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策略例谈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ronq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是指师生能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用生命与文本的一词、一句,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对话,读出文字背后的声音。面对一个文本,细读的关键点在哪里?如何抓住这些关键点进行文本细读呢?下面以《少年王冕》一课的教学,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于形式相似处细读


  文章谋局布篇、遣词造句的结构形式,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尤其是形式相似之处,更值得反复咀嚼。
  《少年王冕》一文按王冕成长经历从其七岁丧父写到了十七八岁奉养母亲,每段开头都交代了时间,尤以2、5两段开头形式相似,分别是“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了”和“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读第2段时老师这样设疑:是谁“眼看”?能不能改成第5自然段那样“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通过辨析可以读懂,这是母亲眼看,这三年日子不好过,王冕父亲早逝,连续几年年成又不好,母亲只靠针线活勉力维持,“眼看”是眼巴巴望着儿子早日长大帮着做点事,日子的艰辛,全在“眼看”中;第5段“不知不觉”则是因为这时王冕已经能够补贴家用为母亲分忧,而且还能读书,感觉很快活。同样是三四年,这样一比,人物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理解人物形象也就更深刻了。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是细读文本的一条捷径,这两个“形似”开头间细微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背后更为广阔深远的意蕴,就在这样的比较阅读中得以发现。
  再如文章第4段有这样两句:“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子那里买几本旧书。”这两句话意思相似,“舍不得吃”和“舍不得花”好像也差不多,“舍不得吃”一讀就明白是孝敬母亲,那“舍不得花”呢?可以看出王冕勤奋好学。那王冕为什么要勤奋好学?可以引导学生懂得因为他想改变命运,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对这两个相似短语的细读,使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深处,对王冕勤奋读书的认识就有了更深的内涵。
  从以上两个片段可以看出,在文章表述相似的地方细细咀嚼,你就会发现其中大有文章,对这些文字进行苛细的解读,也许跟参考书给定的答案不相符,甚至有些过“深”,但它绝不是臆测或无根据的人为拔高,而是建立在对文本透彻领悟的基础上,对其隐含的深层意义更深的理解。

二、于语言矛盾处细读


  语言是一种表象的存在,作者所要表达的美好思想和情感往往隐藏在这一层面纱后面。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言语的前后矛盾处,寻找“缝隙”进行细读,往往能发现这片绝美之境。
  比如文本中王冕有这样一句话:“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这么爱读书的王冕怎么会认为学堂里“闷得慌”呢?明显矛盾了,当老师问这是不是谎言的时候,学生齐刷刷回答“是”,理由是他想到学堂读书,但因为孝敬母亲,骗她说闷得慌。一次课上,有一个学生认为不一定是谎言,可以修改一下标点与原文进行对比。
  原文:“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修改后:“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这一对比,从破折号的解释说明作用中学生慢慢悟到:王冕放牛心里是真快活,因为这样可以贴补家用为母亲分忧;王冕在学堂也是真闷得慌,因为这几年“眼看”着母亲受苦受累,作为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他不可能心安理得地坐在学堂里。
  接着再通过填空补白。
  “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这一下学生可以完全明白这看似矛盾的文字的言下之意,透过人物语言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像这样看似矛盾的地方,如果你不深入揣摩,对于作者的言下之意则不能完全体会,文章人物形象也就不完整了。因此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需要我们保持一种特有的敏感,沉入言语之中,品味分析,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
  人物言行有时不合常规,看似矛盾,这些不合常规之处就是细读的关键点。语言的模糊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语言的“言外之意”“意下之旨”常常无法用语言表达。在看似矛盾的地方进行文本细读,能够促进学生细读文本,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真切感受人物微妙复杂的情感。

三、于结构变化处细读


  文学发展到了今天,有了很多固定叙事模式和情节结构,比如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作用一般有:渲染氛围、衬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等。《少年王冕》全文多在叙述王冕小时候发生的事,唯第5段用大量篇幅描写了一段景物,这在叙述结构是一个明显的变化,这背后必然意味深长。“文章惜字如金,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写这一场雨和雨后的荷花?”课堂上,有学生说这是王冕学画的机会;有学生说这是王冕人生中重要的时刻,而且这景物也象征了王冕的那种精神。
  有了这些深入的理解,可以水到渠成地进行最后提升:课文选自《儒林外史》,这是写读书人丧失儒家精神本质的书,儒家对读书人的要求是君子,《儒林外史》中读书人已经不像君子,似乎只有开篇一个人还是标准君子,或者说是用君子的标准来写的,他就是王冕。儒家君子的标准是什么?可以结合以下三段文字进一步拓展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君子务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借助这些旁征博引,进一步证明王冕是一个孝顺、自强不息、纯洁高尚的君子,孝顺、自强不息能从文章中直接看出来,那纯洁高尚呢?课文中荷花景色一段的作用有了更深一步的提升:放在整部《儒林外史》中,荷花还是纯洁高尚的君子化身。这时学生也就明白了古典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往往不只是风景,还可能是心情、情节、人格。也许作家创作是无意识的,只是文化教育和文化熏陶的结果,心灵深处的东西会无意间表达出来了。通过文本细读把它们发掘出来,我们可以看到比文本本身所描写的东西要多得多。
  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还原、联想、体验等等。只要教师注意合理运用,引导学生亲近文本,涵泳语言,一定能够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走进作者内心,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进而建构个体的心灵空间,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阳山实验小学校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大量研究证明,喜欢阅读、有着丰富阅读量的学生在语言表达以及倾听能力方面都明显优于不喜欢阅读或者缺乏阅读经验的学生。小学低段的阅读教学不但能巩固学生的识字能力,扩大学生的识字量,还能帮助学生积累词句,为写话打下扎实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建议学生借助读物中的图画进行阅读”“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因此,培养低段学生的阅读兴趣尤为重要,而绘本则作为小学低段的首选阅读材料
期刊
学生进入小学之后的语文学习,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務就是识字。识字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笔者看来,识字教学的本质是识字能力的培养。那么这种能力如何才能形成呢?一、合作中辨音,徜徉辨音情境  绝大多数情形之下,识字是从辨音开始的,尤其是在学生的学前生活中,对很多字的“认识”就是从音开始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成为学生识字的一个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用好学生
期刊
因为一场轰轰烈烈的“窃符救赵”事件,青史之中留有侯嬴之名。侯嬴,仅为大梁夷门监,七十岁始为人所知,但紧接着名动天下,甚至部分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却又在一片叹息之中悄然逝去,至今仍谜一样地存活于《史记》之中。《魏公子列传》中记载“魏有隐士曰侯嬴”,将侯生置于隐士之列,那么在战国的诸多隐士之中,侯嬴这一隐士又有着怎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变。在这动乱的年代,一部分士人逃避现实,
期刊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学生无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部编新教材对中小学生古诗词鉴赏的学习要求在不断提高,无论是数量上还是难度上,古诗词鉴赏都成为中小学生语文学习难点中的难点。对于教师来说,亦是教学难点中的难点。笔者结合2016年、2017年苏州市语文中考古诗词阅读试题及其他相关古诗篇目,以点带面予以解读,期待能帮助学生找到古诗词鉴赏的几个抓手。一、归类:初读诗歌,分清诗歌
期刊
【教学内容分析】  《九色鹿》是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课文情节生动,语言简洁,学生很喜欢。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目的不一样,小学是学习规范文字的阶段,核心应该是理解与表达能力的训练,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方法,规律,听说读写活动,内在是思维和想象。基于文本特点和学生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感受九色鹿舍己为人、见义勇为的精神”上,而难点则放在“通过多渠道的说话训练,激发学生
期刊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追求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能力的培养。其中较为直接的,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及思维发展与提升,而另外两个要素更多地依靠这两个要素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更多地需要依靠具体的教学策略,笔者的实践以及同行的相关研究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文感的培养,可以获得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抓手,而基于对文本的分析,以发
期刊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诗歌教学古已有之。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提倡读诗,因为诗能抒发人的情感,能激发人的斗志,可以记录生活的点滴,可以评论时事。纵观部编小学低段教材儿童诗的选文,大都力求保护儿童的想象力,塑造的形象和情感融合,具有色彩美、静态美、动态美等特点,并形成独特的儿童意境,充满童真、童趣。  《彩色的梦》是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的第八课,是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
期刊
朱永新老师指出:“共读是一个班级、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一个社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通过阅读继承共同的文化遗产,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从而能够共同生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实践表明,学生与同伴、家长、老师共读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新补充读本》是一套由李吉林、朱家珑、成尚荣等学者编写的补充阅读丛书。其中的选文贴近语文教材的课文主题,
期刊
群文阅读,是指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阅读多个相互关联的文本的阅读模式。与传统的单篇阅读相比,群文阅读对阅读量的要求显著扩大,且阅读文本之间具有互文性,可帮助学生建构更完整的知识模块。为贴合教育实践的需求,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群文阅读主要表现为,以课内文本为起点,拓展课外文本的“1+X”式阅读。群文阅读,根源于语文学科教育的内在需求,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笔者执教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程的过程中,對群文阅
期刊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能帮助学生学会归类,举一反三,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语言,并通过分享阅读感悟,使学生学会表达,真正爱上阅读,从而实现“阅读”与“表达”的有效融合。一、群文阅读的界定  群文阅读是一种较为常用的阅读教学方式,是将一组文章借助于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以此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相较于传统单篇文章阅读而言,群文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在阅读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