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广大历史教师积极践行历史课程新理论、新理念,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一时间,各种历史教学新模式、新方法层出不穷,给历史教学带来了巨大活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有的表面上热热闹闹,好像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实际上偏离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理念核心。是貌合神离,缺乏实效,严格来讲这是一种教条主义的表现。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我们应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根本点,坚持务实求真的精神。为此,笔者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开发利用历史资源莫宽泛
新课程改革使广大教师对课程资源有了新的认识,历史资源因历史学科的独特性质而备显丰富,如何利用这丰富的教学资源呢?本人认为在这方面应坚持务实求真的态度,不可过于宽泛,不能脱离实际,为开发资源而开发,与学生的发展脱钩。开发利用教学资源须结合学情,以历史教科书为立足点,以三维目标为依据,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归宿。力求做到因地制宜。例如很多农村地区缺乏图书馆、博物馆等,若将它们纳入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就显得勉为其强,效用不大。而若把当地乡土资源引入教学,这样更易激发学生兴趣,更易把他们的生活经验带进课堂,课堂教学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过度地开发利用历史资源既不现实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三维目标达成中莫忽视知识目标
在新课改中,传统教学由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受到猛烈批判,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转而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方面上来。知识的掌握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我认为对历史这种人文学科来讲,这是一种矫枉过正、舍本求末的做法,是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误解。新课程批判知识本位主义,但并不意味着排斥知识本身,它排斥的只是知识获得的方式即被动接受知识。课改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更多的知识。列宁曾说过:“我们不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基本的事实的知识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如探究“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个历史问题时,学生如不掌握中国近代百年来基本的历史线索与基本史实,如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又如何形成爱党爱国的感情?因此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前提,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基石。否则,三维目标的达成就会成为空谈。
三、创设情景要找准与教材内容的最佳结合点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的核心,不仅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改善教与学,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但是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创设的情景远离学生生活,枯燥生硬,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创设情景首先要找准学生对家庭,集体民族、国家等方面的情感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进行精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激情之火,学生才能去主动探究,才能真正感悟历史和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创设情境其次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历史虽然远离现实生活,但生活同样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源头和活水,只有扎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教学,才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体验中获得知识与能力。例如在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有关农村问题时,因为学生大都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变化都十分熟悉,所以我把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与之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书本与生活的沟通,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发现、感悟、拓展了历史知识与能力。
四、生成教学莫失去标准
生成性教学极大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所以引起广大历史教师的注重。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对生成问题出现了放任自流、缺失标准的现象,如生成随意化、低级无意义化、讨论无序化等。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在其现有的知识,自身的经验和信念的基础上,对所学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从而构建起自己的理解,使认知水平得以发展。如面对同一历史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认识,所以生成的问题千差万别。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有一个衡量标准:有没有价值。即这种生成“能否促进形式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能否提升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和情感体验;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只有这样,历史课堂教学才能做到务实高效。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务实求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促进课改良性发展。
一、开发利用历史资源莫宽泛
新课程改革使广大教师对课程资源有了新的认识,历史资源因历史学科的独特性质而备显丰富,如何利用这丰富的教学资源呢?本人认为在这方面应坚持务实求真的态度,不可过于宽泛,不能脱离实际,为开发资源而开发,与学生的发展脱钩。开发利用教学资源须结合学情,以历史教科书为立足点,以三维目标为依据,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归宿。力求做到因地制宜。例如很多农村地区缺乏图书馆、博物馆等,若将它们纳入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就显得勉为其强,效用不大。而若把当地乡土资源引入教学,这样更易激发学生兴趣,更易把他们的生活经验带进课堂,课堂教学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过度地开发利用历史资源既不现实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三维目标达成中莫忽视知识目标
在新课改中,传统教学由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受到猛烈批判,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转而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方面上来。知识的掌握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我认为对历史这种人文学科来讲,这是一种矫枉过正、舍本求末的做法,是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误解。新课程批判知识本位主义,但并不意味着排斥知识本身,它排斥的只是知识获得的方式即被动接受知识。课改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更多的知识。列宁曾说过:“我们不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基本的事实的知识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如探究“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个历史问题时,学生如不掌握中国近代百年来基本的历史线索与基本史实,如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又如何形成爱党爱国的感情?因此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前提,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基石。否则,三维目标的达成就会成为空谈。
三、创设情景要找准与教材内容的最佳结合点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的核心,不仅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改善教与学,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但是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创设的情景远离学生生活,枯燥生硬,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创设情景首先要找准学生对家庭,集体民族、国家等方面的情感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进行精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激情之火,学生才能去主动探究,才能真正感悟历史和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创设情境其次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历史虽然远离现实生活,但生活同样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源头和活水,只有扎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教学,才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体验中获得知识与能力。例如在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有关农村问题时,因为学生大都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变化都十分熟悉,所以我把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与之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书本与生活的沟通,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发现、感悟、拓展了历史知识与能力。
四、生成教学莫失去标准
生成性教学极大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所以引起广大历史教师的注重。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对生成问题出现了放任自流、缺失标准的现象,如生成随意化、低级无意义化、讨论无序化等。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在其现有的知识,自身的经验和信念的基础上,对所学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从而构建起自己的理解,使认知水平得以发展。如面对同一历史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认识,所以生成的问题千差万别。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有一个衡量标准:有没有价值。即这种生成“能否促进形式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能否提升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和情感体验;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只有这样,历史课堂教学才能做到务实高效。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务实求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促进课改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