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凡:十年耕耘,创出金色“麦田”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catg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群人,他们的活法与众不同,他们觉得别人的事情与自己有关,我们想把他们的故事整理出来,编一本#责任中国公民谱#。
  这是第二个故事,主人公叫莫凡。
  莫凡,一名自由职业者、美术设计师。他自称“现代麦客”,他说,自己总在麦熟季节,外出走乡跋涉,像替人收割麦子的农民一样,到各个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乡村去劳作。所不同的是,他是教孩子们画画,以公益的名义。
  很久以前,莫凡就喜欢画画。他说,“小时候的梦想是当画家,立志要考美院。后来虽然没去成,但还是选择了读美术”。
  大学毕业到贵州支教
  1996年,莫凡大学毕业,他去了当时最火热的城市——深圳,开始了一名自由职业者的生涯。随后,莫凡加入了深圳义工联,并申请去贵州支教教美术。他猜测,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一份国家认可的“正式职业”,申请就没有通过。但他依旧参加协会组织的各种志愿活动,事业也渐上轨道,其设计的作品在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获奖颇丰。
  或许,他的一生注定要与公益结缘。
  2003年,莫凡在网上发现云南山区一个助学机构征集LOGO的启事。他报名参加了,作品还被选中。可是莫凡选择把比赛奖金回捐给该公益组织,资助了他的第一个孩子。
  2004年底,作为资助人的莫凡突发奇想,准备去云南看看他资助的孩子。云南之旅,他认识了小杨老师,聆听了那个公益机构成立的故事,见到了一群拥有纯真笑脸的孩子们。
  或许是孩子们的笑脸、山区艰苦的求学环境触动了他,也可能是人生旅途中一次不经意的心弦撩动,莫凡很希望,孩子都能上学,都能健康成长。他开始想做得更多,想在公益的路上走得更远。
  在大城市办乡村儿童画展
  回到深圳,莫凡把这次走访的照片整理成了一个帖子,发布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短时间内就引发关注,包括他后来最坚定的工作伙伴——种子(网名)。
  2005年6月,莫凡又一次到云南山区探访。这次,他带着许多文具,要去实现之前错过的梦想——当一回美术老师。
  在云龙县关坪乡诺邓完小的那棵大青树下,莫凡为孩子们讲述了一节特别的美术课。在莫凡的记忆里,孩子们很天真,很聪明。“我每次准备画什么的时候,只要在黑板上画一笔,孩子们都能猜个正着。这是现场的志愿者和老师都没法做到的事。”莫凡说,“孩子们虽然没有什么美术基础,但是他们的画都很漂亮。”
  在莫凡的心中,这些孩子的画作堪比凡·高,他开始萌生了在大城市里办乡村儿童画展的想法。
  这个天马行空般的想法在6年后实现。莫凡在上海东方明珠和北京水立方科技感十足的展厅里把画展办了起来,大山孩子与城市孩子的绘画作品同时被呈现。“把城市孩子的画放在一起,并不是想对比,而是希望他们了解彼此。”
  “孩子们没有看到过一本课外书,在他们的童年里没有《皮皮鲁》、没有《白雪公主》、没有《拇指姑娘》,更没有《皇帝的新装》。”在云南山区的那次,校长请求莫凡帮助募集一两百本课外书。


  “麦田计划”享誉公益界
  就是这么一件小事,促使莫凡发起了后来享誉公益界的“麦田计划”。“在此之前,我没有见过麦田。但是在我的想象中,金黄色一片,农民伯伯在收割,充满了喜悦。”
  一开始,莫凡只是单纯想修一个图书角,没有想过捐助。“资助孩子们,毕竟要涉及到钱,总要冒一定的风险……后来我想,如果我个人承担点风险,但能让一个孩子甚至是更多的孩子上学,那就值得!”这时,莫凡也拥有了一群一起奋斗的小伙伴——种子、水瓶、小徐老师、阳光……麦田计划渐渐蓬勃发展起来,进行一对一资助孩子,帮助山区的学校成立图书室、修建校舍等。
  2010年10月1日,麦田计划在广东省民政厅注册成立“麦田教育基金会” 。至今,麦田分别在四川、云南、山东等10余个省份建立了资助点,共资助贫困学生6000余名,代课老师300余名。据说,麦田的志愿者数量一度超过2万人,后来莫凡有意控制规模,人数稳定在8000人左右。
  从一个人的美术老师梦到覆盖全国的麦田志愿者,从单纯想募集百余册图书到为大山摇旗呐喊。十年的时间,麦田变大了,志愿者变多了,问题也多了,但莫凡始终坚持着最初的心,比如,从做麦田的第一天开始就用各种条条框框让自己远离麦田的钱;比如,走访各分社的时候,不喝酒,不收礼,自费吃住,坚定地把麦田的AA制贯彻到底……
  有人说,在这个功利的时代,麦田就像是一个金黄色的梦。
  2010年,麦田计划获得责任中国2010公益盛典公益行动奖。颁奖词这样写道:“由普通志愿者发起并精心耕耘,麦田计划致力于改善贫困山区孩子的教育环境。这个纯民间志愿团队的快速成长,见证草根公益的强大生命力。”
  2011年开始,莫凡逐渐淡出麦田的管理层。“没了我,麦田也一样可以运作下去。”但他依然作为志愿者,行走大山,用影像记录乡村孩子的故事。
  关键是,这样活着,很酷!
  微访谈
  中国财富:你喜欢你的小伙伴怎么称呼你呢?
  莫凡:我喜欢大家叫我“老莫”。但是他们一般会叫我铁公鸡啊。因为我从来不请大家吃饭,每次都是AA制。其实,我每次都是偷偷地请人吃,吃了就要保密。因为我要维护我“铁公鸡”的形象嘛,要让大家知道莫凡是可以拿来开涮的,大家才可以更加平等地相处。
  中国财富:你结婚了吗?家人支持你做公益吗?
  莫凡:结了。家人没什么不支持的,该做的事我一直在做,不会因为麦田耽误我该尽的义务。麦田有这样一个原则,你做公益,但是不能因为麦田影响到家庭。公益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能因为做公益就影响到你的生活和学习。
其他文献
《散财之道》自2003年出版后,很快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作者资中筠先生于2006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并更名为《财富的归宿》。第二次修订出版是2011年。2015年,作者再次对本书进行了第三次修订出版,并更名为《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  在国内,一本学术著作能够多次再版已不易,能够让作者每次再版时大幅修改则更难。这本书到底有怎样的魔力,让一位80多岁高龄的学者孜孜不倦修改(资先生著作等身,这
期刊
9月8日,“2015百度世界大会”可谓万众瞩目。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宣布推出百度智能机器人助手“度秘”,豪言要让每一个人用得起秘书。未来,记者转秘书的梦想恐怕要破灭了。再早一些,微软第三代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也杀回微信,自称17岁陪人聊天是其强项。而马云提到的软银已经正在批量生产投向市场的情感机器人“pepper”,因为价格只有1万出头,可能将我们直接带进了“机器人进入普通人家”的时代。  如果将目
期刊
一  189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知识分子,一百多年来对中国的影响之深远,今天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1890后”(下面简称“90后”)这一代知识分子散布在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对中国有深远影响的陶行知、竺可桢、叶圣陶等人都是“90后”。在乡村建设方面的梁漱溟、晏阳初、卢作孚是“90后”,卢作孚也是主要的实业家,在实业界还有像吴蕴初等“90后”。还有一类人今天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得到读者的欢迎,就
期刊
在业界,有这样一种普遍的看法: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是制约中国乳品行业发展的因素。然而,国土面积仅仅比中国台湾稍大一点的荷兰,其乳制品出口量却雄踞世界第二。荷兰是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将生产效益最大化的,这无疑激起了中国专家们好奇。  胡定寰到荷兰深入考察过当地乳业。他感受最深的就是中荷乳业奶牛养殖模式的不同。在荷兰,家庭式牧场极其普遍,“一个家族几代人都从事奶业,子承父业,生生不息。”而在中国,家庭
期刊
党国英表示,两年来无论是高层政策还是民间合作,都为改善中国乳业做出了实际的贡献,但仍有进步的空间,而且关键仍在“土地政策”。在我国,农民土地产权不清晰是阻碍农场规模化的首要原因。“对农民来说,今年我有这个土地,明年我可能就没了。” 1995年我国农场开始实行承包责任制,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但2008年,中央明确提出保持现有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此后亦多次下达一号文件提出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
期刊
老树,本名刘树勇,1962年生于山东临朐,198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现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艺术系主任。  上世纪8 0年代初自习绘画。后开始致力视觉语言与叙事方式的比较研究。2007年始,重操画业。在新浪微博上以“老树画画”闻名,著有《花乱开》等。  见老树时,他刚从河西走廊归来,颇有兴致地讲起在西北的见闻,戈壁滩空寂苍凉,莫高窟壁画却简括明艳,他甚至从洞窟对面的山上背回一块土来,自
期刊
中国乳制品行业在过去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李胜利认为,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是乳业发展的平稳阶段,当时有很多的小农场。1997年到2007年这10年,中国牧场的发展扩张规模越来越快,是乳业发展的扩张阶段。在这期间,中国经济发展飞速,而且城镇化的发展非常迅速。小牧场、中型牧场、大型牧场的发展都非常快。但在2008年之后,三聚氰胺的危机影响到了乳制品发展,行业进入了一个转型升级变化的阶段
期刊
在中国,谈起公益,人们往往会想到腰缠万贯的慈善家,仿佛政府以外的公共事务,只是大财主们的事情,连中产阶级都没必要搀和,就更不必说一般人了。  北大教授钱理群讲了一句被广为引用的话,他说:“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不只是大学,整个中国社会也是如此,现在是一个商业时代,人们做事讲究效率,追求实惠,这并没有什么错,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已经穷了很多年,人们刚刚才有点剩余财富的国度。  
期刊
全球化时代、互联网时代、全民创新时代、公民公益时代,中国需要大量的公益外资,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公益内资”。外资要欢迎,内资更要大量激发。好就好在,当今的社会,出现的一些新的技术手法和社会创新,正在或者即将彻底颠覆公益的传统路线。  不参与众筹的基金会或将消亡  基金会的使命,本来就是众筹的。大型门户网站加基金会加公益行动派的方式,让今天说的众筹,与传统意义上的“众筹”,有了鲜明的分野。  过去的
期刊
有一群人,他们的活法与众不同,他们觉得别人的事情与自己有关,我们想把他们的故事整理出来,编一本#责任中国公民谱#。  这是第一个故事,主人公叫房涛。  商务套装,齐耳短发,公众面前的房涛总是一副精致干练的“女强人”形象。接受采访于她而言是家常便饭,她语速飞快,不忌讳敏感问题,即便是一些未竟事业,聊起来也落落大方,仿佛天下之大,无她不可谈之事。  她从中国公益事业的低谷一路走来,经历着国内慈善市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