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一直以来都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说明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破坏了整个教师队伍的形象,本文从师德建设的要求入手,深入如今在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既能教书也能育人,可是如今却有个别的教师在工作中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希望能对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工作带来帮助。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问题;对策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工作,担负的责任不仅仅是教书更是育人,所以在素质要求上不只是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素质能过关,不误人子弟,将合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长效的,所以中小学师德建设工作既是社会环境的要求、也是教育事业的要求,更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要求
根据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为基本指导方针,可以将师德建设工作的要求从一些几个方面来阐述:其一是将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内容作为基本的做法要求,能以师德建设机制的内容为目标,更好的完成对教师队伍的师德培训工作,而且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出现,少走弯路,更好的完成师德建设内容的要求。在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要求中,需要指出师德的认识、情感、习惯等方面的内容,能让教师在中小学师德建设中不断丰富情感,让师德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束缚,这样才能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完成师德建设的要求。其二是对教师合理定位,教师在工作过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对方面的对象,包括学校、学生、教学工作、学生家长等,教师与每一个对象的关系与定位都是师德建设的要求,需要让教师正确处理与这些对象之间的关系,在服从学校的安排和完成教育职能的基础上,更好的与学生家长沟通,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高质量的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其三合理的评价标准要求,改变传统的“分数至上”的思想,同时用心对待学生,避免教师的社会负面影响,这样才能满足多方面的要求,让中小学师德建设工作符合《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的要求。
二、在中小学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一)个人利益因素
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没有坚守自身师德,在个人利益和教书育人工作中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而这一冲突的结果就是教师的乱收费现象。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总是“留一手”,原本应该课堂上讲透点透的知识一定要留到课后自己的补习班中,或者是课堂进度与补习班进度衔接,将课堂上的知识转移到私自的补习班中讲解,课后辅导本身是无偿进行的,而且也应该是在课余时间完成,不过现实状况却是在补课班中完成,就为了收取一些额外的补课费。
(二)思想因素
在教学工作中,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对学生“分门别类”处理,将自己所有的目光都停留在所谓的“优等生”身上,而对“差生”却不屑一顾,违背了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的原则,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也没有从所有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学工作,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有所教师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不认真,对待学生没有耐心,希望学生的学习状况一步登天,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听话的学生,滥用职权,实行身体暴力,学生与教师的矛盾冲突不断,还容易演变成恶性事故。
(三)评价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的评价制度并不完善,尽管有一些对教师的评价原则,但是对实际的操作效果却没有一套完善的评价制度,这也导致了有的教师并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师德建设,评价措施不到位,没有细化、量化到每一个条款上,基本都是做做样子,没有起到约束、评价的作用。
三、对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
(一)强化师德意识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强化教师的师德意识,具体做法如下:其一引导教师总结师德建设工作相关理论,让师德建设工作能有坚实的理论依据,也能让教师在研究师德建设理论的过程中强化教师的师德意识,更好的确定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如何完成师德理论构建,一般可以参考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和戴尔·卡耐基的心理学理论。其二实现教师的总动员,让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参与到师德建设中去,从课堂教学、课后活动和文化建设上,让教师能实现多方位的教书育人,也能实现师德建设意识的强化。在师德意识的强化过程中,不能只靠着教师的自主性,也应该突出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对师德建设的指导下和约束性,从工作目标和工作机制上完成师德建设。
(二)提高职业素养
在中小学师德建设中,需要从师德建设的核心入手,对每一个学生都认真负责,也就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国家的建设输送更多的人才。教师本身是一个职业,可是却对职业素养有着更高的要求,和其他的职业不同的是,教师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职业素养和其他职业相同却又不同,相同的是都需要对自己的本质工作认真负责,不同的是教师对良心、心态等素质的要求更高,学生们对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很在意,也都争相模仿。教师的提高职业素养不仅仅是让教师对自己的本质工作认真负责,更是让教师在面对付出和回报上的衡量能从自己的良心角度而不是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时刻牢记自身的教育重任。明确在教育工作和其他职业的区别,并没有高薪的回报,也没有闲散的工作时间,只有对教育的责任,和桃李满天下的满足感。
(三)探索建设模式
在中小学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建设模式并不单一,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在教育中主体应该是学生,而教师应该做到能尊重并陶冶学生的个性,才能让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教师的师德建设模式应该和教学工作联系在一起,并不能单一存在。其一教师应该从自身素质入手,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避免在知识含量上止步不前,而是应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而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实自己的知识含量,提高教师的威信。其二是注重师德建设性的实效性,在师德建设中,应该注意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多让教师感受到师德建设的正能量,让师德建设和教师的工作密切相关。其三在教师的个性培养上,教师的个性丰富才能让培养的学生有一定的个性特色。
(四)完善考评制度
在教学中,想要加强中小学师德建设需要完善对教师的考评制度,让中小学教师能真正将师德建设落实到实处,其一将考评制度细化到每一个点上,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能从考评制度中找到解决答案;其二将教师职业生涯中的每一次升职、加薪、评比等以考评结果为依据,让考评结果和教师的工作关联性更大。其三,采取多方面的评价手段,学生、学生家长、学校、其他教师共同进行对教师的评价工作,能有效的提高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校师德建设过程中,需要按照《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的要求来执行,不过在实际的师德建设过程中,却由于教师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出现了许多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需要加快中小学师德建设的步伐,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让教师队伍能适应广大群众的要求,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丹.浅析中小学师德建设考核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04:122-123.
[2]欧金昌.《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问题解答[J].广西教育,2013,44:11.
[3]梁圣富.新形势下中小学师德建设问题探究[J].高考(综合版),2014,06:73-74+129.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问题;对策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工作,担负的责任不仅仅是教书更是育人,所以在素质要求上不只是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素质能过关,不误人子弟,将合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长效的,所以中小学师德建设工作既是社会环境的要求、也是教育事业的要求,更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要求
根据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为基本指导方针,可以将师德建设工作的要求从一些几个方面来阐述:其一是将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内容作为基本的做法要求,能以师德建设机制的内容为目标,更好的完成对教师队伍的师德培训工作,而且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出现,少走弯路,更好的完成师德建设内容的要求。在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要求中,需要指出师德的认识、情感、习惯等方面的内容,能让教师在中小学师德建设中不断丰富情感,让师德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束缚,这样才能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完成师德建设的要求。其二是对教师合理定位,教师在工作过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对方面的对象,包括学校、学生、教学工作、学生家长等,教师与每一个对象的关系与定位都是师德建设的要求,需要让教师正确处理与这些对象之间的关系,在服从学校的安排和完成教育职能的基础上,更好的与学生家长沟通,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高质量的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其三合理的评价标准要求,改变传统的“分数至上”的思想,同时用心对待学生,避免教师的社会负面影响,这样才能满足多方面的要求,让中小学师德建设工作符合《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的要求。
二、在中小学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一)个人利益因素
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没有坚守自身师德,在个人利益和教书育人工作中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而这一冲突的结果就是教师的乱收费现象。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总是“留一手”,原本应该课堂上讲透点透的知识一定要留到课后自己的补习班中,或者是课堂进度与补习班进度衔接,将课堂上的知识转移到私自的补习班中讲解,课后辅导本身是无偿进行的,而且也应该是在课余时间完成,不过现实状况却是在补课班中完成,就为了收取一些额外的补课费。
(二)思想因素
在教学工作中,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对学生“分门别类”处理,将自己所有的目光都停留在所谓的“优等生”身上,而对“差生”却不屑一顾,违背了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的原则,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也没有从所有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学工作,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有所教师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不认真,对待学生没有耐心,希望学生的学习状况一步登天,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听话的学生,滥用职权,实行身体暴力,学生与教师的矛盾冲突不断,还容易演变成恶性事故。
(三)评价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的评价制度并不完善,尽管有一些对教师的评价原则,但是对实际的操作效果却没有一套完善的评价制度,这也导致了有的教师并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师德建设,评价措施不到位,没有细化、量化到每一个条款上,基本都是做做样子,没有起到约束、评价的作用。
三、对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
(一)强化师德意识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强化教师的师德意识,具体做法如下:其一引导教师总结师德建设工作相关理论,让师德建设工作能有坚实的理论依据,也能让教师在研究师德建设理论的过程中强化教师的师德意识,更好的确定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如何完成师德理论构建,一般可以参考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和戴尔·卡耐基的心理学理论。其二实现教师的总动员,让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参与到师德建设中去,从课堂教学、课后活动和文化建设上,让教师能实现多方位的教书育人,也能实现师德建设意识的强化。在师德意识的强化过程中,不能只靠着教师的自主性,也应该突出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对师德建设的指导下和约束性,从工作目标和工作机制上完成师德建设。
(二)提高职业素养
在中小学师德建设中,需要从师德建设的核心入手,对每一个学生都认真负责,也就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国家的建设输送更多的人才。教师本身是一个职业,可是却对职业素养有着更高的要求,和其他的职业不同的是,教师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职业素养和其他职业相同却又不同,相同的是都需要对自己的本质工作认真负责,不同的是教师对良心、心态等素质的要求更高,学生们对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很在意,也都争相模仿。教师的提高职业素养不仅仅是让教师对自己的本质工作认真负责,更是让教师在面对付出和回报上的衡量能从自己的良心角度而不是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时刻牢记自身的教育重任。明确在教育工作和其他职业的区别,并没有高薪的回报,也没有闲散的工作时间,只有对教育的责任,和桃李满天下的满足感。
(三)探索建设模式
在中小学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建设模式并不单一,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在教育中主体应该是学生,而教师应该做到能尊重并陶冶学生的个性,才能让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教师的师德建设模式应该和教学工作联系在一起,并不能单一存在。其一教师应该从自身素质入手,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避免在知识含量上止步不前,而是应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而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实自己的知识含量,提高教师的威信。其二是注重师德建设性的实效性,在师德建设中,应该注意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多让教师感受到师德建设的正能量,让师德建设和教师的工作密切相关。其三在教师的个性培养上,教师的个性丰富才能让培养的学生有一定的个性特色。
(四)完善考评制度
在教学中,想要加强中小学师德建设需要完善对教师的考评制度,让中小学教师能真正将师德建设落实到实处,其一将考评制度细化到每一个点上,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能从考评制度中找到解决答案;其二将教师职业生涯中的每一次升职、加薪、评比等以考评结果为依据,让考评结果和教师的工作关联性更大。其三,采取多方面的评价手段,学生、学生家长、学校、其他教师共同进行对教师的评价工作,能有效的提高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校师德建设过程中,需要按照《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的要求来执行,不过在实际的师德建设过程中,却由于教师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出现了许多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需要加快中小学师德建设的步伐,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让教师队伍能适应广大群众的要求,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丹.浅析中小学师德建设考核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04:122-123.
[2]欧金昌.《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问题解答[J].广西教育,2013,44:11.
[3]梁圣富.新形势下中小学师德建设问题探究[J].高考(综合版),2014,06:73-7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