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为降低手机依赖现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手机依赖量表(MPAI)、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孤独量表(UCLA),对73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手机依赖在逃避性和总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在年级上失控性、逃避性和总分上大二显著高于大一;在户口上,农村学生在低效性上显著低于城镇学生;在专业上,除逃避性维度外其它各维度和总分均存在专业显著差异。手机依赖在分维度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以及总分上与孤独感显著正向相关,与领悟社会显著负向相关。孤独感能显著的正向预测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以及总得分,领悟社会支持能显著的负向预测戒断性和总得分。结论: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年级、户口、专业上均存在差异。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能负向预测手机依赖行为,孤独感能正向预测手机依赖行为。
关键词 社会支持 手机依赖 孤独感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7.079
近年来,手机技术上不断突进,改变了其固有的通话联系功能,当下最流行的智能手机将消费购物、影音娱乐、交友聊天、学习阅读、游戏等功能集于一体,智能手机的爆炸式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和学习带来了较多的便利,同时亦带来了新的困扰。大学生做为智能手机消费的主要群体,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极其容易对手机形成依赖,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和负面的情绪感受。在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中,不少学生表明自己对手机形成了较强烈的依赖感,偶尔手机没带在身上心理总感觉不踏实,会产生不明原因的焦虑感和失控感。晚上睡觉前最后一件事是在玩手机,早上醒来第一件事仍然是玩手机,吃饭时、上厕所时、上课时、无聊时总是第一时间会想到手机。可见不少学生确实对智能手机形成了较严重的依赖,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睡眠、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等方面。
因此,探究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外在客观因素和内在心理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众多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家庭教养方式对手机依赖行为具有显著预测作用。手机依赖大学生体验更多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感受更多的孤独感,诱发更强烈的冲动行为,降低幸福感,干扰睡眠质量,直至降低心理健康水平,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通过梳理以往研究发现,感知到能够获得社会支持越少的学生,较容易产生孤独感,在不良认知引导下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很容易促使大学生选择消极的应对方式,即依赖手机,通过网络来逃避现实压力,无力控制,降低效率并最终无法戒断,形成恶性循环。鉴于此,本研究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发展特点,并进一步研究领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对个体手机依赖的促进关系,探明其内在心理机制,以期为后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实证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针对湖南科技学院大一、大二学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800名学生进行测量,收回有效问卷733人,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6%,其中男生259,女生474,大一664,大二69,文科272,理科233,音体美228,城镇学生221,农村学生512。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工具
《手机依赖量表》(MPAI),由Leung等修订,共17题,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高,则手机依赖程度越高,包括4个因素: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和低效性。另外,第3,4,5,6,8,9,14,15题同时是手机依赖筛选题,若有5个及以上选“是”,则被判定为手机依赖者;0《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由姜乾金根据Blumenthal等人(1987)介绍的Zimet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修订。该量表评价被试觉察到的社会支持,包括12个项目,要求被试从极不同意到极同意共7个分值对生活中可觉察到的社会支持进行评价。支持来源为家庭、朋友和重要他人。本次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23;0孤独量表(UCLA),该量表由Russell,Peplau和Ferguson(1978)编制,Russell等(1980)修订,用于测量“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感,偏重于个体的主观体验。本量表共20个项目,4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孤独程度越高。其中1、5、6、9、10、15、16、19、20反向计分。。
1.2.2统计分析
三个量表装订成册,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辅导员担任主试,以班为单位对被试进行集体施测,全部问卷现场收回。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2研究结果
2.1大学生手机依赖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总分和各维度上得分女生整体高于男生,其中在逃避性和总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在年级上,大二在总分和各维度上得分整体高于大一,其中在失控性、逃避性和总分上大二显著高于大一;在户口上,农村学生在低效性上显著低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在其它维度和总分上得分整体高于城镇学生。在专业上,除逃避性维度外其它各维度和总分均存在专业差异。具体见表1。
2.2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在孤独感上,性别、年级、专业以及户口均不存在差异,在领悟社会支持上,女生感知到社会支持显著高于男生,大一学生感知的社会支持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具体见表2。
2.3大学生手机依赖与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手机依赖在分维度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以及总分上与孤独感显著正向相关,与领悟社会显著负向相关。具体见表3。
2.4大学生手机依赖与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的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表明,个体体验到的孤独感能显著的正向预测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以及总得分,而领悟社会支持能显著的负向预测戒断性和总得分。具体见表4。
3讨论与分析
女生在手机依赖各维度和总分上整体上高于男生,这与以往的研究具有一致性,男生更多的会通过运动、游戏进行情绪宣泄,相较于女生较少选择消极、被动的手机依赖行为。大二学生手机依赖行为显著高于大一学生,这与大二学生已经对大学学习生活熟悉和了解,进入相对安定期,过多的自由感和空闲时间容易导致较多的手机依赖行为。相比之下的大一学生怀揣梦想,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适应大学生活,正处在极速调整期,手机依赖行为相对较少。相关分析表明,孤独感与手机依赖各维度和总分显著负向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亦发现,孤独感对手机依赖各维度和总分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即大学生个体体验的孤独感越高手机依赖行为越高。在现实生活中,个体感知到的孤独感越高,为了排解孤独情绪以及满足交际的需求,此时的手机虚拟网络,极易促使个体产生手机依赖行为,在虚拟世界找寻自信心获得满足感,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体验到较高的孤独感,导致手机依赖行为,越多的手机依赖行为愈发降低个体的现实交往能力,继而获得较少的人际关怀,感知更少的社会支持度。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领悟社会支持度与手机依赖各维度和总分负向相关,回归分析发现领悟社会支持越高,其越容易戒断,并最终降低手机依赖行为。这表明个体如果感知到有较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在面临问题时会更多的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暂时的手机依赖行为在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下亦可以克服,因此戒断性维度最先进入回归方程,走出了第一步戒断性,进而有效的控制甚至降低整体的手机依赖行为也较为容易。
4结论
大学生孤独感对手机依赖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领悟社会支持对手机依赖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因此,有效的降低大学生的孤独感,提升更多的领悟社会支持能力均能显著的控制甚至降低手机依赖现象。
关键词 社会支持 手机依赖 孤独感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7.079
近年来,手机技术上不断突进,改变了其固有的通话联系功能,当下最流行的智能手机将消费购物、影音娱乐、交友聊天、学习阅读、游戏等功能集于一体,智能手机的爆炸式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和学习带来了较多的便利,同时亦带来了新的困扰。大学生做为智能手机消费的主要群体,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极其容易对手机形成依赖,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和负面的情绪感受。在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中,不少学生表明自己对手机形成了较强烈的依赖感,偶尔手机没带在身上心理总感觉不踏实,会产生不明原因的焦虑感和失控感。晚上睡觉前最后一件事是在玩手机,早上醒来第一件事仍然是玩手机,吃饭时、上厕所时、上课时、无聊时总是第一时间会想到手机。可见不少学生确实对智能手机形成了较严重的依赖,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睡眠、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等方面。
因此,探究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外在客观因素和内在心理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众多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家庭教养方式对手机依赖行为具有显著预测作用。手机依赖大学生体验更多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感受更多的孤独感,诱发更强烈的冲动行为,降低幸福感,干扰睡眠质量,直至降低心理健康水平,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通过梳理以往研究发现,感知到能够获得社会支持越少的学生,较容易产生孤独感,在不良认知引导下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很容易促使大学生选择消极的应对方式,即依赖手机,通过网络来逃避现实压力,无力控制,降低效率并最终无法戒断,形成恶性循环。鉴于此,本研究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发展特点,并进一步研究领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对个体手机依赖的促进关系,探明其内在心理机制,以期为后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实证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针对湖南科技学院大一、大二学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800名学生进行测量,收回有效问卷733人,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6%,其中男生259,女生474,大一664,大二69,文科272,理科233,音体美228,城镇学生221,农村学生512。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工具
《手机依赖量表》(MPAI),由Leung等修订,共17题,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高,则手机依赖程度越高,包括4个因素: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和低效性。另外,第3,4,5,6,8,9,14,15题同时是手机依赖筛选题,若有5个及以上选“是”,则被判定为手机依赖者;0《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由姜乾金根据Blumenthal等人(1987)介绍的Zimet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修订。该量表评价被试觉察到的社会支持,包括12个项目,要求被试从极不同意到极同意共7个分值对生活中可觉察到的社会支持进行评价。支持来源为家庭、朋友和重要他人。本次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23;0孤独量表(UCLA),该量表由Russell,Peplau和Ferguson(1978)编制,Russell等(1980)修订,用于测量“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感,偏重于个体的主观体验。本量表共20个项目,4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孤独程度越高。其中1、5、6、9、10、15、16、19、20反向计分。。
1.2.2统计分析
三个量表装订成册,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辅导员担任主试,以班为单位对被试进行集体施测,全部问卷现场收回。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2研究结果
2.1大学生手机依赖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总分和各维度上得分女生整体高于男生,其中在逃避性和总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在年级上,大二在总分和各维度上得分整体高于大一,其中在失控性、逃避性和总分上大二显著高于大一;在户口上,农村学生在低效性上显著低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在其它维度和总分上得分整体高于城镇学生。在专业上,除逃避性维度外其它各维度和总分均存在专业差异。具体见表1。
2.2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在孤独感上,性别、年级、专业以及户口均不存在差异,在领悟社会支持上,女生感知到社会支持显著高于男生,大一学生感知的社会支持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具体见表2。
2.3大学生手机依赖与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手机依赖在分维度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以及总分上与孤独感显著正向相关,与领悟社会显著负向相关。具体见表3。
2.4大学生手机依赖与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的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表明,个体体验到的孤独感能显著的正向预测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以及总得分,而领悟社会支持能显著的负向预测戒断性和总得分。具体见表4。
3讨论与分析
女生在手机依赖各维度和总分上整体上高于男生,这与以往的研究具有一致性,男生更多的会通过运动、游戏进行情绪宣泄,相较于女生较少选择消极、被动的手机依赖行为。大二学生手机依赖行为显著高于大一学生,这与大二学生已经对大学学习生活熟悉和了解,进入相对安定期,过多的自由感和空闲时间容易导致较多的手机依赖行为。相比之下的大一学生怀揣梦想,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适应大学生活,正处在极速调整期,手机依赖行为相对较少。相关分析表明,孤独感与手机依赖各维度和总分显著负向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亦发现,孤独感对手机依赖各维度和总分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即大学生个体体验的孤独感越高手机依赖行为越高。在现实生活中,个体感知到的孤独感越高,为了排解孤独情绪以及满足交际的需求,此时的手机虚拟网络,极易促使个体产生手机依赖行为,在虚拟世界找寻自信心获得满足感,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体验到较高的孤独感,导致手机依赖行为,越多的手机依赖行为愈发降低个体的现实交往能力,继而获得较少的人际关怀,感知更少的社会支持度。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领悟社会支持度与手机依赖各维度和总分负向相关,回归分析发现领悟社会支持越高,其越容易戒断,并最终降低手机依赖行为。这表明个体如果感知到有较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在面临问题时会更多的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暂时的手机依赖行为在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下亦可以克服,因此戒断性维度最先进入回归方程,走出了第一步戒断性,进而有效的控制甚至降低整体的手机依赖行为也较为容易。
4结论
大学生孤独感对手机依赖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领悟社会支持对手机依赖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因此,有效的降低大学生的孤独感,提升更多的领悟社会支持能力均能显著的控制甚至降低手机依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