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真善美作为价值表现形式,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中国抗疫实践蕴涵真善美的价值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真”之维表明了合规律性,即新冠病毒及其危害的客观存在和传播的规律性;“善”之维表明了合目的性,中国抗疫不仅合乎人的生存、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还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诉求;“美”之维表明了合感受性,不论是武汉封城的雷霆之举、救死扶伤的最美逆行,还是万众一心的全民行动,都给人以战胜病毒的喜悦和美的感受。
关键词:中国抗疫实践;真;善;美
作为典型的“黑天鹅”事件,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其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可谓世所罕见,严重妨害了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当前,各国或勤或疏都投身于抗击疫情的攻坚战役中。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进程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分别是:迅即反应、初步遏制、持续向好态势、获取决定性成果、进入防控常态化这五个阶段。中国在此次抗疫实践中做出了巨大牺牲,取得了显著成效,“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1],在世界之林呈现一抹亮色。考究中国抗疫实践的理论支持和生成逻辑对于梳理世界抗疫大环境下的中国抗疫脉络和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至关重要。
回顾世界各国的抗疫实践,真善美的价值尺度是衡量和评判中国理念、中国主张和中国行动的重要标准。中国的抗疫实践遵循了真善美的尺度,体现了尊重事实、崇尚科学、敬畏生命的真善美之维,实现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合感受性的有机统一。
一、真之维:中国抗疫实践的合规律性
“真”即真实,其本质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基于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尊重和把握,体现其真理性与规律性。中国在此次抗疫实践中的合规律性表现在:一是深刻认识了新冠病毒的客观性质,摒弃病毒阴谋论和病毒污名化;二是正确看待了新冠病毒的危害事实,以科学的态度应对中国疫情现实状况;三是严格遵循了新冠病毒的传播规律,以实际行动有效延缓了新冠病毒的扩散蔓延。
(一)认识新冠病毒的客观性质
新冠病毒是未知的新病毒,病毒的大肆传播已造成民众恐慌。病毒溯源是一项漫长的研究,鉴于新冠病毒的病理复杂性和病毒变异的可能性,对其形成成熟的认知需要有个过程。
一方面,新冠病毒是客观存在的,并非人为捏造。面对突发疫情,中国迅即做出反应,采取行动,高度重视疫情的蔓延趋势,并组织专家着手对病毒进行分离和研究,开展病因学和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初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成功分离新型冠状病毒毒株,以实际行动和客观事实向世界表明中国立场,给西方病毒阴谋论、病毒污名化及新冠“政治病毒”以重击。因此,“新冠病毒是客观存在的”这一论断毋庸置疑,它是科学家、病因学专家和流行病学专家基于既存事实和证据得出的科学结论。
另一方面,任何现实事物都有其特征,认识和了解新冠病毒的特性是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前提和基础。自发现疫情以来,中国便致力于病毒感染、致病机理和疫苗研发等研究,广泛征询各领域专家的意见,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抗疫工作,彰显了疫情防控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除此之外,将此次新冠病毒与普通流感、SARS比较,从传染性方面来看,新冠病毒比普通流感、SARS强很多;从致病性来看,比普通流感要重,比SARS要轻。这为中国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进一步提高战“疫”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正确看待了新冠病毒的危害事实
2020年可谓是命途多舛、令人深省的一年,人类已经为新冠病毒的肆虐付出惨痛代价。面对现实存在的新冠病毒以及病毒业已导致的严重危害,应正视新冠病毒的危害事实,不仅要看到新冠病毒已经对个人生命、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产生巨大妨害,还要看到新冠病毒潜在的危机,用现实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及时做出预判和分析。
从现实影响上看,其一,新冠病毒危害个人生命与健康,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给人的心灵蒙上一层难以消散的阴霾。据官方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1月17日24时,中国累计确诊病例数为98662例,累计确诊病例的死亡数为4804例。其二,新冠疫情冲击社会原本的良好秩序,因疫情导致的停工、停产无疑是雪上加霜,影响个人正常生活的实现和社会正常运转。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重挫6.8%,全年经济增速或在2%左右,与过去40年年均9.4%的高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其三,新冠疫情危及国家稳定,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各个国家疫情防控力度参差不齐,由此带来的政治争议层出不穷,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新冠疫情阻碍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往来与贸易合作,世界经济衰退不可避免。
从未来趋势来看,新冠病毒不会凭空消失,新冠疫情也不会当即遏制。目前已有证据表明,某些地区新冠病毒毒株序列已发生改变,换而言之,新冠病毒已开始变异,未来防控形势不容乐观。世卫专家呼吁各国提高警惕,变异新冠病毒或将成为2021年新的挑战。如果不正视现实,不加强防控和救治,不努力达成人民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共赢,那么新冠病毒将对人类社会造成不可預估的二次,甚至多次重创。因此,中国以一种更为审慎的姿态来应对新冠病毒的潜在破坏力和危害事实,在科学防治和精准施策的方针下,从疫情实际出发,时刻绷紧安全之弦、防范之弦,对其各个阶段下呈现的不同特征进行分析和研判,以此实现中国抗疫实践的合规律性。
(三)遵循新冠病毒的传播规律
除了认识事物的特性,还需要把握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实践,推动实践进程。规律亦称“法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2]既为“法则”,便不可随意扭曲、改变和违反,而应当充分尊重规律,按照既定规律来进行实践。在正确揭示并严格遵循新冠病毒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发挥各主体在不同场合、不同条件下的作用,对于有效抗击新冠疫情十分必要。 通过分辨新冠病毒与普通流感及其他病毒之间的差异,揭示新冠病毒在人际间的传播规律,中国抗击疫情有了科学的理论遵循,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原则。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新冠病毒可通过呼吸道和接触传播。这也就意味着,人际之间的普通交往都有可能成为病毒入侵的中介。为此,中国坚持以科学规律为导向,实施科研方略,加紧研发核酸检测试剂盒和疫苗,以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然而西方政客提出“群体免疫论”,企图通过群体共同感染病毒从而达到免疫的方式来遏制病毒的传播,是违背新冠病毒传播规律的体现。他们断言人类能够自然而然地对新冠病毒产生抗体,自觉抵抗病毒肆虐。众所周知,并非所有人都能够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统成功抵制病毒。这无疑是将公众的生命安全当作检测病毒传播性及其敏感度的试纸,既不人道,也不科学。
由此看来,“群体免疫论”不仅是对新冠病毒传播规律的恣意无视,更是对人的生命安全的无情漠视。与西方政党提倡的“群体免疫”不同,中国抗疫实践尊重新冠病毒传播的规律,并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为人民群众的日常出行保驾护航,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可复制的战“疫”蓝本,以实际行动有效延缓了新冠病毒的蔓延扩散,彰显了“真”的理念。
二、善之维:中国抗疫实践的合目的性
“善”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即合目的,而目的源于需求。中国抗疫实践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高度和谐之目的,主要体现在:一是合乎人民的生命安全的需要,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存的权利;二是合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助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三是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诉求,为实现人类世界向好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一)合乎人民的生命安全的需要
从哲学角度来看,目的与手段是人类改造世界活动中的两个重要因素。目的与手段二者的内在关系揭示出人类实践进程的内在机制。由于人们设定的各种各样的目的,不同的实践主体会采取不同的手段以达目的。中国采取积极抗疫手段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人民。在疫情防控前期,中国面临着发展社会经济与保障人民生命的矛盾,但是中国在二者之间果断选择生命至上,宁愿担着经济下滑的风险,也要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表现出非常时期的巨大勇气。诚然,中国抗疫实践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也承担了不可预估的损失,但秉持着生命至上的态度和理念,遵守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的行动准则,中国挽救了数以万计的人民,慎终如始地救治每一名患者,无愧于“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3]然而,在西方一些崇尚“生命政治”的哲学家看来,疫情下的严格管控剥夺了人的生活权利,使人完全沦为了“赤裸生命”。他们所谓的“赤裸生命”即毫无政治意义的生命,在这种状态下,除了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之外,别无其它。试问,在病毒肆虐的社会环境下,倘若不通过隔离等手段保存人的生存权,保障人民的健康,何谈生命?如果生存都成为一件极为困难的事,何谈自由?在新冠疫情的复杂形势下谈论“赤裸生命”无疑是一种悖论,纯粹是漠视生命的政治操弄。“跟那些被传染的、受到疾病和死亡威胁的人谈精神生命,实际上是一种伪善”[4]。只有在保障人的生物性生命的前提下谈论生活与自由,才有实际意义,以维系人的生物性存在为前提,才是真善。
中国抗疫实践是以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根本目的,同时也正是以依靠奋发向上的人民付诸行动积极抗疫为手段,达到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体现了“善”的合目的性,符合中国人民战胜新冠疫情的现实需要。
(二)合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如此复杂的外部环境中推动社会和国家持续发展是实现人民美好向往的题中应有之义。流行病学专家曾光借助媒体平台给予善意提醒,疫情防控不是在单一的理想状态下实施,还应考量其他因素。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中国不得不采取强制隔离的手段以遏制病毒进一步扩散,但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的到来,促进社会正常运转和国家向好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从现实情况来看,新冠病毒摧残下的社会呈现凋敝景象,停工停产、封城封路,大街小巷冷冷清清,社会氛围被阴霾所笼罩。面对工作不保、收入减少、生存压力增大等现实,整个社会逐渐沉沦和暗淡,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显然,中国抗疫实践的成功也伴随着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代价,这一切的事实都说明恢复社会运转的迫切性。从抗疫实践来看,党中央坚持科学防控,在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毫不松懈应对疫情防控的现实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做好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5]为了保障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复苏,中国在抗疫中实行防控和救治两个战场协同作战的策略,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例如:利用大数据的通行卡、健康绿码实行分级分类管控,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助力复工复产。
由此可见,中国抗疫离不开“舍小家,为大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也离不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谐观念的践行,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统筹指挥。中国在抗疫实践中尽力维持国民健康与经济保护之间的动态平衡,合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體现了“善”的行为准则。
(三)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诉求
在每一次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人类也不断随之进步。此次突发疫情不只是对中国的一次“大考”,更是对全民族、全人类的一次无法规避的“大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6]如何解决人类的生存发展与外界恶劣的病毒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应忖量的难题。面临严峻的疫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人类对齐心协力战胜病毒的向往,是人类对安全、平等、自由、幸福的真切诉求。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除了发挥显著制度优势以调动人民的抗疫积极性与能动性,还加强国际疫情防控合作,并将中国抗疫之智慧贡献给其他国家。 一方面,战胜新冠疫情的现实需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切诉求召唤各国精诚合作、守望相助。中国在疫情防控中把握了这一现实需要和诉求,主动承担责任,积极与他国进行防疫合作,包括分享防疫经验、捐赠防疫物资、向公共卫生体系薄弱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医疗援助和加快研发疫苗并将其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推行等等。另一方面,中国抗疫实践的合格答卷蕴含了命运与共、天下大同的价值取向。中国秉持着“绝不拿整个人类的命运去冒险”的信义,肩负共克时艰的大国担当,筑牢保障全人类生命安全的坚固防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磅礴力量。
总而言之,中国以开放的胸怀面向世界,对被病毒所困扰的各国人民报以同情,第一时间向国际社会反馈疫情信息,将中国抗疫的先进经验和盘托出,对于已掌握的病毒信息以及防疫心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诉求,为人类世界向好发展阐明了中国理念、付诸了中国行动、贡献了中国力量。
三、美之维:中国抗疫实践的合感受性
“美”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更高的价值境界。人能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依据“真”和“善”的尺度办事,从而达到一种合乎身心的愉悦感受,即合感受性。中国抗疫实践的真实语境正蕴涵了这一维度的价值追求,在抗疫中涌现的动人事例和榜样范式,为社会营造了求真、向善、尚美的融洽氛围。于抗疫实践土壤下孕育而生的包括“使命精神、团结精神、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天下精神”[7]在内的抗疫精神,更是给予遭受重创的人们以心灵的慰藉,满足了人的情感需要,使人重拾对美好未来的真切向往。
(一)中国抗疫中的雷霆之举:武汉封城
2020年1月23日,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采取阻断病毒传播的关键一招,暂时关闭离汉离鄂通道,给武汉按下了“暂停键”。武汉封城实乃雷霆壮举,历史上没有哪一次隔离能够做到如此大规模、系统化、组织化。英雄的武汉人民以自己的人身自由为代价,不仅尽可能地隔离病毒、保全自己,还为中国抗疫实践的成功争取了更多的可能性。然而某些西方学者却发表言论,指责中方肆意剥夺他人的人身权利,呵斥其侵犯人权。殊不知,疫情肆虐之际,人与人之间保持适当距离并不是对自由的限制,而是防控病毒传染的需要,因为真正的自由是在特定情况下做该做的事。回顾抗疫的历程,痛定思痛,这一点也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武汉封城就是在特定情况下的必须之举。
宣布封城后,武汉各大社区实行24小时封闭式管理,居民的日常生活都由各社区来承担,社区人员除了就医和防疫相关的活动之外,一律禁止出入。一时之间,城市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与繁华,有的只是人们的沉思、沮丧和悲伤。尽管封城这一举措给武汉人民带来了诸多不便,但他们仍然积极响应、全力配合。整个非常态化封闭历时76天,不少市民自发撰写“封城日记”,拍摄“封城景象”,记录下这段特殊时期的武汉及武汉人民的日常生活。他们用中国声音诉说动人事例,给全社会注入了新的蓬勃力量,彰显了武汉市民的德行之美。当其他地区的民众可以开始较为自由的活动时,武汉人民仍在坚守,他们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胸襟昭显了英雄本色,团结互助、迎难而上的英勇气概为中国抗疫精神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0年4月8日,武汉正式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制,逐步恢复正常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秩序。事实上,除了有序复工复产的相关人员,其他市民仍然坚持居家隔离,他们识大体、顾大局的情怀令人动容,自觉服从党中央统筹安排、主动投身疫情防控艰苦斗争的作为让人感动。武汉市民在经历长达76天的坚忍和磨难之后,终于迎来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阶段性胜利。当武汉市民开始有序地生产、生活,无不感受到战胜疫情的欢欣鼓舞,体会到身体的自由与生活的幸福,愉悦感油然而生,彰显了中国抗疫实践的“美”之维。
(二)中国抗疫中的最美逆行:救死扶伤
抗击新冠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采取封城措施并非致武汉人民的生命安全于不顾,而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以长远的目光望向未来。多难兴邦,玉汝于成。封城之后,举国上下充溢着对武汉人民的悉心关怀,在灰暗的色调里浮现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最美逆行。每个时代都会涌现一批具有时代烙印的英雄豪杰,不顾病毒肆虐,勇往直前、逆向前行的专家学者、医护人员、解放军战士和志愿工作者们正是这个时代的伟大英雄。他们用无畏的使命精神和奋斗精神为熔铸抗疫精神的丰碑注入了源泉,营造了向上向善的和谐社会氛围,给人们带来精神慰藉。
为支援武汉,钟南山、李兰娟、张伯礼、陈薇等众多专家、院士主动请缨赶赴武汉,参与新冠肺炎病人的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国家卫健委共选派330多支医疗队,超过4万名卫生健康领域的医护人员奔赴武汉,分秒必争展開与病毒抢夺生命的“拉锯战”;解放军战士们闻令而动,紧急驰援武汉,不仅出现在指定医院的岗位上,还出现在为人民服务的各个战场,为防控疫情提供战略物资和生活保障;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工人日夜兼程,加快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和方舱医院,给疫情防控和病人救治节约了大量时间,为武汉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这些英雄人物临危不惧的坚毅行为和众志成城的向心力感染了每一名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也给每一位身处焦虑和恐慌中的战“疫”者打了一针“强心剂”。
事实证明,武汉因这些英勇逆行者们而变得更美好。曾经为病毒缠绕的武汉慢慢痊愈了,武汉人民也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封闭生活后逐渐复工复产复学,迎来新的生活。“当人的活动及成果感性直观地显示出人类战胜各种困难的智慧、才能和力量,成为人自由的感性现实的确证和肯定的时候,它就是美的。”[8]此次疫情中的“最美逆行”便是敬畏生命的真实写照,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沉思和对自由的向往。当逆行者们回顾这两个多月以来的艰辛历程,不免感叹“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愿望变成了现实,成就感便涌上心头。这给予最美逆行的战“役”者美的感受。
(三)中国抗疫中的全民行动:万众一心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中华民族面临危难之时,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将自己置身事外。鉴于新冠病毒的易感特征,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不仅需要国家建立统一高效的防控和救治体系,还需要紧紧依靠人民,举全国之力共同抗击疫情,“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总体战、阻击战。”[9]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举国上下投入到这场战“疫”,其反应速度之快、动员规模之大让人不禁感叹中国力量之强。无论是奋战在一线,还是作为党员义工在后方提供支持,亦或是参与封村封路行动、扫“绿码”出行、居家抗疫的普通人,无不体现了每一位有公德心的中国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赤子之心和团结精神。经历了这番浩劫,于抗疫实践中孕育而出的抗疫精神之花将永恒绽放,鼓舞世人。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此次举国抗疫实践生动呈现出一幅“同心同德、同舟共济”的心灵画卷。疫情发生后,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救援,各行各业涌现出无数抗疫模范人物。他们的感人事迹蕴涵命运与共的天下精神,给笼罩着阴霾氛围的社会带来温暖和力量。例如,抗击疫情初期,各类医疗物资告急,许多海外侨胞心系祖国、情系家乡,纷纷伸出援手捐赠口罩和防护服;无数党员先锋队及优秀志愿者秉着无私的奉献精神,深入一线,参与社区工作者的每一项任务;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的一名年轻护士,作为汶川地震的幸存者,发出“我应该去,因为我是汶川人”的动情感慨……诸如此类的榜样人物及事例盈千累万。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正是因为全国各族同胞,甚至海外侨胞的万众一心和团结互助,才取得这场战“疫”的阶段性胜利。
除此之外,在疫情期间,契合抗疫主题的《只要平凡》这首歌通过朴实而贴切的歌词、悠扬且震撼的曲风给人以共情,衍生出抗疫语境下新的生命力。其中“生命漫长也短暂”“活着的勇敢”等歌词直击人心,十分符合抗疫实践的现实境况,感染了无数为疫情防控贡献一己之力的平凡市民。当人们置身于歌曲中所描绘的真实情境中,不自觉地为之感染、感动、感化。这不仅能够使得人们反思自身实践活动的不当之处,进而深化公众对于新冠疫情的正确认知,还能够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抚慰。这场疫情阻击战的阶段性胜利是全民行动结出的硕果。对比当前西方深受病毒肆虐的遭遇与现状,人们更能够共情于深受苦难的他国人民,更能够感受到自由的来之不易,更能够体会到岁月静好的安宁和现世安稳的幸福,由此凸显中国抗疫实践的“美”的感受性。
中国抗击疫情以尊重事实、科学防疫为依据,以底线思维、防患意识为保障,遵循了“真”的认知需要;以人民安全、人类健康为目的,体现了“善”的意志需要;最终达到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现实结果,彰显了“美”的情感需要,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抗疫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N].人民日报,2020-06-08(10).
[2]卢之超.马克思主义大辞典[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156.
[3]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造福人民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N].人民日报,2020-05-23(01).
[4]陈培永.如何栖思于新冠病毒帶来的例外状态——回应阿甘本[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04):123.
[5]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时强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N].人民日报.2020-04-01(01).
[6]习近平.团结合作战胜疫情 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N].人民日报.2020-05-19(01).
[7]徐燕玲.“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丰富内涵和价值意蕴[J].人民论坛,2020(Z2):40-44.
[8]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23.
[9]研究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N].人民日报.2020-02-04(01).
责任编辑 苗存龙
作者简介:刘志山,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杉,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
关键词:中国抗疫实践;真;善;美
作为典型的“黑天鹅”事件,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其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可谓世所罕见,严重妨害了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当前,各国或勤或疏都投身于抗击疫情的攻坚战役中。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进程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分别是:迅即反应、初步遏制、持续向好态势、获取决定性成果、进入防控常态化这五个阶段。中国在此次抗疫实践中做出了巨大牺牲,取得了显著成效,“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1],在世界之林呈现一抹亮色。考究中国抗疫实践的理论支持和生成逻辑对于梳理世界抗疫大环境下的中国抗疫脉络和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至关重要。
回顾世界各国的抗疫实践,真善美的价值尺度是衡量和评判中国理念、中国主张和中国行动的重要标准。中国的抗疫实践遵循了真善美的尺度,体现了尊重事实、崇尚科学、敬畏生命的真善美之维,实现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合感受性的有机统一。
一、真之维:中国抗疫实践的合规律性
“真”即真实,其本质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基于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尊重和把握,体现其真理性与规律性。中国在此次抗疫实践中的合规律性表现在:一是深刻认识了新冠病毒的客观性质,摒弃病毒阴谋论和病毒污名化;二是正确看待了新冠病毒的危害事实,以科学的态度应对中国疫情现实状况;三是严格遵循了新冠病毒的传播规律,以实际行动有效延缓了新冠病毒的扩散蔓延。
(一)认识新冠病毒的客观性质
新冠病毒是未知的新病毒,病毒的大肆传播已造成民众恐慌。病毒溯源是一项漫长的研究,鉴于新冠病毒的病理复杂性和病毒变异的可能性,对其形成成熟的认知需要有个过程。
一方面,新冠病毒是客观存在的,并非人为捏造。面对突发疫情,中国迅即做出反应,采取行动,高度重视疫情的蔓延趋势,并组织专家着手对病毒进行分离和研究,开展病因学和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初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成功分离新型冠状病毒毒株,以实际行动和客观事实向世界表明中国立场,给西方病毒阴谋论、病毒污名化及新冠“政治病毒”以重击。因此,“新冠病毒是客观存在的”这一论断毋庸置疑,它是科学家、病因学专家和流行病学专家基于既存事实和证据得出的科学结论。
另一方面,任何现实事物都有其特征,认识和了解新冠病毒的特性是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前提和基础。自发现疫情以来,中国便致力于病毒感染、致病机理和疫苗研发等研究,广泛征询各领域专家的意见,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抗疫工作,彰显了疫情防控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除此之外,将此次新冠病毒与普通流感、SARS比较,从传染性方面来看,新冠病毒比普通流感、SARS强很多;从致病性来看,比普通流感要重,比SARS要轻。这为中国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进一步提高战“疫”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正确看待了新冠病毒的危害事实
2020年可谓是命途多舛、令人深省的一年,人类已经为新冠病毒的肆虐付出惨痛代价。面对现实存在的新冠病毒以及病毒业已导致的严重危害,应正视新冠病毒的危害事实,不仅要看到新冠病毒已经对个人生命、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产生巨大妨害,还要看到新冠病毒潜在的危机,用现实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及时做出预判和分析。
从现实影响上看,其一,新冠病毒危害个人生命与健康,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给人的心灵蒙上一层难以消散的阴霾。据官方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1月17日24时,中国累计确诊病例数为98662例,累计确诊病例的死亡数为4804例。其二,新冠疫情冲击社会原本的良好秩序,因疫情导致的停工、停产无疑是雪上加霜,影响个人正常生活的实现和社会正常运转。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重挫6.8%,全年经济增速或在2%左右,与过去40年年均9.4%的高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其三,新冠疫情危及国家稳定,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各个国家疫情防控力度参差不齐,由此带来的政治争议层出不穷,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新冠疫情阻碍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往来与贸易合作,世界经济衰退不可避免。
从未来趋势来看,新冠病毒不会凭空消失,新冠疫情也不会当即遏制。目前已有证据表明,某些地区新冠病毒毒株序列已发生改变,换而言之,新冠病毒已开始变异,未来防控形势不容乐观。世卫专家呼吁各国提高警惕,变异新冠病毒或将成为2021年新的挑战。如果不正视现实,不加强防控和救治,不努力达成人民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共赢,那么新冠病毒将对人类社会造成不可預估的二次,甚至多次重创。因此,中国以一种更为审慎的姿态来应对新冠病毒的潜在破坏力和危害事实,在科学防治和精准施策的方针下,从疫情实际出发,时刻绷紧安全之弦、防范之弦,对其各个阶段下呈现的不同特征进行分析和研判,以此实现中国抗疫实践的合规律性。
(三)遵循新冠病毒的传播规律
除了认识事物的特性,还需要把握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实践,推动实践进程。规律亦称“法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2]既为“法则”,便不可随意扭曲、改变和违反,而应当充分尊重规律,按照既定规律来进行实践。在正确揭示并严格遵循新冠病毒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发挥各主体在不同场合、不同条件下的作用,对于有效抗击新冠疫情十分必要。 通过分辨新冠病毒与普通流感及其他病毒之间的差异,揭示新冠病毒在人际间的传播规律,中国抗击疫情有了科学的理论遵循,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原则。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新冠病毒可通过呼吸道和接触传播。这也就意味着,人际之间的普通交往都有可能成为病毒入侵的中介。为此,中国坚持以科学规律为导向,实施科研方略,加紧研发核酸检测试剂盒和疫苗,以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然而西方政客提出“群体免疫论”,企图通过群体共同感染病毒从而达到免疫的方式来遏制病毒的传播,是违背新冠病毒传播规律的体现。他们断言人类能够自然而然地对新冠病毒产生抗体,自觉抵抗病毒肆虐。众所周知,并非所有人都能够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统成功抵制病毒。这无疑是将公众的生命安全当作检测病毒传播性及其敏感度的试纸,既不人道,也不科学。
由此看来,“群体免疫论”不仅是对新冠病毒传播规律的恣意无视,更是对人的生命安全的无情漠视。与西方政党提倡的“群体免疫”不同,中国抗疫实践尊重新冠病毒传播的规律,并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为人民群众的日常出行保驾护航,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可复制的战“疫”蓝本,以实际行动有效延缓了新冠病毒的蔓延扩散,彰显了“真”的理念。
二、善之维:中国抗疫实践的合目的性
“善”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即合目的,而目的源于需求。中国抗疫实践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高度和谐之目的,主要体现在:一是合乎人民的生命安全的需要,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存的权利;二是合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助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三是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诉求,为实现人类世界向好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一)合乎人民的生命安全的需要
从哲学角度来看,目的与手段是人类改造世界活动中的两个重要因素。目的与手段二者的内在关系揭示出人类实践进程的内在机制。由于人们设定的各种各样的目的,不同的实践主体会采取不同的手段以达目的。中国采取积极抗疫手段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人民。在疫情防控前期,中国面临着发展社会经济与保障人民生命的矛盾,但是中国在二者之间果断选择生命至上,宁愿担着经济下滑的风险,也要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表现出非常时期的巨大勇气。诚然,中国抗疫实践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也承担了不可预估的损失,但秉持着生命至上的态度和理念,遵守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的行动准则,中国挽救了数以万计的人民,慎终如始地救治每一名患者,无愧于“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3]然而,在西方一些崇尚“生命政治”的哲学家看来,疫情下的严格管控剥夺了人的生活权利,使人完全沦为了“赤裸生命”。他们所谓的“赤裸生命”即毫无政治意义的生命,在这种状态下,除了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之外,别无其它。试问,在病毒肆虐的社会环境下,倘若不通过隔离等手段保存人的生存权,保障人民的健康,何谈生命?如果生存都成为一件极为困难的事,何谈自由?在新冠疫情的复杂形势下谈论“赤裸生命”无疑是一种悖论,纯粹是漠视生命的政治操弄。“跟那些被传染的、受到疾病和死亡威胁的人谈精神生命,实际上是一种伪善”[4]。只有在保障人的生物性生命的前提下谈论生活与自由,才有实际意义,以维系人的生物性存在为前提,才是真善。
中国抗疫实践是以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根本目的,同时也正是以依靠奋发向上的人民付诸行动积极抗疫为手段,达到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体现了“善”的合目的性,符合中国人民战胜新冠疫情的现实需要。
(二)合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如此复杂的外部环境中推动社会和国家持续发展是实现人民美好向往的题中应有之义。流行病学专家曾光借助媒体平台给予善意提醒,疫情防控不是在单一的理想状态下实施,还应考量其他因素。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中国不得不采取强制隔离的手段以遏制病毒进一步扩散,但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的到来,促进社会正常运转和国家向好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从现实情况来看,新冠病毒摧残下的社会呈现凋敝景象,停工停产、封城封路,大街小巷冷冷清清,社会氛围被阴霾所笼罩。面对工作不保、收入减少、生存压力增大等现实,整个社会逐渐沉沦和暗淡,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显然,中国抗疫实践的成功也伴随着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代价,这一切的事实都说明恢复社会运转的迫切性。从抗疫实践来看,党中央坚持科学防控,在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毫不松懈应对疫情防控的现实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做好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5]为了保障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复苏,中国在抗疫中实行防控和救治两个战场协同作战的策略,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例如:利用大数据的通行卡、健康绿码实行分级分类管控,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助力复工复产。
由此可见,中国抗疫离不开“舍小家,为大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也离不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谐观念的践行,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统筹指挥。中国在抗疫实践中尽力维持国民健康与经济保护之间的动态平衡,合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體现了“善”的行为准则。
(三)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诉求
在每一次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人类也不断随之进步。此次突发疫情不只是对中国的一次“大考”,更是对全民族、全人类的一次无法规避的“大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6]如何解决人类的生存发展与外界恶劣的病毒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应忖量的难题。面临严峻的疫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人类对齐心协力战胜病毒的向往,是人类对安全、平等、自由、幸福的真切诉求。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除了发挥显著制度优势以调动人民的抗疫积极性与能动性,还加强国际疫情防控合作,并将中国抗疫之智慧贡献给其他国家。 一方面,战胜新冠疫情的现实需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切诉求召唤各国精诚合作、守望相助。中国在疫情防控中把握了这一现实需要和诉求,主动承担责任,积极与他国进行防疫合作,包括分享防疫经验、捐赠防疫物资、向公共卫生体系薄弱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医疗援助和加快研发疫苗并将其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推行等等。另一方面,中国抗疫实践的合格答卷蕴含了命运与共、天下大同的价值取向。中国秉持着“绝不拿整个人类的命运去冒险”的信义,肩负共克时艰的大国担当,筑牢保障全人类生命安全的坚固防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磅礴力量。
总而言之,中国以开放的胸怀面向世界,对被病毒所困扰的各国人民报以同情,第一时间向国际社会反馈疫情信息,将中国抗疫的先进经验和盘托出,对于已掌握的病毒信息以及防疫心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诉求,为人类世界向好发展阐明了中国理念、付诸了中国行动、贡献了中国力量。
三、美之维:中国抗疫实践的合感受性
“美”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更高的价值境界。人能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依据“真”和“善”的尺度办事,从而达到一种合乎身心的愉悦感受,即合感受性。中国抗疫实践的真实语境正蕴涵了这一维度的价值追求,在抗疫中涌现的动人事例和榜样范式,为社会营造了求真、向善、尚美的融洽氛围。于抗疫实践土壤下孕育而生的包括“使命精神、团结精神、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天下精神”[7]在内的抗疫精神,更是给予遭受重创的人们以心灵的慰藉,满足了人的情感需要,使人重拾对美好未来的真切向往。
(一)中国抗疫中的雷霆之举:武汉封城
2020年1月23日,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采取阻断病毒传播的关键一招,暂时关闭离汉离鄂通道,给武汉按下了“暂停键”。武汉封城实乃雷霆壮举,历史上没有哪一次隔离能够做到如此大规模、系统化、组织化。英雄的武汉人民以自己的人身自由为代价,不仅尽可能地隔离病毒、保全自己,还为中国抗疫实践的成功争取了更多的可能性。然而某些西方学者却发表言论,指责中方肆意剥夺他人的人身权利,呵斥其侵犯人权。殊不知,疫情肆虐之际,人与人之间保持适当距离并不是对自由的限制,而是防控病毒传染的需要,因为真正的自由是在特定情况下做该做的事。回顾抗疫的历程,痛定思痛,这一点也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武汉封城就是在特定情况下的必须之举。
宣布封城后,武汉各大社区实行24小时封闭式管理,居民的日常生活都由各社区来承担,社区人员除了就医和防疫相关的活动之外,一律禁止出入。一时之间,城市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与繁华,有的只是人们的沉思、沮丧和悲伤。尽管封城这一举措给武汉人民带来了诸多不便,但他们仍然积极响应、全力配合。整个非常态化封闭历时76天,不少市民自发撰写“封城日记”,拍摄“封城景象”,记录下这段特殊时期的武汉及武汉人民的日常生活。他们用中国声音诉说动人事例,给全社会注入了新的蓬勃力量,彰显了武汉市民的德行之美。当其他地区的民众可以开始较为自由的活动时,武汉人民仍在坚守,他们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胸襟昭显了英雄本色,团结互助、迎难而上的英勇气概为中国抗疫精神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0年4月8日,武汉正式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制,逐步恢复正常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秩序。事实上,除了有序复工复产的相关人员,其他市民仍然坚持居家隔离,他们识大体、顾大局的情怀令人动容,自觉服从党中央统筹安排、主动投身疫情防控艰苦斗争的作为让人感动。武汉市民在经历长达76天的坚忍和磨难之后,终于迎来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阶段性胜利。当武汉市民开始有序地生产、生活,无不感受到战胜疫情的欢欣鼓舞,体会到身体的自由与生活的幸福,愉悦感油然而生,彰显了中国抗疫实践的“美”之维。
(二)中国抗疫中的最美逆行:救死扶伤
抗击新冠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采取封城措施并非致武汉人民的生命安全于不顾,而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以长远的目光望向未来。多难兴邦,玉汝于成。封城之后,举国上下充溢着对武汉人民的悉心关怀,在灰暗的色调里浮现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最美逆行。每个时代都会涌现一批具有时代烙印的英雄豪杰,不顾病毒肆虐,勇往直前、逆向前行的专家学者、医护人员、解放军战士和志愿工作者们正是这个时代的伟大英雄。他们用无畏的使命精神和奋斗精神为熔铸抗疫精神的丰碑注入了源泉,营造了向上向善的和谐社会氛围,给人们带来精神慰藉。
为支援武汉,钟南山、李兰娟、张伯礼、陈薇等众多专家、院士主动请缨赶赴武汉,参与新冠肺炎病人的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国家卫健委共选派330多支医疗队,超过4万名卫生健康领域的医护人员奔赴武汉,分秒必争展開与病毒抢夺生命的“拉锯战”;解放军战士们闻令而动,紧急驰援武汉,不仅出现在指定医院的岗位上,还出现在为人民服务的各个战场,为防控疫情提供战略物资和生活保障;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工人日夜兼程,加快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和方舱医院,给疫情防控和病人救治节约了大量时间,为武汉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这些英雄人物临危不惧的坚毅行为和众志成城的向心力感染了每一名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也给每一位身处焦虑和恐慌中的战“疫”者打了一针“强心剂”。
事实证明,武汉因这些英勇逆行者们而变得更美好。曾经为病毒缠绕的武汉慢慢痊愈了,武汉人民也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封闭生活后逐渐复工复产复学,迎来新的生活。“当人的活动及成果感性直观地显示出人类战胜各种困难的智慧、才能和力量,成为人自由的感性现实的确证和肯定的时候,它就是美的。”[8]此次疫情中的“最美逆行”便是敬畏生命的真实写照,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沉思和对自由的向往。当逆行者们回顾这两个多月以来的艰辛历程,不免感叹“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愿望变成了现实,成就感便涌上心头。这给予最美逆行的战“役”者美的感受。
(三)中国抗疫中的全民行动:万众一心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中华民族面临危难之时,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将自己置身事外。鉴于新冠病毒的易感特征,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不仅需要国家建立统一高效的防控和救治体系,还需要紧紧依靠人民,举全国之力共同抗击疫情,“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总体战、阻击战。”[9]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举国上下投入到这场战“疫”,其反应速度之快、动员规模之大让人不禁感叹中国力量之强。无论是奋战在一线,还是作为党员义工在后方提供支持,亦或是参与封村封路行动、扫“绿码”出行、居家抗疫的普通人,无不体现了每一位有公德心的中国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赤子之心和团结精神。经历了这番浩劫,于抗疫实践中孕育而出的抗疫精神之花将永恒绽放,鼓舞世人。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此次举国抗疫实践生动呈现出一幅“同心同德、同舟共济”的心灵画卷。疫情发生后,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救援,各行各业涌现出无数抗疫模范人物。他们的感人事迹蕴涵命运与共的天下精神,给笼罩着阴霾氛围的社会带来温暖和力量。例如,抗击疫情初期,各类医疗物资告急,许多海外侨胞心系祖国、情系家乡,纷纷伸出援手捐赠口罩和防护服;无数党员先锋队及优秀志愿者秉着无私的奉献精神,深入一线,参与社区工作者的每一项任务;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的一名年轻护士,作为汶川地震的幸存者,发出“我应该去,因为我是汶川人”的动情感慨……诸如此类的榜样人物及事例盈千累万。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正是因为全国各族同胞,甚至海外侨胞的万众一心和团结互助,才取得这场战“疫”的阶段性胜利。
除此之外,在疫情期间,契合抗疫主题的《只要平凡》这首歌通过朴实而贴切的歌词、悠扬且震撼的曲风给人以共情,衍生出抗疫语境下新的生命力。其中“生命漫长也短暂”“活着的勇敢”等歌词直击人心,十分符合抗疫实践的现实境况,感染了无数为疫情防控贡献一己之力的平凡市民。当人们置身于歌曲中所描绘的真实情境中,不自觉地为之感染、感动、感化。这不仅能够使得人们反思自身实践活动的不当之处,进而深化公众对于新冠疫情的正确认知,还能够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抚慰。这场疫情阻击战的阶段性胜利是全民行动结出的硕果。对比当前西方深受病毒肆虐的遭遇与现状,人们更能够共情于深受苦难的他国人民,更能够感受到自由的来之不易,更能够体会到岁月静好的安宁和现世安稳的幸福,由此凸显中国抗疫实践的“美”的感受性。
中国抗击疫情以尊重事实、科学防疫为依据,以底线思维、防患意识为保障,遵循了“真”的认知需要;以人民安全、人类健康为目的,体现了“善”的意志需要;最终达到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现实结果,彰显了“美”的情感需要,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抗疫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N].人民日报,2020-06-08(10).
[2]卢之超.马克思主义大辞典[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156.
[3]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造福人民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N].人民日报,2020-05-23(01).
[4]陈培永.如何栖思于新冠病毒帶来的例外状态——回应阿甘本[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04):123.
[5]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时强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N].人民日报.2020-04-01(01).
[6]习近平.团结合作战胜疫情 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N].人民日报.2020-05-19(01).
[7]徐燕玲.“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丰富内涵和价值意蕴[J].人民论坛,2020(Z2):40-44.
[8]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23.
[9]研究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N].人民日报.2020-02-04(01).
责任编辑 苗存龙
作者简介:刘志山,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杉,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