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新发展

来源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f00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认识包括现代性内生于现代生产、现代性外化于工业化、理性是现代性的主要标志等,而当代中国的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现代性,在方法论意义上、时代性上、理论与实践方面均具有相通之处,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是当今中国现代性建构的一把钥匙。在此基础上,中国现代性的发展有了自己的特色:坚持并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性价值导向,建立“五位一体”的现代性发展格局,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性发展模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新发展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9.02.005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9)02-0024-05
  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提出了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中国人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现代化之路,现代化的目标与梦想始终坚定。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指标,针对不同发展阶段,都有各自的衡量标准,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每个发展阶段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制定更加细化、可操作、可衡量的具体标准。
  综合来看,能否实现现代化主要是从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进行衡量,而实现现代化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现代性,也就是说,现代化是一个过程,而现代性则是这一过程最终的本质与结果,即社会发展从终极意义上来说,是为了实现现代性,进而进行现代化的,那么现代性也就必然对现代化具有指导作用,对现代化的过程起到修正、引导、推动的作用。因此,在进入新时代我国人民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之时,探讨现代化的本质及其结果,即现代性,是一件重要而又意义深远的事情。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性思想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制度要求,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过程,是在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进而逐渐形成了现代性的中国道路。
  一、对马克思“现代性”的认识
  “现代性”这一概念并未直接出现在马克思的论述中,而是内含于其思想体系,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对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进行研究,其原因就在于,在马克思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等学说及近代自然科学并最终发展成为自己独特的有关现代性的重要思想时,他始终围绕着现实的社会历史进程进行,也就是他屡有提及的“现代社会”。今天进行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的研究与学习,并不需纠结于他是否提出了这一概念,或者是相关表述是否与现代用语一样,而是要考察他是否就这一理论或对这一理论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考察与分析,这种分析是否还富有当代意义与价值[1]。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由于资本主义的出现与发展,给人类社会历史带来了巨大变化,因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或者更为简洁的“现代社会”常常直接出现在马克思的经典文献中,既表明资本主义社会是其现代性思想的源泉与载体,也表现出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质,那就是科学的思想来源于对当下所处时代的深刻剖析。
  首先,依据生产方式标准划分时代,现代性内生于现代生产中。资本主义社会与以往社会有着方方面面的不同,因此,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就不单单是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问题,而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社会问题,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但马克思认为,造成现代社会与之前社会巨大差别的原因,归根结底主要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因为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產方式的变化必然会带来社会巨大的变革。马克思根据生产方式标准划分了新的时代,那么在这个新的现代社会中蕴含的现代性也就源于现代生产,也就是说,现代性是现代化生产运动的结果。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大工业生产成为现实,现代性外化于工业化。现代生产与传统生产最根本的不同在于生产工具的革新,机器大工业代替传统的工场手工业,使得现代生产在本质上成为商品生产,传统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因此,机器大工业生产,是现代生产的典型特征。机器大工业作为先进的生产力,推翻了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使得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在世界上确立,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力,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资产阶级正是凭借着先进的机器大工业,创造了比以往“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生产力[2],而随着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巨大变革,整个社会的发展机制、发展动力以及思想观念、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等均发生相应的变化,现代社会在此基础上形成。
  再次,现代商品生产需要理性作为前提支撑,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又推动了理性的发展,理性是现代性的主要标志。兴起于16世纪初期的西方宗教改革运动,撼动了封建主义的根基,文艺复兴更是冲破了神学的钳制,它尊重人、赞美人,反对经院哲学、强调人的解放,抨击蒙昧主义、重视人的现实经验,推崇科学,进而使理性之光冲破了中世纪的藩篱,蓬勃发展并璀璨不息。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使得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现代生产实质上成为商品生产,这就为理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本身就在整个的生产与流通中对理性精神提出要求,当然也在这一过程中推动了理性的发展前进。例如,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作为商品生产者,生产的目的在于最终的利润,为此商品生产者就不得不考虑采取减少成本、扩大利润的方式与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先进工具、机器设备、科学的工艺与技术手段的革新等,成为商品生产者必须考虑的方面,这就在商品生产中弘扬了科技理性。同样,在商品交换中也会推动理性的发展,因为交换是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的,而价值量的衡量是一种理性抽象,只有在这一理性活动完成之后,商品的交换才可能完成。马克思指出,人们要把劳动看作是相同的、一般的劳动,在这种抽象能力具备的情况下,其他的社会关系才有形成的可能。显然,上述理性都是在现代商品生产条件下产生并发展的。   当然,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把握,强调了现代性与现代生产的密切联系,但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否认其他相关因素的作用,他也从未认为现代生产是现代性的唯一源泉。
  二、中国现代性对马克思现代性的继承
  (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继续批判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的探索
  我们今天的现代性之路,与马克思现代性理论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面对的具体问题等各不相同。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社会,在此基础上对现代性进行了客观而全面的考察。他首先对现代性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这在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论著中均有表述,主要体现在资产阶级在短时间内创造了比过去所有时代都要强大得多的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带来了工具、环境、人口等一系列改变。但在不吝语言地对其积极作用进行讴歌的同时,马克思也直接指出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矛盾和丑陋的一面。他指出,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技术的发展、市场化的扩大,现代性危机日益凸显。现代性产生于现代生产中,与现代生产中的资本运动密切相关,正是资本对利润无限追逐的内在本性,使得资产阶级不断寻求发展、变革、创新,资产阶级成为资本的代言人,资本实际上对社会有着主体般的支配和主宰作用,现代社会就是在资本主体的推动作用下形成并发展,现代性由此产生,并反过来促进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换一句话说,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是由资本开始,围绕资本逻辑而展开的,这便是马克思考察现代性的基本方法。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考察与批判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以“资本批判”为核心的现代性思想之后,又进一步探索解决资本主义现代性危机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发展方案。
  中国今天的现代性建设,要充分吸取马克思现代性分析中所展现出来的方法、智慧和精华,不能照搬理论,而是要立足时代,充分思考历史、现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要学习与借鉴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些成果,包括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等。我们如何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中发展社会主义是今天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审视自身的发展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现代性困境,如果不是,如何规避与发展?如果是,如何跳出与解决?总之,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思考方法,对我国今天的现代性建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马克思现代性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建议提供了思想指导
  中国社会主义已经逐渐从历史中走出一条清晰的中国特色之路,正在探索出一条有别于西方的现代性发展模式。但中国身处的大背景仍然没有脱离马克思所深刻剖析的时代,仍然是那个时代的延续,马克思所深刻揭示的资本主义矛盾与危机在当今世界仍然存在。因而,中国在进行现代性建构中,可以通过激活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从中寻求科学的解决之道。马克思的时代与当今中国都处在市場经济社会的建构时期,相似的历史背景与历史特征,使得马克思与当代中国在进行现代性建构中所关注的问题具有相似性,二者都重视对资本与人的关系的分析、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剖析,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的日益集中与对生产生活的操控、资本与劳动的冲突等问题的批判,形成相通的批判性认识,集中关注人的异化、社会撕裂、发展失衡等现实问题,进而在批判的基础上寻求超越当下阶段的现代性建构。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实际来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判断仍然正确。实现并保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预期,对任何人都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一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二是人类对自身与世界的追求的美好性,三是社会发展的现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正日益向着马克思所提出的目标靠近。当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诸如现代生产中的问题、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等现代性弊端越来越凸显的时候,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就愈发成为时代的需要。
  (三)在实践基础上,开启当代中国现代化之路
  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性是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现代性发展进程中晚发性特征与外生性特征并存[3],现代性发展从一开始明显落后于西方,在建构中不但要面对所有国家进行现代性建构初期所面临的问题,还要解决更多独属于中国在发展中遇到的特殊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现代化的追赶,中国的现代性才真正开始,从此之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历届中国领导人的宏伟追求,社会主义现代性一步一步实现根本性的进展。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正是因为我们并未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个别经典作家的论述,而是注重将其融入中国的实际,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内含的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也就成为必然。
  而也正是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断焕发出蓬勃生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进程的推进,马克思主义拥有了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更加广阔的舞台。也就是说,中国化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现代性在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在实践上是延续发展的,二者不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来说,都是相互联通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的创新与发展
  (一)坚持并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性价值导向
  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性构建,是以马克思主义现代性为指导、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的,现代性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因此,我国的现代性就是社会主义的现代性,这是任何时候都要明确和坚持的。现代性性质决定了我国现代性所依托的主体与西方现代性主体不同,所有投身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们,都是我国现代性的主体,充分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显然在这一发展逻辑之中。当今世界,资本仍然以实现增值为目的,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就直接引发了在现代性构建中我们应如何看待资本及其作用的问题,从马克思的逻辑起点出发,不难得出,与马克思同时代的资本主义不同,我国资本存在和运行的条件发生了变化,其规律、功能也应随之改变。我们既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承认资本、发展资本,又要合理引导资本,将资本发展与运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最广大劳动人民造福,脱离了这一点,将掉进马克思早已揭示的“人的异化”的窠臼中。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4],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一脉相承,是对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继承与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指出人民群众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5]。以人民为中心并非空话,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要真真切切落到实处,要真正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是实现现代性的必经之路,只有明确了发展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发展的成果理应普惠共享,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避免陷入为了发展而发展的误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才能立得稳走得远,才坚持了初衷,发展与现代化才实现了其真正意义。
  (二)建立“五位一体”的现代性发展格局
  经过长时间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发展位居世界前列,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大大提升,已经超过30%。但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6],伴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突出,而其他如民生问题、生态保护问题、治理问题等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需要通过发展予以解决,否则会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我国现代性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现代性的 “晚发性”历史特点,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不能走西方国家的老路,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发展新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五位一体”的提出,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不断研究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结果。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了“两手抓”思想,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逐步从“两手抓”发展到 “三位一体”、再到“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形成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在内的一体化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应了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进而将发展社會主义的战略部署落在“五位一体”的格局上。“五位一体”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更加强调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均衡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终极指向,这个总体布局也意味着中国进入新时代后,现代化目标从局部向全面发展并进入全面协调的新发展阶段,标志着中国在向现代性迈进的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三)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性发展模式
  我国的现代性构建,在与外部的关系上,延续了对内的发展逻辑,摒弃了西方以武力和霸权去侵占别国资源的方式,而是主张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这一外交体系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提出到丰富、发展与确立,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表明我国遵循的和平发展道路以其旺盛的生命力,超越了西方实行的对外扩张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构想以及中国政府为此付出的努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大党的情怀,也更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独特之处。
  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权利,同时秉承合作共赢的宗旨,寻求利益交汇点,力求实现与各国的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积极推进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稳固的伙伴关系,构建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发展格局。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担当与气魄,不仅有利于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也将惠及世界各国。中国现代性发展的这一模式为世界提供了实现现代性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丰子义.现代性:危机中的重建[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6 (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
  [3]郗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性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5-13(06).
  [4]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3-06-26)[2019-02-26].http://
  cpc.people.com.cn/n/2013/0626/c64094-21981531.html.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
  [6]杨胜群,闫建琪.邓小平年谱:下卷[M].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2009:1364.
  责任编辑:顾榕昌
其他文献
叶剑英主政广东土地改革时,充分考虑广东自身特点,任用熟悉广东情况的本地干部,推行较温和的土改政策,被指责搞和平土改,犯了右倾错误。虽然他持续对广东基层组织进行整顿,但
利用湿筛分离的方法,将采自渤海湾潮间带的沉积物分成〈0.031、0.031~0.063和〉0.063mm3个不同的粒径组分,测定其16种EPA规定的多环芳烃(PAHs)含量、总有机碳(TOC)和碳黑(BC)含量.结
对比研究了自然挂膜和改进型闷曝排泥挂膜2种启动方式对模拟河道生物反应器修复微污染水源水过程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型闷曝排泥挂膜法有效缩短了弹性填料的挂膜周
目前,多方面原因导致很多学生理论水平好,但临床实践能力较差.通过医教协同培养临床医学人才,这有利于加强和提高临床医师队伍的建设和整体水平,也有助于扭转临床医学人才培
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之大。行走在占我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不无时不刻感受到中国的地大物博。而如果想感受和体验一下新疆之大,你就一定要到南疆走一趟。作为幼年就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