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于枣庄召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国家有关部委、研究部门和山东省、江苏省、河南省等地的专家学者交流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自1999年开始实施城市转型以来,枣庄市逐步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观念,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定势,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 2004年3月,枣庄市在全市5区1市36个村试点创建生态文明村,并提出创建的3大任务,即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文化。两年来,枣庄市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倾力构筑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格局,大胆把竞争激励机制引入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全市农村实施了“三百工程”,即百个经济强村竞赛、百个文明生态村创建和百个经济薄弱村帮扶三项工程,形成村村谋发展、家家忙致富、人人思上进的好风气,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大宗村就是枣庄市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成果的一个缩影。
作为“全国小康明星村”的大宗村属滕州市张汪镇,早在1996年,“大宗人”就按照“现代化、旅游型、生态文明村”的目标,制定了大宗村建设指标体系,聘请山东省城乡规划研究院,为大宗村规划设计了“蓝图”,并投资300余万元建成山东省第一个村级文化广场,投资500万元建成枣庄市村级惟一的省级规范化学校;完成了全村5横8纵20公里道路硬化及大街小巷的绿化,建成生态园基地4处,栽培了生态林和围村林,形成村内村外绿树掩映,花里飘香的良好生态环境。大宗村还成立了由50余人组成的物业公司,安装了路灯,架设了水管,成立了绿化队、保安队、便民服务队,使村民享受城市居民小区的待遇。来大宗村考察的专家评价,大宗村小康村建设可以说是让农民享受城镇生活的“城乡等值化”的样板。大宗村党支部书记宗成乐说:“我们的责任是让大宗人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大宗,实现农村城市化。”
竞争机制有力促进了枣庄市村级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2005年,枣庄市的百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65元。全市形成了优质专用粮、瓜菜、林果、畜牧、水产和花卉等6大优势产业布局,构筑了特色农业发展优势。滕州市马铃薯种植和畜牧养殖、山亭区大棚果、台儿庄区“三水”农业、峄城区万亩榴园、薛城区和市中区光明路沿线科技示范带,成为枣庄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亮点。36个专业生态经济试点村100%实现了亮化、绿化、硬化、美化、净化。同时,他们注重开发农村新能源,积极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秸秆气化工程和太阳能综合开发利用,全面推广户用沼气工程。2005年,生态村经济总收入、农业增加值、集体经济收入三项指标分别达到13.4亿元、2.94亿元和3080万元,
在2005年完成100个生态村创建的基础上,2006年100个的规划早已制定完毕并进入实施阶段。市财政拿出100万元“以奖代补”支持创建。各区(市)、乡镇财政也把生态村建设资金纳入年度支出预算,并明确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事业支出,重点向其倾斜。滕州把“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引导农民从5化(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栏圈)、3通(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2室(卫生室、图书阅览室)、1场(文体场所)入手,大力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2年时间,滕州完成投资3550万元,硬化村庄道路330公里,新增绿化面积86万平方米,共建成文明街336条、文明生态村118个。
生态村建设使得枣庄农村人居环境大大改善,农村多年难以根治的“脏、乱、差”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形成了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人居环境.各村在创建过程中,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一批生态经济专业村适时涌现,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优化融为一体,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许多村民为了道路建设,主动拆除房屋。在树木掩映中的大棚藕、稻蟹立体养殖田前,年过50岁的台儿庄区邳庄镇尚庄村的祖富明说,以前这里是洼地,汛期老是遭水害,现在根据专家建议改种水稻搞立体农业,效果很好,在家门口1公斤稻子就能卖2.6元,建这么好的家园,还有什么不能拆的、不愿挪的?山亭区徐庄镇大峪村,根据专家的规划发展庭院经济和特种养殖,如今全村190户人,户户种植国槐树,人均150棵树,仅此一项年户均增收超过5000元。
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没有农业的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枣庄市围绕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狠抓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努力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山亭区水泉镇郑庄村的樱桃园里,农民郑昌喜向前来参观学习的客人们自豪地介绍:“别看咱只有3分地7棵樱桃树,可咱全部嫁接了世界最好的大樱桃品种,加上盖棚早,春节期间就卖樱桃,产量250公斤左右,纯收入12000多元。”为使这一传统产业由弱变强,山亭区多次邀请专家论证,组织技术骨干赴外考察,确立了积极发展大樱桃、嫁接改良小樱桃的思路。他们先后聘请德、日、法等国大樱桃专家前来进行技术指导,共引进发展大樱桃2067公顷,年产值2.7亿元,成为在中国市场上竞争力较强的大樱桃生产基地。目前,种植大樱桃已成为山亭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该地区的樱桃园被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引进国外大樱桃示范园”,有效提高了山亭樱桃的外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展望枣庄生态新农村的发展远景,中共枣庄市委书记马金忠阐述,农民群众自觉自愿成为创建生态村的主力军,说明这项德政工程,真正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到2007年底,枣庄市要有25%的村达到示范标准,成为生态文明村 。下一步,枣庄要加快以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村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使文明生态村创建走上科学规范管理轨道。
自1999年开始实施城市转型以来,枣庄市逐步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观念,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定势,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 2004年3月,枣庄市在全市5区1市36个村试点创建生态文明村,并提出创建的3大任务,即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文化。两年来,枣庄市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倾力构筑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格局,大胆把竞争激励机制引入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全市农村实施了“三百工程”,即百个经济强村竞赛、百个文明生态村创建和百个经济薄弱村帮扶三项工程,形成村村谋发展、家家忙致富、人人思上进的好风气,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大宗村就是枣庄市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成果的一个缩影。
作为“全国小康明星村”的大宗村属滕州市张汪镇,早在1996年,“大宗人”就按照“现代化、旅游型、生态文明村”的目标,制定了大宗村建设指标体系,聘请山东省城乡规划研究院,为大宗村规划设计了“蓝图”,并投资300余万元建成山东省第一个村级文化广场,投资500万元建成枣庄市村级惟一的省级规范化学校;完成了全村5横8纵20公里道路硬化及大街小巷的绿化,建成生态园基地4处,栽培了生态林和围村林,形成村内村外绿树掩映,花里飘香的良好生态环境。大宗村还成立了由50余人组成的物业公司,安装了路灯,架设了水管,成立了绿化队、保安队、便民服务队,使村民享受城市居民小区的待遇。来大宗村考察的专家评价,大宗村小康村建设可以说是让农民享受城镇生活的“城乡等值化”的样板。大宗村党支部书记宗成乐说:“我们的责任是让大宗人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大宗,实现农村城市化。”
竞争机制有力促进了枣庄市村级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2005年,枣庄市的百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65元。全市形成了优质专用粮、瓜菜、林果、畜牧、水产和花卉等6大优势产业布局,构筑了特色农业发展优势。滕州市马铃薯种植和畜牧养殖、山亭区大棚果、台儿庄区“三水”农业、峄城区万亩榴园、薛城区和市中区光明路沿线科技示范带,成为枣庄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亮点。36个专业生态经济试点村100%实现了亮化、绿化、硬化、美化、净化。同时,他们注重开发农村新能源,积极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秸秆气化工程和太阳能综合开发利用,全面推广户用沼气工程。2005年,生态村经济总收入、农业增加值、集体经济收入三项指标分别达到13.4亿元、2.94亿元和3080万元,
在2005年完成100个生态村创建的基础上,2006年100个的规划早已制定完毕并进入实施阶段。市财政拿出100万元“以奖代补”支持创建。各区(市)、乡镇财政也把生态村建设资金纳入年度支出预算,并明确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事业支出,重点向其倾斜。滕州把“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引导农民从5化(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栏圈)、3通(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2室(卫生室、图书阅览室)、1场(文体场所)入手,大力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2年时间,滕州完成投资3550万元,硬化村庄道路330公里,新增绿化面积86万平方米,共建成文明街336条、文明生态村118个。
生态村建设使得枣庄农村人居环境大大改善,农村多年难以根治的“脏、乱、差”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形成了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人居环境.各村在创建过程中,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一批生态经济专业村适时涌现,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优化融为一体,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许多村民为了道路建设,主动拆除房屋。在树木掩映中的大棚藕、稻蟹立体养殖田前,年过50岁的台儿庄区邳庄镇尚庄村的祖富明说,以前这里是洼地,汛期老是遭水害,现在根据专家建议改种水稻搞立体农业,效果很好,在家门口1公斤稻子就能卖2.6元,建这么好的家园,还有什么不能拆的、不愿挪的?山亭区徐庄镇大峪村,根据专家的规划发展庭院经济和特种养殖,如今全村190户人,户户种植国槐树,人均150棵树,仅此一项年户均增收超过5000元。
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没有农业的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枣庄市围绕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狠抓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努力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山亭区水泉镇郑庄村的樱桃园里,农民郑昌喜向前来参观学习的客人们自豪地介绍:“别看咱只有3分地7棵樱桃树,可咱全部嫁接了世界最好的大樱桃品种,加上盖棚早,春节期间就卖樱桃,产量250公斤左右,纯收入12000多元。”为使这一传统产业由弱变强,山亭区多次邀请专家论证,组织技术骨干赴外考察,确立了积极发展大樱桃、嫁接改良小樱桃的思路。他们先后聘请德、日、法等国大樱桃专家前来进行技术指导,共引进发展大樱桃2067公顷,年产值2.7亿元,成为在中国市场上竞争力较强的大樱桃生产基地。目前,种植大樱桃已成为山亭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该地区的樱桃园被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引进国外大樱桃示范园”,有效提高了山亭樱桃的外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展望枣庄生态新农村的发展远景,中共枣庄市委书记马金忠阐述,农民群众自觉自愿成为创建生态村的主力军,说明这项德政工程,真正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到2007年底,枣庄市要有25%的村达到示范标准,成为生态文明村 。下一步,枣庄要加快以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村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使文明生态村创建走上科学规范管理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