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高中生物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来源 :教育界·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nl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信息化环境下高中生物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对生物学教学的革新及转型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产及生活中。将信息技术融入高中生物学课堂,能够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形象化,构建高效课堂,从而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就信息化环境下高中生物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新教材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来推动教学发展,满足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
  【关键词】信息化;高中生物学;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和巨大挑战,教师利用好信息技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升教学效率[1]。在生物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知识,让他们真正领略生物学的奥秘,从而提升其学习主动性,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一、信息化背景下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背景下,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信息化素养不高
  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素养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但是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使用信息技术。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这些教师的教学思想较为落后,不够重视信息化资源的使用,在课堂上依旧以单一的知识讲解为主,并未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导致教学效果难以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科素养也难以进一步发展。
  (二)课堂效果不明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呼吁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由此,信息化资源逐渐被引入教学过程中。虽然部分教师开始重视此种教学方式的应用,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价值,仅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没有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
  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素养的发展。一些生物学教师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仍以自身为主体,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被激发,其探究能力及创新思维也难以发展,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构建目标更是难以实现。
  二、信息化环境下高中生物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信息化背景下,学校及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作用。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使其意识到应用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重视信息化资源的运用,并结合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方式的作用,从而有力推动教学的发展,实现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的提升[2]。
  (一)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为实现信息化背景下高中生物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学校应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使其意识到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并通过相关措施的落实来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进一步实现高中生物学教学“共享课堂”的构建。相关的研究报告指出,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是决定信息化环境下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前提[3]。如果教师的教学思想较为落后,不够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仍旧以单一的知识讲解为主,学生的整体能力发展就会被束缚。基于此,学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重视对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养,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为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学校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开展必要的培训。学校可以完善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信息化培训。相关培训的开展,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有利于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其次,建立名师工作室。这一措施可以实现新教学形式的分享,使教师掌握更多、更为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这样一来,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为高效生物课堂的构建做好充分准备。
  (二)借助共享平臺,完成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4]。相对来讲,高中阶段的生物学知识相对枯燥,且更加系统化,前后知识联系紧密,仅凭课上有限的时间难以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为此,生物学教师一般会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他们对相关知识进行了解。传统预习模式下,学生凭借自主学习很难理解复杂的知识,且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也很难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进行预习。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知识具体化、趣味化,并将其上传至共享平台,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预习。
  例如,在讲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关知识前,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借助信息共享平台,将与之相关的知识点、探究性问题、自主检测题目等上传,引导学生完成课前预习。第一,教学资料的共享。教师可将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制作成微课,展示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结构,讲述两者的异同点,并结合学生之前学过的遗传基因进行大致讲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讲解两种染色体的遗传及变异过程,简单讲解DNA的分子结构。第二,课前自测。在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学习流程自主完成检测,题目应以简单的选择题为主。第三,数据的整合分析。结合学生的自测情况,教师整理学生的学习弱点,并记录下来,在课堂上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细致讲解,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学生会在趣味内容的吸引下主动进行知识预习,从而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三)借助微课,开展高效教学活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应对知识进行单一的讲解,而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及创新思维。微课可以将教学内容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观看微课,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相关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意识,进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此外,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在趣味内容的吸引、引导下,主动投入知识学习。   例如,在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微课,遵循课程共享原则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本节内容是整个高中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生物学教学的关键。但相关的知识较为抽象,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深刻理解与掌握。基于此,教师可以使用微课,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自主参与整个学习过程。首先,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录制水分子在洋葱细胞中的运输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细胞结构,把握物质跨膜运输的内涵。其次,教师可以在微课中展示显微镜下紫色洋葱的细胞结构,重点讲解浅紫色的细胞结构及液泡,让学生把握原生质层和细胞壁等概念;也可以在视频中加入实验,在洋葱切片中加入蒸馏水,让学生发现细胞的颜色逐渐变浅,液泡逐渐变大。这一内容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质壁分离的相关知识。这样,借助微课可以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探究能力的发展,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实验教学
  实验是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相较于理论知识学习,其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综合素养。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实验教学。例如,在讲解“植物生长素的发展”这节课时,笔者借助信息技术,进一步完善了实验教学。首先,笔者借助微课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了达尔文实验和温特实验,要求学生在课下以组为单位自主选择植物进行实验,验证植物的向光性。其次,笔者借助信息技术直观呈现知识的特点,展示实验操作步骤,并让学生观察植物胚芽的变化。最后,学生开始实验,并用手机记录本组的实验过程。学生设立具体的对照组,将第一盆植物放置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将第二盆放置在背光处;将第三盆作为对照,用台灯照射。通过对比,学生得出结论,并在课堂上进行了展示。笔者收集了学生的实验结果,通过课堂讲解来完善实验步骤,使实验教学更具针对性。
  综上所述,信息化教学手段与高中生物学教学的有效结合,可以推动教学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注入新鲜活力,并满足当前教育背景下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基于此,教师及学校要从实际入手,针对信息化背景下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促进教学的发展,构建高中生物学高效课堂;同时使学生在趣味知识、丰富内容的吸引下主动投入学习,促进其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任火娣.基于网络背景的高中生物信息化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260.
  李雪君.如何在高中生物課堂上提高学生的参与度[J].亚太教育,2019(30):63.
  王婷.运用微课开展高中生物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01):127-128.
  韦娴静,覃刚.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课程整合的思考:一堂“国培”讲座课引发的思考[J].知识窗(教师版),2020(11):34.
其他文献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L)是一种与EBV感染密切相关的NK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表现为多系统、多器官受累,大部分患者短期内死亡.为进一步加深对ANKL的认识,我们现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简述.一、概述2008年的WHO分类标准将ANKL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慢性NK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CLPD-NK)一起归入成熟NK细胞肿瘤,将起源于不成熟的NK细胞肿瘤,如髓系NK前体细胞白血病和前体NK
期刊
说明:(1)因篇幅所限,只收录了第一作者;(2)姓名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3)文题后括号数字为期号,最后为起页。
期刊
患者,男,62岁,因“反复头昏、乏力伴颈部淋巴结肿大2年”于2011年1月入院.查体:颈部淋巴结肿大,其他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HGB 65 g/L,WBC 7.07×109/L,淋巴细胞1.19× 10VL,PLT 346×109/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84.5 fl,网织红细胞(Ret)0.67%.骨髓象:红系占0.005,淋巴细胞占0.140,粒系占0.750;外周血免疫表型:CD5
期刊
【摘要】 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教师应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其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历、体验认知和意义建构的各个环节。如何推动学生亲历学习过程?作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三方面努力:一是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可视化;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原认知历史发展进程;三是让学生的学习成果自然进阶。  【关键词】小学数学;过程可视;自然进阶  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教师应把学习过程还
目的 建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成骨细胞体外培养体系,检测成骨细胞膜CCL3受体(CCR1)表达,研究CCL3对MM患者成骨细胞(OB)的作用.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应用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及维生素C诱导并纯化获得MM患者成骨细胞,以碱性磷酸酶染色及Von Kossa's钙染色鉴定成骨细胞,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培养后成骨细胞纯度.采用FCM分别检测成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一种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包括多种亚型和独立类型;而Burkitt淋巴瘤(BL)是儿童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细胞增殖速度极快.DLBCL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同BL存在部分重叠,并由此引申出一类所谓的“灰区”淋巴瘤,即介于DLBCL和BL之间不能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DLBCL/BL).以下就DLBCL、BL和DLBCL/BL的病理诊断与研究进展做一简要介绍
期刊
室间隔缺损、尿道下裂、眼睑裂狭小、小耳一例
期刊
目的 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侵犯中枢神经系统(CNS)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与预后.方法 报道1例CLL侵犯CNS患者,通过骨髓细胞学、脑脊液细胞形态学及流式细胞术、影像学等检查,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与预后特点.结果 患者脑脊液中检测出一群免疫表型符合CLL的单克隆性B淋巴细胞,经多次鞘内注射治疗后,脑脊液淋巴细胞减少,神经系统症状缓解.既往文献同样显示鞘内注射治疗对C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美育教学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音乐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音乐综合能力,提升学生团队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灵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掌握音乐知识,提高表现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文具体探究了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模式的运用策略,以期发挥合作学习“1+1>2”的效果,促进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提升。  【
目的 探讨通过检测白血病细胞来源微粒(MP)BCR-ABL融合基因水平对达完全分子学反应(CMR)后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进行分层的可能.方法 收集29例不同疾病状态的CML患者,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患者外周血细胞与MP中的BCR-ABL mRNA水平.结果 患者外周血MP和细胞中均能稳定检测出BCR-ABL mRNA;CMR、主要分子学反应(MMR)、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