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聊天以现有语言文字为基础,利用各种条件和手段,创造了一种与传统语言不尽相同的“新语言”。它基于键盘,要求效率,重在精神交流。网络语言对语文教育和“代沟”产生了重要影响。人们应该积极面对网络语言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聊天语言;冲击;引导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4-081-03
语言是动物之间赖以沟通的重要工具。从人类的祖先进化至用文字沟通到现在,世界上已经存在着数不清的语言和文字。正因为如此,不同的种族和国家之间有了隔阂存在,虽说各国教育都有地球村的观念,希望将自己的国人训练成具有国际化语言与文字素养的现代人,但受限于时空、财力物力等种种因素,明显的阻碍还是存在着。
而今,因特网已经成为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透过网络媒体方便地漫游世界、获取新知,自由地发表见解、展现自我。网络媒体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异质性和虚拟性,传播各种知识信息和思想观点,网络语言于焉诞生,对网络用户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冲击。
一、网络语言的兴起
在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网络媒体被正式冠以“第四媒体”称号。网络聊天是网络人际传播的主要方式。任何一种传播方式都必然要求有一种与之相对应的传播工具,QQ、E—mail、BBS、实时通成了网络交流的主要工具,不受地域、年龄、性别、时间等要素的约束。网络传播的各种特点,使随之产生的网络聊天语言也呈现出与传统语言不同的构造和特色。
网络聊天(视频通话除外)和现实生活中面对面聊天有所不同,即参与交际活动的人无法利用有声语言进行交流,无法以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非语言手段来做辅助表达。为了最大限度地仿真现实交际,网络聊天者以现有语言文字为基础,利用各种条件和手段,创造了一种与传统语言不尽相同的“新语言”,我们不妨称之为“网络语言”。它是人们在网络空间领域开展交际活动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网络用户在网络交际中约定俗成的习惯语。网络语言具有以下特征:
1、基于键盘,生动有趣
网络聊天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可以说网络聊天语言是一种键盘语言,利用键盘和输入法的特点又形成它独特的个性。在我国,大多数上网者采用的是拼音输入法,为了节省时间和出于好玩的心理,在拼音时会省去韵母和音调,甚至以单一注音取代国字的使用。例如:“我ㄉ书”(我的书)、“很贵ㄟ”(很贵耶)、“好ㄇ”(好吗)等等,这就使网络聊天语言产生了一些变化及趣味效果。
此外,利用键盘上的符号、象形创造许多极为生动且风趣幽默的表情和动作的图形,用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的心情与感受,来模拟现实交际。为交谈的网络气氛增添了许多生气和实在感、实时感。例如,“⊙o⊙”、“==”、“:)”、“~*.*~”等各种表情。网络符号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成分,它没有语音形式,书写形体也不同于文字形式,但是可以表达一定的意义。
2、要求效率,重在交流
在网络上与他人的互动是一种“速度”的交流,当你使用QQ、实时通或是在BBS与他人互动时,大多数的人担心自己成了对方所谓的“乌龟一族”或“LKK一族”。为节省时间,往往采用一种缩写简略的办法,突破原有书写符号的局限、改变现有语言中某些词语形音义方面的约束,自创新的形音义的结合词。如英文字母词“GG”(哥哥)、“DD”(弟弟)、PLMM(漂亮美眉)、“bf”(boy friend)、“gf”(girl friend);数字词“886”(bye bye!)、“7456”(气死我了)、”3Q”(Thank You)。这些简单的符号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内涵,缩短信息交流的宝贵时间,达到在最短的时间内,交流最多的信息的目的。
从句式的选用上也可以看出网络语言的经济性,网络交流者为了提高交流速度,很少运用长句、复杂句,而多用短句,2至10个字的句子非常多。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呈几何级增长的时代,人们越来越追求效率,讲究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信息。追求效率的最大化,使得人们乐于使用和发明简洁的网络语言。
3、网络虚拟,精神至上
网络的“隐秘”特性,提供了交谈者不用担心自己的身份会曝光,可以尽情发泄情绪、呈现自我,并且满足与人接触的需求。在因特网上进行网络聊天时,人们可以把自己内心的各种不良情绪自由抒发出来,同时还能够得到其他人的响应和理解,甚至别人共同进行讨论。在匿名的情况下,网络的虚拟性又可以使在现实中受到 抑、伪装的个性得到释放,从而展示一个更为真实的自我。这种心理基础为网络聊天语言个性化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环境和精神支撑。受到现实压力的个人在网络上畅所欲言,用另一种对自己现有生活、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潜意识的反抗,创造出这种别具一格的网络聊天语言,对平时所使用的语法要求严格的传统语言进行颠覆和随心所欲的创新。
4、语言凝聚,创造想象
根据网站统计公布,上网人口的年龄大多集中在18—24岁,学历以高中(含高中)以上为多数。网络聊天的主体是一群有一定文化素质的青少年,他们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创造力丰富的特点,网络这一新兴的交际工具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聊天室、QQ、BBS这些交流平台满足了他们自我表达并渴望别人倾听的需要。在网络聊天中,他们可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能够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总而言之,网络平台提供了一个使用者表现欲、想象力、自我表达和深层诉求获得满足的舞台。因此,网络语言形成不同于传统语言。可以说,网络独特语言的形成,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偶然性,且随着网络交流时间逐渐的促进这种语言体系的发展,未来的网络语言或许不是一个大一统的体系,而是随着不同区域、年龄、文化背景的使用者族群进行“类聚”而形成的一种沟通语言。
二、网络聊天语言的影响
1、对语文教育的冲击
大量的网络语言成为青少年日常用语,甚至中小学作文中也出现了网络语言掺杂,让改卷老师颇为为难。网络语言走出网络正成为社会共同关切的问题。在学校,学生作文中出现“QQ”、“MM”、“886”等网络语言的现象比比皆是。对此,学生认为很正常,网络语言简洁、有意思,而且在网上大家都这么说,你如果跟不上潮流,网友们就会觉得你“老土”;老师则表示很无奈,一些语文老师也不时为学生的作文所困惑:那满纸的符号是什么意思?一些年纪大的老师根本搞不清那是什么意思。这些让家长、老师搞不懂的“网络语言”正在热衷于上网的青少年中流行,也渐渐的颠覆着传统语文的思维。
2、网络语言对“代沟”的加深
学生与家长们交流的过程中,会不会因网络语言而加深代沟呢?根据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对北京10所高校大学生发放500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8.6%的大学生承认,网络语言使他们与长辈之间的隔阂加深了,因为很多家长不知“大虾”(大侠)为何物,一些家长还认为网络语言是青年“叛逆意识”的表现。此外,更有61%的大学生表示,网络语言使他们的人际关系更加融洽,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因此,大学生们建议师长及家长,能够“赶赶时髦”,与子女或学生“Q言Q语”开个玩笑,或许容易改善沟通关系。
如果网络语言使用在日常一些生活口语中,家长通常不大会去干涉。听不懂、沟通不良也就算了。但是,如果子女把这些网络词汇用到作文里去,家长们就担心养成不标准的语言写作习惯,最直接的就是会影响到学习成绩。
3、对传统语文的冲击
语言内部是有分工的,一个国家的文学语言就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应作为规范语言的标准。网络语言是信息高速路上高效的语言信息,但不能代替有声语言,也不能用作文学形式的艺术作品。专家认为,网络语言是反映青少年独特的生存方式和话语系统的一面镜子,但网络语言的过分盛行甚至泛滥,将对现行的语言文化体系形成一定的冲击。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是传情达意。人与人之间交流时,语言文字充当着工具的作用。当网络语言这样的“时髦文字”从虚拟的网络世界走向现实生活,走进学生作文,走进大众传媒,将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日常交流可能会变成“雾里看花”,“含混不清”。
三、建议
人类每一种新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有一部分有生命力,有一些会被淘汰。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语言符号,它从特定角度表达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真实地映照出社会现象和时代的变迁。我们应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吸收、接受富有思想、创意、和健康的网络语言,摒弃那些低级粗俗的语言。
1、正面引导
对于学生在作文中引用不当的网络语言词汇,教师要能适时的给予指导,帮助其改正。在作文中,以不鼓励使用网络语言为原则。网络语言也有优劣之分,适度使用会使语言更丰富,更有时代感。但教师要能分清利害关系,从正面引导。作文中基本都能使用规范的书面语,倘若使用不当就会破坏语言的纯洁性,达不到交流的目的。老师应当帮助学生提高分辨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对网络语言应抱持着积极态度面对,而不是一味的反对,了解网络语言,更能了解学生所要表达的思想,从而适时的给予引导。看懂学生作文中的“网络语言“,看不懂时就去问学生,以开明的态度来影响着学生正确学习,能促进师生间的交流。
2、注意情境
情境分配理论的意思是,说话者应先考虑一种语言的社会功能,再将语言使用在功能相符的情境,正式的语言用在正式的情境,非正式的语言应控制在非正式的情境中。网络语言属于非正式的语言,使用的情境就不应该是考试、报告与公告这类正式与对外的情境,以符合人事时地物的情境,才可以兼顾造诣、创意与礼仪。
语言强调共享。“共享的意义”指的是交谈者要能让对方了解你想表达的涵义。如果对方不清楚你的网络语言时,就要避免使用。比如:即使是美国人,一看到“ball ball you”,也无法得知真正含意是“求求你“。网络语言也是一种语言的实践,能在学生中间风靡,就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如果用网络语言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人都看不懂,影响了沟通,也就失去了语言的意义。
3、共同学习
数字生活的分水岭,随年龄增长,落差也越大。绝大部份使用网络的青少年的父母亲或师长对于网络的相关知识非常有限。在青少年的网络世界里充斥着许多所谓的网路语言,有很多家长与教师都忧心孩子把网络语言写进作文,或是作为日常生活用语,使得他们与孩子之间形成代沟。因此,家长加强学习网络知识,网络语言,跟上时代、跟上孩子们的步伐,才能够与孩子们做好沟通、监督孩子们正确使用网络,拥有良好的网络使用态度。此外,要能了解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发展,是要在真实的社会中学习如何与人沟通相处,而不是与一味的用计算机网络互动。所以,做家长与老师的,固然应该鼓励孩子学习计算机,但也要特别留意,不要让孩子在计算机上花太多时间。
四、结语
在键盘日渐取代纸笔的时代,网络聊天语言可说是年轻人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果,这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现象,并在一定的人群中得到了公认,这也是网络语言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健康多元的社会应该允许存在多个言语小区,网络群体拥有自己的语言很正常,就像不同区域的人、不同族群的人拥有不同的语言一般。网络语言也有自己的范围和区域,这种语言生存和工作如果超越了网络的范围,势力就很微弱。语言是在生活中产生的,不是语言学家制造出来的,坦然接受这种变化是对语言发展规律的尊重。
参考文献:
[1][英]戴维·克里斯特尔.语言与因特网[M].郭贵春,刘全明译.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译丛,2006.
[2]刘海燕编,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叶蓉,网络语言的构成及特点探析[J].文教资料,2007(6).
(责任编校:王琪玖)
关键词:网络聊天语言;冲击;引导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4-081-03
语言是动物之间赖以沟通的重要工具。从人类的祖先进化至用文字沟通到现在,世界上已经存在着数不清的语言和文字。正因为如此,不同的种族和国家之间有了隔阂存在,虽说各国教育都有地球村的观念,希望将自己的国人训练成具有国际化语言与文字素养的现代人,但受限于时空、财力物力等种种因素,明显的阻碍还是存在着。
而今,因特网已经成为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透过网络媒体方便地漫游世界、获取新知,自由地发表见解、展现自我。网络媒体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异质性和虚拟性,传播各种知识信息和思想观点,网络语言于焉诞生,对网络用户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冲击。
一、网络语言的兴起
在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网络媒体被正式冠以“第四媒体”称号。网络聊天是网络人际传播的主要方式。任何一种传播方式都必然要求有一种与之相对应的传播工具,QQ、E—mail、BBS、实时通成了网络交流的主要工具,不受地域、年龄、性别、时间等要素的约束。网络传播的各种特点,使随之产生的网络聊天语言也呈现出与传统语言不同的构造和特色。
网络聊天(视频通话除外)和现实生活中面对面聊天有所不同,即参与交际活动的人无法利用有声语言进行交流,无法以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非语言手段来做辅助表达。为了最大限度地仿真现实交际,网络聊天者以现有语言文字为基础,利用各种条件和手段,创造了一种与传统语言不尽相同的“新语言”,我们不妨称之为“网络语言”。它是人们在网络空间领域开展交际活动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网络用户在网络交际中约定俗成的习惯语。网络语言具有以下特征:
1、基于键盘,生动有趣
网络聊天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可以说网络聊天语言是一种键盘语言,利用键盘和输入法的特点又形成它独特的个性。在我国,大多数上网者采用的是拼音输入法,为了节省时间和出于好玩的心理,在拼音时会省去韵母和音调,甚至以单一注音取代国字的使用。例如:“我ㄉ书”(我的书)、“很贵ㄟ”(很贵耶)、“好ㄇ”(好吗)等等,这就使网络聊天语言产生了一些变化及趣味效果。
此外,利用键盘上的符号、象形创造许多极为生动且风趣幽默的表情和动作的图形,用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的心情与感受,来模拟现实交际。为交谈的网络气氛增添了许多生气和实在感、实时感。例如,“⊙o⊙”、“==”、“:)”、“~*.*~”等各种表情。网络符号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成分,它没有语音形式,书写形体也不同于文字形式,但是可以表达一定的意义。
2、要求效率,重在交流
在网络上与他人的互动是一种“速度”的交流,当你使用QQ、实时通或是在BBS与他人互动时,大多数的人担心自己成了对方所谓的“乌龟一族”或“LKK一族”。为节省时间,往往采用一种缩写简略的办法,突破原有书写符号的局限、改变现有语言中某些词语形音义方面的约束,自创新的形音义的结合词。如英文字母词“GG”(哥哥)、“DD”(弟弟)、PLMM(漂亮美眉)、“bf”(boy friend)、“gf”(girl friend);数字词“886”(bye bye!)、“7456”(气死我了)、”3Q”(Thank You)。这些简单的符号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内涵,缩短信息交流的宝贵时间,达到在最短的时间内,交流最多的信息的目的。
从句式的选用上也可以看出网络语言的经济性,网络交流者为了提高交流速度,很少运用长句、复杂句,而多用短句,2至10个字的句子非常多。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呈几何级增长的时代,人们越来越追求效率,讲究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信息。追求效率的最大化,使得人们乐于使用和发明简洁的网络语言。
3、网络虚拟,精神至上
网络的“隐秘”特性,提供了交谈者不用担心自己的身份会曝光,可以尽情发泄情绪、呈现自我,并且满足与人接触的需求。在因特网上进行网络聊天时,人们可以把自己内心的各种不良情绪自由抒发出来,同时还能够得到其他人的响应和理解,甚至别人共同进行讨论。在匿名的情况下,网络的虚拟性又可以使在现实中受到 抑、伪装的个性得到释放,从而展示一个更为真实的自我。这种心理基础为网络聊天语言个性化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环境和精神支撑。受到现实压力的个人在网络上畅所欲言,用另一种对自己现有生活、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潜意识的反抗,创造出这种别具一格的网络聊天语言,对平时所使用的语法要求严格的传统语言进行颠覆和随心所欲的创新。
4、语言凝聚,创造想象
根据网站统计公布,上网人口的年龄大多集中在18—24岁,学历以高中(含高中)以上为多数。网络聊天的主体是一群有一定文化素质的青少年,他们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创造力丰富的特点,网络这一新兴的交际工具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聊天室、QQ、BBS这些交流平台满足了他们自我表达并渴望别人倾听的需要。在网络聊天中,他们可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能够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总而言之,网络平台提供了一个使用者表现欲、想象力、自我表达和深层诉求获得满足的舞台。因此,网络语言形成不同于传统语言。可以说,网络独特语言的形成,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偶然性,且随着网络交流时间逐渐的促进这种语言体系的发展,未来的网络语言或许不是一个大一统的体系,而是随着不同区域、年龄、文化背景的使用者族群进行“类聚”而形成的一种沟通语言。
二、网络聊天语言的影响
1、对语文教育的冲击
大量的网络语言成为青少年日常用语,甚至中小学作文中也出现了网络语言掺杂,让改卷老师颇为为难。网络语言走出网络正成为社会共同关切的问题。在学校,学生作文中出现“QQ”、“MM”、“886”等网络语言的现象比比皆是。对此,学生认为很正常,网络语言简洁、有意思,而且在网上大家都这么说,你如果跟不上潮流,网友们就会觉得你“老土”;老师则表示很无奈,一些语文老师也不时为学生的作文所困惑:那满纸的符号是什么意思?一些年纪大的老师根本搞不清那是什么意思。这些让家长、老师搞不懂的“网络语言”正在热衷于上网的青少年中流行,也渐渐的颠覆着传统语文的思维。
2、网络语言对“代沟”的加深
学生与家长们交流的过程中,会不会因网络语言而加深代沟呢?根据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对北京10所高校大学生发放500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8.6%的大学生承认,网络语言使他们与长辈之间的隔阂加深了,因为很多家长不知“大虾”(大侠)为何物,一些家长还认为网络语言是青年“叛逆意识”的表现。此外,更有61%的大学生表示,网络语言使他们的人际关系更加融洽,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因此,大学生们建议师长及家长,能够“赶赶时髦”,与子女或学生“Q言Q语”开个玩笑,或许容易改善沟通关系。
如果网络语言使用在日常一些生活口语中,家长通常不大会去干涉。听不懂、沟通不良也就算了。但是,如果子女把这些网络词汇用到作文里去,家长们就担心养成不标准的语言写作习惯,最直接的就是会影响到学习成绩。
3、对传统语文的冲击
语言内部是有分工的,一个国家的文学语言就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应作为规范语言的标准。网络语言是信息高速路上高效的语言信息,但不能代替有声语言,也不能用作文学形式的艺术作品。专家认为,网络语言是反映青少年独特的生存方式和话语系统的一面镜子,但网络语言的过分盛行甚至泛滥,将对现行的语言文化体系形成一定的冲击。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是传情达意。人与人之间交流时,语言文字充当着工具的作用。当网络语言这样的“时髦文字”从虚拟的网络世界走向现实生活,走进学生作文,走进大众传媒,将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日常交流可能会变成“雾里看花”,“含混不清”。
三、建议
人类每一种新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有一部分有生命力,有一些会被淘汰。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语言符号,它从特定角度表达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真实地映照出社会现象和时代的变迁。我们应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吸收、接受富有思想、创意、和健康的网络语言,摒弃那些低级粗俗的语言。
1、正面引导
对于学生在作文中引用不当的网络语言词汇,教师要能适时的给予指导,帮助其改正。在作文中,以不鼓励使用网络语言为原则。网络语言也有优劣之分,适度使用会使语言更丰富,更有时代感。但教师要能分清利害关系,从正面引导。作文中基本都能使用规范的书面语,倘若使用不当就会破坏语言的纯洁性,达不到交流的目的。老师应当帮助学生提高分辨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对网络语言应抱持着积极态度面对,而不是一味的反对,了解网络语言,更能了解学生所要表达的思想,从而适时的给予引导。看懂学生作文中的“网络语言“,看不懂时就去问学生,以开明的态度来影响着学生正确学习,能促进师生间的交流。
2、注意情境
情境分配理论的意思是,说话者应先考虑一种语言的社会功能,再将语言使用在功能相符的情境,正式的语言用在正式的情境,非正式的语言应控制在非正式的情境中。网络语言属于非正式的语言,使用的情境就不应该是考试、报告与公告这类正式与对外的情境,以符合人事时地物的情境,才可以兼顾造诣、创意与礼仪。
语言强调共享。“共享的意义”指的是交谈者要能让对方了解你想表达的涵义。如果对方不清楚你的网络语言时,就要避免使用。比如:即使是美国人,一看到“ball ball you”,也无法得知真正含意是“求求你“。网络语言也是一种语言的实践,能在学生中间风靡,就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如果用网络语言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人都看不懂,影响了沟通,也就失去了语言的意义。
3、共同学习
数字生活的分水岭,随年龄增长,落差也越大。绝大部份使用网络的青少年的父母亲或师长对于网络的相关知识非常有限。在青少年的网络世界里充斥着许多所谓的网路语言,有很多家长与教师都忧心孩子把网络语言写进作文,或是作为日常生活用语,使得他们与孩子之间形成代沟。因此,家长加强学习网络知识,网络语言,跟上时代、跟上孩子们的步伐,才能够与孩子们做好沟通、监督孩子们正确使用网络,拥有良好的网络使用态度。此外,要能了解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发展,是要在真实的社会中学习如何与人沟通相处,而不是与一味的用计算机网络互动。所以,做家长与老师的,固然应该鼓励孩子学习计算机,但也要特别留意,不要让孩子在计算机上花太多时间。
四、结语
在键盘日渐取代纸笔的时代,网络聊天语言可说是年轻人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果,这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现象,并在一定的人群中得到了公认,这也是网络语言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健康多元的社会应该允许存在多个言语小区,网络群体拥有自己的语言很正常,就像不同区域的人、不同族群的人拥有不同的语言一般。网络语言也有自己的范围和区域,这种语言生存和工作如果超越了网络的范围,势力就很微弱。语言是在生活中产生的,不是语言学家制造出来的,坦然接受这种变化是对语言发展规律的尊重。
参考文献:
[1][英]戴维·克里斯特尔.语言与因特网[M].郭贵春,刘全明译.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译丛,2006.
[2]刘海燕编,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叶蓉,网络语言的构成及特点探析[J].文教资料,2007(6).
(责任编校:王琪玖)