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将走过多方混战的“战国时代”,一个各方利益的整合期即将到来。
过去的5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极速发展的5年。金融科技创业公司、创新的业务模式与解决方案的不断涌现,使这一市场在短时间内成为中国金融界备受瞩目的“处女地”之一,也引起了全球著名智库的注意。
今年5月,麦肯锡公司发布以中国银行业创新为主题的系列报告,其中《颠覆与连接——解密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这一子报告,就专门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报告认为,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即将走过多方混战的“战国时代”,未来该市场有六大趋势值得关注。
市场强势兴起
2013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元年。这一年,余额宝和微信支付的诞生让普罗大众对互联网金融有了最初和最直观的概念与感受。随后,百度、京东、苏宁等也宣布进军互联网金融市场,并围绕第三方支付(中国互联网金融最早、最大和最成熟的细分市场)、财富管理、融资以及互联网保险等四个细分板块“开疆拓土”,直至今日也是风头不减。
麦肯锡报告统计,截至2015年底,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市场规模达到12-15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近20%),互联网金融用户人数超过5亿,为世界第一。其中,P2P网贷交易额(数千亿元人民币)居全球首位;第三方支付交易额(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亦为全球领先,远超Paypal等欧美领先者;理财领域以阿里的余额宝为代表,在短短两年内资产管理规模达到7000亿元人民币,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货币市场基金。
中国互联网金融产业也深受资本市场青睐,相关企业的估值远超其他行业。报告显示,在全球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前10名中,中国占据4席(腾讯、阿里、百度、京东);互联网金融公司不断刷新估值纪录,如蚂蚁金服(600亿美元)、陆金所(185亿美元)、微众银行(55亿美元)等。
互联网金融市场在中国的勃然兴起并非毫无来由。经济新常态下,传统工业产能过剩、信贷需求紧缩,新兴产业、新型消费群体和消费模式不断壮大,客户端的金融需求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加之,创新的业务模式与解决方案不断蚕食和分解银行传统业务,金融科技在强势资本支持下迅猛发展,报告认为,这对金融生态圈产生彻底、颠覆式的影响,是可以预见并形成可追踪趋势的。
谁能成为领航者?
面对如此巨大的“蛋糕”,并不是所有参与者都能有幸分一杯羹。从近年的成功案例来看,报告称,以下三类具备独特定位及成功要素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参与者,更有机会成为领航者。
“来自门外的野蛮人”——互联网新军。当新年来临之际,微信群中“红包”满屏飞舞,当“双十一”到来,过亿用户用支付宝在淘宝完成“剁手之旅”,互联网新军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中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报告指出,这些公司通过充分利用原有的核心业务(如电商和社交网络),依靠庞大的客户群和低获客成本,针对不同目标群体构建起了自己的互联网金融帝国。他们的成功之处在于:产品创意本土化、快速获客扩张、多重场景提升客户体验、互联网大数据实现客户洞察以及以企业家精神进行人才管理。
传统金融机构快速推进数字化革新。各大国有银行在这轮改革竞速中率先起跑。比如,以工行、建行等为代表的大型商业银行就在去年开始实施互联网金融战略,打造互联网业务平台。以工行的融e购交易平台为例,该平台在2015年已达到8000亿元的交易规模。为了能尽快在互联网金融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报告提出,传统金融机构应运用建立多方战略合作、全面的产品供应、专业的风险把控能力和实体网点成为体验店这四大优势积极投身竞争。
非金融核心企业积极跨界。这类参与者来自于与互联网和金融都不沾边的传统行业,如零售和房地产。例如,苏宁和国美作为线下零售巨头全面拓展金融业务经营版图,支持其主营零售业务;万达集团利用商业地产和文化旅游业务,为其金融业务进行引流。目前,此类参与者还不太多,但其线下引流进行低成本获客、行业优势垄断地位、全产业链数据挖掘和线下网络提升客户体验四大潜在的成功因素,对前两类市场参与者构成有力的威胁。
六大趋势值得关注
从当下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构成来看,未来几年,仍将有不少企业投身其中。不过,报告认为,随着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逐步纳入监管体系,它即将走过多方混战的“战国时代”,进入各方利益的整合期。未来,该市场有六大趋势和机遇,值得重点关注——
第一,移动支付和理财:线上线下结合、基于手机的移动支付带来下一个热点,财富管理将进一步快速增长。报告认为,尽管第三方线上支付的市场集中度已初步形成,但作为其他诸多金融应用的基础,基于手机、连接线下的移动支付仍是各方必争之地,市场格局充满不确定性与潜在机遇。
第二,线上消费金融和小微信贷:传统的消费信贷、信用卡、普惠金融等各类业务全面线上化。消费正日益成为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驱动力,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和购买力的增强,中国的家庭消费将迅速增长,催生更多金融需求。
第三,B2B互联网金融:企业对银行金融服务的需求更加复杂,向定制化发展。互联网推动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使交易更高效。
第四,金融云和基础设施:节约开支,建立灵活的架构,尤其有利于大量小型从业者和非金融从业者进入。与金融机构内部自建并运营其数据的传统模式不同,金融云为客户(各种金融/非金融机构,尤其是小企业)提供远程、基于需求的服务,而客户将按照服务的使用情况来付费。
第五,大数据应用:进入平台化、商业化阶段,精准预测消费者行为,建立实时、低成本的风险管理体系。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中具有战略意义,尤其是在产品创新和风险控制方面。大数据应用帮助金融机构收集并分析消费者数据获得洞见,从而能以更个性化的产品、更精准的营销体验来获取并服务客户。
第六,颠覆式技术:区块链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应用于支付、清算、交易等多领域。区块链技术通过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点对点传输,打破了中心化和中介化的数据传输模式,具有安全、透明且无法篡改的特点。
未来,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在发展趋势不断明朗的现阶段,报告认为,无论来自哪个产业、采用何种商业模式,从业者都必须把握其成功要素,精进其核心技能,如此方能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未来整合的激烈竞争中存活并实现长足发展。
过去的5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极速发展的5年。金融科技创业公司、创新的业务模式与解决方案的不断涌现,使这一市场在短时间内成为中国金融界备受瞩目的“处女地”之一,也引起了全球著名智库的注意。
今年5月,麦肯锡公司发布以中国银行业创新为主题的系列报告,其中《颠覆与连接——解密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这一子报告,就专门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报告认为,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即将走过多方混战的“战国时代”,未来该市场有六大趋势值得关注。
市场强势兴起
2013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元年。这一年,余额宝和微信支付的诞生让普罗大众对互联网金融有了最初和最直观的概念与感受。随后,百度、京东、苏宁等也宣布进军互联网金融市场,并围绕第三方支付(中国互联网金融最早、最大和最成熟的细分市场)、财富管理、融资以及互联网保险等四个细分板块“开疆拓土”,直至今日也是风头不减。
麦肯锡报告统计,截至2015年底,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市场规模达到12-15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近20%),互联网金融用户人数超过5亿,为世界第一。其中,P2P网贷交易额(数千亿元人民币)居全球首位;第三方支付交易额(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亦为全球领先,远超Paypal等欧美领先者;理财领域以阿里的余额宝为代表,在短短两年内资产管理规模达到7000亿元人民币,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货币市场基金。
中国互联网金融产业也深受资本市场青睐,相关企业的估值远超其他行业。报告显示,在全球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前10名中,中国占据4席(腾讯、阿里、百度、京东);互联网金融公司不断刷新估值纪录,如蚂蚁金服(600亿美元)、陆金所(185亿美元)、微众银行(55亿美元)等。
互联网金融市场在中国的勃然兴起并非毫无来由。经济新常态下,传统工业产能过剩、信贷需求紧缩,新兴产业、新型消费群体和消费模式不断壮大,客户端的金融需求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加之,创新的业务模式与解决方案不断蚕食和分解银行传统业务,金融科技在强势资本支持下迅猛发展,报告认为,这对金融生态圈产生彻底、颠覆式的影响,是可以预见并形成可追踪趋势的。
谁能成为领航者?
面对如此巨大的“蛋糕”,并不是所有参与者都能有幸分一杯羹。从近年的成功案例来看,报告称,以下三类具备独特定位及成功要素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参与者,更有机会成为领航者。
“来自门外的野蛮人”——互联网新军。当新年来临之际,微信群中“红包”满屏飞舞,当“双十一”到来,过亿用户用支付宝在淘宝完成“剁手之旅”,互联网新军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中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报告指出,这些公司通过充分利用原有的核心业务(如电商和社交网络),依靠庞大的客户群和低获客成本,针对不同目标群体构建起了自己的互联网金融帝国。他们的成功之处在于:产品创意本土化、快速获客扩张、多重场景提升客户体验、互联网大数据实现客户洞察以及以企业家精神进行人才管理。
传统金融机构快速推进数字化革新。各大国有银行在这轮改革竞速中率先起跑。比如,以工行、建行等为代表的大型商业银行就在去年开始实施互联网金融战略,打造互联网业务平台。以工行的融e购交易平台为例,该平台在2015年已达到8000亿元的交易规模。为了能尽快在互联网金融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报告提出,传统金融机构应运用建立多方战略合作、全面的产品供应、专业的风险把控能力和实体网点成为体验店这四大优势积极投身竞争。
非金融核心企业积极跨界。这类参与者来自于与互联网和金融都不沾边的传统行业,如零售和房地产。例如,苏宁和国美作为线下零售巨头全面拓展金融业务经营版图,支持其主营零售业务;万达集团利用商业地产和文化旅游业务,为其金融业务进行引流。目前,此类参与者还不太多,但其线下引流进行低成本获客、行业优势垄断地位、全产业链数据挖掘和线下网络提升客户体验四大潜在的成功因素,对前两类市场参与者构成有力的威胁。
六大趋势值得关注
从当下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构成来看,未来几年,仍将有不少企业投身其中。不过,报告认为,随着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逐步纳入监管体系,它即将走过多方混战的“战国时代”,进入各方利益的整合期。未来,该市场有六大趋势和机遇,值得重点关注——
第一,移动支付和理财:线上线下结合、基于手机的移动支付带来下一个热点,财富管理将进一步快速增长。报告认为,尽管第三方线上支付的市场集中度已初步形成,但作为其他诸多金融应用的基础,基于手机、连接线下的移动支付仍是各方必争之地,市场格局充满不确定性与潜在机遇。
第二,线上消费金融和小微信贷:传统的消费信贷、信用卡、普惠金融等各类业务全面线上化。消费正日益成为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驱动力,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和购买力的增强,中国的家庭消费将迅速增长,催生更多金融需求。
第三,B2B互联网金融:企业对银行金融服务的需求更加复杂,向定制化发展。互联网推动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使交易更高效。
第四,金融云和基础设施:节约开支,建立灵活的架构,尤其有利于大量小型从业者和非金融从业者进入。与金融机构内部自建并运营其数据的传统模式不同,金融云为客户(各种金融/非金融机构,尤其是小企业)提供远程、基于需求的服务,而客户将按照服务的使用情况来付费。
第五,大数据应用:进入平台化、商业化阶段,精准预测消费者行为,建立实时、低成本的风险管理体系。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中具有战略意义,尤其是在产品创新和风险控制方面。大数据应用帮助金融机构收集并分析消费者数据获得洞见,从而能以更个性化的产品、更精准的营销体验来获取并服务客户。
第六,颠覆式技术:区块链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应用于支付、清算、交易等多领域。区块链技术通过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点对点传输,打破了中心化和中介化的数据传输模式,具有安全、透明且无法篡改的特点。
未来,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在发展趋势不断明朗的现阶段,报告认为,无论来自哪个产业、采用何种商业模式,从业者都必须把握其成功要素,精进其核心技能,如此方能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未来整合的激烈竞争中存活并实现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