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近期疗效和预后。方法 本研究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64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2例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组32例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对比分析两组近远期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术后视力、眼压、房角粘连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例脉络膜脱落、7例浅前房,并发症发生率为28.13%,治疗组3例角膜水肿和前房炎症、1例眼压>30mmHg,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133,P=0.1203)。结论 临床上应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力、降低眼压和房角粘连,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首选手术方案,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房角分离术;小梁切除术;疗效
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常合并白内障,不管何种单纯青光眼都会促进白内障的进一步发展,白内障又会是诱发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主要因素。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多眼轴短、房角窄、晶状体大等因素并随着年龄地增长晶状体膨胀可促使房角变得更加狭窄甚至关闭,导致青光眼的发生,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可能导致视功能极差或者致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近年来,随着白内障手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不断发展,单纯超声乳化联合后房人工晶体体植入能有效地解除晶状体因素引起的瞳孔阻滞而诱发的房角关闭,重新开放房角,达到降低眼压的治疗目的和效果[2]。本研究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64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研究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64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标准[3]。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2例中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4.58±8.64岁,视力0.02~0.5,平均视力0.24±0.11,其中急性22例、慢性10例,房角粘连度180~270度,平均238.86±30.65;平均前房深度1.72±0.56mm,眼压20~60mmHg,平均38.56±6.58mmHg,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参照LOCS分级[4],晶状体核硬度均为I~III级,治疗组32例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5.24±8.85岁,视力0.02~0.5,平均0.25±0.12,房角粘连度180~270度,平均240.58±30.86度,平均前房深度1.76±0.58mm,眼压20~60mmHg,平均39.18±6.46mmHg,晶状体核硬度均为I~III级,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视力、房角粘连度、前房深度、眼压、LOCS分级等基线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高度可比,均在知情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手术并参与本次研究。
1.2 手术方法
64例患者术前均接受临床常规处理,美开朗、哌立明、真瑞、20%甘露醇治疗,术前30min采用2%利多卡因3ml进行眼球后麻醉。对照组32例患者采用 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于正上方作以穹窿部位基底的结膜瓣,其下方作3×3mm巩膜瓣,颞上方透明角膜缘切口3mm行超声乳化吸出术,随后植入折叠型后房人工晶体(AMO Z9003),暂不吸黏弹剂,于巩膜瓣下方切除小梁1.5×1.5mm,切除虹膜周边组织后使用10-0尼龙线固定巩膜瓣的两角,连续缝合结膜瓣,将前房黏弹剂洗净。治疗组32例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于颞上方透明角膜缘作3mm切口行超声乳化吸出术,注入黏弹剂后进行360°钝性分离房角,植入折叠型后房人工晶体(AMO Z9003),抽吸黏弹剂时360°房角抽吸时间稍长于常规时间数秒。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随访6月~1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周及随访结束后视力、眼轴长度、眼压、晶状体厚度、房角粘连度以及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分析
治疗组患者术后视力、眼压、房角粘连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分别为22.38±0.54mm、5.28±0.16mm,对照组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分别为22.16±0.46mm、5.34±0.12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44,P=0.0843;t=1.6971,P=0.0947);详见表1。
2.2 并发症
对照组2例脉络膜脱落、7例浅前房,并发症发生率为28.13%,治疗组3例角膜水肿和前房炎症、1例眼压>30mmHg,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经过对症治疗后1周痊愈,不影响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133,P=0.1203)。
3 讨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患者前房角粘连<180°患者多采用周边虹膜切除术,前房角粘连>180°者采用小梁切除术,慢性患者早期行周边虹膜切除术,中晚期行小梁切除术,但术后出现浅前房、脉络膜脱落等并发症[5]。临床实践发现,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者多合并白内障,常规行青光眼手术,1月之后方行白内障手术,部分学者认为可同时行青光眼和白内障手术,如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但其具有切口大、操作复杂、内眼反应严重等不足,同时由于超声热效应,滤过泡形成不佳等常导致患者术后眼压不稳定。 随着白内障手术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白内障手术已经进入屈光手术时代,众多专家学者发现单纯白内障手术能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病理性解剖结果,进而达到控制眼压的目的,为临床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提供新的思路[6]。
本研究结果提示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由于其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损伤较下,并发症少,能为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提供良好的条件,表1结果提示,术后2周视力由术前0.25±0.12恢复到0.44±0.22,6月后恢复到0.68±0.26,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同时,其还能有效控制术后眼压和改善房角粘连度,数据提示,术后2周治疗组眼压24.36±5.28mmHg明显低于28.54±5.88mmHg,随访结束后16.52±1.96mmHg明显低于22.48±2.34mmHg,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房角粘连度方面,治疗组术后2周208.4±22.5明显低于对照组230.5±30.8(P<0.05),随访结束后165.5±18.8明显低于对照组196.8±20.8(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28.13%,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133,P=0.1203)。黄静[7]认为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能明显降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改善其视力,俞方良[8]报道:单纯白内障乳化术不仅能有效降低患者眼压,还能有效地开放房角粘连,和本文结论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上应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力、降低眼压和房角粘连,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首选手术方案,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春玲.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2):156-159.
[2] 马瑞,刘伟,季建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J].眼科新进展,2012,32(11):1058-1060.
[3] 张洪洋,余敏斌,顿中军等.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Meta分析[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3,31(3):270-274.
[4] 孔庆慧,窦晓燕,郭疆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的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9):1807-1809.
[5] 李书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2,09(23):130.
[6] 李珍,李冬梅,于丰萁等.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2):290-291.
[7] 黄静.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24):109-110.
[8] 俞方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分析[J].江西医药,2010,45(6):524-525.
【关键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房角分离术;小梁切除术;疗效
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常合并白内障,不管何种单纯青光眼都会促进白内障的进一步发展,白内障又会是诱发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主要因素。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多眼轴短、房角窄、晶状体大等因素并随着年龄地增长晶状体膨胀可促使房角变得更加狭窄甚至关闭,导致青光眼的发生,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可能导致视功能极差或者致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近年来,随着白内障手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不断发展,单纯超声乳化联合后房人工晶体体植入能有效地解除晶状体因素引起的瞳孔阻滞而诱发的房角关闭,重新开放房角,达到降低眼压的治疗目的和效果[2]。本研究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64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研究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64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标准[3]。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2例中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4.58±8.64岁,视力0.02~0.5,平均视力0.24±0.11,其中急性22例、慢性10例,房角粘连度180~270度,平均238.86±30.65;平均前房深度1.72±0.56mm,眼压20~60mmHg,平均38.56±6.58mmHg,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参照LOCS分级[4],晶状体核硬度均为I~III级,治疗组32例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5.24±8.85岁,视力0.02~0.5,平均0.25±0.12,房角粘连度180~270度,平均240.58±30.86度,平均前房深度1.76±0.58mm,眼压20~60mmHg,平均39.18±6.46mmHg,晶状体核硬度均为I~III级,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视力、房角粘连度、前房深度、眼压、LOCS分级等基线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高度可比,均在知情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手术并参与本次研究。
1.2 手术方法
64例患者术前均接受临床常规处理,美开朗、哌立明、真瑞、20%甘露醇治疗,术前30min采用2%利多卡因3ml进行眼球后麻醉。对照组32例患者采用 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于正上方作以穹窿部位基底的结膜瓣,其下方作3×3mm巩膜瓣,颞上方透明角膜缘切口3mm行超声乳化吸出术,随后植入折叠型后房人工晶体(AMO Z9003),暂不吸黏弹剂,于巩膜瓣下方切除小梁1.5×1.5mm,切除虹膜周边组织后使用10-0尼龙线固定巩膜瓣的两角,连续缝合结膜瓣,将前房黏弹剂洗净。治疗组32例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于颞上方透明角膜缘作3mm切口行超声乳化吸出术,注入黏弹剂后进行360°钝性分离房角,植入折叠型后房人工晶体(AMO Z9003),抽吸黏弹剂时360°房角抽吸时间稍长于常规时间数秒。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随访6月~1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周及随访结束后视力、眼轴长度、眼压、晶状体厚度、房角粘连度以及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分析
治疗组患者术后视力、眼压、房角粘连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分别为22.38±0.54mm、5.28±0.16mm,对照组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分别为22.16±0.46mm、5.34±0.12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44,P=0.0843;t=1.6971,P=0.0947);详见表1。
2.2 并发症
对照组2例脉络膜脱落、7例浅前房,并发症发生率为28.13%,治疗组3例角膜水肿和前房炎症、1例眼压>30mmHg,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经过对症治疗后1周痊愈,不影响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133,P=0.1203)。
3 讨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患者前房角粘连<180°患者多采用周边虹膜切除术,前房角粘连>180°者采用小梁切除术,慢性患者早期行周边虹膜切除术,中晚期行小梁切除术,但术后出现浅前房、脉络膜脱落等并发症[5]。临床实践发现,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者多合并白内障,常规行青光眼手术,1月之后方行白内障手术,部分学者认为可同时行青光眼和白内障手术,如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但其具有切口大、操作复杂、内眼反应严重等不足,同时由于超声热效应,滤过泡形成不佳等常导致患者术后眼压不稳定。 随着白内障手术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白内障手术已经进入屈光手术时代,众多专家学者发现单纯白内障手术能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病理性解剖结果,进而达到控制眼压的目的,为临床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提供新的思路[6]。
本研究结果提示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由于其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损伤较下,并发症少,能为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提供良好的条件,表1结果提示,术后2周视力由术前0.25±0.12恢复到0.44±0.22,6月后恢复到0.68±0.26,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同时,其还能有效控制术后眼压和改善房角粘连度,数据提示,术后2周治疗组眼压24.36±5.28mmHg明显低于28.54±5.88mmHg,随访结束后16.52±1.96mmHg明显低于22.48±2.34mmHg,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房角粘连度方面,治疗组术后2周208.4±22.5明显低于对照组230.5±30.8(P<0.05),随访结束后165.5±18.8明显低于对照组196.8±20.8(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28.13%,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133,P=0.1203)。黄静[7]认为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能明显降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改善其视力,俞方良[8]报道:单纯白内障乳化术不仅能有效降低患者眼压,还能有效地开放房角粘连,和本文结论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上应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力、降低眼压和房角粘连,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首选手术方案,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春玲.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2):156-159.
[2] 马瑞,刘伟,季建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J].眼科新进展,2012,32(11):1058-1060.
[3] 张洪洋,余敏斌,顿中军等.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Meta分析[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3,31(3):270-274.
[4] 孔庆慧,窦晓燕,郭疆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的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9):1807-1809.
[5] 李书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2,09(23):130.
[6] 李珍,李冬梅,于丰萁等.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2):290-291.
[7] 黄静.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24):109-110.
[8] 俞方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分析[J].江西医药,2010,45(6):52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