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油画笔触对表现作品主体、展现油画价值有重要作用,后人对前人笔触技术的研究对优化自身笔触并找到适合自身笔触形式有重要作用。基于以上认识,本文通过研究油画笔触的演变,在油画笔触的审美特点研究和油画笔触的审美功能研究两方面对优化笔触的审美研究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油画笔触;肌理美;节奏美;风格美
引言:油画起源于西方,人们对其系统的研究在近几年得到了发展。笔触是作者用画笔颜料等作画时留下的画面痕迹,也是油画的构型的重要技术。人们对油画笔触加以研究,能够掌握作画者的艺术特色,了解笔触技术,并为现在的油画作者的绘画方向提供有益参考。
1.油画笔触的演变
1.1油画笔触的萌芽阶段
十五世纪,来自尼德兰得的画家凡·艾克兄弟通过使用核桃油、亚麻油等进行作画,从此开启了油画艺术的大门。油画的原材料配置方便,且不容易褪色,保存时间也较为持久,因此一诞生就受到了广大画家的欢迎,画家在进行油画创作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油画风格。最初的油画作品多为现实主义风格,以《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为例,是以人物为绘画对象的。在这一段时期,油画艺术家并没有过多针对笔触进行思考,他们对笔触认识还在较为原始的阶段,认为笔触是画家技艺不精的表现,其作品也单纯地强调现实主体的逼真性。但即便如此,此时期促进了油画笔触的萌芽。
1.2油画笔触的形成阶段
油画笔触以《玛丽·德·美第奇抵达马赛》中作者粗犷的笔触为标志,在17世纪形成。这一时期的笔触与15世纪相比有很大的进步,绘画作者对笔触的认识也有了进步,并认为笔触是一幅绘画作品的重要构成。17世纪末到18世纪出,笔触又有了发展,荷兰作家哈尔斯在创作《威廉·克路斯像》中运用流畅的线条和大胆的笔触,打破了固有形式,将笔触和作品内容相融合,成为一体。19世纪笔触继续发展,并形成了细腻、丰富多彩的特征。
1.3油画笔触的转型阶段
油画创作在19世纪80年代以后在发展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19世纪50年代之前的油画作品多以写实为主,如之前提到的人物画像。在19世纪80年代以后,油画家将自己的创作对象对准了大自然,并产生了以凡·高为代表的新印象派,新印象派画风更加抽象,并通过笔触并置的方法给了人以具象的视觉感受。
2.油画笔触的审美特点研究
2.1油画笔触审美之肌理美
笔触的肌理之美是由于油画材料具有独特性的原因,画家在创作油画时可以厚堆,可以薄画,并根据媒介剂的量来对作品的透明度加以控制。绘画者用叠加的方法的运用使得画面外表的肌理形成层叠的、凹凸不平的触觉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画家在平面上作画,运用肌理塑造的方法,强化了立体空间的视觉体验,让观众忽略了作品的层次和叠加手法,认为自己看到了真实的景象。以表现主义画家柯克西卡的《风的新娘》为例:作者运用线状、较窄的笔触,环环相扣。作者用手将画中人物的脸涂上颜料,并用手指扣掉颜料描绘发线,在为作家谢尔画像时,也用钉子抠出颜料让画面呈现出变化之感。这种笔触,让柯克西卡的优化充满了以厚重、力度为特征的肌理美[1]。
2.2油画笔触审美之节奏美
与音乐中的节奏相似的是,油画作品中的笔触运用也可以形成作品的节奏感。作品中的笔触分为各种形式:长和短、大与小、曲与直、方与圆等等,并通过色彩明度、饱和度的变化,给人一种节奏的审美。笔触的节奏是一种视觉体验,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观看绘画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节拍的感觉,这是视觉印象向听觉感受的转化,因此单调的笔触难以产生节奏美。以利维坦的《金色秋天》为例,画中白桦树是金黄色的,草地斑驳,天空高远,一幅秋高气爽的美景,作者一方面通过利落的笔触让观众在欣赏画作时心情开阔,另一方面通过近景。远景的节奏对比,营造出了空间感,仿佛一首动听的、有节奏的歌曲。
2.3油画笔触审美之风格美
画家通过笔触,可以直接传达出头脑中的思想活动。即使外部世界有诸多客观存在的对象,画家也可以针对自己喜欢的部分作呈现。有人说,画家与其说是画出他看到的事物,不如说是他们会看到自己想要表现的事物。画作的特性,就是人的特性。如:夏尔丹的作品中,突出的是物体的造型、质感、比例等特征;而梵高的作品中同样是静物,它们的质感、色彩等要素就更加主观了,这是因为梵高在绘画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以贾科梅蒂的作品《餐桌上的苹果》为例:画家在作品中尝试去除头脑中对一个物品的固有感觉,而是凭着自己的直觉绘出作品。在现实主义画作中的苹果,就是苹果本来的样子,而贾科梅蒂认为画家不可能完美地画出苹果,画家应该做的是将苹果的影像残余画出,这也是他的笔触所表现苹果的样子。
3.油画笔触的审美功能研究
3.1油画笔触有突出形式美感的作用
笔触是优化中形式的表现方法,同时也承担着绘画者艺术思想的承担。油画笔触在发展过程中,体现了其多样的画面层次,给人以独特的形式美感。以梵高作品《星月夜》为例,画作中的月亮、星星和云之间通过律动的笔触连结起来,让人感受到了音乐性和形式美。又如《麦田的乌鸦》中,作者笔触短且有力,画面被笔触所绘的麦田分为两部分,形成了天地,乌鸦从左到右慢慢飞过,画的笔触也引导着人们视觉顺序,给人以特定形式的美[1]。
3.2油画笔触有显示客观的作用
油画从产生到现在已经历六百余年,而笔触的也是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最早的西班牙壁画中,原始人描繪的是打猎的情景,以便对捕获猎物的事件进行记录。印刷品在通过笔触进行记录的作用微乎其微,以《教皇英诺森十世》为例,印刷版表现效果平平,而其真品中,作者通过笔触将薄与厚,透明与遮蔽,以及细节处教皇衣服材质和眼神的表达,将一位教皇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3.3油画笔触有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画家通过笔的走向可以表达如愉快、愤怒的主体情感,观众通过作品的笔触可以实现同绘画者的对话。例如哈尔斯的作品《弹琵琶的人》中将笔触运用自如,把自己作品中人物感情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此外,画家通过运用笔触,也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传达。如《扮成使徒保罗的自画像》中,画家将晚年的诸多不幸:妻儿去世,经济危机等给其带来的创伤体现在了画中,其笔触的特色,也从浮华向朴实转变。
结论:综上所述,油画笔触的合理应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将视觉印象向听觉感受转化、并直接传达出自己头脑中的思想活动。通过分析可得,油画笔触的应用在审美方面可以给人以特定形式的美,栩栩如生地显示客观主体,表达如愉快、愤怒的主体情感。因此,笔触的研究为掌握作画者的艺术特色、了解笔触技术、为现在的油画作者的绘画方向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潘磊.油画笔触的演变及其审美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陶怡然.油画笔触的发展与审美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05):20.
【关键词】:油画笔触;肌理美;节奏美;风格美
引言:油画起源于西方,人们对其系统的研究在近几年得到了发展。笔触是作者用画笔颜料等作画时留下的画面痕迹,也是油画的构型的重要技术。人们对油画笔触加以研究,能够掌握作画者的艺术特色,了解笔触技术,并为现在的油画作者的绘画方向提供有益参考。
1.油画笔触的演变
1.1油画笔触的萌芽阶段
十五世纪,来自尼德兰得的画家凡·艾克兄弟通过使用核桃油、亚麻油等进行作画,从此开启了油画艺术的大门。油画的原材料配置方便,且不容易褪色,保存时间也较为持久,因此一诞生就受到了广大画家的欢迎,画家在进行油画创作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油画风格。最初的油画作品多为现实主义风格,以《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为例,是以人物为绘画对象的。在这一段时期,油画艺术家并没有过多针对笔触进行思考,他们对笔触认识还在较为原始的阶段,认为笔触是画家技艺不精的表现,其作品也单纯地强调现实主体的逼真性。但即便如此,此时期促进了油画笔触的萌芽。
1.2油画笔触的形成阶段
油画笔触以《玛丽·德·美第奇抵达马赛》中作者粗犷的笔触为标志,在17世纪形成。这一时期的笔触与15世纪相比有很大的进步,绘画作者对笔触的认识也有了进步,并认为笔触是一幅绘画作品的重要构成。17世纪末到18世纪出,笔触又有了发展,荷兰作家哈尔斯在创作《威廉·克路斯像》中运用流畅的线条和大胆的笔触,打破了固有形式,将笔触和作品内容相融合,成为一体。19世纪笔触继续发展,并形成了细腻、丰富多彩的特征。
1.3油画笔触的转型阶段
油画创作在19世纪80年代以后在发展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19世纪50年代之前的油画作品多以写实为主,如之前提到的人物画像。在19世纪80年代以后,油画家将自己的创作对象对准了大自然,并产生了以凡·高为代表的新印象派,新印象派画风更加抽象,并通过笔触并置的方法给了人以具象的视觉感受。
2.油画笔触的审美特点研究
2.1油画笔触审美之肌理美
笔触的肌理之美是由于油画材料具有独特性的原因,画家在创作油画时可以厚堆,可以薄画,并根据媒介剂的量来对作品的透明度加以控制。绘画者用叠加的方法的运用使得画面外表的肌理形成层叠的、凹凸不平的触觉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画家在平面上作画,运用肌理塑造的方法,强化了立体空间的视觉体验,让观众忽略了作品的层次和叠加手法,认为自己看到了真实的景象。以表现主义画家柯克西卡的《风的新娘》为例:作者运用线状、较窄的笔触,环环相扣。作者用手将画中人物的脸涂上颜料,并用手指扣掉颜料描绘发线,在为作家谢尔画像时,也用钉子抠出颜料让画面呈现出变化之感。这种笔触,让柯克西卡的优化充满了以厚重、力度为特征的肌理美[1]。
2.2油画笔触审美之节奏美
与音乐中的节奏相似的是,油画作品中的笔触运用也可以形成作品的节奏感。作品中的笔触分为各种形式:长和短、大与小、曲与直、方与圆等等,并通过色彩明度、饱和度的变化,给人一种节奏的审美。笔触的节奏是一种视觉体验,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观看绘画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节拍的感觉,这是视觉印象向听觉感受的转化,因此单调的笔触难以产生节奏美。以利维坦的《金色秋天》为例,画中白桦树是金黄色的,草地斑驳,天空高远,一幅秋高气爽的美景,作者一方面通过利落的笔触让观众在欣赏画作时心情开阔,另一方面通过近景。远景的节奏对比,营造出了空间感,仿佛一首动听的、有节奏的歌曲。
2.3油画笔触审美之风格美
画家通过笔触,可以直接传达出头脑中的思想活动。即使外部世界有诸多客观存在的对象,画家也可以针对自己喜欢的部分作呈现。有人说,画家与其说是画出他看到的事物,不如说是他们会看到自己想要表现的事物。画作的特性,就是人的特性。如:夏尔丹的作品中,突出的是物体的造型、质感、比例等特征;而梵高的作品中同样是静物,它们的质感、色彩等要素就更加主观了,这是因为梵高在绘画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以贾科梅蒂的作品《餐桌上的苹果》为例:画家在作品中尝试去除头脑中对一个物品的固有感觉,而是凭着自己的直觉绘出作品。在现实主义画作中的苹果,就是苹果本来的样子,而贾科梅蒂认为画家不可能完美地画出苹果,画家应该做的是将苹果的影像残余画出,这也是他的笔触所表现苹果的样子。
3.油画笔触的审美功能研究
3.1油画笔触有突出形式美感的作用
笔触是优化中形式的表现方法,同时也承担着绘画者艺术思想的承担。油画笔触在发展过程中,体现了其多样的画面层次,给人以独特的形式美感。以梵高作品《星月夜》为例,画作中的月亮、星星和云之间通过律动的笔触连结起来,让人感受到了音乐性和形式美。又如《麦田的乌鸦》中,作者笔触短且有力,画面被笔触所绘的麦田分为两部分,形成了天地,乌鸦从左到右慢慢飞过,画的笔触也引导着人们视觉顺序,给人以特定形式的美[1]。
3.2油画笔触有显示客观的作用
油画从产生到现在已经历六百余年,而笔触的也是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最早的西班牙壁画中,原始人描繪的是打猎的情景,以便对捕获猎物的事件进行记录。印刷品在通过笔触进行记录的作用微乎其微,以《教皇英诺森十世》为例,印刷版表现效果平平,而其真品中,作者通过笔触将薄与厚,透明与遮蔽,以及细节处教皇衣服材质和眼神的表达,将一位教皇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3.3油画笔触有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画家通过笔的走向可以表达如愉快、愤怒的主体情感,观众通过作品的笔触可以实现同绘画者的对话。例如哈尔斯的作品《弹琵琶的人》中将笔触运用自如,把自己作品中人物感情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此外,画家通过运用笔触,也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传达。如《扮成使徒保罗的自画像》中,画家将晚年的诸多不幸:妻儿去世,经济危机等给其带来的创伤体现在了画中,其笔触的特色,也从浮华向朴实转变。
结论:综上所述,油画笔触的合理应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将视觉印象向听觉感受转化、并直接传达出自己头脑中的思想活动。通过分析可得,油画笔触的应用在审美方面可以给人以特定形式的美,栩栩如生地显示客观主体,表达如愉快、愤怒的主体情感。因此,笔触的研究为掌握作画者的艺术特色、了解笔触技术、为现在的油画作者的绘画方向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潘磊.油画笔触的演变及其审美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陶怡然.油画笔触的发展与审美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