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肩膀上的厚茧
靠海生活的居民一般都以海水制盐,每天不是担盐就是拉车搬运,因此肩膀上都结了很厚的茧。
一天,一个在海边工作的工人觉得世俗生活辛苦,就向大德禅师请求出家学道。
大德禅师问:“出家后,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你能担当弘法利生的事业吗?”工人说:“能。”
大德禅师再问:“你是做什么的呢?”工人一边回答,一边露出肩膀的厚茧,“您看,这就是我的担当!”
大德禅师闻言,指着眼前的一座山问:“这座山你担得动吗?弘法利生的责任比这座山还要重好多倍哦,你怎么能担当呢?”工人说:“肩膀虽不能,但我还有愿力。”
大德禅师听后便说:“你可以出家了。”
人们为了家计生活,有的挑担、有的拉车,必须做种种经营。在家庭中,肩膀和脚程要为家族担当活计;做官从政,就要担负起国际名声等多种责任。
一位好的公职人员,应该担当起全民的责任,而不是让全民来养活自己。如果是出家修道,就要像观音菩萨那样,为众生担当救苦救难的责任,或像地藏王菩萨那样,到地狱里担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愿力。
出家,不是吃闲饭;出家,要自问能否担负得起服务人间、普渡众生的责任。
无胜一切
日本的山梨县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寺庙里有一位长于说法的大本禅师,经常有各界人士不远千里而来,请求禅师开示解惑。
一天,一位居士前来询问:“佛教的三藏12部经典,多达五千多卷,可说是浩瀚如海,怎么可能读得完呢?”
大本禅师说:“就如一锅饭煮好了,你会因为吃不完,就不吃了吗?虚空无边,你会因为走不到,就不走吗?”
居士疑惑地问:“那么,我究竟该读哪一本经呢?”
大本禅师答:“日莲宗只教人读‘妙法莲华经’这5个字;净土的念佛人士只叫人念‘南无阿弥陀佛’,而禅门只有一个字……”
居士一听,立刻高兴地追问:“哎呀!一个字太容易了,到底是哪一个字呢?”
大本禅师微微一笑,说:“无。”
佛陀说法49年,却说一个字都没有说,这是妄言吗?不是。真理本来就不可说,所以,佛陀不断在经典里强调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禅门参一个“无”字,真正参到最后,连“无”都不需要了。讲空,你执着“空”,便有“空”的观念、有“空”的思惟,这也还是“有”,并非“空”。所以,空还要空去,就如有偈云:“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地用功夫。若从纸上寻佛法,笔影蘸干洞庭湖。”
我耳朵聋了
日照禅师是南方人,经常周游名山大川。他很喜爱树木花草,所住的山间道场边总种有许多奇花异树。
一天,日照禅师在山中巡视,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稍事休息,身边的两个侍者却为了一棵大树起了争执。
甲侍者说:“这叫香樟,有30年了吧!长得很快啊!”
乙侍者说:“不是!这叫牛樟,顶多只有20年左右。”
甲侍者又说:“这个香味,一闻就知道是香樟。”
乙侍者则说:“牛樟也有香味啊!”就这样,两个侍者你一言我一句,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
争论不下之时,甲侍者调过头来,询问日照禅师:“老师,这棵树是您种的,您说,这棵树是香樟吧!”
日照禅师说:“我耳朵聋了,听不到你讲话。”
乙侍者也问:“我们山上有许多牛樟,不都是您种的吗?”
日照禅师答:“我眼睛瞎了,等看得到的时候再告诉你吧!”
侍者觉得自讨没趣,不解一向耳聪目明的老师,怎么会忽然说他耳聋眼瞎了呢?
二人正面面相觑,日照禅师又喃喃地说了一句:“一切随他去吧!”
两名侍者为了名称的不同纷争不已,到最后还要请老师来判决。本来,香樟也好,牛樟也好,树都有个名字,但是一计较、一争执,这棵本来很平静的树就不免暗暗叫苦——为了它,世间有了纠纷。
其实,世间万物本来都没有纠纷,各有各的世界,但是经过如此相争,由于人的我执,法界便不再能得到安宁。无聊的争执只会扰乱世界,人要放弃我执,不如跟随日照禅师的一句话:“一切随他去吧!”
靠海生活的居民一般都以海水制盐,每天不是担盐就是拉车搬运,因此肩膀上都结了很厚的茧。
一天,一个在海边工作的工人觉得世俗生活辛苦,就向大德禅师请求出家学道。
大德禅师问:“出家后,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你能担当弘法利生的事业吗?”工人说:“能。”
大德禅师再问:“你是做什么的呢?”工人一边回答,一边露出肩膀的厚茧,“您看,这就是我的担当!”
大德禅师闻言,指着眼前的一座山问:“这座山你担得动吗?弘法利生的责任比这座山还要重好多倍哦,你怎么能担当呢?”工人说:“肩膀虽不能,但我还有愿力。”
大德禅师听后便说:“你可以出家了。”
人们为了家计生活,有的挑担、有的拉车,必须做种种经营。在家庭中,肩膀和脚程要为家族担当活计;做官从政,就要担负起国际名声等多种责任。
一位好的公职人员,应该担当起全民的责任,而不是让全民来养活自己。如果是出家修道,就要像观音菩萨那样,为众生担当救苦救难的责任,或像地藏王菩萨那样,到地狱里担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愿力。
出家,不是吃闲饭;出家,要自问能否担负得起服务人间、普渡众生的责任。
无胜一切
日本的山梨县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寺庙里有一位长于说法的大本禅师,经常有各界人士不远千里而来,请求禅师开示解惑。
一天,一位居士前来询问:“佛教的三藏12部经典,多达五千多卷,可说是浩瀚如海,怎么可能读得完呢?”
大本禅师说:“就如一锅饭煮好了,你会因为吃不完,就不吃了吗?虚空无边,你会因为走不到,就不走吗?”
居士疑惑地问:“那么,我究竟该读哪一本经呢?”
大本禅师答:“日莲宗只教人读‘妙法莲华经’这5个字;净土的念佛人士只叫人念‘南无阿弥陀佛’,而禅门只有一个字……”
居士一听,立刻高兴地追问:“哎呀!一个字太容易了,到底是哪一个字呢?”
大本禅师微微一笑,说:“无。”
佛陀说法49年,却说一个字都没有说,这是妄言吗?不是。真理本来就不可说,所以,佛陀不断在经典里强调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禅门参一个“无”字,真正参到最后,连“无”都不需要了。讲空,你执着“空”,便有“空”的观念、有“空”的思惟,这也还是“有”,并非“空”。所以,空还要空去,就如有偈云:“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地用功夫。若从纸上寻佛法,笔影蘸干洞庭湖。”
我耳朵聋了
日照禅师是南方人,经常周游名山大川。他很喜爱树木花草,所住的山间道场边总种有许多奇花异树。
一天,日照禅师在山中巡视,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稍事休息,身边的两个侍者却为了一棵大树起了争执。
甲侍者说:“这叫香樟,有30年了吧!长得很快啊!”
乙侍者说:“不是!这叫牛樟,顶多只有20年左右。”
甲侍者又说:“这个香味,一闻就知道是香樟。”
乙侍者则说:“牛樟也有香味啊!”就这样,两个侍者你一言我一句,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
争论不下之时,甲侍者调过头来,询问日照禅师:“老师,这棵树是您种的,您说,这棵树是香樟吧!”
日照禅师说:“我耳朵聋了,听不到你讲话。”
乙侍者也问:“我们山上有许多牛樟,不都是您种的吗?”
日照禅师答:“我眼睛瞎了,等看得到的时候再告诉你吧!”
侍者觉得自讨没趣,不解一向耳聪目明的老师,怎么会忽然说他耳聋眼瞎了呢?
二人正面面相觑,日照禅师又喃喃地说了一句:“一切随他去吧!”
两名侍者为了名称的不同纷争不已,到最后还要请老师来判决。本来,香樟也好,牛樟也好,树都有个名字,但是一计较、一争执,这棵本来很平静的树就不免暗暗叫苦——为了它,世间有了纠纷。
其实,世间万物本来都没有纠纷,各有各的世界,但是经过如此相争,由于人的我执,法界便不再能得到安宁。无聊的争执只会扰乱世界,人要放弃我执,不如跟随日照禅师的一句话:“一切随他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