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乡地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uha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雾渐散, 村头的老樟树下立着一个孤独瘦弱的少年,驮着沉重的背包。前方是一条小道,渐渐引向远方。几秒钟后,他缓缓转过身,前方是一排高低错落的农家小屋,安静而破败。小屋门前站着一对老人,身影如村庄一样老旧粗糙,他们的目光在渐渐隐去的薄雾中交汇,如老香樟一样苍黄。一只老黄狗跛着脚来到他的身边,在他脚边低低地呜呜了几声。
  少年将手伸向自己的口袋,緊紧地攥住,那里有一份前几天刚刚收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他用复杂的眼光看着自己的父母,默然无语,又抬起头看了一眼四周的这片生活了18年的山林、土地和村庄。雾终于散了,少年再一次望向了两位老人,一咬牙,转过身,走上了那条小路,很快便消失在一片萋萋荒草中。
  他一直知道自己和同学们之间有一段距离,就像院子里面被精心浇灌的花朵和山野里自生自灭的野草,不知道是山野里的野草羡慕园子里的芳菲,还是园子里的芳菲羡慕山里的野草,总之,作为一株山里的野草,他觉得自己生活的那块土地太贫瘠了,不能让自己开花。他开始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们,衣服虽然不时尚,他也会用肥皂一遍又一遍地搓洗,说话也尽量不带俗语,吃饭时也总是回避他们,尽管这样,还是和这些县城的同学们走不到一起去。于是他的话更少了,每天把自己都埋在作业堆里。在最后的百日冲刺中,他将自己封闭在教室里,如一个不知疲惫的行者,行走在题海的荒原中。
  终于,他拿到了自己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虽然不太理想,但终归让他行走在了城市的边缘。大学的生活比较清闲,心里最初的梦想又潜滋暗长了,学校的藏书很多,他如获至宝。他为自己终于来到城里而沾沾自喜,一段时间之后,他又拿起了笔,他崇拜偶像,喜欢青春,钟爱城市的繁华,一个个青春靓丽的身影在他的笔下站了起来。他疯狂地投稿,可是,没有一段文字被采用。
  母亲走了,因为习俗,他得在这里尽几天孝。没事的时候,他就会站在村头那棵老樟树下,看着这片土地上的山林、大山,和那些破败的小屋。正值盛夏时节,田垄上有一株小小的野花吸引了他的目光,他走了过去,蹲下了身子,小花的身边是一片泥土地,青草环绕着它。水田里传来了阵阵蛙鸣,不远处,一头水牛正悠闲地嚼着青草。他闻到了田间地头的一种香气,熟悉却又陌生,香气弥漫着侵入了他的肌肤,将聚在体内的城市的污浊之气驱赶了出来,顿觉全身清爽。儿时少年生活的记忆如同画面一样一幅幅出现在眼前,他的内心有了一种冲动,似乎多年来所寻觅的梦就在这里。
  昏黄的灯光下,他文思如涌,记忆如潮,噙着眼泪,写下了母亲的微笑、温婉、善良,和再难以留存的母子缘分。人们常常不珍视眼前的人事,总是将目光投向远方,以为那里有人生最灿烂的瑰宝,而当困苦艰难时蓦然回首,才发现最珍贵的东西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闻着手中的油墨香,他明白了,那片大山,才是他油墨香的源头和根植地。他的目光不再游移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之间,而是越过了千山万水,回到了那片大山和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当他的第一部以故乡人事为话题的中篇小说《原乡地》获得了如潮的好评时,他回到了那片大山里,匍匐在那一片贫瘠的土地上。他哭了。
  大山还是那样静静的,房屋还是那样破败,老樟树还是那样苍黄,薄雾渐渐地涌起。小屋里那盏灯不再迷茫,在静夜中是那么的明亮。
  (编辑:彭宇)
  “原乡地”相当于故乡。故乡看似贫瘠,却以母亲般的姿态接纳、孕育了人的成长,是一个人的根之所在。此文感情深厚。对“原乡地”的情感是贯穿于全文的情节线索,场面如电影镜头般不断切换,并在关键处进行具象描写,主人公对故乡的感情经历了多重变化,从开始的爱恨交加到失去的失落,最后,面对故乡,“他”幡然醒悟故乡对人的意义,压抑已久的情感此前如奔腾的河水被约束在河谷之中,蓄势已久,在这里终于突破限制,奔涌而出,有很强的感染力。
  文中记叙部分翔实,而描述心理冲突与内在感情之笔尤真实可信,体现了作者运思的成熟与谨慎。
其他文献
【技法点拨】  横向展开议论,是围绕一个观点,在同一个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平行展开,互不交叉。这样展开议论,可以使说理全面,条理清楚。采用这种结构的关键在于“如何提炼分论点”,具体方式有:  方式一:概念分析法  即从“是什么”的角度展开。针对话题本身,运用横向思维,根据它不同的内涵或外延进行多角度分析。一般以“话题是什么”,或者“什么是话题”的形式来写分论点。
我家附近有个古怪的字画城,常年紧闭大门。终于某天,我叩开了它的大门。在目光从巨幅的牡丹、长卷的山水和黑白的书法丛中掠过时,一幅藏在角落里流光溢彩的葡萄彩墨画,载着几分魔幻的色彩牢牢地抓住了我。  准确地说,我从未见过这样彩色的葡萄,它们超越了生物属性自身的颜色,却无比真实。每一株葡萄的颜色都是异常丰富的,每一颗上都有细碎的光点,淋着奇妙的颜料。所有葡萄的色彩都是复合的,渐变的,有黄色向紫色的渐变,
他一有空就望向窗外。这是多年来保持的习惯,每当长大一岁或成长的印记更复杂一点时,有些东西便会随着过去的岁月远离,而这个习惯,却一直追随。  谁能说清这个习惯的意义呢?或许是忙碌生活中的调味剂,在快节奏中得到片刻的喘息,或许可以看到窗外行色匆匆的人们,看到马路边的摊贩,背景是即将消失的暮色。又或许,当他抬眼望去时,便得到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时刻,那是一个审视的好时机。  在一个无风的下午,他被一阵争吵声
读杜甫的《蜀相》,体会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的形象,会在内心激起阵阵涟漪。  真正的英雄,是不会因环境的改变、命运的迁移而动摇信念的,林则徐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楷模。虎门销烟,他创造了英雄的壮举;流放伊犁,他升华了人生的高度。在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他挺身而出,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力挽狂澜;在命运最艰难的时刻,他依然堅守节操,用超凡的品质修筑起长长的“人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江苏淮安考生白湘菱今年高考语数外三门成绩总分430分,成为省文科状元,却因为选修课历史成绩为B,无缘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这一消息经媒体曝光之后,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很多人为白湘菱感到惋惜,对清华北大等名校不能“网开一面”破格录取难以理解。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高中学生身份,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写作指导  在材料中,呈
达·芬奇的故居真是朴素得令人感动。我决心要在此写一次生。  他的屋后有一块不大的橄榄林,延展成变化丰富的纵深局面,野草丛生,远远露出暖紫色的后墙和屋顶。  我架起画架,一切顺利,屋顶画出来了,挺拔疏落的橄榄树画出来了,草地也画出来了。太阳西落,工作了9个小时后,开车回家。  我在客厅重新把写生画装在大画架上,改改这里,修修那里,直画到深夜2点,兴致高昂,心里对达·芬奇崇敬不已,觉得若把这块乱草丛生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似水流年的光阴,转瞬即逝。人的一生也在不断削减,从出生时的呱呱坠地,到年迈时的步履蹒跚……而在非洲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却通过对人生的另一种算法,感受其意义与价值。手持长矛,仍过着原始生活的他们,生来就具有六十岁的高龄,随着时间一年又一年流逝,他们的年龄也在一岁又一岁地减少。人们往往因此而感受到生命的短暂,更加珍惜光阴,把握青春。  青春亦如小鸟,一只一只地飞去了,可以追忆,却
考场金句  1.如果你停止,就是谷底。如果你还在继续,就是上坡。这是我听过关于人生低谷最好的阐述。——刘同  适用主题:危机与机遇;坚持……  深化認识  这句话出自刘同《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是对“谷底”最好的阐释。多数成功者,都具有一种钝感力。他们不会被糟糕的环境所影响,他们内心永远有一件值得沉迷与付出的事,这种钝感力足以打败比他们更聪明的那些人。我们总会看见那些成功的人分享他们过去的种种不堪
“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青年毛泽东在论及“体育之效”时谈到,变化时时在发生,强者可以变弱,弱者可以变强。变强或变弱,皆在人为。  身为强者,若不居安思危,沾沾自喜而滥用强权,则至强可以变为至弱。  纵观历史,我们发现:秦统治者贪图享乐,二世而亡;唐玄宗挥霍唐朝基业而有“安史之乱”;清朝以天国自居,沾沾自喜,终至外敌入侵。这些“强国”的统治者们以“至强者”的身份自居,滥用
【例文】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是遇地崩山摧而不慌,遇狂风巨浪而不乱。无论时代的洪流如何涤荡,仍固守一方心灵静土,执着一份宁静淡然。面对人生百态,当遇天堑难以逾越时,我们应以静处世,平心静气,如此便可于阴霾之中窥见天光。  静气是一剂抵御挫折的良药。画家木心在文革期间被捕入狱,后又遭遇软禁长达两年。在这期间,先生始终以魏晋风度行走于世,无伤无恙。研读古书,拓宽生命的容量;又徜徉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