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十年最大的附加值,莫过于中华民族开始有了宽容、平和的“大国风度”。
《财富》道歉与彭定康示好
在热热闹闹的香港回归十周年庆典活动的相关报道中,有两则“表态”显得异乎寻常。
一是赫赫有名的《财富》杂志,十年前曾发表过一篇题为《香港之死》的重头文章,预言香港前景不妙。如今,则对此公开认错、郑重致歉。
二是被不无嘲弄地称作“末代港督”的彭定康,在接受凤凰卫视专访中也明确表示:事实证明香港是个稳定繁荣的社会,“一国两制”在香港很有成效。
能不能推定或判断当年《财富》撰文预言“香港繁荣不再”是出自一种恶意呢?倘若按斗争哲学或者惯常的意识形态对立思维,这当然是很顺理成章的。亲眼见证昔日日不落帝国的旗帜在东方明珠降落,彭定康内心“非常伤感”。这套用以前的语汇来“剖析”,大概亦应归于“帝国主义决不甘心自己退出历史舞台”以及“他们人还在,心不死”之类。但是,这么一个曾被鲁平痛斥为“千古罪人”的人、被一度认定是“历史的搅局者”的人,为何又能如此心平气和地对今日之香港给出极为肯定的评价呢?中国人是否也该依然以“君子”之腹去测度他只是出自“小人”的无奈,甚至认为他很有“表演天赋”呢?
摒弃弱国心态
还是宽容一点儿好!
对立之弦绷得太紧,谁也轻松不了。容忍别人的不同立场,尽量少一些“麦芒对针尖”式的惯性思维,有利于双方的发展,也有利于实现这人世间的和谐。和谐,并不等于只有一种色彩、一个声音,也不意味着凡事必须同出一种立场、一个出发点。这大千世界,纷纭繁复,连静静生长的花草树木都万千姿态,何况活生生的人?谁能绝对地统治谁、统一谁啊?以此来看,对当年的《财富》撰文、当年的彭定康,或许都应是可理解的。庆幸的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已开始学会宽缓处事、平和处世,不再动辄口诛笔伐,不再一触即跳了(这是典型的弱国心态),而是埋头搞自己的“一国两制”,搞自己的“发展是硬道理”……一搞就是十年——扎扎实实的十年、心无旁骛的十年、充满探索和管理创新的十年,终于搞出了一个世所公认的“继续繁荣”,搞出了一个让往昔的对立面们纷纷转化的新局面。这实在是一件喜出望外的大好事。可以说,香港回归十年,其最大的附加值,莫过于中华民族开始有了“大国风度”的真正回归!
风度的价值
事物间的对立,往往并非是完全水火不相容的对立;而人为的过于尖锐的对立,反倒会强化对立。试想,如果我们对《财富》撰文和彭定康们耿耿于怀,老揪住不放,动用各种舆论力量今批明斗,剑拔弩张它十年,不依不饶它十年,能是个什么结果?且不说这么分散精力,确实难保繁荣;即使保有繁荣,在老被挨批挨斗的氛围下,别人还有什么心情来认个错、道个歉。或者像彭定康那样颇有风度地说上一句:“没有任何事情能改变我对中国发展的兴趣,非常相信中国的经济变化对全世界都有好处”呢?
看来,风度也是值得管理的。风度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它能够推动人们去积极寻找或者开发出对立物之间的非对立性,甚至会不无惊异地发现对立外观下的同一共性。在看似对立的言行深处,可能存在着某种共同的更有价值的人类情怀。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做人做事的风度及其管理。这种人类情怀约束着、鼓舞着、激励着人们向善向好,希望属于这个世界的任何一方土地都向往着创造着或者保持着美好的面貌(比如香港)。这种人类情怀高于任何意识形态之间的是非纷争,因此,尽管视角不同,但一旦看见事物之发展确实是向善向好的,便会毅然捐弃前嫌,心悦诚服。这是否原本就是一种只有出自内心的良善、出自高贵至尊的风度方能体会得到的和谐?但愿如此!管理
(本文作者系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菩提叶
《财富》道歉与彭定康示好
在热热闹闹的香港回归十周年庆典活动的相关报道中,有两则“表态”显得异乎寻常。
一是赫赫有名的《财富》杂志,十年前曾发表过一篇题为《香港之死》的重头文章,预言香港前景不妙。如今,则对此公开认错、郑重致歉。
二是被不无嘲弄地称作“末代港督”的彭定康,在接受凤凰卫视专访中也明确表示:事实证明香港是个稳定繁荣的社会,“一国两制”在香港很有成效。
能不能推定或判断当年《财富》撰文预言“香港繁荣不再”是出自一种恶意呢?倘若按斗争哲学或者惯常的意识形态对立思维,这当然是很顺理成章的。亲眼见证昔日日不落帝国的旗帜在东方明珠降落,彭定康内心“非常伤感”。这套用以前的语汇来“剖析”,大概亦应归于“帝国主义决不甘心自己退出历史舞台”以及“他们人还在,心不死”之类。但是,这么一个曾被鲁平痛斥为“千古罪人”的人、被一度认定是“历史的搅局者”的人,为何又能如此心平气和地对今日之香港给出极为肯定的评价呢?中国人是否也该依然以“君子”之腹去测度他只是出自“小人”的无奈,甚至认为他很有“表演天赋”呢?
摒弃弱国心态
还是宽容一点儿好!
对立之弦绷得太紧,谁也轻松不了。容忍别人的不同立场,尽量少一些“麦芒对针尖”式的惯性思维,有利于双方的发展,也有利于实现这人世间的和谐。和谐,并不等于只有一种色彩、一个声音,也不意味着凡事必须同出一种立场、一个出发点。这大千世界,纷纭繁复,连静静生长的花草树木都万千姿态,何况活生生的人?谁能绝对地统治谁、统一谁啊?以此来看,对当年的《财富》撰文、当年的彭定康,或许都应是可理解的。庆幸的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已开始学会宽缓处事、平和处世,不再动辄口诛笔伐,不再一触即跳了(这是典型的弱国心态),而是埋头搞自己的“一国两制”,搞自己的“发展是硬道理”……一搞就是十年——扎扎实实的十年、心无旁骛的十年、充满探索和管理创新的十年,终于搞出了一个世所公认的“继续繁荣”,搞出了一个让往昔的对立面们纷纷转化的新局面。这实在是一件喜出望外的大好事。可以说,香港回归十年,其最大的附加值,莫过于中华民族开始有了“大国风度”的真正回归!
风度的价值
事物间的对立,往往并非是完全水火不相容的对立;而人为的过于尖锐的对立,反倒会强化对立。试想,如果我们对《财富》撰文和彭定康们耿耿于怀,老揪住不放,动用各种舆论力量今批明斗,剑拔弩张它十年,不依不饶它十年,能是个什么结果?且不说这么分散精力,确实难保繁荣;即使保有繁荣,在老被挨批挨斗的氛围下,别人还有什么心情来认个错、道个歉。或者像彭定康那样颇有风度地说上一句:“没有任何事情能改变我对中国发展的兴趣,非常相信中国的经济变化对全世界都有好处”呢?
看来,风度也是值得管理的。风度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它能够推动人们去积极寻找或者开发出对立物之间的非对立性,甚至会不无惊异地发现对立外观下的同一共性。在看似对立的言行深处,可能存在着某种共同的更有价值的人类情怀。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做人做事的风度及其管理。这种人类情怀约束着、鼓舞着、激励着人们向善向好,希望属于这个世界的任何一方土地都向往着创造着或者保持着美好的面貌(比如香港)。这种人类情怀高于任何意识形态之间的是非纷争,因此,尽管视角不同,但一旦看见事物之发展确实是向善向好的,便会毅然捐弃前嫌,心悦诚服。这是否原本就是一种只有出自内心的良善、出自高贵至尊的风度方能体会得到的和谐?但愿如此!管理
(本文作者系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菩提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