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隐瞒病情、隐瞒爷爷去世的消息;孩子极力隐藏负面情绪,向父母呈现“一切都好,我很强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双向隐瞒并不少见,也许双方都是出于不想让对方担忧的好心,可一次次的隐瞒却在不知不觉中使双方渐行渐远。
“上个月我和几个老同学去山里玩,不小心摔断了腿骨……别担心啊!已经做完手术出院了……”看着手机上爸爸发来的信息,在千里外读研究生的许晴大吃一惊,愣了半晌。事情已经过去一个多月,她竟然一点儿都不知道。
担心之余,一种被隐瞒的愤怒与不被信任的委屈袭上许晴的心头。与此同时,许晴的舍友李依依正在绞尽脑汁地想如何才能在周末飞往深圳找她的男朋友,而不被父母发现。她和男友已经交往快两年了,而她的父母至今还不知道这个男孩的存在。
类似于这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双向隐瞒并不少见。在孩子年幼时,父母会帮孩子“过滤”一些他们认为孩子不必要操心、无需担忧的家庭事务,如家庭财务、偶尔的争端、父母的病情、亲友的八卦等。而孩子也曾悄悄将自己一些成长中的小秘密悉心藏好,如与同学之间的争吵,或是一场青涩的恋情。
然而,当孩子逐渐长大,独自求学或在外地工作,觉得已经可以为自己担当,对家人有所回报的时候,却依然感受到自己和父母间或多或少有“无法说出口的话”。本以为成长会带来更平等、坦诚的交流,但实际上,隐瞒的蔓草还在滋长。
也许,双方都是出于不想让对方担忧的好心,可一次次的隐瞒却在不知不觉中使双方渐行渐远。
我以为我已经有了帮父母分担的能力,可还是被排除在外
对于许晴来说,父母向她隐瞒疾病,已经有好几次了。小时候,都是偶然翻到病历本,才知道爸妈的身体状况。那时的她因为年龄还小,更多的是一种担忧和无力——她知道自己帮不上什么忙。而现在,许晴已经成年,她觉得自己已经有了为父母分担的能力,可以帮着买药、去医院挂号,帮着查阅相关的医疗信息,处理日常事务……父母的隐瞒归根到底还是在把她当小孩看,她有点儿沮丧地说:“我那样努力追求成长,在爸妈这里仿佛看不到一点儿成效。”
辛夷来自西安,现在是北京大学一名大二的学生。她心里始终哽着一根刺,偶尔想想就觉得难受异常——那就是父母对于爷爷去世消息的隐瞒。
去年国庆节前一个多月,98岁高龄的爷爷身体状况急转而下,住进了医院。她跟父母说:“如果你们国庆节要回河南老家看望爷爷,一定要叫上我。”可是国庆长假已经过半,她一直没有收到父母的安排,而此时爸妈已经悄悄回了老家。原来爷爷已经去世了,丧仪举行完毕。而所有的这些过程,辛夷作为唯一的孙女,却始终被排除在外。
面对辛夷的质问,父母给出诸多理由,比如“事发突然,不忍你奔波劳累”,比如“农村丧事繁琐,你不适应”,比如“同学找你旅游,你挺忙的”……这些理由,辛夷一个都不能接受。
“我极力地向他们呈现,一切都好,我很强大”
成年的孩子对于父母的隐瞒感到愤怒,然而另一方面,孩子也并未对父母事事坦诚相告。
临近毕业季,肖乐乐过得异常辛苦,她不慎丢失了一副价值5000元的角膜塑形镜。马上就要上班了,肖乐乐不想再花家里的钱,瞒着父母,动用全部的存款,削减日常开销,向好朋友借钱,想方设法购买了新镜片。拿到镜片的那一瞬間,她感到一种隐秘的巨大成就感,仿佛刚刚出道的年轻猎人,第一次独自打到了猎物。
除此之外,一般在学校里遇到不顺心的事,肖乐乐都不会告诉父母,只有快乐的、有荣誉感的事情才会在电话里说,所谓报喜不报忧。
肖乐乐坦言,自己以前确实是个马虎的人,经常丢东西,没少受妈妈的数落。成年离家后,她希望能改变妈妈对自己的印象,不要让她总为自己操心。“所以我极力地向他们呈现,一切都好,我很强大。”
在保护与平等、独立与依靠之间寻找平衡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副教授钟杰说,在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双向隐瞒”的现象中,父母隐瞒孩子比较常见,原因有很多种:怕干扰孩子的学业,不想让孩子担心,觉得告诉孩子也没什么用。对于亲人去世的消息,有些父母会不忍孩子承受这么大的痛苦,于是就选择隐瞒。这是一种出于爱孩子、保护孩子的心理所作出的隐瞒。
这些做法在孩子未成年时没什么问题,对孩子是一种保护。但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来说,父母的“自作主张”,客观上剥夺了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它的背后是父母仍将子女看作小孩,而非视为成人去对待的心理事实。
钟杰说:“我不太赞同父母将祖父母去世的消息瞒着孩子。孩子长大之后,面对家庭事务,父母应该与孩子协商,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逐渐扩大孩子的自主性,这其实是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至于子女对父母的隐瞒,钟杰分析,子女在青春期时,会向父母隐瞒一些“秘密”,这很正常。他们需要通过保持自我的独立性来慢慢走向成熟。如果父母仍然将子女视作小孩,给予过度的保护和不信任,那急于追求独立的子女可能会通过过激的表现来告诉父母:“我可以独立。”在确立自我界限和与家庭融合之间找到平衡,这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容易——过于卷入到家庭中可能会失去自我,过于独立又会失去家庭的依靠和支持。
钟杰强调,子女即使已经成年,也应该明白,遇到困难,能够寻求帮助,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如果自己没有能力解决,寻求帮助并不可耻,不要为了虚假的独立就不去寻求帮助。毕竟独立也好,寻求帮助也好,我们都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中国青年报》2019.6.1)
“上个月我和几个老同学去山里玩,不小心摔断了腿骨……别担心啊!已经做完手术出院了……”看着手机上爸爸发来的信息,在千里外读研究生的许晴大吃一惊,愣了半晌。事情已经过去一个多月,她竟然一点儿都不知道。
担心之余,一种被隐瞒的愤怒与不被信任的委屈袭上许晴的心头。与此同时,许晴的舍友李依依正在绞尽脑汁地想如何才能在周末飞往深圳找她的男朋友,而不被父母发现。她和男友已经交往快两年了,而她的父母至今还不知道这个男孩的存在。
类似于这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双向隐瞒并不少见。在孩子年幼时,父母会帮孩子“过滤”一些他们认为孩子不必要操心、无需担忧的家庭事务,如家庭财务、偶尔的争端、父母的病情、亲友的八卦等。而孩子也曾悄悄将自己一些成长中的小秘密悉心藏好,如与同学之间的争吵,或是一场青涩的恋情。
然而,当孩子逐渐长大,独自求学或在外地工作,觉得已经可以为自己担当,对家人有所回报的时候,却依然感受到自己和父母间或多或少有“无法说出口的话”。本以为成长会带来更平等、坦诚的交流,但实际上,隐瞒的蔓草还在滋长。
也许,双方都是出于不想让对方担忧的好心,可一次次的隐瞒却在不知不觉中使双方渐行渐远。
我以为我已经有了帮父母分担的能力,可还是被排除在外
对于许晴来说,父母向她隐瞒疾病,已经有好几次了。小时候,都是偶然翻到病历本,才知道爸妈的身体状况。那时的她因为年龄还小,更多的是一种担忧和无力——她知道自己帮不上什么忙。而现在,许晴已经成年,她觉得自己已经有了为父母分担的能力,可以帮着买药、去医院挂号,帮着查阅相关的医疗信息,处理日常事务……父母的隐瞒归根到底还是在把她当小孩看,她有点儿沮丧地说:“我那样努力追求成长,在爸妈这里仿佛看不到一点儿成效。”
辛夷来自西安,现在是北京大学一名大二的学生。她心里始终哽着一根刺,偶尔想想就觉得难受异常——那就是父母对于爷爷去世消息的隐瞒。
去年国庆节前一个多月,98岁高龄的爷爷身体状况急转而下,住进了医院。她跟父母说:“如果你们国庆节要回河南老家看望爷爷,一定要叫上我。”可是国庆长假已经过半,她一直没有收到父母的安排,而此时爸妈已经悄悄回了老家。原来爷爷已经去世了,丧仪举行完毕。而所有的这些过程,辛夷作为唯一的孙女,却始终被排除在外。
面对辛夷的质问,父母给出诸多理由,比如“事发突然,不忍你奔波劳累”,比如“农村丧事繁琐,你不适应”,比如“同学找你旅游,你挺忙的”……这些理由,辛夷一个都不能接受。
“我极力地向他们呈现,一切都好,我很强大”
成年的孩子对于父母的隐瞒感到愤怒,然而另一方面,孩子也并未对父母事事坦诚相告。
临近毕业季,肖乐乐过得异常辛苦,她不慎丢失了一副价值5000元的角膜塑形镜。马上就要上班了,肖乐乐不想再花家里的钱,瞒着父母,动用全部的存款,削减日常开销,向好朋友借钱,想方设法购买了新镜片。拿到镜片的那一瞬間,她感到一种隐秘的巨大成就感,仿佛刚刚出道的年轻猎人,第一次独自打到了猎物。
除此之外,一般在学校里遇到不顺心的事,肖乐乐都不会告诉父母,只有快乐的、有荣誉感的事情才会在电话里说,所谓报喜不报忧。
肖乐乐坦言,自己以前确实是个马虎的人,经常丢东西,没少受妈妈的数落。成年离家后,她希望能改变妈妈对自己的印象,不要让她总为自己操心。“所以我极力地向他们呈现,一切都好,我很强大。”
在保护与平等、独立与依靠之间寻找平衡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副教授钟杰说,在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双向隐瞒”的现象中,父母隐瞒孩子比较常见,原因有很多种:怕干扰孩子的学业,不想让孩子担心,觉得告诉孩子也没什么用。对于亲人去世的消息,有些父母会不忍孩子承受这么大的痛苦,于是就选择隐瞒。这是一种出于爱孩子、保护孩子的心理所作出的隐瞒。
这些做法在孩子未成年时没什么问题,对孩子是一种保护。但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来说,父母的“自作主张”,客观上剥夺了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它的背后是父母仍将子女看作小孩,而非视为成人去对待的心理事实。
钟杰说:“我不太赞同父母将祖父母去世的消息瞒着孩子。孩子长大之后,面对家庭事务,父母应该与孩子协商,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逐渐扩大孩子的自主性,这其实是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至于子女对父母的隐瞒,钟杰分析,子女在青春期时,会向父母隐瞒一些“秘密”,这很正常。他们需要通过保持自我的独立性来慢慢走向成熟。如果父母仍然将子女视作小孩,给予过度的保护和不信任,那急于追求独立的子女可能会通过过激的表现来告诉父母:“我可以独立。”在确立自我界限和与家庭融合之间找到平衡,这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容易——过于卷入到家庭中可能会失去自我,过于独立又会失去家庭的依靠和支持。
钟杰强调,子女即使已经成年,也应该明白,遇到困难,能够寻求帮助,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如果自己没有能力解决,寻求帮助并不可耻,不要为了虚假的独立就不去寻求帮助。毕竟独立也好,寻求帮助也好,我们都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中国青年报》20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