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未来能有健康的婚恋观。  爸妈感情淡薄→孩子任性自私  爸妈感情淡薄,常常通过孩子
县级政治是中国政治的缩影。除了外交、军事、立法等特殊领域以外,县级党政权力与中央和省级领导机关相比,只有大小之别,几乎没有多寡之分。同时,县级政治又是与基层社会联系最为紧密,距离老百姓最近的政治形态,具有多样性、地域性、现实性等突出特征。正如有的学者所言,相对于中央来说,县是最完整的“微观国家”;而相对于社会来说,县又是离其最近的“现实国家”。  故而县委书记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他们的
为了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进一步提高体育教研员的业务能力,促进体育教研工作全面、深入开展,更好地推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由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主办、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承办的全国体育教研员研修班,近日在辽宁省大连市举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辽宁省教育厅、辽
“叮铃铃,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欢呼着快步冲向操场,操场立刻沸腾起来。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有的打羽毛球,还有的拍皮球,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但这样的景象,在我们周围学校已鲜为人见了。尽管上级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学生活动的《意见》《条例》,但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再次显示,我国中小学生部分身体素质,特别是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及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超重与肥胖学生的比例增加,视力不
问:都说“儿子是自己的好”,可我没感觉我儿子有什么好。我每天好吃好喝伺候他,他的学习却一塌糊涂。不光成绩差,人还特别懒、特别馋,是个“小胖墩”。我督促他减肥,他坚持了两天,到第三天说什么也不出门了。为让他出门,我讥讽、嘲笑、打击,可他岿然不动。我想,是不是我得拿针扎他,他才肯动一动呢?  吴爽  答:我曾在乡村教过一年书。一天,我看到这样一件事:一个放牛娃牵牛进栏,无论他怎么用力拉牛绳,牛就是不进
高仲明,1947年出生,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原体育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广东省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0年代曾在广州市师范附属小学任教,后在广州市29中学任初中体育教师,在广州市105中学任高中体育教师,担任体育科长。1984年调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任教学教研员兼体育科长。三十多年忠诚于教育事业,经历了普教全过程的实践,积累了基础教育教学和教研的心得体会。任职期间,1999年荣获全国学校体育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