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莫大于心死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gan1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死和身死,哪个更可怕?孔夫子给出了答案,他说:“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哀莫大于心死”,是说一个人最怕精神消亡。
  把这句话放大一点,用于一个民族,那就是一个民族最怕没有精神支撑。换言之,要想灭掉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就是消灭其精神。日本在侵华过程中,对承载民族精神的高校进行狂轰滥炸,目的就在于此。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的7月29日,日军攻打天津,第一炮打的是当时的河北省政府,第二炮炸的就是南开大学。
  在轰炸南开大学前,日军曾召开新闻发布会,为他们违反国际公法轰炸南开大学寻找理由。
  美联社记者爱波斯坦真实记录下了发布会的场景:
  “先生们,”那位在英国受过训练的、衣冠楚楚的日军上尉说,“今天,我们要轰炸南开大学。”
  “为什么?”外国记者异口同声地问。
  “先生们,这是因为暴乱的中国人在那里保持着军队。”
  “不!”一位记者说,“今天早上我曾在那里,并没有看到任何军队。”
  “但那里的建筑很坚固,非常适于防守,中国人将利用它们。”
  “你怎么知道?”记者冒失无礼地问。
  “如果我是中国司令官,我会利用它们。”日本上尉满不在乎地说,“先生们,南开大学是一个抗日基地。凡是抗日基地,我们都要一律摧毁。”
  “但是,上尉,现在校园内并没有学生,目前正放暑假,空无一人。”
  上尉发怒了。他说:“先生们,我是一个军人。我告诉各位,今天我们要炸毁南开大学,因为它是一个抗日基地,所有的中国大学都是抗日基地。”
  “那么,日本军队将要轰炸中国所有的大学?”
  ……
  南开大学真的没有驻军,因为日军的飞机在轰炸时可以“把炸弹放在校园”,可以轰炸后随意开着满载煤油的汽车进入学校到处放火,彻底使南开大学成为一片废墟。
  南开大学是抗战罹难的第一所中国高等学府,中国的有识之士也清醒地认识到,日军炸平南开的意图就是要炸掉中國的抗战精神。
  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说:“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
  社会各界也给予南开巨大的支持,茅盾等56名左翼作家致电慰问张伯苓和南开师生,中外通讯社纷纷报道南开被毁惨状,声讨日军的野蛮行径。黄炎培发文说:“我敢正告敌人,尽管你们的凶狠,能毁灭我有形的南开大学校舍,而不能毁灭我无形的南开大学所造成的万千青年的抗敌精神,更不能毁灭爱护南开大学的中华全国亿万民众的爱国心理。”民国政府表态:“有中国就有南开。”
  在整个抗战期间,日本用炸掉高校来毁灭中国人抗战精神的图谋一直没有停止,全国108所高校,就有91所遭到日军轰炸。
  而中国政府则在抗战的艰苦条件下,大力加强大学建设,不仅把南开大学、河南大学等私立大学、省办大学改为国办,而且还发放国家贷金资助上不起大学的贫困生。
  抗战结束时,全国专科以上高校与抗战前相比增加33所、教员增加3623人、学生增加41575人。
  抗战胜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维护民族精神的胜利。
  在日本统治时间较长的东北与台湾,有的人,就丢掉了民族精神。台湾的李登辉叫嚣自己是日本人,就是活生生的心死的例子。看看李登辉,再回头看看抗战的历史,我们更能感受到前人保卫民族精神的伟大。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薪火相传、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继往开来、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其他文献
1811年5月,纪检官员(御史)韩鼎向嘉庆呈上一份调查报告,说皇宫附近有人开地下赌场,其中还牵扯到一些高官。  这份报告让嘉庆很生气——赌场竟然开到我的眼皮底下!于是,嘉庆将韩鼎找来,仔细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韩鼎又呈上第二份报告,详细记叙了地下赌场的来龙去脉。  嘉庆看完,气得不行,马上传来分管此事的国家安全局局长(步军统领)禄康和财政部部长(户部尚书)英和,迅速成立了以二人为正副组长的专案组
期刊
陕北红军创建于1927年。  这支部队为中国工农红军保留了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准备了落脚点,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支部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有汾中学子的身影。  1913年,山西成立公立河汾中学;1915年,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办铭义中学,后两所学校合体为汾阳中学。  汾阳位于晋西,与陕北仅一河之隔,河汾中学、铭义中学两所学校的招生范围跨越黄河,进
期刊
1683年,在门隅一个贫苦的牧民家庭中,诞生了一个男婴,他就是15岁时坐床,成为六世达赖喇嘛的仓央嘉措。  在寂寥的深宫中,一个满怀情思的少年无奈而又惆怅。他无法忍受布达拉宫枯燥乏味的宗教生活。缥缈的来世,单调的诵经礼佛,这一切怎能约束一颗飞翔的少年的心?于是在夜里,他偷偷出宫,游荡在拉萨的街头。他结识了美丽温柔的玛吉阿米,这位让仓央嘉措爱到灵魂里的姑娘让他体验了爱情的美好和芬芳。  但是他们的秘
期刊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后,日本在中国的每一次重大军事行动,都是在两条战线上进行,一条战线是公开的军事战线,另一条则是隐蔽的情报战线。  在情报战线上,日本深谋远虑、策划周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派遣了日本国内一大批精通中国事务、熟练掌握汉语的间谍来华刺探情报。  此外,日本情报机关还收买了大量的汉奸及在华西方人充当间谍,为日本的侵略战争刺探情报。  一、日本派出大批了解中国实情、熟稔汉语的日
期刊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受到广泛关注。诺贝尔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至今已有12位华人获得。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  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是李政
期刊
1996年7月,“日本青年社”在钓鱼岛北小岛设置了一个灯塔。时任全球保钓华人联盟领导人的陈毓祥及香港各界保钓人士闻讯,异常震怒。  经过紧急磋商与周密计划,决定由陈毓祥带领香港保钓人士乘坐“保钓号”,开始为期3天的保钓之行。  9月22日,“保钓号”自香港出发。  “保钓号”载有18名船员,17名誓死抢滩登陆的突击队人员,准备在钓鱼台列屿抢滩登陆,拆除日本右翼分子建造的灯塔及日本国旗标志,代之以中
期刊
李富清曾经担任过列宁的警卫员,和伟大的革命领袖有过一年多的零距离接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200卢布,李富清把自己“卖”到俄国,做了苦工  李富清祖籍山东,父亲是个木匠,在老家无法养家糊口,就带着瞎眼睛的母亲,与妻子背井离乡闯关东。他们吃尽奔波之苦,终于到达沈阳,在贫民窟搭了个窝棚,就此安家了。父亲打零工,母亲拣煤渣。  1898年,李富清出生了。随后的5年里,家里连续添了5个小生命,即使李
期刊
在唐朝,大凡吟诗作赋有点名气的,基本上混得都不错,要么在中央任职,要么到地方做官,唯独一位老兄除外,谁?山水田园诗两大代表之一——孟浩然。  这位孟兄年轻时恪守孔老夫子“父母在,不远游”的训示,主要呆在家里,侍奉双亲,兼读书作文。几十年功夫,博览群书,吟诗作赋,那是出口成章,信手拈来。  40岁那年,老孟看看周围能作几首诗的同志们都谋了个一官半职,而自己还是白身一个,挺失落,心想我老孟不比别人差啊
期刊
繁华的南京路,是旧上海外国冒险家的乐园中最显著的地标。本文题图表现的是1949年5月27日夜里攻入上海的解放大军夜宿南京路街头的情景,这是大家所熟悉的,也是新中国创建时期著名的经典照片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夕的这张照片对国内外读者都产生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与心灵震撼力。  人民解放军接管大城市,是中共农村包围城市胜利的标志,也是一场新的考验与挑战。毛泽东在西柏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说过,进入上海,中国革
期刊
一、县上派来的“一打三反”工作队进村了,腊月里成立了清账组  我们村(即柴里村)的“一打三反”运动是在1969年严冬开始的。  那年,整整一个冬天干旱少雪,西北风呜呜地吼着、抽打着,太阳像被罩上了一层厚厚的毛玻璃,射出的光有气无力,天地间干冷干冷的,没有一丝活气。一切生物都瑟缩着,萎靡而凄惨。  恰在此时,县(临汾县,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上派来的“一打三反”工作队进村了。  队长李精亮,40岁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