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就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提出了“平台+模块”的个性化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上,建构“多维课堂联动”的教育教学模式,基本形成适应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特点的课堂教学体系和开放式教育教学体系。最后就独立学院个性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条件作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独立学院;个性化应用型人才;“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多维课堂联动”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蒋亚南(1969-),女,浙江余姚人,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教学科研部部长,副教授;林雪明(1964-),男,浙江台州人,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浙江 宁波 3152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特色研究”和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学科课程教学与课外实践联动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7-0018-03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由精英高等教育阶段迈向了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对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的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众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共识。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是市场经济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产物。独立学院的主要使命是服务社会,重要职能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独立学院的基本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所以,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围绕独立学院学生的本身特点,首先构建“平台+模块”的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设置“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构“多维课堂联动”的教育教学模式,基本形成适应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特点的开放式教育教学体系。
一、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
1.构建“平台式”的教学体系
“平台式”教学模式把大学的学习内容和技能,按照人才知识结构和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划分为“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实践平台”四个平台,明确学生在每一个平台必须重点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达到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和素质要求。
同时,科学设置通识教育课程,逐步推进通识教育,拓宽基础,沟通文理,融合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使学生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获得必要的能力训练,具备创新的综合素质。
笔者所在的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作为全国独立学院“浙江模式”的开创者,在建院之初就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即要把学生的成长成才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学校教育要以育人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遵循这一理念,学院在全国率先打破按专业招生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按院招生、按“平台式”教学模式进行培养的教学改革,把专业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大学四年循序渐进把学生的学习分为四个平台,见图1。
2.构建基于“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
为培养新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必须实施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在“平台式教学”模式基础上实行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
“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类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包括:(1)公共基础平台:作为通识教育基础,实施分层教学。诸如思想道德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基础知识与能力等课程。(2)学科基础平台:学科基础是该学科门类中各专业的学生均应修读的课程,在学科门类各专业中打通。诸如学科基础课、学科主干课、跨学科课等课程。(3)专业基础平台:主要为专业基础课、实践环节等,为该专业中各专业方向的学生均应学习的课程。这三个平台的课程层次不同,但互相联系,逐层递进。
平台必修课程是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选修课包括:(1)专业方向模块:一般至少设置三个以上专业方向模块,而且每一模块课程应包括必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学生应至少选择一个专业方向模块,并按照要求学完该模块全部课程,达到合格。“模块”主要是根据社会需求、学生个性发展要求以及不同专业方向而设置的课程,反映了人才培养的专业特性和个性要求,并解决宽口径培养与不断变化的社会分工及学科的最新发展的接口问题。(2)任意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跨学科选修课、学科选修课。任意选修课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需要设置的,主要体现人性化教育,如图2所示。
3.构建应用型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学院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为指南,充分考虑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把满足市场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宗旨,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进一步突出“根据需要定课程”,要积极创造条件,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衔接的地方特色课程,同时提高实践学时比例,以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强化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要针对企业、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订实践教学培养方案,以课程群为体系制定实践教学体系,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所以,既要将传统的学术型课程转变为应用型课程,又要将能力型课程提升为应用型课程。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应遵循足够、扎实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所要从事行业的特点,把理论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限制在技术条件所允许的范围内,注重应用性,课程设置强调行业的针对性。
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育环节重点培养学生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课程设计为核心加强工程综合性训练,以校内实验实习为基础强化工程实践,以校外毕业实习设计为重点全面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二、建构“多维课堂联动”的教学运行机制,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在“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上,建构“多维课堂联动”的教育教学模式,基本形成适应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特点的开放式教育教学体系。
“多维课堂联动”的教学运行机制,其内涵就是使课堂内外融会贯通,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三全育人”局面。“多维课堂联动”教学模式以学术论坛、学生工作室、第二课堂、科技竞赛为载体,拓展第一课堂教学,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互补、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推动独立学院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见图3。
1.以“四双”为手段,构建多维联动基架
实行“四双”模式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手段。“四双”是指双向交流、双师指导、双室训练和双证就业。“双向交流”是学生参加企业顶岗实习与企业员工指导校内实习互补。“双师指导”是校内导师与企业实践、实训导师结合。“双室训练”是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室实战平台搭建。“双证就业”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取毕业证书(学位证)与行业准入证书。双向交流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双师指导的目的在于把单向的主、客体被动接受的封闭教育模式转变为主、客体互动的开放式教育模式。“双室训练”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双证就业”的砝码在于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双”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构建了一个“多维课堂联动”的教学模式。它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独立学院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注入了新鲜活力。
2.以科研活动与科技竞赛为载体,推进创新教育
科技活动与科技竞赛将学生的基本理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熔为一炉,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学院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为此,独立学院应树立“以科研活动与科技竞赛为契机,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理念,以“教师科研项目进教室”为基本手段,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将“制度保障、政策激励”贯穿于学生科研和学科竞赛的全过程,竭力满足各类科研活动和科技竞赛的软、硬件需求,为学生提供实践与自我展现的平台,让学生在活跃、真实的科研氛围中展示自己的个性与能力。
3.以名师讲坛与企业家论坛为桥梁,增强学生自我规划意识
独立学院可以通过组织主题报告会、名家访谈等,邀请学术上有成就、事业上有作为的名家名师,讲述他们的学习经历、人生故事,与广大学生分享学习的艰辛与快乐、人生的成败与得失。学子们亦从中感受到名家名师渊博的学识、精深的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谦和的人格魅力,从而激发起自己奋发向上、努力学习,力争成为学有所成、业有所精的时代新青年的雄心壮志。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增加学生们对社会、对职业生涯以及创业的理性认识,增强学生“满足市场人才需求”的意识。
4.以科技文化品牌活动为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丰富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营造积极浓厚的校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重要外因,也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渠道。独立学院通过举办系列科技文化活动,如通过科技讲座、知识竞赛、技能练武、项目评优、成果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出良好的学术和文化氛围,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三、独立学院个性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条件和措施
实施以能力为核心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落实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不仅要有一批知识理论功底扎实、宽厚,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教师,而且还要有一批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教师,以实现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要鼓励那些有条件、有能力的教师参加有关技术和技能培训,取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能力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以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实施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实施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在于人才能力的培养,必须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手段。在课程实施组织方式方面,进一步改革班级授课制,争取条件实行“探究教学”、“分组教学”、“合作教学”、“小班教学”,以使课程实施过程有更多的讨论、实验、案例研究的时间,更接近于真正的创新活动。在课程实施原则方面,应尽快建立能激发、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索研究的机制。在课程实施方面,改进各种形式的灌输方法,赋予传统的讲授法以新的内涵,倡导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等方法,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来综合选择恰当的方法,使课程实施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以问题为中心、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核心,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寓于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之中。
3.以制度、政策为基石,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平台
制度保障、政策激励是实施个性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基石。要满足学生多样性、个性化的选课要求,只有开出足够多的备选课程,在课程结构与学分要求上,给学生自主选课留出较为充分的空间。同时,高校实行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后,在教材征订、考试管理、成绩录入、学籍管理等方面也带来了学年制未曾遇到的问题。这些新情况的出现,使教学管理从统一走向了多样,从简单走向了复杂,从线性走向了非线性。因此,各学校必须要充分开发和挖掘本校的软硬件教学资源,满足多层次、个性化人才培养对教学资源的要求。
四、结语
由此可见,要实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制定新的规章制度,构建与之配套的教学管理平台。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变化,浙江经济的持续发展必然建立在转型升级的基础上,传统专业的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课程设置应适应产业改造和社会需求。根据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科学构建课程体系,突出以核心课程建设为主线,加强课程教学的特色性与精品性建设。独立学院应当根据专业特性,从凝炼专业特色、增强专业实力出发,加强课程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和扩大专业优势,有意识地培育省级与国家级精品课程,并以此带动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逐步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望国.以提高能力为核心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6,6(4):27-31.
[2]郭国法,黄锦桥,应苗红.独立学院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3):159-162.
(责任编辑:张中)
关键词:独立学院;个性化应用型人才;“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多维课堂联动”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蒋亚南(1969-),女,浙江余姚人,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教学科研部部长,副教授;林雪明(1964-),男,浙江台州人,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浙江 宁波 3152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特色研究”和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学科课程教学与课外实践联动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7-0018-03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由精英高等教育阶段迈向了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对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的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众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共识。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是市场经济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产物。独立学院的主要使命是服务社会,重要职能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独立学院的基本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所以,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围绕独立学院学生的本身特点,首先构建“平台+模块”的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设置“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构“多维课堂联动”的教育教学模式,基本形成适应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特点的开放式教育教学体系。
一、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
1.构建“平台式”的教学体系
“平台式”教学模式把大学的学习内容和技能,按照人才知识结构和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划分为“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实践平台”四个平台,明确学生在每一个平台必须重点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达到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和素质要求。
同时,科学设置通识教育课程,逐步推进通识教育,拓宽基础,沟通文理,融合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使学生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获得必要的能力训练,具备创新的综合素质。
笔者所在的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作为全国独立学院“浙江模式”的开创者,在建院之初就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即要把学生的成长成才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学校教育要以育人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遵循这一理念,学院在全国率先打破按专业招生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按院招生、按“平台式”教学模式进行培养的教学改革,把专业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大学四年循序渐进把学生的学习分为四个平台,见图1。
2.构建基于“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
为培养新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必须实施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在“平台式教学”模式基础上实行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
“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类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包括:(1)公共基础平台:作为通识教育基础,实施分层教学。诸如思想道德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基础知识与能力等课程。(2)学科基础平台:学科基础是该学科门类中各专业的学生均应修读的课程,在学科门类各专业中打通。诸如学科基础课、学科主干课、跨学科课等课程。(3)专业基础平台:主要为专业基础课、实践环节等,为该专业中各专业方向的学生均应学习的课程。这三个平台的课程层次不同,但互相联系,逐层递进。
平台必修课程是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选修课包括:(1)专业方向模块:一般至少设置三个以上专业方向模块,而且每一模块课程应包括必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学生应至少选择一个专业方向模块,并按照要求学完该模块全部课程,达到合格。“模块”主要是根据社会需求、学生个性发展要求以及不同专业方向而设置的课程,反映了人才培养的专业特性和个性要求,并解决宽口径培养与不断变化的社会分工及学科的最新发展的接口问题。(2)任意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跨学科选修课、学科选修课。任意选修课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需要设置的,主要体现人性化教育,如图2所示。
3.构建应用型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学院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为指南,充分考虑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把满足市场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宗旨,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进一步突出“根据需要定课程”,要积极创造条件,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衔接的地方特色课程,同时提高实践学时比例,以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强化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要针对企业、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订实践教学培养方案,以课程群为体系制定实践教学体系,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所以,既要将传统的学术型课程转变为应用型课程,又要将能力型课程提升为应用型课程。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应遵循足够、扎实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所要从事行业的特点,把理论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限制在技术条件所允许的范围内,注重应用性,课程设置强调行业的针对性。
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育环节重点培养学生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课程设计为核心加强工程综合性训练,以校内实验实习为基础强化工程实践,以校外毕业实习设计为重点全面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二、建构“多维课堂联动”的教学运行机制,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在“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上,建构“多维课堂联动”的教育教学模式,基本形成适应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特点的开放式教育教学体系。
“多维课堂联动”的教学运行机制,其内涵就是使课堂内外融会贯通,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三全育人”局面。“多维课堂联动”教学模式以学术论坛、学生工作室、第二课堂、科技竞赛为载体,拓展第一课堂教学,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互补、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推动独立学院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见图3。
1.以“四双”为手段,构建多维联动基架
实行“四双”模式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手段。“四双”是指双向交流、双师指导、双室训练和双证就业。“双向交流”是学生参加企业顶岗实习与企业员工指导校内实习互补。“双师指导”是校内导师与企业实践、实训导师结合。“双室训练”是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室实战平台搭建。“双证就业”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取毕业证书(学位证)与行业准入证书。双向交流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双师指导的目的在于把单向的主、客体被动接受的封闭教育模式转变为主、客体互动的开放式教育模式。“双室训练”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双证就业”的砝码在于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双”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构建了一个“多维课堂联动”的教学模式。它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独立学院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注入了新鲜活力。
2.以科研活动与科技竞赛为载体,推进创新教育
科技活动与科技竞赛将学生的基本理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熔为一炉,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学院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为此,独立学院应树立“以科研活动与科技竞赛为契机,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理念,以“教师科研项目进教室”为基本手段,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将“制度保障、政策激励”贯穿于学生科研和学科竞赛的全过程,竭力满足各类科研活动和科技竞赛的软、硬件需求,为学生提供实践与自我展现的平台,让学生在活跃、真实的科研氛围中展示自己的个性与能力。
3.以名师讲坛与企业家论坛为桥梁,增强学生自我规划意识
独立学院可以通过组织主题报告会、名家访谈等,邀请学术上有成就、事业上有作为的名家名师,讲述他们的学习经历、人生故事,与广大学生分享学习的艰辛与快乐、人生的成败与得失。学子们亦从中感受到名家名师渊博的学识、精深的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谦和的人格魅力,从而激发起自己奋发向上、努力学习,力争成为学有所成、业有所精的时代新青年的雄心壮志。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增加学生们对社会、对职业生涯以及创业的理性认识,增强学生“满足市场人才需求”的意识。
4.以科技文化品牌活动为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丰富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营造积极浓厚的校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重要外因,也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渠道。独立学院通过举办系列科技文化活动,如通过科技讲座、知识竞赛、技能练武、项目评优、成果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出良好的学术和文化氛围,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三、独立学院个性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条件和措施
实施以能力为核心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落实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不仅要有一批知识理论功底扎实、宽厚,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教师,而且还要有一批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教师,以实现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要鼓励那些有条件、有能力的教师参加有关技术和技能培训,取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能力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以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实施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实施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在于人才能力的培养,必须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手段。在课程实施组织方式方面,进一步改革班级授课制,争取条件实行“探究教学”、“分组教学”、“合作教学”、“小班教学”,以使课程实施过程有更多的讨论、实验、案例研究的时间,更接近于真正的创新活动。在课程实施原则方面,应尽快建立能激发、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索研究的机制。在课程实施方面,改进各种形式的灌输方法,赋予传统的讲授法以新的内涵,倡导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等方法,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来综合选择恰当的方法,使课程实施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以问题为中心、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核心,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寓于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之中。
3.以制度、政策为基石,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平台
制度保障、政策激励是实施个性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基石。要满足学生多样性、个性化的选课要求,只有开出足够多的备选课程,在课程结构与学分要求上,给学生自主选课留出较为充分的空间。同时,高校实行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后,在教材征订、考试管理、成绩录入、学籍管理等方面也带来了学年制未曾遇到的问题。这些新情况的出现,使教学管理从统一走向了多样,从简单走向了复杂,从线性走向了非线性。因此,各学校必须要充分开发和挖掘本校的软硬件教学资源,满足多层次、个性化人才培养对教学资源的要求。
四、结语
由此可见,要实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制定新的规章制度,构建与之配套的教学管理平台。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变化,浙江经济的持续发展必然建立在转型升级的基础上,传统专业的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课程设置应适应产业改造和社会需求。根据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科学构建课程体系,突出以核心课程建设为主线,加强课程教学的特色性与精品性建设。独立学院应当根据专业特性,从凝炼专业特色、增强专业实力出发,加强课程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和扩大专业优势,有意识地培育省级与国家级精品课程,并以此带动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逐步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望国.以提高能力为核心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6,6(4):27-31.
[2]郭国法,黄锦桥,应苗红.独立学院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3):159-162.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